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事件 >

曾国藩三十岁,在京师“稍事学问”。

输入历史事件:

曾国藩三十岁,在京师“稍事学问”。

公元1840年 本年
曾国藩三十岁,在京师“稍事学问”。

国藩道光二十三年《致刘蓉》云:“仆早不自立,自庚子以来,稍事学问,涉猎于前明、本朝大儒之书,而不克辨其得失,闻此间有工为古文词者,就而审之,乃桐城郎中鼐之绪论,其言诚有可取。于是取司马班固杜甫韩愈欧阳修曾巩王安石方苞之作,悉心而读之。其他六代之能诗者,及李白苏轼黄庭坚之徒,亦皆泛其流而究其归,然后知古之知道者,未有不明于文字者也。能文而不能知道者,或有矣,乌有知道而不明文字者乎?……故国藩窃谓今日欲明先王之道,不得不以精研文字为要务。”“夫所谓见道之多寡之分数何也?曰:深也,博也。……能深且博,而属文复不失古圣之谊者,孟氏而下,惟周子之《通书》张子正蒙,醇厚正大,邈焉寡俦。许、郑亦能深博,而训诂之文,或失则碎。程、朱亦且深博,而指示之语,或失则隘。其他若杜佑郑樵、马贵与、王应麟之徒,能博而不能深,则文流于蔓矣;游、杨、金、许、薛、胡之俦,能深而不能博,则文伤于易矣。由是有汉学、宋学之分,龂龂相角,非一朝矣。仆窃不自揆,谬欲兼取二者之长,见道既深且博,而为文复臻于无累,区区之心,不胜奢愿,譬若以蚊而负山,盲人而行万里也,亦可晒已。盖上者仰企于《通书》正蒙,其次则笃嗜司马韩愈之书,谓二子诚亦深博而颇窥古人属文之法。”(《曾国藩全集•书信》)按: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道光十八年进士,官至武英殿学士、两江总督,封一等毅勇侯,卒赠太傅,谥文正。论者谓其勋业文章,皆开数十年风气。其幕府宾僚多文学之士,亦极一时之盛。国藩辑、著诸书,汇为《曾文正公全集》,自著有《曾文正公诗集》四卷、《文集》四卷等,辑有《十八家诗钞》二十八卷、经史百家杂钞二十六卷、《经史百家简编》二卷、《鸣原堂论文》二卷等。今人辑有《曾国藩全集》


甲子(二十八日),翰林学士晏殊等言:“先朝杨亿再为学士,班钱惟演上。
丁卯朔(一日),枢密使钱惟演罢为保大节度使,知河阳。
庚午(四日),翰林学士刘筠为御史中丞。
癸酉(七日),命翰林学士承旨李维、翰林学士晏殊修《真宗实录》。
辛巳(十五日),始御崇政西阁,召翰林侍讲学士孙奭、龙图阁直学士兼侍讲冯元讲《论语》,侍读学士李维、晏殊与焉。
壬午(十六日),以翰林侍读学士、尚书右丞张知白为枢密副使。
甲辰(九日),召辅臣崇政殿西庑,观侍讲学士孙奭讲《论语》。
戊午(二十三日),太常卿、知濠州王钦若为刑部尚书、知江宁府。
(辽圣宗太平二年)是年,放进士张渐等四十七人。
郑獬(1022—1072)生。
强至(1022—1076)生。
贾黯(1022—1065)生。
钱藻(1022—1082)生。
本年重要作品:。
文:范仲淹《上张知白右丞书》。
诗:寇准《临海驿夏日》。
天圣元年至庆历八年共26年。
.引 言.。
苏轼《苏轼文集》卷十《六一居士集叙》:宋兴七十余年,民不知兵,富而教之,至天圣、景祐极矣。
朱长文《苏州学记》:神宋受命,遏乱兴治,乘舆尝幸国庠,亲临讲席。
张方平《贡院请戒励天下举人文章》:自景祐元年有以变体而擢高第者,后进传效,因是以习。
李觏《上宋舍人书》:天宇之广,颓风未绝。
苏颂《吕舍人文集序》:仁宗皇帝一朝,文章人物之盛跨越前代。
王政德《余师录》卷二:本朝自明道、景祐间,始以文学相高。
韩淲《涧泉日记》卷中:本朝庆历间诸公,韩魏公、富郑公、欧阳公、尹舍人、孙先生、石徂徕,虽有愤世疾邪之心,亦皆学道有所见,有所守乙下至王介甫、王深甫、曾于固、王逢原,犹守道论学。
刘玉瓒《康熙本李泰伯先生文集叙》:宋之天圣、景祐,盖常治矣。
《宋景文公笔记》卷上:上即位,天圣初元以来,缙绅间为诗者益少,惟故丞相晏公殊、钱公惟演、翰林刘公筠数人而已。
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八:本朝之文,循五代之旧,多骈俪之词;杨文公始为西昆体,穆伯长、六一先生以古文倡,学者宗之。
一日,改元。
壬午(十七日),以度支副使、兵部员外郎陈尧佐为知制诰、史馆修撰。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