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事件 >

  十日,陈名夏(1605—1654)卒。

输入历史事件:

  十日,陈名夏(1605—1654)卒。

公元1654年 三月
  十日,陈名夏(1605—1654)卒。

朱彭寿《清代人物大事纪年》:“顺治十一年甲午(公元1654年),卒岁:陈名夏,前少保、秘书院学士。三月十日以罪处绞(注:以结党怀奸),年五十。”邓之诚谓其卒年五十四(详后),则当生于1601年。蒋良骐《东华录》卷七:“顺治十一年……三月,学士宁完我劾学士陈名夏结党怀奸,情事叵测。其略曰:‘陈名夏痛恨我朝薙发,鄙弃我国衣冠,曾谓臣曰:要天下太平,只须留头发复衣冠。臣思我国能一天下,以衣服便于骑射之故也,今名夏欲宽衣博带,是计弱我国也……’云云,吏部等衙门会鞠俱实,著处斩。”《清史列传•贰臣传》:“陈名夏,江南溧阳人。明崇祯十六年进士,官翰林修撰,兼户、兵二科给事中。福王时,以名夏曾降附流贼李自成,定入从贼案。本朝顺治二年七月,名夏抵大名投诚,以保定巡抚王文奎疏荐,复原官。旋擢吏部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十年,复补秘书院学士……仍命署吏部尚书……十一年,学士宁完我列款劾奏名夏……遂下廷臣会勘,名夏辩诸款皆虚,惟‘留发、复衣冠’,所言属实。完我复与学士刘正宗共证名夏揽权市恩欺罔罪,谳成,论斩。上以名夏久任近密,改处绞。”吴伟业《吴梅村全集》卷二七《陈百史文集序》:“溧阳陈先生以诗古文词名海内者二十馀年,余也草野放废,未尝一及先生之门,先生顾寓书余曰:‘吾集成,子为我序之。’夫先生之文,衣被四海,乃于三千里外,欲得穷老疏贱者之一言,此其通怀好善,诚不可及,而余则逡巡未敢也。今年春,始进谒于京师,会先生刻其集初就,余得受而卒读,凡诗文若干卷,不揣为之序曰……明初宋文宪公以大儒而膺佐命,上自诏敕训令,下至于碑铭序记之文,援据六经,熔铸百氏,几与三代比隆。今国家鼎新景运,皇上亲儒重学,而先生膺密勿心膂制寄,高文大册,咸出其手,《诗》有之:‘倬彼云汉,为章于天。’其先生之谓哉……先生勤劳经国大业,能出其馀力为文章,且自文宪公后三百年来,绍修绝学者不过数家,剽窃摹拟,抽青媲白者,榛芜塞路,先生慨然起而厘正之,此其视文宪为尤难也已。”《四库总目提要》卷一八一著录陈名夏《石云居士集》十五卷、《诗》七卷:“国朝陈名夏撰。名夏字百史,溧阳人。前明崇祯癸未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入国朝,官至学士,缘事伏诛。此集卷首有名夏顺治三年自序,而集中贺成青毡冢宰序称顺治九年,则集成之后又有所增续矣。集中祭其师项煜文,历称煜之智与煜之忠,又云吾师不死于仇而死于贼,殊乖公论。厥后归命国朝,弃瑕录用,复以怙权罹法。《御制人臣警心录》即为名夏所作,至今为鉴。其立身盖不足称,特以当时著作,商榷典制,足资考核,故遗集流布,尚在人间。今亦姑存其目,而并辨其颠倒是非之失,俾来者无惑焉。”徐世昌编晚晴簃诗汇卷二二选陈名夏诗九首,《诗话》云:“百史飙历清要,雅负时名。梅村作序,至拟之宋文宪。徒以律身不慎,晚节隳败,《御制人臣警心录》,著以为鉴。《石云居文集》十五卷、《诗集》七卷。”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卷四著录陈名夏《石云居士文集》十五卷:“陈名夏,字百史……顺治二年七月,投成克巩于大名,克巩告保定巡抚王文奎荐之于朝,复原官,旋擢吏部侍郎。五年,擢尚书。八年,授弘文院学士,晋少保,兼太子太保。九年,解任入旗,给俸随朝。十年,复补秘书院学士,兼吏部尚书。是时有南北党之争,北人冯铨、刘正宗为之魁,南则名夏及陈之遴也,各倚满人自固,复通中贵以结主知。名夏初为多尔衮所赏,后倚谭泰。谭泰诛,名夏屡为铨所阨,赖世祖护持得免于死。十一年三月,宁完我举发名夏‘留发复衣冠立致太平’之言,首劾其奸贪十二款。宁完我自负能文,为名夏所轻,又名夏方以擅改御批失帝眷,故严劾之。廷鞠,铨、正宗证之,遂于是月十二日赐名夏死,年五十四。幸帝知其冤,置诛连南士四十一人不问。翌年,之遴亦败,事具《贰臣传》。所撰《石云居士文集》十五卷,约刻于十年。《四库》著录有《诗》七卷,今未见。名夏以制艺得名,自负能为欧、曾之文。今观其文,冗滞无法。冯铨谓举业有名,馀亦易见,实为公评。然朝局社事,未尝不可窥见一二。《寄王中丞书》云:‘仙霞之事,想见塘报矣,奸人厚毒当世,善类凋落,真足泣下。今既陨于厉鬼,江南老少,莫不欢舞相告。’盖谓阮大铖也。又《答韩圣秋书》,自述为举子时,与阎尔梅绝交始末甚悉。鲁一同《尔梅年谱》,载名夏屡招之书,孰为失实,二者必居其一矣。”


陈师道本年作诗有《谢人寄酒》、《从苏公登后楼》、《送苏公知杭州》、《送秦觏二首》、《和江秀才献花三首》、《次韵李节推九日登南山》、《别负山居士》、《送赵教授》。
秦观四十一岁。
苏辙奉使赴辽国之后,南归。
二十五日,秦觏(少章),归省其亲,苏轼作《太息•送秦少章》饯行,称赞秦觏之兄秦观及张耒之学识。
宋诏都水使者吴安特提举修减河水。
夏宋划分边界。
文彦博致仕。
潞公风采惊辽使,异人精炼胜少年。
苏辙于丁酉(初二日)作《中太一宮祈雨青词》。
女真贡于辽。
苏颂以翰林学士承旨为尚书左丞。
本年春,杭州大旱,饥荒严重,苏轼奏请朝廷减价粜常平米,派人做稀粥、药剂,率医生分坊治病,并出资黄金五十两,帮助修建了病坊名安乐坊。
赵瞻(1019—1090)卒。
苏轼作诗《真觉院有洛花,花时不暇往,四月十八日与刘景文同往赏枇杷》,见《苏轼诗集》卷三二。
五日,端午节,苏轼作词《南歌子•杭州端午》(山与歌眉敛)。
壬辰(二十八日),以苏辙为龙图阁直学士、御史中丞。
秦观除太学博士。
苏轼于七日作词《鹊桥仙•七夕和苏坚》(乘槎归去)。
贺铸游乌江广圣寺。
给事中兼侍讲范祖禹上《帝学》八篇。
宋诏恢复集贤院学士。
秋,太湖泛滥,苏轼连章上书,以便为来年救灾做好准备。
秋,张耒(文潜)病,作诗呈苏辙。
宋诏导河水入汴。
二十六日,苏轼与叶温叟(醇老)、张璹(全翁)、元之、侯临(敦夫)同游南屏寺。
高丽遣使贡于辽。
六日,贺铸自历阳当利口放舟至沙夹,数日至金陵。
辽国放进士七十二人。
毛滂受知于苏轼。
陈师道本年作诗有《次韵春怀》、《黄梅五首》、《田家》、《巨野二首》、《别叔父录曹》、《出清口》、《泛淮》、《猴马并引》、《徐氏闲轩》、《寄豫章公三首》。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