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事件 >

  袁中道(1570一1623)卒。

输入历史事件:

  袁中道(1570一1623)卒。

公元1622年 是年
  袁中道(1570一1623)卒。

据钱伯城点校袁中道《珂雪斋集•前言》《袁宏道集笺注》卷四《叙小修诗》:“弟小修诗,散佚者多矣……足迹所至,几半天下,而诗文亦因之以进。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有时情与境会,顷刻千言,如水东注,令人夺魄。其间有佳处,亦有疵处,佳处自不必言,即疵处亦多本色独造语。然予则极喜其疵处;而所谓佳者,尚不能不以粉饰蹈袭为恨,以为未能尽脱近代文人气息故也。”《明史•文苑传》:“中道,字小修。十馀岁,作《黄山》《雪》二赋,五千馀言。长益豪迈,从两兄宦游京师,多交四方名士,足迹半天下。万历三十一年始举于乡,又十四年乃成进士。由徽州教授,历国子博士南京礼部主事。天启四年进南京吏部郎中,卒于官。”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中《袁仪制中道》:“中道,字小修,中郎之弟也。少于中郎两岁。十馀岁,著《黄山》《雪》二赋,五千馀言。长而通轻侠,游于酒人,以豪杰自命,视妻子如鹿豕之相聚,视乡里小儿如牛马之尾行,而不可与一日居也。泛舟西陵,走马塞上,穷览燕、赵、齐、鲁、吴、越之地,足迹几半天下,而诗文亦因以日进。归而学于李龙湖,有志出世。操觚应举,怀利刃切泥之叹。久之,数困锁院,而两兄皆膴仕,流离世故,有忧生之嗟。万历丙辰,始举进士,授徽州教授,选国子博士,乞南,得礼部仪制,历官郎中,旋复乞休,以疾卒,年五十有四。小修尝自叙《珂雪斋集》,谓其诗文不及古人者有五,欲付之一炬,而名根未忘,不忍弃掷。又谓出世则以超悟让人,退而修香光之业;用世则以经济让人,退而居仕隐之间;修词则以经国垂世让人;姑存其绪言,以当过雁之一唳。皆实语也。余尝语小修:‘子之诗文,有才多之患,若游览诸记,放笔芟薙,去其强半,便可追配古人。’小修曰:‘善哉,子能之,我不能也。吾尝自患决河放溜,发挥有馀,淘炼无功。子能为我芟薙,序而传之,无使有后世谁定吾文之感,不亦可乎?’小修之通怀乐善若此,而余逡巡未果,实自愧其言。小修又尝告余:‘杜之《秋兴》,白之《长恨歌》,元之《连昌宫词》,皆千古绝调,文章之元气也。楚人何知,妄加评窜,吾与子当昌言击排,点出手眼,无令后生堕彼云雾。’盖小修兄弟间,师承议论如此;而今之持论者,夷公安竟陵,等而排之,不亦过乎!”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十七《袁中道》:“袁中道,字小修……有《珂雪斋集》。小修才逊中郎,而过于伯氏。”陈田《明诗纪事》庚签卷五选袁中道诗十首,小传谓其有《珂雪斋集》二十四卷。又加按语云:“小修自序《珂雪斋集》云:‘文法秦、汉,古诗法汉、魏,近体法盛唐,此词家三尺也。予敬佩焉,而终不学之,非不学也,不能学也。古人之意至,而法即至焉。吾先有成法据于胸中,势必不能尽达吾意,达吾意而或不能尽合于古之法,合者留,不合者去,则吾之意其可达于言者有几?而吾之言其可传于世者又有几?故吾以为断然不能学也。姑抒吾意所欲言而已。夫古之人岂易言哉!岂惟古人,即本朝诸君子,各有所长,成一家言,敢自谓超乘而上之耶?’可谓有自知之明。惟伯修、中郎之论,先入为主,故其所作,不脱轻佻习气。予取其集中之近雅者存之,即中郎所谓以粉饰蹈袭为恨者也。”今人有整理本《珂雪斋集》二十五卷,附录二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出版。


十五日,吴渭于浦阳结月泉吟社。
二十八日,方回寓居杭州。
十五日,周达观序林坤所撰《诚斋杂记》。
贯云石生。
岑安卿生。
徐硕在嘉兴儒学教授任上。
人心未去,一成一旅,庸讵不可以致中兴。
本年或稍后,戴表元序周密所撰诗集。
黄公绍卒于本年之后。
上休日,王博文序白朴所撰《天籁集》。
戴表元与鲜于枢相识于杭。
赵孟頫授奉训大夫、兵部郎中。
元淮授溧阳路总管。
初七,王恽自序所撰《中堂事记》。
周密《癸辛杂识》成于本年之前。
置国子监。
方回删选仇远诗并撰序。
史弼编撰《景行录》一卷。
张翥生。
许有壬生。
李齐贤生。
张伯淳以程钜夫荐至京师,晋居宪幕,授浙东道按察司知事。
王义山卒,年七十四。
王冕生。
释文珦卒于本年之后。
胡长孺以征至京师,授扬州路儒学教授。
初十,谢枋得作《送方伯载归三山序》。
建宁路总管撤的迷失拘谢枋得于崇真道院,迫其北往大都。
十八日,李思衍以礼部侍郎奉使安南。
徐明善佐李思衍出使安南。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