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事件 >

白悦(1498—1551)卒。

输入历史事件:

白悦(1498—1551)卒。

公元1551年 四月
白悦(1498—1551)卒。

王维《明尚宝司司丞致仕洛原白公墓碑》:“洛原白公者,常州武进人也。名悦,字贞夫,其先洛阳人,后徙武进,居采菱港。白公不忘始,故号洛原白公。”“嘉靖壬午(1522),白公举顺天乡试,推荫与弟。又十年举壬辰(1532)进士,除户部主事。”改礼部,历员外、郎中,迁左春坊司直,谪永平通判。历南后军都督府经历、吏部郎中,再谪河间通判。迁户部主事,改尚宝司丞,出为江西按察金事。“白公生弘治庚戌十二月二十五日,卒嘉靖辛亥四月二十四日,年五十四。”徐阶《尚宝司司丞致仕洛原白君墓志铭》:“己酉(1549)改尚宝司司丞。……辛亥(1551)三月升江西按察司佥事,病,未能诣阙谢,会被论,诏仍以尚宝致其仕。……病已剧,四月二十日竟卒,距生弘治戊午十二月二十五日,享年五十四。君能为古文歌诗,行草小楷皆有法,意兴所到,濡笔引纸,往往屈其坐人,故每见谓浮薄。性又喜宾客,延访结纳,朝夕不暇,而时名公钜卿之好士者,亦喜与君游,故又见谓奔竞。及既病,日闭门与客绝,间有访君榻前者,君辄与论时务,亹亹不置,故又见谓矫抗。其仕宦以是不达。然君之心固未尝一日不志于为善也。士生于世,其仕止毁誉,信有幸不幸哉!”宗臣《洛原白公集序》:“公之子祠部君与余同举进士,当是时,凡三谒公,会公病,竟不得觌公。公既卒,而祠部君复与余谈艺长安邸中,则日观余以公所撰述者。余章章读已,章章叹也,诚伤之矣!诚伤之矣!祠部君因函帙归余,命余精之,叙焉以传。稍间,辄尽发其所为词类精之,得赋八首,五言古诗二十二首,歌行二十四首,五言律诗七十四首,七言律诗五十二首,五言长律九首,五言绝句一十二首,七言绝句二十二首,序记赞跋颂启共二十八首,固言言殊矣。总之诗不离唐,五言者最乎!序记尺牍汉唐之轨也,类《国》《左》者数矣,灵雪诸赋则庶几哉与梁园并藻也。嗟乎,公之所传于世者如此哉!嘉靖丁巳年(1557)秋八月既望,广陵宗臣撰文。”皇甫汸《白洛原遗稿序》:“其所至必先友名流,秦若王子九思、吕子柟、康子海,梁若崔子铣、高子叔嗣,楚若王子廷陈、廖子道南,豫章若江子以潮,闽中若王子慎中,相与酬赠,咸共嘉赏焉。兼以丁辰中否,动忍既深,牵世播迁,牢愁弥结,由此其工也。今览集中,调畅朗而思沉,语婉丽而致远,音和平而易感,旨隽永而难斁,文足阐道图微,所得于古人者多矣。”末署:“序成于嘉靖丙寅(1566)长至日,集成于隆庆丁卯(1567)中秋日。吴郡百泉山人皇甫汸子循撰。”《四库全书总目》集部别集类存目四著录《洛原遗稿》八卷,提要曰:“悦为尚书昂之孙。家世鼎贵,而独刻意学诗。句调华赡,神理颇清。视当时襞积者差胜。特格律未能变化,往往雷同。”《明诗纪事》戊签卷十八录白悦诗一首,陈田按:“洛原诗特俊爽,惜不得其全集录之。”


梁武帝作《还旧乡》诗。
到荩从高祖登北顾楼,受诏赋诗,大见知赏。
王劢从高祖登北顾楼,赋诗,辞义清典,帝甚嘉之。
东魏遣魏季景使于梁。
苏绰为西魏大行台度支尚书,领著作,兼司农卿。
魏收除正常侍,领兼中书侍郎,仍修史。
阳休之为东魏中书侍郎。
李谐(496—544)卒。
刘焯(544—610)生。
时高祖任职者,皆缘饰奸谄,深害时政,贺琛遂启陈事务封奏。
萧大钧年七岁,能诵《诗》,音韵清雅。
陆云公受诏校定《棋品》。
庾信为通直散骑常侍,为员外郎。
牛弘(545—610)生。
庚戌,“法驾出同泰寺大会,停寺省,讲《金字三慧经》。
萧纶为南徐州刺史,引马枢为学士。
东魏移洛阳汉石经于邺。
《敕勒歌》传唱于魏廷。
苏绰(498—546)卒。
杜弼注《道德经》两卷,表上东魏孝静帝,又上一本于高欢,一本于高澄。
祖珽因陈元康荐,作并州《定国寺碑》文。
魏收兼著作郎。
高祖接纳侯景来附,以侯景为大将军。
萧介上表谏高祖纳侯景事。
谢蔺卒,时年三十八。
陆云公卒,时年三十七。
徐孝克起家为太学博士。
许亨为征西中记室,兼太常丞。
东魏高欢卒,子高澄嗣。
侯景据河南叛东魏。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