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事件 >

程通遗稿编成。

输入历史事件:

程通遗稿编成。

公元1413年 本年
程通遗稿编成。

胡松《贞白遗稿序》:“吾邑长史贞白先生,忠孝天植,问学渊深。昔在建文,若方公孝孺、周公是修、黄公观、卓公敬,先生偕之游,虑无不意气相期,凡有著作,辄相酬赏,则先生之为先生,固自有在,而诗若文特其一斑耳。原集百有余卷,当文皇帝靖难兵南下,先生躬冒忌讳,遂逮诏狱,夷其二子,而簿录其家,以故卷帙悉毁于官。即先生之死难,讳而不称者,亦夺于国威也。迨永乐末年,诏释诸死难家属,而厥弟彦迪走谒荆藩,乃王雅重先生,因出所藏遗稿与其画像,授之以归。最后,从孙长公、郡垂伯祥公,访诸戚里,获其赠言并其题咏,裒而集之,仅数卷。盖虽逸者什九,存者什一,而手泽在焉。至是,子姓重加编次,属序于予,以付剞劂而永其传。……藉非天佑忠孝,复振斯文,恶能俾公之遗言绪论重光后祀哉?至若藩王睿翰与诸贤华章,悉附于集,一以彰君臣鱼水之欢,一以昭寮寀金兰之契,庶千百年后知有先生,并知有贤王英哲,不亦旷世相感也乎?或谓披藏盈尺,是恶睹先生之藩篱哉?予曰:凤羽龙甲,夫人而珍之,矧先生忠节,固将与天壤同不朽,安在非稿弗传乎?故因诸公之请,爰为之揭其概,令知古人之言,果有贵于遗者也。胡松拜撰。”四库提要卷一七〇:“贞白遗稿十卷,附《显忠录》二卷,明程通撰。通字彦亨,贞白其斋名也。绩溪人。……事迹具明史本传。所著述凡百余卷,悉毁于官。后十年,其弟赴荆州,辽王以所图通像及遗稿授之。嘉靖中,党禁渐弛,其从孙长等乃搜访佚篇,裒为六卷,附以辽王并同时诸人赠言及行状小传等篇,别为四卷。天启中,其裔孙枢及子应阶,又集前后建祠请谥之文,为《显忠录》二卷,附缀于末,即此本也。初通以祖平久戍,陈情乞赐还乡,人称其孝。及建文中,遭逢国难,上防御封事,而卒以是死,人称其忠。今陈情之表具在,而封事独有题无文。盖嘉靖中刻集时,犹有所讳,而不敢存也。封建二策,乃其受知于太祖者,持议颇正。其他诗文,亦俱醇朴有法。虽所存无多,而大节凛然,有不仅以词章论者,固宜与方、练诸集并传不朽矣。”


本月,陈师道(履常)除秘书省正字。
宋诏修《国朝会要》。
京师印本《东坡集》行世。
黄庭坚本月发戎州。
兹综述苏轼出处。
黄庭坚于元符间在戎州时所作文,较著名的还有《书幽芳亭》。
秦观猝死于藤州。
陈师道本年作诗极多。
其中,以下诗篇比较著名:《后山诗注》卷十《春怀示邻里》:“断墙著雨蜗成字,老屋无僧燕作家。
同卷,《归雁二首》,其一:“弧矢千夫志,潇湘万里秋。
同卷,《和寇十一晚登白门》:“重门杰观屹相望,表里山河自一方。
同卷,《谢赵生惠芍药三绝句》:“九十风光次第分,天怜独得殿残春。
《后山诗注》卷十一《和李使君九日登戏马台》:“登高能赋属吾侪,不用传杯击钵催。
笺本《后山诗注》卷上《登鹊山》:“小试登山脚,今年不用扶。
张舜民(约1034—1100)卒。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至钦宗靖康元年(1101—1126)共26年。
•引 言 •。
《宋大诏令集》卷二《改建中靖国元年御札》(元符三年十一月甲子):“朕丕承祖宗,奉若天命,思建皇极,嘉靖庶邦。
《宋史纪事本末》卷五七《二帝北狩》:钦宗建康元年(丙午,1126)十一月辛酉,帝如青城粘没喝军。
十二月壬戌朔,帝留青城。
癸亥,帝至自金营,士庶及太学士迎谒,帝掩面大哭曰:“宰相误我父子!”观者无不流涕。
帝诣延福宫朝太上皇,奏曰:“金人以别立贤君为言,可且以弟康王为主,以延祖宗社稷。
丙寅,金人索京城骡马,御马而下七千匹悉归之。
遣刘韐、陈过庭、折彦质等为割地使,如河东、北,割地以畀金。
时范致虚会陕西兵十万人入援,至颍昌,闻汴京破,西道总管王襄南遁,致虚独与西道副总管孙昭远、环庆帅王似、西河帅王倚帅步骑号二十万,赴汴。
二年(丁未,1127)春正月丁卯朔,帝朝太上皇于延福宫。
壬辰,遣聂昌、耿南仲出割两河地降金。
庚子,金人索金帛急,且再邀帝至营。
丙午,割地使刘韐至金营,金人使仆射韩正馆之僧舍,谓韐曰:“国相知君,今用君矣。
帝自如青城,都人日出迎驾,粘没喝、斡离不留不遣。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