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事件 >

二十四日,汪炎昶卒,年七十八。

输入历史事件:

二十四日,汪炎昶卒,年七十八。

公元1338年 四月
二十四日,汪炎昶卒,年七十八。

赵汸《汪古逸先生行状》:“至正戊寅夏四月,先生寝疾。……晏然而逝,是月二十四日也,得年七十八岁。”至正无戊寅,当是至元之误。宋濂《汪先生墓铭》即作“重纪至元戊寅”。汪炎昶(1261—1338),字懋远(一作茂远),自号古逸民,学者称古逸先生,徽州婺源人。著有《古逸民先生集》三卷。生平见赵汸《汪古逸先生行状》宋濂《汪先生墓铭》胡炳文《与古逸汪先生书》:“盖以年来老成凋谢,时文愈盛,而古学浸衰,能如执事沉浸䙶郁于文公之学者,百无一二。其欲一见以剖胸中之积疑,以发言外之妙趣,事不可得。”(云峰集卷一)汪泽民《题汪古逸诗集后》:“歙有清吟士,篇题古逸民。云沙方自贵,珠玉不言贫。桂树歌招隐,桃源乱避秦。山川以形胜,名姓岂沉沦。”(新安文献志卷五十三)赵汸《汪古逸先生行状》:“先生幼有奇志,然短于记诵,常以坚苦自励,至忘餐寐。遂于书无所不读,钩深探赜,洞极渊奥,虽素号博学者,蔑能加也。其学渊源六经,得程、朱性理之要于言意之表,取朱子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采择群书,发挥微旨,每有得则疏之,不汲汲于成书。长身修髯,衣冠甚伟,动静语默进退之间,超然不随流俗,巧利鄙诈之士,闻其风而意消,见之者莫不怳然如有所失。……所注《四书集疏》未脱稿,诗文多散佚不存,淮琛尝刻诗五卷于家。同郡方公万里见先生所为诗,辄叹曰:‘不意吾州复有此人。’巴西邓公善之与孙公有世契,宪江东日,行部休宁,求孙公,已捐馆,因得先生所作赋一篇及他文,曰:‘此柳子厚之笔也。’又有传先生诗数十篇至江西者,蜀郡虞公伯生见而叹曰:‘此豪杰之士也,山林中乃有名作若是者乎!’其为名流所称如此。新安自朱子后,儒学之盛称天下,号东南邹鲁。宋亡,老儒犹数十人,其学一以朱子为宗,其论议风旨,皆足以师表后来,其文采词华,皆足以焜煌一世。国初,汸祖长卿贰令星源,自许公而次,如胡公济鼎、吴公遁翁者,无不得而友之,而滕公山癯方为主簿,故家承平时所藏诸公文翰最多,汸尝抚卷慨然,以生晚不见前辈为恨。及从先生游,然后知先进之士所以不可及者,其立身行己,流风馀韵,莫不皆有所自云。”(东山存稿卷七)四库未收书提要:“《古逸民先生集》三卷,宋汪炎昶撰。……其门人东山赵汸为之状,而金华宋濂为之铭,皆极力推重。此本诗一卷、文一卷、附录一卷,为近时藏书家所罕觏,惟黄虞稷千顷堂书目有之,作五卷,盖与赵汸所作行状相合。此则系后人所编辑,非当时原本。然诗文简净古穆,具有法度,非明人叫嚣者所及。元代文章遒上,实源于此,则犹有宋季学者之风也。”(《宛委别藏》本卷首)


书》成书实在本年,参见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卷三、赵俊《唐修时间考》(载《史学史研究》1984年第3期)。
太宗赐新罗使以新修《晋书》等。
李百药(565—648)卒,年八十四。
裴神符作《胜蛮奴》等乐曲,太宗深爱之。
太宗召见玄奘于翠微宫,问因果报应之事。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卒,年五十一。
来此丑字!”《全唐诗》卷一太宗小传:“诗笔草隶,卓越千古。
徐惠作诗文表其哀慕太宗之志。
甲戌朔,皇太子李治即皇帝位,是为高宗。
上官仪迁秘书少监。
诏“游情文藻,下笔成章”等科举人。
诏放还诸州散乐。
娄师德等八人进士及第,王师旦知贡举。
卢照邻北上洹水,就王义方受学。
苏味道(649—705)生。
薛稷(649—713)生。
中。
刘伯庄撰《史记音义》二十卷。
秦景通任太子洗马,与其弟啼皆精《汉书》,声名籍甚。
辛丑朔,改元永徽。
褚遂良罢中书令,左迁同州刺史。
刘子翼(—450?)卒。
徐惠(627—650)卒,年二十四。
令狐德棻受诏撰定律令,又监修《五代史志》。
薛元超迁给事中、中书舍人,与上官仪俱以文学蒙高宗恩赏。
《墓志》之“廿六”是“廿八”之误。
新罗女王金真德织锦作五言诗《太平颂》。
张文琮献《太宗文皇帝颂》,高宗褒美之。
敬播拜著作郎,与许敬宗等撰《西域图》。
民间唱《桑条歌》、《武媚娘歌》。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