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事件 >

陈泰以《天马赋》领湖广行省乡荐。

输入历史事件:

陈泰以《天马赋》领湖广行省乡荐。

公元1314年 八月
陈泰《天马赋》湖广行省乡荐。

本年乡试,龙仁夫为考试官。刘诜《天马歌赠炎陵陈所安》诗注:“所安名泰,甲寅以《天马赋》领荐。下第,颇不遇,故以此叹之。”(《桂隐诗集》卷二)所安遗集《留别欧阳玄鲁伯昭二同年》《将离京师别李朝端陈伯奎二同年》《与同年邹焕同归舟中望太行山和前韵》等诗,其所谓同年者,系指乡贡而言。《四库全书总目》以为陈泰登延祐二年进士第,当是误读“同年”所致。《天马赋》考试官评曰:“气骨苍古节悠然,疑熟于楚辞者。然不免悲叹,意必山林淹滞之士。天门洞开,天马可以自见矣。”(所安遗集)陈泰,字志同,号所安,长沙茶陵人。官龙泉主簿,以吟咏自怡。所著有所安遗集一卷,为其曾孙朴所辑,今存清初抄本、《四库全书》本、嘉庆十九年戴光曾抄本、光绪六年谭钟麟刻本。元诗选初集己集选其诗33首。吴澄《跋陈泰诗后》:“蕲州教授陈伯美之子泰,年甚少,勤学而工诗。观其所作古近五七言,俱合度,句有法,字有眼,语有味,意有柢,充而进之,何可量已。虽然,吾之儒学,盖不止此。文者,儒之小技,诗又文之小技,有最上事业,坦若大路。既有其资,且又有其学,充之夫何难,他技特其馀尔。诗诚工,谨毋专一技而遽自足也。”(《吴文正集》卷六十一)李祁《题刊陈所安文集》:“天马骁腾,早蜚声于鄂渚;鸾凤伏窜,竟殒命于殊乡。爱其人者,多得之悲歌慷慨之馀;见其文者,犹惜其断简残编之末。此幸存而未泯,尚或望其可传,必有当仁共成胜事。写之琬琰,冀千载而不磨;报以琼瑶,庶九京之可作。”(《云阳集》卷十)居易录卷一:“所安遗集一卷,元长沙进士陈泰志同著。歌行驰骋,笔力有太白之风,在元人诸名家中,当居道园之下,诸公之上,而名不甚著,岂名位卑耶?”元诗选初集己集:“所存者歌行为多,亦清婉有致也。”石洲诗话卷五:“长沙陈志同歌行,如《赵子昂画马歌》《朔方歌》《万里行》诸嵚㟢㟢磊落。在元人诸家中,卓然有风骨,不徒以金粉竞丽者。昔渔洋先生从人借宋元人诗集数十种,独手钞《所安遗稿》一卷,良是具眼。……今观其诗,如《万里行》之类,实有似太白处。然合一卷通看之,似尚未可遽跻诸道园之次。合看其一二近体,即知之矣。若较杨仲弘辈,则固胜之耳。至顾秀野乃以‘清婉’评之,则殊属违戾,此直似不知诗者之言。”四库提要卷一六七:“所安遗集一卷,元陈泰撰。……泰与欧阳玄同举于乡,以《天马赋》得荐。考官批其卷曰:‘气骨苍古,音节悠然,天门洞开,天马可以自见矣。’今赋与批词俱载集首。后玄跻月无仕,文章震耀一世,泰集乃几几不传。今观所作,七言歌行居十之七八,大致气格近李白,而造句则多类李贺温庭筠。虽或不免奔轶太过,剽而不留,又不免时伤粗犷,不及玄之风规大雅,具有典型。要其才气纵横,颇多奇句,亦自有不可湮没者。久晦而终传于世,亦有由矣。”


段玉裁作《仪礼汉读考》自识。
彭剑南著传奇《影梅庵》成。
赵允怀著《甲午消夏录》二卷。
陈鱸著《恒言广证》六卷。
高鹗序阳湖恽珠所著《红香馆诗草》。
许桂林《春梦十三痕》有本年味无味斋刊本。
红蔷阁本《红楼圆梦》三十回刊行。
汤贻汾刻所编《画筌析览》。
恽珠《红香馆诗词草》有本年刊本。
沈传桂初定所著《帚云词》。
吴翌凤所纂《梅村诗集笺注》十八卷刊行。
顾广圻为吴鼐重刻元椠本《晏子春秋》。
伊秉绶刻所著《留春草堂诗钞》七卷。
冯志沂(1 8 14—1 867)生。
汪藻(18 14一l 86 1)生。
陈良玉(18 14—1 88 1)生。
秦金烛(1 8 14—1 87 1)生。
雷浚(1 8 14—1 893)生。
张二奎(1 8 14—1 860)生。
孙云风(女)卒,年五十一。
程瑶田卒,年九十。
孔广林尚在世,年六十九。
初七日,王念孙作《汪容甫述学录叙》。
十八日,黄丕烈雨中访吴翌凤于归云舫。
赵怀玉应颜检之聘主讲湖州爱山书院。
公元1815年。
游,怀玉有诗纪之。
胡敬始主讲金台书院。
初十日,邓廷桢赴延安知府任。
十五日,黄丕烈访段玉裁于枝园。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