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翱、吴思齐、冯桂芳、翁衡同登桐庐西台绝顶,凭吊文天祥,谢翱作《登西台恸哭记》。
公元1290年 十二月
谢翱、吴思齐、冯桂芳、翁衡同登桐庐西台绝顶,凭吊文天祥,谢翱作《登西台恸哭记》。
《记》曰:“与友人甲、乙若丙约……登西台。”张丁注:“友人甲、乙若丙者,意为吴思齐、冯桂芳、翁衡也。今虽不知其然,惟三人同登时诗可考见也。三人者,皆知公之心,故与之俱;而比其名者,隐之之辞。”其后黄宗羲亦尝为之作注,见于《南雷文定》,其说与孟兼所注颇有出入。《资治通鉴后编》卷一五七云:“考异:《西台恸哭记》云:‘与友人甲、乙若丙’。张丁注以甲为吴思齐,乙翁衡,丙冯桂芳,而黄宗羲据杨维桢《高节先生墓志》,谓乙乃严侣,非翁衡也。今从之。”揆之方凤《谢君皋羽行状》,不见严侣之名,述皋羽所善,惟及方幼学、吴思齐、冯桂芳、翁登、翁衡诸人,且言翁衡及其子方樗尝从翱受《春秋》。其文云:“后避地浙水东,留永嘉、括苍四年,往来鄞、越复五年。戊子夏,至婺,遂西至睦及杭,慕屈原怀郢都,读《离骚》二十五,托兴远游,以晞发自命。……甲午,寓杭,遗人刘氏女(妻)以女,至是买屋西湖,日与能文字者往还。乙未,复来婺、睦,寻汐社旧盟。夏,由睦之杭,肺疾作,以秋八月壬子终。盖于是距生年己酉,四十有七矣。……忆君始至时,留金华山中,岁晚,为文祭信公,望天末共哭,复赋《短歌行》以寄馀悲。自是与余为异姓兄弟。”则张丁注所言,又似可据。方凤《跋谢皋羽登西台恸哭记》:“子陵台荒寒压江水,过者恒览古赋诗,未闻于此野哭,而翱为之,盖不独异于今之人也。予读其所为文辞,窃以不及与于斯哭为恨。或者他日得携手相与大笑,胡卢绝倒于斯台之上。由百世之下观之,讵谓哭者之非笑,笑者之非哭也?” (《存雅堂遗稿》卷三)王伟《跋西台恸哭记》:“文信公忠义之盛,近世罕比,其英声烈节,虽使亘万世不朽可也。谢翱先生,公门下士也。国既亡,而公亦死,伤悼激烈之情,每托于文辞以自见,于是《西台恸哭记》作焉。”(《王忠文集》卷十七)张丁《登西台恸哭记后跋》:“箕子痛殷亡,过故墟而欲泣焉,以为近于妇人,乃作《麦秀》之诗以歌咏之,歌咏者忧宗社之音也。今翱之恸哭西台也,毋亦悼斯人之已非,悯亳社之既屋,义激乎中而情见乎辞,又岂异于箕子欤!且翱在胜国时,无禄位之寄,及运穷物改,而能励夫知己以及于国,迹之异于箕子也。然则居箕子之位者,乃及不见其歌,而亦不见其恸也,其本心宜何如哉?百世之下,秉贞尚义,以能发乎中心之愤愤者,非翱其谁欤!予后翱之生,私心景慕,每诵其文,多微言。于是忘其愚陋,本诸遗意以详释其记,使后世知有箕子之歌于前,而有翱之恸于后也。虽然若翱,固未可以喻于箕子也。吾独惜翱之时,有箕子之位者,而无翱之恸也。后之秉史笔者,尚庸考于斯。”(《白石山房逸稿》卷下)赵汸《跋谢翱西台恸哭记后》:“三山谢翱皋羽,其起兵时谘事参军也。望夫差墓,过越王台,登子陵台,触物悲恸,不能自已,固宜然。既自归,晞发宋累,又作为歌诗,慷慨怀古,且匿名记其事以自讳,豫求葬地于子陵台侧,将自附于梁伯鸾,类若有意于警发愤愤乎?张子孟坚(孟兼)恐其事湮没,取其文稍释庾而传之,盖有见于此。虽然,先正有言,观大节必于平日。”(《东山存稿》卷五)
- 裴頠生。
- 新律令成,杜预作注解。
- 张华上书请悬示新律死罪条目。
- 潘岳作《藉田赋》。
- 武帝幸芳林园,与群臣宴射赋诗,以应贞之作为最。
- 王祥卒。
- 诏举贤良方正。
- 皇甫谧不应贤良方正之征,自表就帝借书。
- 挚虞举贤良方正,拜中郎。
- 傅玄起为御史中丞。
- 杜预上《举贤良方正表》。
- 羊祜出镇荆州,驻襄阳。
- 二十五日,“竺法护出《大般泥洹经》二卷”。
- 张华与成公绥作上寿、宴会歌诗。
- 傅玄迁太仆。
- 薛莹领太子少傅。
- 应贞卒。
- (法)护又出《宝藏经》二卷、《光德太子经》一卷、《赖咤和罗所问光德太子经》一卷。
- 武帝临太学,行饮酒之礼,复讲肄旧典。
- 杜预为安西军司,除秦州刺史,领东羌校尉、轻车将军,假节。
- 陈劭拜给事中。
- 裴秀薨。
- 山涛为侍中。
- 张华拜中书令。
- 刘琨生。
- 孙皓命薛莹献诗。
- 羊祜因步阐事贬为平南将军。
- 加张华散骑常侍。
- 左芬入宫拜修仪,受诏作《离思赋》。
- 左思移居洛阳,有《悼离赠妹诗》,为赋三都,访张载,问岷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