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图集|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事件 >

宋遣使议和,金议和条款,李纲谏纳币割地。

输入历史事件:

宋遣使议和,金议和条款,李纲谏纳币割地。

公元1126年 正月
宋遣使议和,金议和条款,李纲谏纳币割地。

《纲鉴易知录》卷七六:“金斡离不围京师,李纲力战御之。金人来议和,诏出内帑及括借市民金帛与之,遣康王构少宰张邦昌往为质。癸酉,斡离不军抵汴城,据牟驼冈。帝召群臣议之,李邦彦力请割地求和,李纲以为击之便。帝竟从邦彦计,命虞部员外郎郑望之及高世则使其军,未至,遇金使吴孝民来,因与偕还。是夜,金人攻宣泽门,李纲御之,斩获百余人,金人知有备,又闻道君已内禅,乃还。甲戌,孝民入见,问纳张瑴事,令执送童贯、谭稹、詹度,且言曰:‘上皇朝事已往,不必计。今少帝与金别立誓书结好,仍遣亲王宰相诣军前可也。’帝因求大臣可使者,李纲请行,帝不许,而命李税。纲曰:‘安危在此一举,臣恐李税怯懦,误国事也。’不听,遂命税使金军。税至,斡离不谓之曰:‘汝家京城,破在顷刻,所以敛兵不攻者,徒以少帝之故,欲存赵氏宗社,我恩大矣。今若欲议和,当输金五百万两,牛、马万头,表段百万匹;尊金帝为伯父,归燕、云之人在汉者;割中山、太原河间三镇之地,而以宰相亲王为质,送大军过河,乃退尔。’因出事目一纸付棁,遣还。棁等唯唯,不敢措一言,与金使萧三宝奴、耶律忠、王汭等偕来。凡金人所要求,皆郭药师教之也。乙亥,金人攻天津、景阳等门,李纲亲督战,募壮士缒城而下,自卯至酉,斩其酋长十余,杀其众数千人,何灌力战而死。丙子,棁至,李邦彦等力劝帝从金议,帝乃括借都城金、银及倡优家财,得金二十万两,银四百万辆,而民间已空。李纲言:‘金人所需金币,竭天下且不足,况都城乎!三镇,国之屏蔽,割之何以立国?至于遣质,则宰相当往,亲王不当往。若遣辩事姑与之议所以可不可者,宿留数日,大兵四集,彼孤军深入,虽不得所予亦将速归。此时与之盟,则不敢轻中国,而和可久也。’李邦彦等言:‘都城破在旦夕,尚何有三镇?而金币之数又不足较。’帝默然。纲不能夺,因求去。帝慰谕之曰:‘卿第出治兵,此事当徐图之。’纲退,则誓书已成,称‘伯大金国皇帝,侄大宋国皇帝’,金币、割地、遣质、更盟、一依其言。遣沈晦以誓书先往,并持三镇地图示之。庚辰,以张邦昌为计议使,奉康王构往金军为质,以求成。初,邦昌与邦彦等力主和议,不意身自为质,及行,乃邀帝署御批,无变割地议,帝不许。康王与邦昌乘筏渡濠,自午至夜始达金营。康王,道君皇帝第九子,韦贤妃所生也。”


……太后尝召文学之士周思茂、范履冰、卫敬业,令撰《玄览》及《古今内范》各百卷,,《青宫纪要》、《少阳政范》各三十卷,《维城典训》、《凤楼新诫》、《孝子列女传》各二十卷,《内范要略》、《乐书要录》各十卷,《百僚新诫》、《兆人本业》各五卷,《臣轨》两卷,《垂拱格》四卷,并文集一百二十卷,藏于秘阁。
富嘉谟、吴少微由晋阳尉入为左、右台监察御史。
沈佺期抵达驩州,有诗作。
进士行三场试,榜中常列诗赋题目。
苏颋在考功员外郎任,知贡举,六十一人进士及第,重试,权徹等十二人及第。
许景先以献《大像阁赋》擢拜左拾遗。
李白居蜀中,始受学。
民间有歌谣预言突厥将为害中土百姓。
戊戌,李峤以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杜审言在峰州,赋诗怀归。
慧范、叶静能等僧道方术之士并加官进爵。
神秀卒,张说等为撰碑文。
富嘉谟(?—706)卒,吴少微(?—706)作诗哭之,寻亦病卒。
沈佺期在驩州,赋诗怀归。
吕元泰上疏谏作《苏莫遮》之戏。
苏味道(649—706)卒,年五十八。
九日,《则天实录》及则天文集修成奏上。
宋之问在泷州贬所,赋诗挽武则天,后遇赦北归,途中有诗作。
张柬之(625—706)卒,年八十二。
崔玄玮(638—706)卒,年六十九。
桓彦范(653—706)卒,年五十四。
禁乐师教淫声、过声、凶声、慢声。
崔融(653—706)卒,年五十四。
胶庠礼乐资。
魏元忠还乡,苏颋、张说并赋诗与之唱和。
沈佺期在驩州,移住山间水亭,有诗作。
宋之问归至洛阳,在鸿胪主簿任,作《请留驾表》。
韦承庆(640—706)卒,年六十七。
苏颋出为合宮县令,张说、宋之问赋诗送之。
令。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 单词 趣味历史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