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事件 >

充史馆修撰、判馆事。

输入历史事件:

充史馆修撰、判馆事。

公元949年 本年
史馆修撰、判馆事。

二年,改判昭文馆。未几,充枢密直学士,加左谏议大夫。蜀平,出知阆州。时部内盗贼攻州城,逢防御有功。贼既平,诛灭者仅千家。妻朱氏病死京师,诏给葬事。代还,迁给事中,充职。六年,权知贡举。太祖征太原,以逢为随军运使,铸印赐之。会发诸道丁壮数十万,筑堤壅汾水灌晋阳城。逢白太祖乞效用,即命督其版筑。时方盛暑,逢于烈日中亲课力役,因而遘疾,舆归京师。开宝八年,卒。逢扬历清近,所至有声,然伤惨酷,又言多诋讦,故缙绅目之为‘铁橛’。大中祥符三年,特诏录其子极为三班借职。” 刘蟠,宋史二百七十六本传:“刘蟠,字士龙,滨州渤海人。汉乾祐二年举进士,解褐益都主簿。宋初,历安远军发河阳节度推官、保义军掌书记。乾德五年,召拜监察御史,典染院事。初,苏晓掌京城市征,颇干集,及卒,选蟠代之。冬,命为太宗生辰使。开宝七年,与殿中丞刘德同知淮南诸州转运事。太平兴国初,就迁仓部员外郎,改运使,岁漕江东米四百万斛以给京师,颇为称职。秩满,部内僧道乞留,诏许再任,赐金紫,改驾部员外郎。八年,丁内艰,时以诸州纲运留滞,起复,知京城陆路发运司事。会河决韩村,大发丁夫塞之,命蟠调给其饷,未几河塞。朝廷方议封禅,以蟠为东封水陆计度运使,会诏罢其礼。俄迁工部郎中,充河北水路运使。改刑部郎中,就充水陆运使,入判本部事。籍田毕,迁左谏议大夫淳化初,兼同考京朝官差遣。二年,暴中风眩,上遣太医视之,赐以金丹。卒,年七十三。赐钱十万,给其丧事。蟠性清介寡合,能攻苦食淡,专事苛刻,好设奇诈,以售知人主。典染作日,太祖多临视之,蟠侦车驾至,辄衣短后衣,芒屦持梃以督役,头蓬不治,遽出迎谒。太祖以为勤事,赐钱二十万。尝受诏巡茶淮南,部民私贩者众。蟠乘赢马,伪称商人,抵民家求市茶,民家不疑,出与之,即擒置于法。子锴,初以父荫为大理评事咸平二年,擢进士第。尝献《幸太学颂》。真宗中夜观书,得锴颂,颇嘉赏之,出以示辅臣,且言锴幼孤,能自立,召试,命直史馆。累迁至户部郎中、盐铁副使。”


壬子 (十九日) ,命内侍王继恩就建隆观设黄箓醮。
癸丑 (二十日) ,上 (太祖) 崩于万岁殿。
艺祖皇帝尝有《咏月》诗曰:“未离海底千山暗,才到天中万国明。
甲寅(二十一日),太宗即位,群臣谒见万岁殿之东楹,帝号恸殒绝。
乙亥(十三日),以太子少詹事汤悦、率更令徐铉并直学士院,太子中允张洎直舍人院。
是月,刘铱封卫国公,李煜封陇西郡公,煜去违命侯之号。
甲寅 (二十二日) ,大赦,改是岁为太平兴国元年。
上以亲政逾月,特与天下更始,非故事也。
释智圆(976—1022)生。
七日,帝御讲武殿,试礼部奏名进士。
上初即位,以疆宇至远,吏员益众,思广振淹滞,以资其阙。
吴越王俶遣其子温州刺史惟演来修贡,贺登极。
十日,赐新及第进士、诸科绿袍、靴笏。
登进士第者:吕蒙正、李至、温仲舒、张齐贤、王化基、冯拯、陈恕、张宏、韩国华、臧丙、马汝士、王沔、宋泌、韩丕、吕祐之等。
右千牛卫上将军李煜自言其贫,乙未(四日),诏赐钱三百万。
戊寅(十七日),命翰林学士李昉等编类书为一千卷,小说为五百卷。
庚寅(二十九日),知江州周述言:庐山白鹿洞学徒常数千百人,乞赐《九经》,使之肄习。
丁亥,诏太子中舍陈鄂等同详定《玉篇》、《切韵》。
本年重要作品:。
诗:寇准《春日怀张曙》。
己酉(二十四日),命翰林学士李昉等修《太祖实录》,直学士院汤悦等修,《江表事迹》。
建隆初,三馆所藏书仅一万二千余卷。
一日,吴越国王钱俶归朝。
初,吴越王俶将入朝,尽辇其府实而行。
丁亥(三日),徙封钱俶为淮海国王,以其子镇海、镇东节度使惟浚为淮南节度使。
八日,李煜被毒卒,42岁。
太平兴国三年秋七月八日遘疾,薨于京师里之第,享年四十有二。
徐铉归朝,为左散骑常侍,迁给事中。
著有:《南唐二主词》一卷(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歌词类》)、《李煜集》十卷 (《崇文总目•别集类二》)、《江南李王诗》一卷 (《崇文总目•别集类五》)、《杂说》六卷 (郑樵《通志•艺文六》)。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