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事件 >

陆希声自义兴隐居召为右拾遗,上言“当谨视盗贼”。

输入历史事件:

陆希声自义兴隐居召为右拾遗,上言“当谨视盗贼”。

公元874年 本年
陆希声义兴隐居召为右拾遗,上言“当谨视盗贼”。

《周易传序》《北户录序》盖作于本年或稍后。后者述及当时文风。《新唐书•陆希声传》:“隐义兴。久之,召为右拾遗。……希声见州县刷敝,上言当谨视盗贼。明年,王仙芝反,株蔓数十州,遂不制。”(参宋赵不悔、罗愿新安志卷九)陆希声《周易传序》:“予乾符初任右拾遗。”(见全唐文卷八一三)又希声有《北户录序》,乃为段公路北户录而撰(见全唐文卷八一三)。文中述及其时文坛风气及其论文之旨云:“诗人之作本于风俗,大抵以物类比兴达乎情性之源。自非观化察时,周知民俗之事,博文多见,曲尽万物之理者,则安足以蕴为六义之奥,流为弦歌之美哉。由是言之,则古之学者固不厌博,博而且信,君子难之。”希声,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陆翱子。生年在大和二年(828)前。大中中为岭南从事。咸通初,商州刺史郑愚辟为从事。后隐居义兴君山之阳,自号君阳遁叟。本年召为右拾遗,上言谨防“盗贼”。不久,爆发王仙芝起义。累迁至歙州刺史。昭宗即位,授给事中。乾宁二年(895),拜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位无所轻重。罢为太子少师。三年(896),以李茂贞兵犯长安,带病避难,卒。希声博学,工书法,能文章。所作《北户录序》肯定该书“博且信”,批评“近日著小说者”皆言鬼神变怪、荒唐怪诞之事,或以诙谐为笑乐之资,强言故事,诋訾前贤;《唐太子校书李观文集序》推崇韩愈“大革流弊”之功,肯定李观文章“不古不今,卓然自作一体”,可见其文学主张。《君阳遁叟山居记》说隐居养生事,铺叙议论,较有特色。诗长于近体,写山居景物和隐逸生活,思致清淡,语言平易。有《周易传》二卷、《春秋通例》三卷、《道德经传》四卷、《颐山诗》一卷,著录于《新唐书•艺文志》;又有《君阳通叟山集(居)记》《颐山录》各一卷,见《宋史•艺文志》《君阳遁叟山集(居)记》全唐文,余佚。全唐诗存诗二十二首,全唐文存文六篇。事迹见《新唐书•陆元方传》附传。


(辽圣宗开泰二年)放进士鲜于茂昭等六人及第。
刁衎卒,69岁。
著有:《本说》十卷(《宋史•艺文志四》)、《治道中术》三卷(《宋史•艺文志四》)。
杜镐卒,76岁。
著有:《铸钱故事》一卷(《宋史•艺文志二》)、《龙图阁书目》七卷(《宋史•艺文志三》)、《君臣赓载集》三十卷(《宋史•艺文志八》)。
郑文宝卒,61岁。
著有:《玉玺记》一卷(《宋史•艺文志一》)、《南唐近事集》一卷(《宋史•艺文志三》)、《江表志》二卷(《宋史•艺文志》)、《郑文宝集》三十卷、(《宋史•艺文志七》)、《谈苑》二十卷(《宋史》本传)。
李建中卒,69岁。
著有:《李建中集》三十卷(《宋史》本传)。
陈充卒,70岁。
著有:《民士编》二十卷(《宋史•艺文志七》)。
李绚(1013—1052)生。
李师中(1013—1078)生。
张焘(1013—1082)生。
丙午(十九日),至奉元宫,斋子迎禧殿。
丁未(二十日),令奉礼经度制置副使陈彭年诣宫殿大醮。
晏殊从真宗祀亳州太清宫,同判太常礼院。
庚辰(二十四日),以参知政事丁谓判礼仪院.翰林学士陈彭年知院。
乙未(十日),召宰相观太宗圣文神笔于玉宸殿,宴翔鸾阁,浮觞曲水,奏《云韶乐》。
戊戌(十三日),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知制诰、龙图阁学士陈彭年,右谏议大夫、权三司使公事林特,并为给事中。
枢密直学士、吏部郎中刘综得风疾,求典河中。
江南制置发运使胡则尝居杭州,肆纵无检,知州戚纶恶之。
己巳(十四日),令群臣诣国子监观太宗御书,及新刻御制辨论,遂宴本监。
壬辰(八日),命右仆射、平章事王旦为兖州景灵宫朝修使。
乙未(十一日),诏模刻天书,奉安于玉清昭应宫。
壬戌(八日),遣使赉御药,赐景灵宫朝修使王旦。
乙亥(二十一日),枢密使王钦若罢为吏部尚书,陈尧叟为户部尚书,副使马知节为颍州防御使。
丁丑(二十三日),司空致仕张齐贤卒,72岁。
著有:《洛阳缙绅旧闻记》五卷(《宋史•艺文志二》)、《太平杂编》二卷(《宋史•艺文志五》)。
齐贤常作诗自警,兼遗子孙。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