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事件 >

二十九日,牛僧孺(780—848)卒,年六十九。

输入历史事件:

二十九日,牛僧孺(780—848)卒,年六十九。

公元848年 十二月
二十九日,牛僧孺(780—848)卒,年六十九。

李珏《牛公神道碑铭并序》:“公以大中戊辰岁十二月二十九日薨,以大中己巳岁五月十九日葬。”(见全唐文卷七二〇)杜牧《唐故太子少师奇章郡开国公赠太尉牛公墓志铭并序》中云:“大中二年十月二十七日,薨于东都城南别墅,年六十九。”(见樊川文集卷七)[按,二文所记牛僧孺卒之月份不同,存疑待考]赠太尉,谥文贞(一作文简)。《旧唐书•牛僧孺传》:“大中初卒,赠太子少师,谥曰文贞。”新唐书本传:“宣宗立,徙衡、汝二州,还为太子少师。卒,赠太尉,年六十九。谥曰文简。’?僧孺,字思黯。郡望泾州安定(今甘肃泾川北),陇西狄道(治今甘肃临洮)人。排行二。家于长安。幼孤。贞元十九年(803)以韦执谊命刘禹锡柳宗元至樊乡邀之,知名于世。永贞元年(805)进士及第。元和三年(808)登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因条指失政,为宰相李吉甫所恶,授伊阙尉。十五年(820)累迁至库部郎中知制诰。改御史中丞。长庆二年(822)拜户部侍郎。三年(823)以本官平章。四年(824)加中书侍郎,封奇章郡公。宝历元年(825)出为武昌节度使。大和四年(830)召为兵部尚书平章。六年(832)出为淮南节度使开成二年(837)拜东都留守,与白居易等交往酬和。历左仆射、山南东道节度使会昌二年(842)以太子太傅留守东都。累贬循州长史。大中元年(847)由太子少保少师分司东都。二年(848)卒,谥文贞。僧孺为“牛李党争”中“牛党”领袖之一。能诗工文,传奇尤有名。李珏谓其“早与韩吏部、皇甫郎中为文章友,其名相上下;晚与白少傅、刘尚书为诗酒侣,其韵无高卑”。文章长于议论。《讼忠》《善恶无余论》等充满变革热情,流露对等级特权的蔑视,颇有新意。《辨名政论》《守在四夷论》等史论,直接服从现实政治,文字平实流畅。《谴猫》《鸡触人述》等杂文,影射现实,含意深远,奇趣横生,对晚唐小品有影响。玄怪录(一作《幽怪录》),多记仙鬼怪异事,为唐传奇较早之专集,对李复言《续玄怪录》张读宣室志等有影响,《新唐书•艺文志三》著录为十卷,已散佚。传世有明刻四卷本等。崇文总目卷五记有《牛僧孺论集》一卷,《宋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又记有《牛僧孺文》二卷,《宋史•艺文志七》著录《牛僧孺集》五卷,已佚。全唐文存文一卷,唐文拾遗补二篇,全唐诗存诗四首、断句九句,全唐诗补编补二句。事迹见唐杜牧《牛公墓志铭并序》,李珏《牛公神道碑铭并序》,新、旧《唐书》本传。(参程奇立《牛僧孺年谱》)


方东树客宿州,是年著《考证感应篇畅隐》。
正月至本月,孙星衍、吴锡麒、庄忻相继去世,赵怀玉仿少陵《八哀》体,作《三哀诗》。
本月前,吴锡麒卒,年七十三。
公元1818年。
朱、查、杭、厉之后,宜中外望之,指为景庆也。
翁方纲补编丁丑六月至戊寅正月诗为《墨缘集》。
暑甚。
十一日,张穆以父卒,随继母入都。
胡敬补授右春坊右赞善。
李兆洛修《怀远县志》成。
十五日,潇湘仙史作《三分梦全传自序》。
初八日,赵怀玉招里中知名之士及嘉兴沈宝麟等集施有堂预祝重阳。
孙尔準补授江西按察使。
乡试。
公元1818年。
伯申先生年谱》)、彭蕴章(《彭文敬公自订年谱》)、朱骏声(《石隐山人自订年谱》)、高继珩、董祐诚(《清代人物大事纪年》)、龚自珍(吴昌绶《定盒先生年谱》)、方履镑(《顾千里先生年谱》)。
朱骏声乡试报捷。
梁章鉅入张师诚幕。
刘文淇、刘宝楠、薛传均等泛舟湖上赋诗。
乙亥,方宗诚(1818―1888)生。
二十七日,薛时雨(1818—1885)生。
十五日,阮元奏纂《广东通志》。
二十二日,许宗彦卒,年五十一。
左辅补授浙江按察使。
初四日,潘奕隽应胡翔云邀游惠山,晤秦瀛、齐彦槐。
三十日,阮元为江藩作《国朝汉学师承记序》。
焦廷琥习学《开方通释》。
张际亮肄业龟峰书院。
吴廷栋有《送二弟铁香还桐诗》五章。
汪廷珍获特命为上书房总师傅。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