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事件 >

书郎。

输入历史事件:

书郎。

公元843年 二月
书郎。

大中元年(847)鄂岳观察使卢商辟为从事。咸通元年(860)起,河东节度使卢简求、荆南节度使裴休先后奏署门吏。五年(864),自潼关防判官入为秘书省著作郎,迁仓部员外郎,充集贤院学士。六年(865)出为歙州刺史池州刺史。贬连、春二州刺史。(历池、吉、万三州刺史。)约十四年(873)罢归。咸通末,归宜春,卒。肇有奇才,工书法。能诗文,尤善辞赋。文章伟丽可观,《海潮赋》费时二十余年写成,为时人所推重。《题甘露寺》“地从京口断,山到海门回”为张祜所仰伏。《病马》“尘土卧多毛已暗,风霜受尽眼犹明”(全唐诗《全唐诗外编》未收),陆游赞为“足为当时佳句”。(《跋唐卢肇集》)《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海潮赋》《通屈赋》各一卷,《宋史•艺文志七》又著录《愈风集》十卷、《大统赋注》六卷,并散佚。宋许衷集其遗文近百篇为《文标集》三卷,亦佚。童说复集遗文为三卷。传世有《豫章丛书》《袁州二唐人集》本。全唐诗编诗一卷。事迹见唐诗纪事卷五五,参周勋初《卢肇考》、郁贤皓《唐刺史考》唐摭言卷二:“卢吉州肇,开成中就江西解试,为试官末送。肇有启谢曰:‘臣鳌,首冠蓬山。’试官谓之曰:‘昨某限以人数挤排,虽获申展,深惭名第奉,焉得翻有首冠蓬山之谓?’肇曰:‘必知明公垂问。大凡顽石处上,巨鳌戴之,岂非首冠耶?’一座闻之大笑。”又卷一二曰:“卢肇初举,先达或问所来,肇日:‘某袁民也。’或曰:‘袁州举人耶?’肇日:‘袁州举人,亦犹沅江出龟甲,九肋者盖稀矣。’”(参唐诗纪事卷五五、《宜春传信录》)又唐摭言卷三曰:“卢肇袁州宜春人,与同郡黄颇齐名。颇富于产,肇幼贫乏。与颇赴举,同日遵路,郡牧于离亭饯颇而已。时乐作酒酣,肇策蹇邮亭侧而过,出郭十余里,驻程俟颇为侣。明年,肇状元及第而归,刺史以下接之,大惭恚。会延肇看竞渡,于席上赋诗日:‘向道是龙君不信,果然衔得锦标归。’”[按,全诗见《文标集》卷下,题《竞渡诗》,一作《江宁观竞渡寄袁州刺史成应元》]北梦琐言:“唐相国太尉德裕,抑退浮薄,奖拔孤寒。于时朝贵朋党,掌武破之,由是结怨。而绝于附会,门无宾客,惟进士卢肇宜春人,有奇才,每谒见许脱衫从容。旧例,礼部放榜,先禀朝廷,恐有亲属言荐。会昌三年,王相国起知举,先白掌武,乃曰:‘某不荐人,然奉贺今年榜中得一状元也。’起未喻其旨,复遣亲吏于相门侦问,吏曰:‘相公于举子中,独有卢肇久接从容。’起曰:‘果在此也。’其年,卢肇状元及第。时论曰:‘卢虽受知于掌武,无妨主司之公道也。’”卢肇《进海潮赋状》:“臣于会昌三年应进士举,故山西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王起擢臣为进士状元。”(见全唐文卷七六八)


同卷,“丁亥,特奏名进士李三英等三百九十二人,武举进士赵应雄等十五人,特奏名一人,授官有差。
朱熹本年二十八岁。
金降景宣帝为辽王。
宋恢复每岁大祀。
乙卯,尚书左司员外郎葛立方权吏部侍郎。
人之才性,各有所长。
宋户部出钱作饶、赣、韶三州铸本。
金主试进士于广乐园。
戊寅,吏部尚书兼侍读陈伯康参知政事。
宋召对郑樵。
委官以责任,勿数易郡守。
乙未,宋重建尚书六部成。
己巳,殿中侍御史王珪,奏言:宋殿前马步军三衙,强制平民为军,诏禁止。
金主日谋南侵,常设辞以为兵端,而杂以他辞乱之。
朱熹本年二十九岁。
乙巳,尚书工部侍郎兼侍讲兼直学士院王纶同知枢密事。
戊寅,宋高宗诏曰:设官分职,民事为先。
乙未,宋以杨揆权刑部侍郎,汤允恭权尚书兵部侍郎。
金主谋欲再修汴京而徙居之,为南侵之计。
癸巳,名眉州青神县中岩山龙潭慈姥神祠曰慈济。
范成大有诗多篇,如《新馆》、《临溪寺》、《竹下》、《寒亭》、《隐静山》等。
宋括民间铜器铸钱,洪遵议论铸钱利害。
宋置国史院,以修神宗、哲宗、徽宗三朝正史。
江西州县,民间多铸私钱。
宋高宗作损斋。
癸亥,金诏有司勤政安民。
已丑,宋诏出御前钱,修葺睦亲宅,及重建学工殿宇,凡一百七十一区。
朱熹以养亲请祠。
宋朝拣选义士,以备金朝举兵南侵。
朱熹差监潭州南岳庙。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