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事件 >

戴叔伦自容州被代北归,遇陆羽,有《容州回逢陆三别》。

输入历史事件:

戴叔伦自容州被代北归,遇陆羽,有《容州回逢陆三别》。

公元789年 正月
戴叔伦容州被代北归,遇陆羽,有《容州回逢陆三别》

六月,道卒于南海清远县,年五十八。权德舆《戴叔伦墓志》云:“公早以词艺振嘉闻,中以材术商功利,终以理行敷教化。帅履素王之训,周旋君子之儒,淑声休问,苾芬四畅。初抠衣于兰陵萧茂挺,以文学政事见称萧门。文本菁华,而长于比兴,粲为采章,锵如珩珰,鼓钟于宫。”梁肃《戴叔伦神道碑》全唐诗卷二七三、二七四编其诗为二卷,《全唐诗补编•续拾》卷一八补一首又二句,移正一首,存目四首。全唐文卷五一○存其文二篇。中兴间气集卷上收其诗六首,校文评云:“叔伦之为人,温雅善举止,无贤与不肖,见皆尽心。……其诗体格虽不越中(格),然‘廨宇经山火,公田没海潮’,亦指事造形。其骨稍软,故诗家少之。”石林诗话: “司空戴叔伦语云:‘诗人之辞,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亦是形似之微妙者,但学者不能味其言耳。”唐才子传卷四:“赋性温雅,善举止,能清谈,无贤不肖,相接尽心,工诗。……初以淮、汴寇乱,鱼肉江上,携亲族避地来鄱阳,肄业勤苦,志乐清虚,闭门却扫,与处士张众甫、朱放素厚,范、张之期,曾不虚月。诗兴悠远,每作惊人。”《唐诗品》:“幼公未致羽之节,早收兰玉之誉,修辞合节,精研太始,亦可谓难士矣。夫太始之音,词以情胜,音以调谐。幼公情旨余旷,而调颇促急,要之含气未融,心无流润,故虽工于斫练,而寡于华要矣。”《批点唐音》:“幼公广下,说情渐细。格律之累,正坐此境。”载酒园诗话又编:“近体诗亦多可观,如‘风枝惊暗鹊,露草覆寒蛩’、‘对酒惜余景,问程愁乱山’、‘竹暗闲房雨,茶香别院风’,语皆清警。”《唐诗别裁集》卷一:“高仲武谓叔伦骨气稍轻,晁公武《唐史补》称其能诗,正以其绵弱。然尔时诗格日卑,幼公已云矫矫,愚不能人云亦云也。”《大历诗略》:“大历五言皆行而不迫,幼公后出,气调为小变,顾情来之作,有不自知其然者。”纪昀《瀛奎律髓刊误》卷二四:“容州七律,大抵风华流美,而雄浑不足。五律尚不甚觉。”《石州诗话》卷二:“容州七古,皮松肌软,此又在钱、刘诸公下矣。”又云:“戴容州尝拈‘蓝田日暖,良玉生烟’之语以论诗,而其所自作,殊平易浅薄,实不可解。”《三唐诗品》:“其源出于沈休文,选韵笙和,谐音玉节,清歌平调,亦复睦耳关神。七言古风,如月林虚籁,晴霄霞绮,自然流丽,不杂微尘。五律高言壮阔,情语婉绵,在孟襄阳、刘随州之亚。”诗学渊源卷八:“诗清新曲雅,而不涉秾纤。乐府如《巫山高》等篇,颇似长吉,与叔论不类,其误人者欤?”【去妇怨】《唐风定》卷四:“逋翁作叙事少冗,惟结数语入妙。此篇简净含蓄,较远胜之。”《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中唐五古上”周珽曰:“《去妇词》古今作者多矣,惟幼公此与顾逋翁作殊有隽致,令人读不能终篇。然顾悲怨,阐发尽情;戴郁结,含蓄不露。”【女耕田行】《重订唐诗别裁集》卷八:“末二语一衬,愈见二女之苦,二女之正。”载酒园诗话又编:“此诗直而气婉,悲感中仍带勉励,作劳中不废礼防,真有女士之风,裨益教化。张司业得其致,王司马肖其语,白少傅时或得其意,此殆兼三子乏长先鸣者也。”《大历诗略》卷六:“女耕,纪异也。叙致曲折含情,末幅以妆犊之感,寓摽梅之思,巧合天然,有悯其过时不釆者。是风人之义也。”【除夜宿石头驿】《瀛奎律髓汇评》卷一六: “方回评:此诗全不说景,意足辞洁。何焯评:结浑成。”四溟诗话卷三:“余偕诗友周一之、马怀玉、李子明,晚过徐比部汝思书斋。适唐诗一卷在几,因而披阅,历谈声律调格,以分正变。汝思曰:‘闻子能假古人之作为己稿,凡作有疵而不纯者,一经点窜则浑成。子聊试笔力,成则人各一大白,否则三罚而勿辞。如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诗云: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此晚唐入选者,可能搜其疵而正其格欤?’予曰:‘观此体轻气薄如叶子金,非锭子金也。凡五言律,两联若纲目四条,辞不必详,意不必贯,此皆上句生下句之意,八句意相联属,中无罅隙,何以含蓄?颔联虽曲尽旅况,然两句一意,合则味长,离则味短。晚唐人多此句法’。遂勉更六句云:‘灯火石头驿,风烟扬子津。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萍梗南浮越,功名西向秦。明朝对清镜,衰鬓又逢春。’举座鼓掌笑曰:‘如此气重体厚,非锭子金而何!’”又云: “梁比部公实曰:‘崔涂《岁除》诗云……观此羁旅萧条,寄意言表。全章老健,乃晚唐之出类者。戴叔伦《除夜》诗云:‘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此联悲感久客,宁忍诵之!惜通篇不免敷演之病。”《唐诗合解详注》卷六:“除夜之感,莫甚于旅馆寒灯之下。盖一年将尽,万里未归,已觉无聊,况万事寥落,此身支离,衰谢逢春,愈难堪矣。”《大历诗略》卷六:“诗极平易而真至动人,故多能口诵之。”【寄司空《唐诗镜》卷三五:“三、四风味流丽,格亦不晚。”《唐诗合解笺注》卷一一:“‘可能相别还相忆’,重相忆二字。相别不难而相忆难。既相忆矣,则必情思流通,应酬无阻,以为白首相知,虽踪迹有离合,而交情无二三,故郑重问之曰:可能否?‘莫遣杨花笑白头’,倘终于远隔,情不相通,春光如驶,倏忽白头,岂不令杨花笑人?今我与君,断莫遣杨花笑白头老人同其漂泊也。切暮春景。前解以生远愁为眼,后解还相忆为合。”【过三闾庙】《唐诗别裁集》卷一九:“忧愁幽思,笔端缭绕。又云:屈子之怨,其沅湘所能流去耶?发端妙。”《岘佣说诗》:“并不用意,而言外自有一种悲凉感慨之气,五绝中此格最高。”《诗境浅说》续编:“前二句之意,与少陵《八阵图》‘江流石不转’,皆咏昔贤遗恨,与江水俱长。因前二句已质言之,故后二句仅以秋声枫树为灵均传哀之声,其传神在空际。”


郑毅夫自负时名,国子监以第五人送,意甚不平。
滕章敏公慷慨豪迈,不拘小节。
滕元发甫,皇祐五年御试《吹律听军声》诗云:“万国休兵外,群生奏凯中。
辛酉(二十一日),蒋堂卒,75岁。
著有:《吴门集》二十卷(《宋史》本传)。
《春卿遗稿》一卷,宋蒋堂撰。
著录:钱曾《述古堂藏书目》卷二、《四库提要》卷一五二、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卷七三、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卷二六、李盛铎《木犀轩藏书书录》、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卷一三、《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
版本:明天启元年蒋鐄刻本、清光绪二十九年李盛铎钞本。
曾巩应试落第。
枢密直学士、给事中孙沔还自岭南,帝问劳,解所服御带赐之。
一日,以新及第进士第一人郑獬为将作监丞,第二人杨绘、第三人滕甫并为大理评事,通判诸州;第四人雍子方、第五人宇文之奇并为两使职官;第六人而下并《九经》及第,并为初等幕职官;第二甲,为试衔大县主簿、尉;第三甲、第四甲试衔,并判司、主簿、尉;第四甲已下及诸科,同出身,并守选。
癸卯(四日),知并州韩琦兼制置本路粮草。
乙巳(六日),枢密使、户部侍郎高若讷罢为尚书左丞、观文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同群牧制置使。
丁未(八日),枢密直学士、给事中、新知杭州孙沔为枢密副使。
癸亥(二十四日),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吏部郎中、知制诰、史馆修撰孙抃为左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
十三日,梅尧臣序林逋《林和靖诗集》。
天圣中,闻钱塘西湖之上有林君,崭崭有声。
《和靖诗集》四卷,宋林逋撰。
著录: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别集类下》、尤袤《遂初堂书目•别集类》、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诗集类下》、《宋史•艺文志七》、高儒《百川书志》卷一五、焦竑《国史经籍志》卷五、赵琦美《脉望馆书目》、陈第《世善堂藏书目录》卷下、钱谦益《绛云楼书目》卷三、《四库提要》卷一五二、金檀《文瑞楼藏书目录》卷六、耿文光《万卷精华楼藏书记》卷一〇九、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卷二六、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卷二、李盛铎《木犀轩藏书书录》、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卷一三、邵懿辰《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卷一五、王重民《中国善本书提要》、《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台湾《中央图书馆善本书目》。
版本:明正德十二年韩士英等刻本、明万历四十一年何养纯等刻本、清康熙四十年吴调元刻本、清嘉庆二年顾广圻影宋钞本、清道光四年南海叶梦龙刊本。
十五日,欧阳修自颍州护母丧归吉州,葬沙溪泷冈。
辛未(四日),徙知青州文彦博知秦州,知秦州张昪知青州。
壬申(五日),户部侍部、平章事庞籍以本官知郓州。
癸酉(六日),徙判许州贾昌朝判大名府。
戊子(二十一日),诏礼部贡院:“自今诸科举人,终场问大义十道,每道举科首一两句为问,能以本经注疏对而加以文辞润色发明之者为上,或不指明义理而但引注疏备者次之,并为通;若引注疏及六分者为粗;其不识本义或连引他经文意乖戾、章句断绝者为下。
辛卯(二十四日),以尚书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判西京留司御史台吴育知陕州。
壬辰(二十五日),降翰林侍读学士、刑部郎中吕公绰为龙图阁学士、知徐州。
戊申(十二日),观文殿大学士、吏部尚书、新知秦州文彦博为忠武节度使、知永兴军、兼秦凤路兵马事,始用孙抃之言也。
己酉(十三日),命新知青州张昪复知秦州。
壬子(十六日),太子太傅致仕杜衍为太子太师,资政殿大学士、礼部侍郎、知河阳富弼为户部侍郎、观文殿学士,资政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礼部侍郎、知陕州吴育为户部侍郎、资政殿大学士,皆以二府旧臣特迁之。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