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事件 >

太武帝诛崔浩。

输入历史事件:

太武帝诛崔浩。

公元450年 六月
太武帝诛崔浩

四月,太武帝致书宋文帝,文甚直白,如末段云:“知彼公时旧臣,都已杀尽,彼臣若在,年几虽老,犹有智策,今已杀尽,岂不天资我也。取彼亦不须我兵刃,此有能祝婆罗门,使鬼缚彼送来也。”本年崔浩被诛,此文盖亦汉化受挫之征兆。魏书卷三五《崔浩传》:“真君十一年六月诛浩,清河崔氏无远近,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皆浩之姻亲,尽夷其族。初,郗标等立石铭刊《国记》,浩尽述国事,备而不典。而石铭显在衢路,往来行者咸以为言,事遂闻发。有司按验浩,取秘书郎吏及长历生数百人意状。浩伏受赇,其秘书郎吏已下尽死。”崔浩死因,史传亦颇言之。除前有寇谦之预浩之诛外,本传又谓:“浩非毁佛法,而妻郭氏敬好释典,时时读诵。浩怒,取而焚之,捐灰于厕中。及浩幽执,置之槛内,送于城南,使卫士数十人溲其上,呼声嗷嗷,闻于行路。”又“始浩与冀州刺史赜、荣阳太守模等年皆相次,浩为长,次模,次赜。三人别祖,而模、赜为亲。浩恃其家世魏晋公卿,常侮模、赜。模谓人曰:‘桃简正可欺我,何可轻我家周儿也。’浩小名桃简,赜小名周儿。世祖颇闻之,故诛浩时,二家获免。浩既不信佛、道,模深所归向,每虽粪土之中,礼拜形象。浩大笑之,云:‘持此头颅不净处跪是胡神也’”。又“自宰司之被戮辱,未有如浩者,世皆以为报应之验也。初浩构害李顺,基萌巳成,夜梦秉火熟顺寝室,火作而顺死,浩与室家群立而观之。俄而顺弟息号哭而出,曰:‘此辈,吾贼也。’以戈击之,悉投于河。寤而恶之,以告馆客冯景仁。景仁曰:‘此真不善也,非复虚事。夫以火熟人,暴之极也。阶乱兆祸,复己招也。《商书》曰:“恶之易也,如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乎?”且兆始恶者有终殃,积不善者无余庆。厉阶成矣,公其图之。’浩曰:‘吾方思之。’而不能悛,至是而族”。魏书卷四七《卢玄传》:“司徒崔浩,玄之外兄……浩大欲齐整人伦,分明姓族。玄劝之曰:‘夫创制立事,各有其时,乐为此者,讵几人也?宜其三思。’浩当时虽无异言,竟不纳,浩败颇亦由此。”魏书卷四八《高允传》:“初,崔浩荐冀、定、相、幽、并五州之士数十人,各起家郡守。恭宗谓浩曰:‘先召之人,亦州郡选也,在职已久,勤劳未答。令可先补前召外任郡县,以新召者代为郎吏。又守令宰民,宜使更事者。’浩固争而遣之。允闻之,谓东宫博士管恬曰:‘崔公其不免乎?苟逞其非,而校胜于上,何以胜济。’”本传又谓:“浩既工书,人多托写《急就章》。从少至老,初不惮劳,所书盖以百数,必称‘冯代强’,以示不敢犯国,其谨也如此。浩书体势及其先人,而妙巧不如也。世宝其迹,多裁割缀连以为模楷。”本在所载史臣曰:“崔浩才艺通博,究览天人,政事筹策,时莫之二,此其所以自比于子房也。属太宗为政之秋,值世祖经营之日,言听计从,宁廓区夏。遇既隆也,勤亦茂哉。谋虽盖世,威未震主,末途邂逅,遂不自全。岂鸟尽弓藏,民恶其上?将器盈必概,阴害贻祸?何斯人而遭斯酷,悲夫。”


张问陶作《秋日小园即事》八首。
公元1805年。
《苏州府志》卷一一二:“嘉庆十年改御史,屡有建白:奏请甄别九卿之衰老恋栈者,上是之,见于施行。
黄丕烈刊手钞《百宋一廛赋》成。
王昶以《湖海诗传》、《青浦诗钞》、《续词综》寄嘱李富孙校雠。
伊秉授过访潘奕隽。
初九日,张穆(1805—1849)生。
法式善官侍讲学士。
鲍桂星出都视学河南。
王昶《金石萃编》一百六十卷刊成。
十二日,鲍廷博东渡访汪辉祖,至十七日回。
十九日,杨芳灿等集于秦小岘斋,人各有诗。
阮元建隋文选楼成。
彭兆荪作消寒会。
本年冬至明年春,消寒诗社尝九集。
伊秉绶由惠州罢复起用。
舒位移家苏州。
沈复随石韫玉入川,中途留荆州(因石韫玉改官陕)。
梅曾亮能为古今体诗。
程同文补授会典馆总纂修官。
昇寅获钦点为翻译会试同考官。
龚自珍始考古今官制。
铁保建正谊书院于沧浪亭。
李汝珍卸汴职,退居海州。
阮元延汪喜孙修《图经》。
秦瀛自广东调浙江布政使。
端木国瑚客永嘉。
俞正燮为叶继雯襄纂《大清会典》(成于嘉庆二十三年)。
孙原湘题瞿颉《菊亭谱曲图》。
曾燠刻所辑《朋旧遗诗合钞》总二十三卷。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