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事件 >

刘珍作《贾逵诔》。

输入历史事件:

刘珍作《贾逵诔》。

公元101年 是年
刘珍《贾逵诔》

刘珍(? —126),一名宝,字秋孙,或作秘孙,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西南)人。少好学,曾与刘騊駼、马融等“校定东观《五经》、诸子传记、百家艺术,整齐脱误,是正文字”,与刘騊駼作《建武已来名臣传》。曾为谒者仆射,迁侍中、越骑校尉卫尉宗正,卒于官。“著诔、颂、连珠凡七篇。又撰释名三十篇,以辩万物之称号云”。(《后汉书•文苑列传》卷八十上)《隋书•经籍志》卷三十二:“东观汉记一百四十三卷,起光武记注至灵帝,长水校尉刘珍等撰。”同书卷三十五:“后汉《刘珍集》二卷,录一卷。”永瑢等:“东观汉记二十四卷。案东观汉记《隋书•经籍志》长水校尉刘珍等撰。今考之范书,珍未尝为长水校尉,且此书刱始在明帝时,不可题珍等居首。案范书《班固传》云,明帝始诏班固睢阳令陈宗、长陵尹敏司隶从事孟异共成《世祖本纪》。固又撰功臣、平林新市、公孙述事,作列传载纪二十八篇。此《汉记》之初创也。刘知己《史通•古今正史篇》云,安帝诏史官谒者仆射刘珍、谏议大夫李尤杂作纪、表、名臣、节士、儒林、外戚诸传,起建武,讫永初。范书《刘珍传》亦称邓太后诏珍与刘騊駼作《建 武以来名臣传》。此《汉记》之初续也。史通又云,珍、尤继卒,复命侍中伏无忌与谏议大夫黄景作《诸王、王子功臣恩泽侯表》,与《单于》《西羌传》《地理志》。元嘉元年,复令大大夫边韶、大军营司马崔寔议郎朱穆、曹寿杂作孝穆、崇二皇及顺烈皇后传。又增《外戚传》入安、思等后。《儒林传》崔篆诸人。寔、寿又与议郎延笃杂作《百官表》、顺帝功臣孙程、郭愿、郑众蔡伦等传凡百十有四篇,号曰《汉记》。范书《伏湛传》亦云,元嘉中,桓帝诏伏无忌与黄景、崔寔等共撰《汉记》《延笃传》亦称笃与朱穆边韶共著作东观。此《汉记》之再续也。盖至是而史体粗备,乃肇有《汉记》之名。史通又云,熹平中,光禄大夫马日磾、议郎蔡邕、杨彪、卢植著作东观,接续纪传之可成者。而邕别有《朝会》《车服》二志,后坐事徙朔方,上书求还,续成十志。董卓作乱,旧文散逸。及在许都,杨彪颇存注纪。案范书《蔡邕传》,邕在东观,与卢植、韩说等撰补《后汉记》,所作《灵纪》及十意,又补诸列传四十二篇。因李傕之乱,多不存。《卢植传》亦称,熹平中,植与邕、说并在东观,补续《汉记》。又刘昭补注《司马书》,引《袁崧书》云,刘洪与蔡邕共述《律历纪》。又引《谢承书》云,胡广博综旧仪,蔡邕因以为志。又引《谢沈书》云,蔡邕引中兴以来所修者为《祭祀志》。章怀太子范书注,称邕上书云‘臣科条诸志,所欲删定者一,所当接续者四,前志所无,臣欲著者五’。此《汉记》之三续也。其称东观者,后汉书注引《洛阳宫殿名》云,南宫有东观。范书《窦章传》云,永初中,学者称东观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盖东汉初,著述在兰台。至章、和以后,图籍盛于东观,修史者皆在是焉,故以名书。《隋志》称书凡一百四十三卷,而《新、旧唐书志》则云一百二十六卷,又录一卷,盖唐时已有阙佚。《隋志》又称是书起光武,讫灵帝。今考列传之文,閒纪及献帝时事,盖杨彪所补也。晋时以此书与史记汉书为三史,人多习之。故六朝及初唐人隶事释书,类多征引。自唐章怀太子集诸儒注范书,盛行于代,此书遂微。北宋时尚有残本四十三卷。赵希弁读书附志、邵博闻见后录,并称其书乃高丽所献,盖已罕得。南宋《中兴书目》则止存邓禹、吴汉、贾复、耿弇、寇恂、冯异、祭遵、景丹、盖延九传,共八卷。有蜀中刊本流传,而错误不可读。上蔡任涔始以秘阁本雠校,罗愿为序行之,刻版于江夏。又陈振孙《书录解题》称,其所见本,卷第凡十二,而阙第七、第八二卷。卷数虽似稍多,而核其列传之数,亦止九篇。则固无异于《书目》所载也。自元以来,此书已佚。《永乐大典》于邓、吴、贾、耿诸韵中,并无《汉记》一语。则所谓九篇者,明初即已不存矣。”(《四库提要》卷五十)


王绩游京师,作《三月三日赋》。
诏立孔子后为绍圣侯。
许善心撰《方物志》成。
杜正藏兄弟三人皆以文章被举入京,时人美之。
岑文本至司隶府为父伸冤,作《莲花赋》。
改东京为东都,炀帝还长安。
诏以学业该通、才艺优洽等四科举人。
于西域置西海等郡,是时隋朝称极盛。
鄯善、且末等郡,谪天下罪人为戍卒以守之。
丙子,炀帝幸东都。
薛道衡(540—609)卒,年七十。
孙万寿(558?—609?)卒,年五十二。
崔赜等奉诏撰《区宇图志》,称吴人为东夷,为炀帝所责。
炀帝于东都盛陈百戏,天下奇伎毕集。
庚申,征魏、齐、周、陈乐人,悉配太常。
癸亥,炀帝幸江都。
炀帝作《江都夏》诗,虞世基和之。
二十四日,彦琮(557—610)卒,年五十四。
牛弘(545—611)卒于江都,年六十七;许善心为作伤悼诗,刘斌和之。
炀帝纪上: “十二月己未,左光禄大夫、吏部尚书牛弘卒。
高昌献《圣明乐》。
刘焯(544—610)卒,年六十七。
来济(610—662)生。
诸葛颍(535—611)从驾往涿郡,卒于道,年七十七。
作郎《诸葛颍集》十四卷。
真观(538—611)卒,年七十四。
百姓苦辽东之役,王薄等拥众起义,民间多有歌谣歌其事。
王劭(550?—611?)卒。
许善心免官,复征为守给事郎。
王绩应孝悌廉洁举,除秘书正字;以疾罢,授扬州六合县丞。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