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事件 >

桓宽作《盐铁论》六十篇。

输入历史事件:

桓宽作《盐铁论》六十篇。

公元-70年 是年
桓宽盐铁论六十篇。

《汉书•公孙贺传》卷六十六:“赞曰:所谓盐铁议者,起始元中,征文学贤良问以治乱,皆对愿罢郡国盐、铁、酒榷、均输,务本抑末,毋与天下争利,然后教化可兴。御史大夫弘羊以为:此乃所以安边竟,制四夷,国家大业,不可废也。当时相诘难,颇有其议文。至宣帝时,汝南桓宽次公治《公羊春秋》,举为郎,至庐江太守丞,博通善属文,推衍盐、铁之议,增广条目,极其论难,著数万言,亦欲以究治乱,成一家之法焉。其辞曰:‘观公卿贤良文学之议,“异乎吾所闻”。闻汝南朱生言,当此之时,英俊并进,贤良茂陵唐生、文学鲁国万生之徒六十有余人,咸聚阙庭,舒六艺之风,陈治平之原,知者赞其虑,仁者明其施,勇者见其断,辩者骋其辞,龂龂焉,行行焉,虽未详备,斯可略观矣。中山刘子推言王道,挢当世,反诸正,彬彬然弘博君子也。九江祝生奋史鱼之节,发愤懑,讥公卿,介然直而不挠,可谓不畏强圉矣。桑大夫据当世,合时变,上权利之略,虽非正法,钜儒宿学不能自解,博物通达之士也。然摄公卿之柄,不师古始,放于末利,处非其位,行非其道,果陨其性,以及厥宗。车丞相履伊、吕之列,当轴处中,括囊不言,容身而去,彼哉!彼哉!若夫丞相御史两府之士,不能正议以辅宰相,成同类,长同行,阿意苟合,以说其上,“斗筲之徒,何足选也!”'”桓宽(? — ?),字次公,汝南(今河南上蔡)人,治《公羊春秋》,举为郎,官至庐江太守丞。“博通善属文,推衍盐铁之议,增广条目,极其论难,著数万言,亦欲以究治乱,成一家之法焉”。(《汉书•公孙贺传赞》卷六十六)《汉书•艺文志》卷三十:“桓宽盐铁论六十篇。”《隋书•经籍志》卷三十四:“盐铁论十卷,汉庐江府丞桓宽撰。”永瑢等:“盐铁论十二卷(内府藏本),汉桓宽撰。宽字次公,汝南人。宣帝时举为郎,官至庐江太守丞。昭帝始元六年,诏郡国举贤良、文学之士,问以民所疾苦,皆请罢盐、铁、榷酤,与御史大夫桑弘羊等建议相诘难。宽集其所论,为书凡六十篇,篇各标目,实则反复问答,诸篇皆首尾相属;后罢榷酤,而盐、铁则如旧。故宽作是书,惟以盐、铁为名,盖惜其议不尽行也。书末《杂论》一篇,述汝南朱子伯之言,记贤良茂陵唐生、文学鲁万生等六十余人,而最推中山刘子雍、九江祝生,于桑弘羊、车千秋深著微词,盖其书之大旨。所论皆食货之事,而皆述先王,称《六经》,故诸史皆列之儒家。黄虞稷千顷堂书目改隶史部食货类中,循名而失其实矣。明嘉靖癸丑,华亭张之象为之注,虽无所发明,而事实亦粗具梗概,今并录之,以备考核者。"(《四库提要》卷九十一)


黄庭坚本年作《次韵谢子高读渊明传》。
贺铸二十四岁,监赵州临城酒税。
周邦彦本年十八岁,有词《齐天乐》(绿芜凋尽台城路)、《醉桃源》(菖蒲叶老水平沙)。
紫阳真人张伯端《悟真篇》成书于是年。
人口统计。
王安中(1075—1134)生。
徐俯(1075—1141)生。
交趾陷邕州(今广西南宁),尽屠居民,凡五万八千余口。
王安石作诗《次韵陪驾观灯》。
宋命郭逵南下,并诏占城、真腊出兵合击交趾。
宗哥首领鬼章扰五牟谷(今甘肃和政南),蕃官蔺毡讷支等邀击,大破之。
宗哥首领鬼章扰边。
徐铎等五百九十六人中进士。
四日,文同作诗《守居园池三十咏》。
李常自湖州移知齐州,张先作词二首赠别,一为《天仙子•公择将行》(坐治吴州成乐土),一为《离燕亭•公择别吴兴》(捧黄封诏卷)。
辽萧太后去世。
贺铸作《雨余晚望》诗,时铸仍监临城酒税。
宋朝许边海州军土著富民养疍户,遇入海得珍珠,则约价以偿,使疍户不为外夷所诱。
辽道宗出耶律乙辛为中京留守。
苏轼作诗《薄薄酒》二章。
贺铸作诗《赠张士元》一首,深悯其贫。
朱崖军(今海南三亚市)黎人反宋。
辽道宗爱文学。
苏轼于中秋日,作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曾巩权知洪州军州事充江南西路兵马都钤辖。
王雱(1044—1076)卒。
王安石辞位,罢相,知江宁府。
苏辙罢齐州掌书记,回京师,作《自齐州回论时事书》,上书言事。
辽诏耶律乙辛复为北院枢密使。
鬼章扰岷州(今甘肃岷县),宋将种谔等败之。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