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事件 >

稷下学者不仅著书立说,而且还进行学术编纂工作,整理各派学说。

输入历史事件:

稷下学者不仅著书立说,而且还进行学术编纂工作,整理各派学说。

公元-319年 月份不详
稷下学者不仅著书立说,而且还进行学术编纂工作,整理各派学说。

管子《心术》上下、《白心》《内业》等。郭沫若《青铜时代·宋钘、尹文遗著考》根据庄子·天下》评论宋钘、尹文时有“人我之养,毕足而止,以此白心”语与管子·白心》篇名相同,断定管子《心术》等四篇为宋钘、尹文遗作。但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张岱《中国哲学史史料学》、朱伯崑《<管子>四篇考》《中国哲学史论文集》第一辑)均不同意郭说。管子·经言》一篇,郭沫若、冯友兰、顾颉刚等均以为出于稷下之学。但关锋、林聿时《春秋哲学史论文集·管仲遗著考》以为《经言》为春秋前期的管仲遗著(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胡家聪《稷下争鸣与黄老新学》以为“管子书出于稷下学,系尊崇先驱者管仲的管子学派论著之汇集。”“管子·经言》这组文献……千真万确出自稷下先生之手,实非管仲遗著。”他认为管子·经言》是稷下法家学派的作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关锋、林聿时《管子遗著考》亦认为管子一书中包括有“被当作齐国的国家档案保存下来的”部分篇章。其中也有稷下学者搜集管仲佚文遗事所著篇章,也杂有稷下学者的论著(《春秋哲学史论集》)。顾颉刚《“周公制礼”的传说和<周官>一书的出现》言:“我很怀疑管子书竟是一部‘稷下丛书’。”(《文史》第六辑)冯友兰以为:“从管子这部书称为‘管子’这点看,管子这部书必定是和齐国有关的。……而当时能够写出这么多文章的人才聚集的组织,只有稷下学宫。……管子所收的文章都是当时稷下先生们写的。”是“稷下学术中心的一部论文总集。”(《中国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郭沫若还以为管子·弟子职》是稷下学宫为从学弟子制订的统一学则(《管子集校·弟子职》,科学出版社1956年版)。《司马兵法》晏子春秋也有可能经过稷下学者编辑。史记·司马穰苴列传》云:“齐威王使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曰《司马穰直兵法》。”“世既多《司马兵法》,以故不论。”今人如金德建以为今本《司马兵法》虽非全书,但并非伪作。晏子春秋编辑成书于战国中期(《司马迁所见书考》)。胡家聪《稷下争鸣与黄老新学》以为“此书有可能经稷下先生整理编辑而来”。近年有学者以为马王堆帛书《黄帝四经》为稷下黄老学著作,帛书易传和今本易传亦出稷下道家。


陈衍在武昌作《感愤坐庭中见杂草木皆不祥之物作》六言诗五首。
唐才常等在上海开爱国会。
南洋公学学生暑期排演时事新剧《六君子》、《义和团》。
初三,袁昶(1846—190O)被杀,年五十五。
十七日,时任户部尚书立山、兵部尚书徐用仪、内阁学士联元以反对刚毅、载漪等被杀。
二十日己未(8月14日),八国联军侵入京师。
二十二日,王懿荣(1845—1900)殉难。
二十三日,寿富(1865—190O)自尽殉国,年三十六。
二十六日乙丑(8月2O日),清廷下诏罪己。
二十九日,唐才常(1867—190O)死,年三十四。
本月,京师士大夫多避难南还。
吴鲁困居北京,自本月至明年成《百哀诗》上下两卷。
胡思敬自本月至明年成《驴背集》诗四卷。
二十六日起,王闿运、朱孝臧、刘福姚居四印斋填词,后成《庚子秋词》。
邱炜萲(菽园)在上海。
八日,沙俄侵占我东北。
十五日,革命党人在惠州起义。
二十六日,易顺鼎由金陵赴西安行在。
本月,王先谦门人湘乡陈毅、平江苏舆为其刻成《虚受堂文集》十五卷。
四日,两宫至西安驻跸。
张荫桓(1837—1900)被处死于新疆戍所,年六十四。
黄遵宪访潘飞声。
陈诗随吴保初至沪,多交名宿,诗格一变。
衡州新刻王闿运所选《唐歌行选本》五卷成。
二十一日,任其昌(1831—1901)卒,年七十二。
十日(1901年1月29日),清廷在西安行在诏议变法。
十三日,孙锵鸣(1817—19O1)卒,年八十四。
丘逢甲访黄遵宪于人境庐,抚时感事,迭相唱和。
俞樾序吴昌硕《缶庐诗绪》(附《题画诗》)。
王先谦撰《虚受堂文集》十六卷刊刻。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