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事件 >

《管子·水地》作于本年后数年间。

输入历史事件:

《管子·水地》作于本年后数年间。

公元-403年 月份不详
管子·水地》作于本年后数年间。

管子·水地》末段“何以知其然也”至“故其民间易而好正”,共罗列齐、楚、秦、燕、晋、宋、越等七国。由此可知,作《水地》时,主要有上述七国。因春秋前期十二诸侯国,鲁、卫、陈、蔡均处昌盛期,但《水地》未涉及。或许作者作文时,此数国已衰弱,故文不应成于春秋前期。因春秋末期吴越并称,文中提到“越”而未及“吴”,则作此文时吴已为越所灭。据此,该文也不成于春秋末。文中“齐晋”,历代注家众说纷纭。黄钊以为:“齐”字,乃“参”(即“叁”字)之误。“参”,古写作“叁”,“齐”,古写作“垒”,二字仅一笔之差,形极相似,故误耳。“齐晋”乃“叁晋”之误。因之《地水》成于前403年“三家分晋”之后(见黄钊《<管子·水地)篇考论》,载《道家文化研究》第二辑)。《水地》文末论及诸侯之水时,所提各国应是国别而非地域。因为“齐晋”实际指三家分晋后的魏、赵、韩。称“越”而不称“吴”,亦指灭吴后占领吴地的越国。以此推之,撰著此文时,宋国尚在。而齐灭宋在周赧王二十九年、齐闵王十五年(前286年)。这样,创作《管子。水地》的时间范围就在三家分晋之后、齐灭宋以前。前402年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子思卒。《史记。孔子世家》以为子思“年六十二”,梁玉绳《史记志疑》卷二十五加案语辨史记“六十二”是“八十二”之误,后人大多从梁玉绳说。则其卒约在本年。韩非子·显学》云:“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故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孔子之后,以子思为首的儒家学派,将儒学思想发展为完整体系,并以文献形式记载下来。论语一书,或为子思之徒所编定。后世尊称子思为“述圣”。战国时期“儒墨之争”,实际上就是以子思为代表的儒家,与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的争论。孟子因就学于子思之门人,对子思学说加以继承和发展,故后世有“思孟学派”之称。


李璋,生卒年不详,本年进士及第。
知贡举:礼部侍郎封敖。
仲春,李德裕贬谪途中作《盘陀岭驿楼》:“嵩少心期杳莫攀,好山聊复一开颜。
二十三日,郑亚离桂赴循州贬所。
冷暗黄茅驿,暄明紫桂楼。
李商隐离桂北归,得悉令狐绹已任考功郎中充翰林学士,(见《翰苑群书•重修承旨学士壁记》)作《寄令狐学士》诗。
陈陶游于容管韦厪幕,作《赠容南韦中丞》。
赵嘏在泗上,遥闻李珏自舒州刺史任征入为户部尚书。
李群玉在广州,遇方干,作《赠方处士兼以写别》:“天与云鹤情,人间恣诗酒。
李德裕贬潮途过五岭,作《谪岭南道中作》:“岭水争分路转迷,桄榔椰叶暗蛮溪。
李商隐罢幕失职,郁郁北归。
醉与谁同!”《木兰花》:“洞庭波冷晓侵云,日日征帆送远人。
陈陶在南海,经韶州始兴、过番禺均有诗。
李商隐北返长安,悲己之飘零湖湘,作《离思》、《深宫》、《岳阳楼》等诗。
杜牧自睦州刺史内擢司勋员外郎,作《上周相公启》,谢宰相周墀拔擢之恩。
李群玉在广州,作《中秋广江驿示韦益》。
韦悫撰《重修滕王阁记》,叙滕王阁遭火焚、江西观察使纥干臬增广其制而重修之始末。
李商隐与崔八自桂州同舟北返,过洞庭,同访与郑亚旧有交游之融禅师,作《同崔八药山访融禅师》。
李商隐桂管归途又曾折向夔峡一带,作《摇落》、《过楚宫》、《楚宫二首》、《风》、《江上》等诗作。
暮江清。
甲子,李德裕再贬为崖州司户。
重阳日,杜牧已离睦赴京任司勋员外郎。
李群玉客游广州三载将北返,作《广江驿饯筵留别》:“别筵欲尽秋,一醉海西楼。
刘蜕作《梓州兜率寺文冢铭》,尽抒己不忘于文、魂系于文之情。
李商隐桂管归途至襄阳,卢简辞待之甚厚,商隐作《献襄阳卢尚书启》以谢。
乡归梦喜,先入读书堂。
李商隐自桂管北归,行近京师,虑及何以处理与令狐绹之关系,百计莫得,犹觉情势紧迫,作《肠》诗。
杜牧由睦地入京任司勋员外郎,时经宋州,有《宋州宁陵县记》。
韦瓘(789—848后)本年三月任桂管观察使,冬改太仆卿、分司东都。
左拾遗。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