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知识 >

黄河图说

输入关键字:

黄河图说

篇名。明刘天和撰。是刘任治河总督时为治理黄河而撰写的碑文。其中写道:“盖尝周咨广视,历考前闻而始得之,其原(因)有六焉。河水至浊,下流束隘停阻则淤,中道水散流缓则淤,河流委曲则淤,伏秋暴涨骤退则淤,一也。从西北极高之地建瓴而下,流极湍悍,堤防不能御,二也。易淤,故河底常高……水行地上,无长江之渊深,三也。……傍无湖陂之停潴,四也。孟津而下,地极平衍,无群山之束隘,五也。中州……土杂泥沙,善崩易决,六也。是以西北每有异常之水,河必骤盈,盈则决。每决必弥漫横流,久之,深者成渠,以渐成河;浅者淤淀,以渐成岸。即幸河道通直,下流无阻,延数十年,否则数年之后,河底两岸悉以渐成高,或遇涨,河亦不容于不徙矣。此则黄河善决迁徙之情况也。”从河流含沙量、河床特点、水情、地形、地质以及流域内降水特征等自然因素出发,并将“河水至浊”因素提到首位,对黄河作了综合性分析,对黄河易于迁徙的原因作了相当正确的阐述。此碑于嘉靖十四年(1535)立。


【检索黄河图说 ==>】 古籍全文检索:黄河图说     全站站内检索:黄河图说

元祐党人传
元祐党籍碑
元祐党人碑
元泰定实录
元秘书监志
元秘史补注
元朝秘史注
元睿宗实录
元十三朝实录
元山电线条约
元史地理通释
元史纪事本末
元史译文证补
元兴营缮都司
元和百司举要
元和郡县图志
元随傔人衣粮
元朝名臣事略
元魏方镇年表
元刊杂剧三十种
元世祖平云南碑
元秘史李注补正
元谋大墩子遗址
元朝典故编年考
元丰增修五朝会要
元书后妃公主列传
元秘史山川地名考
元统元年进士题名录
元行省丞相平章政事年表
无为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