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知识 >

考课

输入关键字:

考课

依据一定标准考核官吏政绩的制度。秦汉分常课、大课,常课每年一次,大课三年一次。由两个系统进行,一是中央课郡、郡课县,为中央对地方的考课;一是公卿守相或各部门长官课其属吏,为上级对下级的考课。均评其殿最,升降赏罚。魏晋沿之。官员任职一定时期(一年或三年)后,由其直属长官对其功过加以评定,并记入“考簿”,依此决定官员升黜。北魏孝文帝定为三年一考,分三等,上、下两等分为三品,中等为一品;五品以上由皇帝与公卿评议,六品以下由尚书重问。唐代则由尚书省吏部考功郎中、员外郎掌管。一年一考,百司之长较其属功过,差以九等;流内之官叙以四善、二十七最,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无最而有二善为中上,无最而有一善为中中,职事粗理而善最不闻为中下,爱憎任情而处断乖理为下上,背公向私而职务废阙为下中,居官谄诈而贪浊有状为下下;凡考定,皆集于尚书省,唱第然后奏;亲王及中书、门下、京官三品以上、都督、刺史、都护、节度、观察使,则奏功过状,以核考行之上下;流外官,以行能功过为四等:清谨勤公为上,执事无私为中,不勤其职为下,贪浊有状为下下;凡中上以上,每进一等,加禄一季;中中守本禄;中下以下,每退一等,夺禄一季;中品以下,四考皆中中者进一阶,一中上考复进一阶,一上下考进二阶;有下下考者解任。宋代,设审官院、考课院署理其事。审官院考京官,考课院考幕职地方官。官员任满一年为一考,由上级官府考校优劣。以四善、三最(或四最)考校守令,以七事(或十五事)考校监司。考校入优等或上等者拣选、升资或转官。金代尚书省吏部郎中、员外郎掌之。章宗泰和四年(1024)定考课令,准唐四善、二十七最之制,分三等,定其甄擢。明代分考满、考察两种。二者相辅而行。考满根据功过决定升降,其法为三年初考,六年再考,九年通考;分称职、平常、不称职三等,以此决定升职、复职和降职。考察主要针对予以处理的官吏。其目有八:曰贪、酷、浮、躁、不及、老、病、罢、不谨。其法为京官六年,谓之京察;外官三年一朝觐,察典随之,谓之外察。清代则有京察、大计之分。对象分别为京官和外官,京察三年一次,由部院司官主持,分称职、勤职、供职三等。大计亦三年一次,先由各级地方长官察其优劣,申报督抚,审核送部。


【检索考课 ==>】 古籍全文检索:考课     全站站内检索:考课

诸葛亮
诸葛恢
诸葛恪
诸葛靓
诸葛颍
诸葛瑾
诸葛瞻
诸暨县
诸蕃志
诸史异汇
诸史拾遗
诸史琐言
诸史然疑
诸司正使
诸司副使
诸色户计
诸曹走使
诸葛长民
诸葛亮集
诸器图说
诸子学略说
诸王文学馆
诸冶东道署
诸国臣服传
诸病源候论
诸史蒙求歌诀
诸冶东西道令
诸家神品丹法
诸行官都部署院
诸色人匠总管府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