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知识 >

玄奘

输入关键字:

玄奘

600—664

唐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陈河村附近)人,俗姓陈,名袆。法相宗创始人,通称三藏法师。十三岁出家于洛阳净土寺,法名 玄 奘。唐武德元年(618)从长安至成都,从道基、宝暹等受学,崭露头角。后又游历荆州(今属湖北)、相州(治今河南安阳市)、赵州(治今河北赵县)等地,武德末年再入长安。他在国内遍访名师,学业日进,然仍感到所说纷歧,难得定论,决心去天竺取经求法。贞观元年(627,另有二年、三年说)从长安出发,经凉州(治今甘肃武威市),渡玉门关,孤身穿越沙碛,历尽艰辛,到达高昌,而后取道焉耆、龟兹,越凌山,经粟特(昭武九姓)诸国境,后入天竺。在摩揭陀国(Magadha,相当今印度比哈尔邦的巴特那和加雅地区)的那烂陀寺从戒贤受学,时达五年,后又游历天竺各地,并同一些学者展开辩论,名震五竺。贞观十七年谢绝戒日王和那烂陀寺僧的挽留,携带佛经六百五十七部及佛像、花果种子等,启程返国。于十九年初回到长安。历时十数年,行程五万里,是中古史上一次艰险而伟大的旅行。以后在弘福寺、慈恩寺等处译出经、论七十五部,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多用直译,笔法谨严。所译经籍,对丰富祖国宗教文化有一定贡献,并为古印度佛教保存了珍贵的典籍,世称“新译”,又将在西域和印度亲历见闻,撰写了《大唐西域记》十二卷,为研究中国西北地区以及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和从事考古的重要资料。译《老子》、《大乘起信论》为梵文,传入印度。由于其成就卓越,所以民间广泛流传他的故事。如元吴昌龄《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明吴承恩《西游记》小说等,皆从他的故事发展而来,故俗称他为唐三藏或唐僧。

玄奘


【检索玄奘 ==>】 古籍全文检索:玄奘     全站站内检索:玄奘

右帐内府
右谷蠡王
右奉宸卫
右武大夫
右武侍率
右尚方令
右尚方丞
右尚方署
右侍上士
右金吾卫
右备身府
右府上士
右於陆王
右肃政台
右显禄王
右钦察卫
右选侍郎
右独鹿王
右奕蠡王
右亲事府
右宣徽使
右宫门将
右客省使
右给事中
右班殿直
右都水长
右都御史
右校司马
右监门卫
右监门府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