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官职 >

司徒

输入关键字:

司徒

官名。① 相传殷朝为辅政大臣之一。《礼记·曲礼下》:“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典司五众。”郑玄注: “此亦殷时制也。”西周为三公之一。亦作“司土”。《盠方彝铭》:“用司六师王行,叁有司:司土、司马、司工。”《周礼 ·地官》有大司徒、小司徒等官。春秋战国置司徒,卿爵,职掌民众教化、土地管理、征发徒役。时又有大司徒、都司徒、御司徒、左司徒、右司徒等名。② 西汉哀帝元寿二年(前1) 改丞相为大司徒,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后51) 改名司徒,与太尉、司空并为三公,分掌宰相职能,秩万石。开府辟僚属,有长史、诸曹掾属、令史等属官。本职掌民政,年终考课州郡长官,名义上分部太仆、大鸿胪、廷尉三卿,并参议大政,实际上权归尚书,三公上下行文,受成而已。东汉末罢,改置丞相。三国魏恢复三公制,改相国为司徒,管理民政,公务繁多,一品,其府属吏甚众。蜀、吴则与丞相并置,无实际职权。两晋沿魏制,与丞相通职,一般不并置。为名誉宰相,一品,亦常参录朝政,然仅掌事务,政务仍归尚书,加录尚书事衔者得为真宰相。其府仍处理全国日常行政事务,考核地方官吏,督课州郡农桑,领全国名数户口簿籍,其他公府缺公则省,唯司徒府缺公亦常置,并增设左、右长史,左西曹掾属等僚佐。南朝或与丞相、相国并置,职掌依旧。南齐、陈丞相、相国皆为赠官,司徒则实授,或录尚书事。宋一品,梁十八班,陈一品、万石。北魏、北齐亦一品。北魏初令州郡公文先上司徒府,后改上丞相府。隋朝名义上参议大政,其位多旷,遇有典礼,以他官摄行其事,如置,则坐于尚书都省,正一品。唐朝亦为大臣加官,正一品。晚唐五代用为藩镇加官,遂至冗滥。北宋初用为宰相、亲王、使相的加官,其特拜者亦不预政事,徽宗政和二年 (1112) 罢。辽朝为南面朝官,无实职,作为重臣、功臣加官。金朝亦置,正一品。元朝不常置。明朝废。③ 官员俗称。《宋史·职官八》:“太宗淳化元年 (990)令,供奉官以下不得呼‘司徒’。”④契丹 (辽) 北面官名,朝官、御帐官中皆置。原称“惕隐” (梯里己),掌部族事务。太宗会同元年 (938)升五院部、六院部梯里己为司徒,后诸部族、属官、诸乣中皆置。⑤ 户部尚书的俗称。


1、官名。周设此官,掌土地、人民、教化等。《周礼·地官·司徒》:“乃立地官司徒,使帅其属而掌邦教,以佐王安抚邦国。教官之属,大司徒卿一人,小司徒中大夫二人。”又《地官·大司徒》:“大司徒之职,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与其人民之数,以佐王安抚邦国。”又《地官·小司徒》:“小司徒之职,掌建邦之教法,以稽国中,及四郊都鄙之夫家,九比之数,以辨其贵贱老幼废疾,凡征役之施舍,与其祭祀饮食丧纪之禁令。”

汉初称丞相或国相,哀帝元寿二年更名大司徒。东汉初也称大司徒,建武二十七年改称司徒,为三公之一,掌人民事。凡教民孝悌、逊顺、谦俭,养生送死之事,则议其制,建其度。凡四方民事功课,岁尽则奏其殿最而行赏罚。凡郊祀之事,掌省牲视濯,大丧则掌奉安梓宫。凡国有大疑大事,则与太尉(大司马)、司空二公通而论之,国有过事,则与二公通谏争之。见《汉书·百官公卿表》、《后汉书·百官志》。《后汉书·邓张徐张胡列传·徐防传》:“十六年,拜为司徒。延平元年,迁太尉,与太傅张禹参录尚书事。”

其后,三国魏实行三公制,改相国为司徒,掌民政。两晋沿袭汉魏制度,司徒与丞相同职。《晋书·职官志》:“太尉司徒司空并古官也,自汉历魏置以为三公及晋受命迄江左,其官相承不替。”南朝沿置,《宋书·百官志上》:“宋世祖初以南郡王义宣为丞相,而司徒府如故……司徒一人掌民事,郊祀掌省牲视濯,大丧安梓宫。”南齐置司徒,但不常设司徒府,领天下州郡名数、户口簿籍,见《南齐书·百官志》。南朝梁置司徒,其职掌如宋,《隋书·百官志上》:“梁武受命之初,官班多同宋齐之旧,有丞相、太宰、太傅、太保、大将军、大司马、太尉、司徒、司空……开府者置官属,有长史……司徒则有左右二长史。”陈丞梁制,又置相国位列丞相上,但都作加官用,并非实授,而独司徒为实授,见《隋书·百官志上》。北魏、北齐皆置司徒,开府有属吏长史、司马,初掌州郡所上文书,见《隋书·百官志中》。隋也置司徒,但不常设。《隋书·百官志下》:“三公参议国之大事,依后齐置府僚,无其人则缺。祭祀则太尉亚献,司徒奉俎,司空行扫除。“唐置三公,司徒为其一。《新唐书·百官一》:“太尉、司徒、司空各一人,是为三公,比正一品……三公佐天子理阴阳、平邦国,无所不统。”宋存其名,但不备官。辽南北大王院分置南北院司徒,皆掌部族军民之政;北面御帐官侍卫司有侍为司徒,掌御帐亲卫事;南北护卫府有南北护卫司徒,分掌南北院护卫;王子院司徒,掌王子各帐之事;另外还有遥辇司徒、国舅司徒;北面部族官中有某部司徒;小部族置某部族司徒府。详《辽史·百官志一、二》。金也置司徒,元不置,明朝废。

2、对某级官员的敬称。《宋史·职官八》:“中外文武官称假借逾越班制……自今文武台省官及卿、监、郎中、员外并呼本官。太常博士、大理评事并不得呼‘郎中’,诸司使、诸卫将军未领刺史者,及诸司副使不得呼‘太保’,供奉官以下不得呼‘司徒’。”

3、户部尚书的俗称。


【检索司徒 ==>】 古籍全文检索:司徒     全站站内检索:司徒

平头部丞
平台事
平戎将军
平戎校尉
平西大将军
平西将军
平州路钱帛司
平江等处田赋提举司
平江善农提举司
平军国事
平阳大尹
平远将军
平均司
平吴校尉
平县
平狄将军
平羌将军
平羌校尉
平松等处福元田赋提举司
平尚书事
平虏中郎将
平虏护军
平虏将军
平虏校尉
平和大夫
平和郎
平金牌
平河将军
平胡中郎将
平胡加一等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