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历史典故 >

众叛亲离

输入历史典故:

众叛亲离

    意谓群众背叛,亲信远离,不得人心,处境非常孤立。公元前719年,卫国公子州吁杀死了他的哥哥卫桓公,自立为君。而后为了转移国内不满情绪,又对外发动伐郑之役。当时,鲁隐公问大夫众仲,州吁能不能成功?众仲回答说:州吁对外用兵以求转移人民视线,只能更加失去群众。对内想缓和人心,结果必然是“众叛亲离”,他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出典】:

    《左传·隐公四年》:“公问于众仲曰:‘卫州吁其成乎。’对曰:‘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以乱,犹治丝而棼之也。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

【例句】:

    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公孙瓒传注》:“既乃残杀老弱,幽士愤怨,众叛亲离,孑然无党。”唐·陆贽《议汴州逐刘士宁状》:“伏以刘士宁昏荒暴慢,恶贯久盈。圣情爱人,久为含忍。亲离众叛,自取奔亡。”


并列 众人反对,亲信背离。形容不得人心,处境孤立。语出《左传·隐公四年》:“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柳建伟《都市里的生产队》:“挨到大队改称的时候,自家执政的人已走到~的末路。”△贬义。多用于描写由于自己的言行导致的孤立处境。也作“亲离众叛”、“众散亲离”。


解释 众人反对,亲信背离。形容处境十分孤立。

出处左传·隐公四年》:“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 以济矣。”

春秋时期,卫国国君卫庄公很喜爱小儿子州吁,因为州吁是 自己非常宠爱的小妾生的。卫庄公对州吁的错误一味纵容而不加 制止。庄公死后,州吁同父异母的哥哥继承了王位,即为卫桓公。 后来州吁杀掉卫桓公,篡夺了王位。

后来州吁杀掉卫桓公,篡夺了王位。 鲁国国君听说了这事,就问大臣众仲:“州吁能成功吗?”众 仲回答说:“只听说用德行安定百姓,没听说用祸乱安定百姓的。 用祸乱,就如同要理出乱丝的头绪,反而会弄得更加纷乱。州吁 这个人,依仗武力而安于残忍。依仗武力就没有大众,安于残忍 就没有亲信。大家背叛,亲信离开,就难以成功了。军事就像火 一样,不去制止就会焚烧 自己。州吁杀了他的国君, 又暴虐地驱使百姓,不致 力于建立德政,反而想通 过祸乱来取得成功,就一 定不能免于祸患。”

后来卫国大臣石碏设 计将州吁骗到陈国,说服 陈国国君将其抓住,交由 卫国处理。卫国派去大臣, 将州吁杀死在了陈国。

例句

失道者必然众叛亲离。


【词语众叛亲离 ==>】  成语:众叛亲离    汉语大词典:众叛亲离
【检索众叛亲离 ==>】 古籍全文检索:众叛亲离     全站站内检索:众叛亲离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巧者不过习者之门
巧诈不如拙诚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已而已而
币重而言甘,诱我也
布在方策
师严然后道尊
师也过,商也不及
师克在和,不在众
师其意,不师其辞
师夷长技
师直为壮曲为老
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
常将冷眼看螃蟹,看你横行得几时
平生不作亏心事,半夜敲门不吃惊
平生不作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
平秩东作
平章百姓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年长以倍,则父事之;十年以长,则兄事之
床头黄金尽,壮士无颜色
应变将略,非其所长
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尊俎而代之
度长絜大
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
庭院深深深几许
庶绩咸熙
廉而不刿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