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史部 > 诏令奏议 > 皇朝经世文续编 >

卷一百十四 工政十一直隶水利

卷一百十四 工政十一直隶水利

  畿辅水利议


天下有大计。可以宽东南之民力。而后国家裕足食之源者。莫如行西北之水利。而尤莫切于畿辅。然欲兴其利者。必先有以操其根本。而达乎神明变化之权。然后可以成大功。而传之久远。昔北魏裴延为幽州刺史。立渠溉田万余顷。唐瀛州刺史卢晖引滹沱溉田五百余顷。宋何承矩于雄莫霸州兴堰六百里。元丞相脱脱立分司农司。西自西山。南至保定河闲。北抵檀顺。东至迁安镇。立法佃种。给钞五百万锭。期年大稔。明徐贞明水田议尤详。尝以九月任事。至明年二月。已垦至三万九千余顷。卒为浮议所挠。论者惜之。此古营田之尤着也。 本朝雍正三年。   上命怡亲王周履三辅。大兴营田。五年分立四局。一曰京东局。辖丰润玉田诸州县。自白河以东咸隶焉。二曰京西局。辖宛平涿州诸州县。自苑口以西咸隶焉。三曰京南局。辖磁州永年诸州县。自滹滏以西咸隶焉。四曰天津局。辖天津静海沧州及兴国富国二场。自苑口以东咸隶焉。其所引水。小则诸山泉。大则拒马河子牙河白洋淀小清河滏阳河滹沱河永定河及海口潮水运河潮水。自五年至七年。得田六千顷有奇。此尤近事之可征也。迄今甫及百年。遗迹多湮。岂无望于修明其绪者欤。余尝历直隶诸府。考其志书。乃知北方水利固可行。然亦有难于南方。而不当一概施之者。徐贞明反谓北易于南。夫岂其然。盖南方土黏而固。故田塍厚仅数寸。而开畎出水之川。终岁不毁。北方土瘠多沙。虽寻丈之堤。水入则坏。此土质之异也。南方多水之委。且旁有所束。故源远而流不甚激。终岁不竭。北方多水之源。冬春水涸。虽近河之田常不赡。而远者益难及。夏潦一至。则势激而多壅。近河之地。先受其害。其去易涸。故下流所资亦无多。此水性之异也。南方气暖。春雨常多。蓄秧莳田得及时。北方雨泽常稀。值雨则又忧水潦。此气候之异也。且如史起引漳。传为美谈。而今志书谓漳水决不可引。亦犹郑国引泾。而泾阳县志言泾水决不可引也。非又古今之异宜哉。然则欲兴水利。必先相其土宜。仿南方筑圩蓄水之法。或开支河之流。或为潴水之塘。而又参用古人沟洫浍川之法。旱则引水以至沟洫。潦则引水以达浍川。然后水之便者可以代雨。而又以防其泛溢之虞。其余粪田之物。播种之具。一切募南方人为之。其土之必不宜稻者。仍使之艺旱谷。旱谷不可以久藏。则于近地产稻之处。易谷以为积贮。又使多植枣栗以供食。要使地无旷土。民无余力。即不必尽为水田。而所得者已不少。则无论可省南方之输运。而先有以裕北方之食用矣。由畿辅而推之于秦晋齐鲁。其利皆可兴也。然今之田。皆民闲世业。岂可夺其自前自有之利。以供我之开渠筑岸。相其水势而行之哉。是必厚偿其直。而募人以耕作之。随时以修治之。则公帑之耗。其可以省乎。故徐贞明亦言惮于费财。而欲举力田之科。开赎罪之条。吾恐尚不足以劝也。善乎。许力臣先生之言曰。虞集之议。不行于当日。而丞相脱脱能行之于至正闲。以其时钞法盛行。内帑不亏而国用足也。然则欲行水田。必先讲求钞法。而后为之不忧其无成。成之不忧其旋废。斯诚万世永赖之利也夫。

  畿辅水利议叙略  
林则徐

窃惟 国家建都在北。转粟自南。京仓一石之储。常糜数石之费。循行既久。转输固自不穷。而经 国远猷。务为万年至计。窃愿更有进也。恭查雍正三年。   命怡贤亲王总理畿辅水利营田。不数年垦成六千余顷。厥后功虽未竟。而当时效有明征。至今论者。慨想遗踪。称道勿绝。盖近畿水田之利。自宋臣何承矩元臣托克托郭守敬虞集明臣徐贞明邱浚袁黄汪应蛟左光斗董应举辈。历历议行。皆有成绩。 国朝诸臣章疏文牒。指陈直隶垦田利益者。如李光地陆陇其朱轼徐越汤世昌胡宝瑔柴潮生蓝鼎元皆详乎其言之。窃见南方地亩。狭于北方。而一亩之田。中熟之岁。收谷约有五石。则为米二石五斗矣。苏松等属正耗漕粮。年约一百五十万石。果使原垦之六千余项修而不废。其数即足以当之。又尝统计南漕四百万石之米。如有二万顷田。即敷所运。傥恐岁功不齐。再得一倍之田。亦必无虞短绌。而直隶天津河闲永平遵化四府州。可作水田之地。闻颇有余。或居洼下而沦为沮洳。或纳海河而延为苇荡。若行沟洫之法。皆可成为上腴。谨考宋臣郏亶郏乔之议。谓治水先治田。自是确论。直隶地亩若俟众水全治而后营田。则无成田之日。前于道光三年。举而复辍。职是之故。如仿雍正年闲成法。先于官荡试行。兴工之初。自须酌给工本。若垦有工效。则花息年增一年。譬如成田千顷。即得米二十余万石。或先酌改南漕十万石。折征银两解京。而疲帮九运之船。便可停造十只。此后年收北米若干。概令核其一半之数。折征南漕。以为归还原垦工本。及续垦佃力之费。行之十年。而苏松常镇太杭嘉湖八府州之漕。皆得取给于畿辅。如能多多益善。则南漕折征。岁可数百万两。而粮船既不须起运。凡漕务中例给银米。所省当亦称是。且河工经费。因此更可大为撙节。上以裕 国。下以便民。皆成效之可卜者。至漕船由渐而减。不虑骤散水手之难。而漕弊不禁自除。绝无调剂旗丁之苦。 朝廷万年至计。似在于此。谨荟萃诸书。择其明切要可备设施者。条列事宜。析为十二门。首胪水田利益 国计民生。明当务之急也。次辨土宜。次考成绩。因利而利。示已成之事。着必效之券也。次专责成。次优劝奖。齐心力。励勤能也。次轻科则以绝顾虑。次禁扰累以杜流弊。次破浮议阻挠以防中梗。由是令行禁止而经画可施。次以田制沟洫而营种之事备焉。经画既施。美利务在均平。故摊拨次之。美利既昭。见小终贻远害。故禁占碍又次之。首善倡行有效。以次推行各省。普享乐利。而营田之能事毕矣。凡所钞辑。博稽约取。匪资考古。专尚宜今。冀于裕 国便民至计。或稍有裨补云。

谨案周官大司徒。掌天下土地之图。辨十二壤而知其种。树艺之事繁矣。而王畿之内。惟稻人设专官。其用水作田之法。亦较诸职特详。盖五谷所殖。稻之入最丰。又性宜水。为之沟防蓄泄之制。天时不齐。可仗人力补救。非如他种之一听命于天。故农为天下本务。稻又为农之本务。而畿内艺稻又为天下之本务。我 朝劭农重谷。   列圣相承。茆檐耕织。悉被   宸章。海澨雨旸。动关  圣虑。稼穑惟宝。艰难周知。固已立万世不拔之基矣。而畿辅农田水利。历经奉   旨兴修。艺稻迄犹未广。今畿辅行粮地六十四万余项。稻田不及百分之二。非地不宜稻也。亦非民不愿种也。由不知稻田利益倍蓰旱田也。乃观潞水客谈所述。及 本朝诸臣奏疏。先后指陈稻田利益。深切着明若此。是其上裨 国计者不独为仓储之富。而兼通于屯政。河防下益民生者不独在收获之丰。而及于化邪弭盗。洵经国之远图。尤救时之切务也。今诚逐条研核。确信夫营田艺稻。实为根本至计。效可必致。而事在必行。则万年美利。既不难操券以观成。俶载经营。乃可与更端而图始。土宜之辨。已事之征。可递详矣。又案稻水谷也。禹谟六府。始水而终谷。故天下有水之地无不宜稻之田。近在内地者无论已。迪化在沙漠之境。而有泉可引。宜禾锡以嘉名。台湾悬闽海之中。而有潮可通。产米甲于诸郡。此皆从古天荒。开自 本朝。而一经耕治。遂成乐土。况 神京雄据上游。负崇山而襟沧海。来源之盛。势若建瓴。归壑之流。形如聚扇。而又有淀泺以大其潴蓄。有潮汐以资其润泽。水派之播流于全省。若气血之周贯于一身。奥衍之资。天造地设。是有一水即当收一水之用。有一水即当享一水之利者也。然非深明乎因地制宜之用。化瘠为沃之方。恐狃于成见。必将以水土异性为疑。今且不敢远征。断自元明建都以来。敷陈诸策。固已言之凿凿。试之有效。而我 朝怡贤亲王周历经度。次疏陈。参之诸臣奏议三辅志乘。凡土之宜稻。地之可田。悉经逐段指出。则畇畇畿甸。实据天地自然之利。尤为万无可疑。今即水道之通塞分合不无小殊。而土性依然。地利自在。可知稻田之不广。良由人事之未修。而所以物土宜兴水利者。可以考求遗。实力举行矣。

又案天下事创则难与虑始。因则易与图功。故治地莫善于因。明臣左光斗水利三因策曰。因天之时。因地之利。因人之情。明课稻于北。似创而实因也。时韪其言。水利大兴。邹元标尝言三十年前。都人不知稻草何物。今所在皆是。此三因之明效也。臣窃谓今日用因之法。莫如因古人之遗而修复之。因现在之成效而推广之。非特施功易。奏效速也。西北水田。久置不讲。一旦兴举。事同创始。利益虽宏。土宜虽得。而未经试可。人将不信。宋何承矩规画塘泺。人多议其非便。发言盈廷。承矩援汉魏至唐屯田故事以折之。众始信服。不二年辇穗送阙。功效大着。至今畿南稻。犹其遗泽。承矩盖善于用因者矣。今历稽开垦成绩。着之于篇。某州邑某泉某水。按图可索。信而有征。主议者既决然于说之必可行。任事者亦晓然于功之有可据。或就废堰古渠之。寻访遗规。或即羹鱼饭稻之乡。讲求成法。而一切营垦事宜。可举而措之矣。

又案周人重农。故农官莫详于周礼。汉魏而降。如搜粟都尉宜禾都尉典农中郎将司田参军。皆于守令而外。特设专官。窃以养民裕国。本是守令之事。若设官专领。于民情之苦乐。地方之利病未必周知。而既无司牧之权。则令未必行。禁未必止。公事恐多牵掣。若仍须会同地方官。又易启推诿歧视之渐。且多一衙门。多一冗费。即乡村董劝之人。如农师田长等名目。亦不必设。恐奉行日久。实去名存。徒滋闾阎浮费也。守令为亲民之官。情形熟。呼应灵。择其勤恤民隐。实心任事者。属之经理。以成田之多寡。得稻之盈绌。课其殿最。不烦更张而事可集。故当创行之始。相度水泉。经画地亩。以及招募农民试种倡导章程。宜专大员。核定办理。俟事有端绪。效可广推。则专责之地方官为便。

又案魏书高允曰。方一里则为田三顷七十亩。方百里则三万七千亩。若劝之。则亩益三升。不劝。则亩损三升。方百里损益之。率为粟二百二十三万斛。况以天下之广乎。旨哉斯言。其着劝农之利。可谓约而达矣。然此就已成之田言之。若治旱田为水田。易杂粮为稻米。亩益至一石以外。则劝课之功。其效愈广。伏读 大清会典。载 国朝垦荒。自助牛种宽征赋而外。有悬爵赏以励招徕之条。区画周详。务使野无旷土。惟民为邦本。食为民天。课之勤。故奖之至也。今营成之后。地方官既各视多寡以为考成。民闲自营者。验明成熟有效。按顷亩分别等差。给予优奖。佐之以议叙之典。赎罪之条。如此。则劝率自至鼓舞自生。数年后。倍入之获目验而身习。美利所在。民自趋之。不待劝而无不劝矣。

又案水田之兴。西北大利也。然或计其岁入之饶。而议及岁供之数。则民情惧罹重赋。必将瞻顾不前。昔徐贞明领垦田使。北人惧东南漕储派于西北。事初举而烦言顿起。遂以中止。此其明征也。宋臣晁公武有言。晚唐民务稼穑则增其租。故播种少。吴越民垦荒而不加税。故无旷土。是因垦议赋。适因赋病垦。卒至田不加辟。赋无可增。于国于民。两无裨益。我 朝赋役之制。东南赋重而役轻。西北赋轻而役重。用一缓二。实为立法之精心。今役既无可议减。赋又何可议增。请自今新开水田。若本系行粮地亩。照原额征收。永不加增。或系无粮荒地。亦须酌宽年限。缓其升科。轻其赋则。明定章程。行晓谕。俾共知  圣天子深仁大度。但求民闲有倍入之收。不计 国赋有丝毫之益。庶良懦绝顾瞻之虑。豪猾息梗阻之谋。而乐事劝功。共戴  皇仁矣。

又案为国不患无任事之人。而患有偾事之人。任事者方兴利以救弊。偾事者即因利而滋弊。故曰利不百不兴。害不百不去。诚慎之也。今兴治水田。为西北百姓建无穷之利。民闲自营之产。人自耕之。人自享之。赋税不增。租典由便。有利无害者也。特恐创行之始。或急于见功。奉行不善。或假手胥吏。生事滋扰。甚或违理妄行。藉以阻挠政事。如雍正六年   上谕处革之梁文中其人者。将养民之政。反为扰民之事。此端一开。浮议乘隙而生。必至惩羹吹齑。因噎废食。是在承办各官。毋急近功。毋执偏见。虚心谘访。善言劝导。毋令书役得以藉手。庶杜渐防微之虑周。而善作善成之效可期也。又案天下事当积重难返之后。万不得已而思变通。幸而就理。万世之利也。然北米充仓。南漕改折。 国家岁省经费万万。民闲岁省浮费万万。此皆自蠹穴中剔出。陋规中芟除者。则举行之日。浮议阻挠。必且百出。如前明宏治闲浚大通河。漕船已达大通桥。节省金钱无算。而张鹤龄等因失车利。造黑眚之说以阻坏之。夫成功尚可坏。况未成乎。徐贞明初上水利议格不行。迟之十年。重以苏瓒徐待王敬民申时行诸人之力。仅得一试。无何蜚语潜入。王之栋一疏败之而有余。举事者何其难。挠事者又何其易也。今  圣谟枢赞。一德一心。询谋既定。无虑异议之滋。而小人之浮言梗阻。势亦在所不免。是在卓然不惑。处之有道而已。又案沟洫之利甚溥。非独水田宜设。前人论之详矣。而经画水田要在尽力沟洫。陂塘之潴蓄。所以供沟洫之挹注也。闸堰涵洞之启闭。所以均沟洫之节宣也。沟洫修而田制备。田制备。而地中之水。无一勺不疏如血脉。水旁之地。无一亩不化为膏腴。大禹之粒烝民。举其要不外浚川距海。浚畎浍距川。然则营田之政。亦尽力沟洫而已。直隶八郡地势。西北高。东南下。而一郡之中。又各有高下之异。今择其近水之处。随宜经画。负山高仰之地。可导泉引溉。则为陂塘以备暵旸。滨河平广之地。可疏渠引溉。则为闸堰以齐旱涝。濒海近淀之地。可筑围引溉。则为圩堤以防漫溢。如是则水之为田患者寡。水之不为田用者盖亦寡已。经画既定。播种可施。乃更揆度地形。作水器以省灌溉之力。辨别土性。择稻种以适气候之宜。使向之听丰歉于天时者。一视勤惰于人事。人事修举。而天时不害。地宝咸登矣。

又案方田之法。二百四十步为亩。亩折四步为沟洫。损四步以益二百三十六步。人共知其利矣。若池塘渠道之用。需地愈多。为利愈广。或利周一邑。或利关数郡。而遇有占用民地之处。辄生异议者。亏一家私己之产。充一方公用之利。固非恒情所乐从也。我   宪皇帝洞鉴此情。爰有加倍赏偿之   谕。嗣经怡贤亲王奏请均摊拨抵。部议准行。立法最为尽善。至乾隆闲。旗地仍归拨补。而民地则改行给价。窃惟民闲田地。时值不齐。少给则舆情不洽。多给则经费不赀。并恐民心难餍。转启烦言。观徐贞明滹沱之役。以偿价不敷。致滋口实。功败垂成。知给价之正多格碍也。且开筑既资公利。则地亩自应公派。所有挖压田地。仍宜于灌溉所及之地。计亩均匀拨还。庶 国帑不糜。而民情大顺矣。

又案天以五行生万物而先水。水之有利。水之性也。至用水者与水争地。而水违其性。水利失。水患滋矣。明臣潘凤梧曰。若计开田。先计储水。荒政要鉴曰。泽不得川不行。川不得泽不止。二者相为体用。为上流之壑。为下流之源。全系乎泽。泽废是无川也。畿辅之地。百川辐辏。淀泺以为之容蓄。而后涝不虞泛滥。旱不至焦枯。自规图小利者。于附近淤地。日渐占垦。以至阻碍水道。旱涝皆病。于通省水利大局。关系非小。夫治地之法将有所取。必有所弃。彼第知泽内之地可为田。而不知泽外之田将胥而为水。其弊视即鹿无凿空寻访者。殆有甚焉。今履勘所至。凡有此等地亩。务须查明界址。分别除。永禁侵垦。所谓舍尺寸之利。而远无穷之害。此正经营之始。所当早为禁绝以杜流弊者也。

又案西北诸省。古称沃饶之地甚多。河渠沟洫。汉唐以来。代有兴举。成效着于史策。自水利积久失修。膏腴之壤。皆为陆田。遂若大河以北。土性本不宜稻。骤举稻田之利语之。人必不信。然粤西民俗。则又止知水田种稻。不知旱地可种杂粮。先臣李绂因地有余利。请多觅农师教导。兼植北方梁粟。易地以观。可知南北种植之殊。端由民习不关土性也。今请俟畿辅倡行之后。确有明效。且共稻田之入。倍于旱田。自必闻风兴起。乃以营种之法。颁之山陕豫东诸省。令各随宜相度。以渐兴举。由是推行愈广。乐利愈宏。财用阜成。家给人足。风俗纯厚。经正民兴。东南可藉苏积困。而西北且普庆屡丰。此亿万世无疆之福也。

  议覆直隶屯政水田难以兴举疏    
讷尔经额

窃臣于上年二月内入都 陛见。准军机大臣奉 旨发交工部侍郎徐士芬奏筹议天津一带举行屯政开垦水田一折。并图说一册。当经臣详加阅看。饬令两司暨天津通永二道查照原奏。按稽图册。详悉核议。维时因筹办海防。未能实时查办议覆。自撤防事竣。据该司道等查明。天津至山海关一带。沿海地方。难以举行屯政开垦水田。核议详覆。臣复以水田艺稻。其利甚溥。如有一邑可行。即收一邑之利。未可因天津一带窒碍难行。概置勿论。又饬令各州县将境内河道情形。并从前曾开水田未开水田之处。一一详查。博访舆论。是否可行。绘图呈验。以凭核办。嗣据各府州县先后查报。或境内并无河流。或闲有泉源。而水势微细。难资挹注。其有河道之区。或两岸高阜。不能引水。即有河流稍低。尚可引水。又苦于水无出路。虑有淹浸之患。是以从前曾开水田之区。或因沙水冲压。坐致荒芜。或因河道改移。不能浸灌。仍改为旱种。计现在所存水田。不过十之一二。各将难以兴举情形。禀复前来。臣查古人屯田之法。省征调。足军饷。皆为边防起见。然必实有泉深土肥无人耕种之地。乃募兵民以行屯政。未有不因地之利而能行之者。今天津至山海关一带。虽系滨海。仍在畿辅近地。户口殷繁。营生之计日出。凡有可田之处。无不开垦。即至苇荡芦沟。皆有主业。几于地无遗利。其无人开种者。乃沿海碱滩。土性斥卤。既非同于三边沃壤。可事耕耘。潮水咸濇。又非同于江河支流。可资灌溉。使必勉强营治。非无数亩之区。然尚须买取民田。贷以工本。于兵食大计。仍属无补。至以全省而论。西北水利之说。始于宋元。至明之隆庆万历闲。徐贞明汪应蛟董应举诸人。于丰润玉田及天津之葛沽等处。先后试垦水田。旋即罢废。我 朝雍正年闲。直隶大水。怡贤亲王周历畿辅。大筹水利。始兴屯田之议。自四年至七年。统计全省垦田六千余顷。而行之未久。半归荒废。推其屡兴屡废之故。不但南北水土异宜。其始锐意创行。帑项充足。疏淀泺。开泉源。建闸坝。设涵洞。修陂塘。筑围圩。以及牛具耔种一切工费。皆不惜重帑。贷民耕作。小民趋利如骛。自然踊跃争先。其后发帑过多。势难为继。贷者又未能如期征还。于是闸坝涵洞等工之在官在民者。均不免逐渐废修。牛具耔种之有贷无还者。更不免追呼提比。遂不复言水利。此历来兴废之实在情形。

又道光十九年闲。前两广督臣林则徐奏请兴办天津等处水田。经升任藩司陆费瑔遵 旨出省周历。亲查各处情形。与此次所查相同。惟天津咸水沽等处。有地二十余顷。尚堪改种稻田。当经劝民试垦。讵春闲兴议。秋闲即被雨水淹浸。以后再难耕种。臣稽之从前事实。参之现在情形。天津一带。欲仿屯田之法以兵耕种。则地有未宜。即全省各处。欲仿营田之法以民耕种。而亦多未便。且兴举工用。为数甚巨。当此筹计经费之时。未敢以有用之项。轻议试行。惟直隶大势。西北地高而虑旱。东南地洼而虑潦。民生之计。但在地方官于境内沟洫。劝民以时疏通。庶期旱潦有备。其虽有沟洫不能蓄水。或欲开沟洫工程较费者。即劝民相度地势。开凿井泉。以车戽水。亦足裨益田功。臣前至省南阅伍时。见民闲用水车。汲井水以溉田。机关利便。以骡马牵转。不费人工。询据农人每车一具。大者约需费制钱四十余千。小者约三十余千。一车可用十余年。当即购买大水车一具。带回省城。劝令民闲试用。并照造样式。发交各府州。饬令查明各属。如有民闲不知用此水车者。即照样制造。劝民试行灌溉。每井一车。田多者一家可为一井。田少者数家亦可公共一井。但使地方官尽心民事。实力劝导。则远近相传。知其利用。处处仿效而行。即遇雨泽愆期。田苗可无坐受旱干之虑。如此因势利导。不动官帑。不拂民情。较之开垦水田。尚觉劳而有获。据司道等具详请奏前来。所有直隶地方难以兴举屯政水田情形。理合恭折覆奏。伏乞  皇上圣鉴。

 谨将水车作法缮具清单恭呈 御览

谨按水车之法。仿自南方。不费人力而水自灌田。较之北地辘轳。穷一人之力。日浇一二亩者。劳逸不啻霄壤。然仅能施之于河。不能施之于井。今北方摹仿其意。制造井中水车法。用大轮盘一具。轮外周加铁齿。再用一无齿小轮盘。将大小二轮中穿横木。若车轴然。另用短横木六根。一头连于小轮之边。一头连于大轮之内。六面排匀。如车轮之辐。再用一长方木架。中凿一槽。将车轴置于槽内。使其旋转。横置井口中。用木水斗数十个。贯以铁枢。搭于两轮中闲辐条之上。将水斗垂于井中。视水之深浅。定水斗之多寡。总以及水为度。上用大轮盘一个。轮外周加铁齿。中置直木。平立于大小两轮之旁。牵动此轮。则此轮之齿。撞彼轮之齿。而彼轮自动。水斗因之上下。井中之水。自然汲起。轮空之中。置一木槽。以受汲起之水。转注田闲。祗须骡一头。牵动盘旋。每日可浇田十数亩。既省人力。可补天功。使处处仿行。将见水车之利。可等于南方矣。

  请定天津水田章程疏
崇厚

窃维水利为农桑之本。田畴乃衣食之源。直隶拱 神京。濒河滨海。溯自宋元明以来。何承矩虞集徐贞明汪应蛟左光斗诸人。讲求水利。曾于京东京南及天津河闲府等处。先后试垦水田。我 朝雍正年闲。直隶大水。怡贤亲王周历畿辅。大兴水利。开垦稻田六千余顷。阅今百数十年。渐有荒废。而沿河州县。尚多种植稻。永享其利。士民慨其遗踪。至今称道。咸丰年闲。 钦差大臣亲王僧格林沁督兵大沽海口。以海河两岸旧有水田。日久废弃。倡劝捐资。在于咸水沽营田三千五百四十亩。葛沽营田七百五十亩。挑沟建闸。引用海河潮水。以资灌溉。就地招集农民。发给资本认种。其时臣随办海防。亲见相度规画。遂使斥卤之区。成为沃壤。今已四载。岁获有秋。于是附近乡民。咸知水田之利。即有泥沽等村。自行开垦稻田多顷。闻风兴起。确有成效。上年夏闲。僧格林沁将前开稻田。奏请 谕旨交直隶督臣派员经理。臣饬委天津海防同知姚经陛就近经理在案。臣覆查水田艺稻。其利甚溥。自北直鲜田畴之利。致运粟于南方。果能不惮烦劳。不计近功。因地之宜。顺水之势。相机营治。则开得一亩。即得一亩之益。洵于 国计民生。实有关系。臣往来海口。尝见沿河荒地。一望无际。高者为茂草。洼者为沮洳。荒而不治。深为可惜。查大沽协都司邓启元。前于僧格林沁创开稻田之时。即系该都司随同斟办。情形熟悉。臣复派该都司前往将前开地亩。现在情形。详细履勘。兹据邓启元姚经陛面禀。前开地三千五百四十亩。近年有佃认种者。二千七百九十亩。此外地亩。因地势高下不一。距水远近不同。收成未能一律。佃户赔累难支。因而佃逃地荒。该委员等详细查勘。其中尚堪招佃承种者。二百四十亩。余五百一十亩。非渗漏不能储水。即盐碱不能滋长。实由地势使然。尚非耕耨不力。必得添开进水沟一道。则前项荒地。留有二百亩。可以招佃承种。并于沟旁荒地。可开辟七百五十亩。一律引水种植。共计收复并新开地一千余亩。俾已成之田。尚不致仍复废弃。而水利可推广。至各该散佃。除咸丰九年所募者。经僧格林沁给与资本外。其新招之佃。并现议开垦之地。佃户均应发给资本。春借秋还。岁以为常。俾得及时播种。并拟购屋十数闲。以资安碾囤米之用。统计建筑桥闸。挑开沟渠。并佃户资本。置房价值。共约需京钱一万五千七百余吊。秋后仍可缴还。永远作为耔种资本之用。查天津道库。历年收存租米变价。据该道李同文声称。除因公用外。尚存银一千五百余两。又上年新收租米。约可变价银二千两。以之尽数动用。现计不敷一千四百余两。拟在于洋药厘捐项下。暂时借垫。俟收有租米粜价。即行还款。至僧格林沁原定开垦章程。每地一亩。初年交租米三升三合。次年五升。三年一斗八升。俱按海口市斛交收。此后永以为例。并无增减。又每地一亩五分。交稻草一束。计重五十斤。现在各地启征租数。应即照例办理。惟据各佃声称。地土有肥硗。即收成有丰歉。每年秋禾登场。除交租米。所余无多。不敷一分人工之用。赔累难支。恳请量为减租臣详加体察。除葛沽稻田。系交营兵承种。原定每亩交租一斗二升。本不为多。且土脉肥饶。收成丰稔。毋庸置议外。其咸水沽地。佃多系力作贫民。若不稍事变通。窃恐佃户逃避。使已熟之田。荒而不治。应照原定租数。改为每亩收仓斛一斗八升。则较之海口市斗。已有减少。至总佃副佃所种之地。应交租库酌免十分之三。以示体恤而免借口。臣为力保已成水田。并增广水利起见。如蒙 俞允。臣即饬天津道督饬该员等。责成总佃。招募诚实农民认种。一面将应修各工。赶紧照估妥办。嗣后稻田收获租米。除变价发给资种。并归还借垫。暨岁修沟堤外。所余稻米。即仿照义仓社仓之例。由天津道妥为经理存储。以答  皇仁而垂永久。

  请将荒地试垦水田疏同治四年    
卞宝第

窃臣等闻宁河县与天津县交界地方。有荒地六七十里。旷无居人。地力废弃。良为可惜。查宁河等县。所属塌河淀军粮城七里海陈家沟东堤头新河一带。濒临海河。若引水灌溉。可开稻田一千余顷。岁可收稻米十万石。于北地仓储。近畿民食。均有裨益。因思咸丰九年闲。科尔沁亲王僧格林沁驻兵大沽海口。以海河两岸旧有水田。日久荒废。倡劝捐赀。垦得稻田四千二百余亩。遂使斥卤之区。成为沃壤。嗣经侍郎崇厚督员经理。颇着成效。臣卞宝第函致崇厚询访情形。旋据覆称。军粮城一带。临傍海河。潮汐相通。无水之时。可以灌溉。水涨之时。可以宣泄。须官为经理。开渠二道。以为潴蓄节宣之所。计渠一道。工长三十余里。两道共长六十余里。约需工价一万数千金。必得官为筹款。开成之后。招佃垦种。确可得稻田千余顷。变斥卤为膏腴。洵为美利等语。查该侍郎在盐水沽一带。劝垦水田。连年收获稻米颇丰。办理极为熟悉。可否 饬下通商大臣侍郎崇厚。派委妥员。会同地方官。前赴军粮城一带。履勘情形。酌议章程。与臣等及直隶总督会商奏请  谕旨定夺。以便遵行。倘能办有成效。则近畿可得十数万稻粮之益。而旷土咸成沃区矣。是否有当。伏乞  圣鉴训示。

  请议行畿辅水利成法疏同治十二年  
王家璧

奏为疏黄济运。为此时之良图。垦田近畿。实万世之长策。吁恳 饬查道光中林则徐奏陈畿辅水利请仿雍正年闲成法试行原折。 饬下廷臣督臣妥议筹办。恭折奏祈  圣鉴事。窃臣闻黄河之入中国。首于积石。而尾于渤碣。其经流本行禹贡冀兖数州之境。历商及周。日益南徙。至汉决瓠子。始通淮泗。宣防既塞。河复东北入海。二渠九河。号复禹。不为患者千数百年。至宋而河复南决。乃由彭城合汴泗以入淮。而后世治河尤难于汉者。以治河兼治漕也。尧舜都冀。三面距河。非不以河为贡道。而四百里粟。五百里米。取给甸服。不仰给于千里之外。其虑至为深远。我 朝定都于北。漕米自南。本因明制。治黄济运。治淮刷黄。合计京仓一石之储。糜帑不啻数倍。河运或阻。济以海运。 国家之福。幸获无虞。然利害至大。所不能无万一之虑也。故臣林则徐忠诚体 国。实事求是。博考周谘。辑为西北水利说。数年然后成书。自湖广总督调任两广。适会书成。奏陈   宣宗成皇帝。以其时洋务方起。未暇施行。原奏内称恭查雍正三年   世宗宪皇帝命怡贤亲王总理畿辅水利营田。不数年垦成六千余顷。厥后功虽未竟。而当时效有明征。盖近畿水田之利。自宋臣何承矩元臣托克托郭守敬虞集明臣邱浚袁黄汪应蛟左光斗辈。历历议行。多见成绩。 国朝诸臣章疏文牒。指陈直隶垦田利益者。如李光地陆陇其朱轼徐越汤世昌等皆详言之。臣见南方一亩之田。中熟之岁。收谷约有五石。则为米二石五斗矣。苏松等属正耗漕粮。年约一百五十万石。果使原垦之六千余顷。修而不废。其数即足以当之。又尝统计南漕四百万石之米。如有二万顷田。即敷所运。傥恐岁功不齐。再得一倍之田。更可无虞短绌。而直隶天津河闲永平遵化四府州。可作水田之地。闻颇有余。或居洼下而沦为沮洳。或纳海河而延为苇荡。若行沟洫之法。似皆可作上腴。因请仿雍正年闲成法。先于官荡试行。兴工之初。酌给工本。若垦有成效。则花息年增一年。如成田千顷。即得米二十余万石。可先酌改南漕十万石。行之年久。多多益善。则河漕经费。益可大为撙节等语。自系熟思审处。为  圣朝天庾万世之计起见。而或疑其以昔人治水先治田为确论。且谓直隶地方。若俟众水全治而后营田。则无成田之日。似乎言之未审。盖未有水不治而能成田者也。然林则徐所称徐行沟洫之法。即治田即治水也。不待众水全治而后营田。非不治水而专治田也。其言正为破疑而发。臣窃以为地平天成。禹功大矣。而孔子特赞其尽力乎沟洫。必有以究其实观其深者。且禹之自述其功。亦曰予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矣。亦曰暨稷播奏庶艰食鲜食矣。是营田治水同时并举。田闲之水达于川。大川之水达于海。营田亦即所以治水也。禹贡所纪。功多兼施。分之为沟洫畎浍之小浚。合之即疏瀹决排之全功。史迁作河渠书。班固更为沟洫志。盖亦有见于此。林则徐所奏。虽未试办于畿辅。曾着成效于新疆。后自戍所起用。   成皇帝深知其非徒托空言矣。今河流北徙。挽之南趋。则积淤已高。听其东行。则运道宜顾。现在经费未充。不得不随时择要堵挑。无误漕行。徐思经久之计。直隶永定诸河。亦时有水患。惟南有磁州。北有玉田丰润。尚得水田之利。而推行未广。则取林则徐前奏见诸施行。此其时矣。多穿漕渠于冀州地。使民得以溉田。分杀水怒。正贾让所谓治河中策。而于 国家则所期粟米充溢近畿。庶南漕不忧梗阻。河流亦可因势利导。况兵燹以后。漕粮久征折色。无改折难行之虑。漕船多未修复。无水手难散之虞。如果力兴水利。霖潦则川浍分潴。旱干则桔灌救。若得年谷顺成。河漕撙节不少。足 国富民。万世之利。似在于此。除乔松年文彬丁宝桢游百川黄河穿运情形各折。遵 旨会议外。所有道光中林则徐奏陈畿辅水利一折。可否 饬下廷臣及直隶总督妥议筹办之处。伏候  圣明裁断训示施行。

再明臣锺惺有言。三代至汉。言水利者。以漕而兼溉。后世营一漕而日不暇给。文法绳其后。事权变其中。不敢复言溉矣。臣窃查直隶水利。自怡贤亲王办有成效。至今玉田丰润尚食其利。后来议办者。或以主持无人。动多掣肘。或以畏难自安。虚应故事。又或不能测量地势高下。田于高区而水不及。田于下地而水大至。一不见功。因噎废食。而旋垦旋废之田。大抵田塍单薄。水道浅隘。不合疆理沟洫之法。潦无所容。旱无所溉。水冲沙压。荒弃不治。加以西北民闲。多食粟麦杂粮。地广农惰。狃于杂粮用力不多。广种薄收。即自谓足食。不务积储。每惮耕耨稻田沾体涂足之苦。劝劳尚恐不从。听之必多荒废。举行滞碍。有此数端。臣窃以为井田虽难必复。而沟洫随地可行。南方蓄水之塘池坝堰。深广丈尺。虽不尽合畎浍沟洫古制。而自田闲水道。渐次达于大川。实得古人遗意。田塍修筑坚厚。酌留缺口启闭。以备旱潦。亦犹古沟上有畛洫上有涂之制。今诚测量地势高下。参用古今成法。沟洫层次。疏浚深通。所起之土。即以修筑田塍。令水得盈科后进。节节储蓄。即地势较为高平。苟非去水太远。亦可相势开凿塘池。上收雨水。旁引泉源。桔机器。导远汲深。兼资人力。至于夹道沟渠。虽去田畴较远。亦须疏浚深通。无则相势开之。如有泥沙冲压。随时挑浚。即以所起之土。垫道培塍。如此则畛涂道路皆止水之防也。遂沟洫浍皆蓄水之区也。水涨有所宣泄。岁旱资以灌溉。水由地中。平地皆成沃壤矣。又明保定巡抚汪应蛟屯田海滨。于天津葛沽一带。以闽浙治地之法行之。买牛制器。开渠筑堤。葛沽白塘二处。耕种五千余亩。内水稻每亩收四五石。粟豆得水。每亩亦收一二石。惟旱稻以咸高立槁。物土之宜。是亦宜使民知也。即此推之。斥卤可变为膏腴。则平畴得水而改种水稻。其利可知已。至招垦劝劳一切未尽事宜。应责成督办大臣随时筹度。期在举行无滞。不遽责以速效。庶可成此远谋。伏候  圣断施行。

  择地酌开上泄南运下注营田河疏
李鸿章

窃直隶南运河。上承山东河南山西汶卫漳诸大川之水。其流甚巨。泛涨每虞漫溢。是以从前于东境四女寺哨马营。直境捷地兴济等处。共开减河四道。以资分泄。道咸年闲。减河皆就淤废。迄未重开。于是全河之水。悉在天津三汊口一隅。上游数百里。堤防既甚危险。下口更不能容泄。盖三汊口。系永定大清滹沱南运北运五大河总汇之路。仅恃一海河。曲折趋赴大沽入海。实有拥挤不下之势。前于三汊口以北陈家沟添挖减河。别通北塘入海。但与南运河无涉。若欲挑浚捷地兴济旧有减河。其下游久已淤成平陆。工大费巨。无此财力。祗可另行择地酌办。上年秋冬。臣饬统领盛军天津镇总兵周盛传天津道吴毓兰候补道史克宽往复相度。查得津城东南相近海口地面。业经盛军自开引河一道。以为军民营田灌溉之用。上自兴农镇。下至西大沽出海。计长九十里。并有减河六道。各长数里。顺流分泄。而入海河尾闾。又有无数沟渠。左右萦带。大可因势利导。爰议自上游静海之靳官屯南运河东岸起。至兴农镇六十余里。开成一河。即可直接该军营田之河。分泄南运盛涨入海。免致全注天津三汊口壅遏为患。查勘地势既顺。下口亦畅。其闲大半碱地。并无耕基。且下游已有九十里现成之河。可期事半功倍。遂酌定开挖。口宽十丈至十二丈。底宽四丈五尺至七八丈。深八尺至一丈二三尺。挖出之土。于两岸十丈外。各堆成堤。庶堤内共有三十余丈容水之地。其靳官屯河头。建石质双料五孔桥闸一座。以资启闭。沿河分建石铁柱板桥四道。以便行人。惟库款极绌。势难全雇民夫办理。不得不借资兵力。当饬抽调盛军步队十一营。铭军步队十营。古北口保定大名正定河闲等处练军步队十三营。共合三十四营。即责以挑河堆堤事宜。于今年二月初。齐抵工次。分认段落兴办每营酌给锹筐器具等银一千两。先期派员划清界址。又量堤河所占民地。分等核发价值。豁除粮租。一面购料集夫。建造闸座桥道。以工代赈。正值春冰甫泮。积水盈途。且地近海滩。掘下二三尺。又复出水。工程甚形棘手。在事员弁。不辞艰苦。亲率兵夫。设法挑沟戽水。节节抢办。胼手胝足。悉力经营。即于四月二十日。全河挑挖完竣。两岸堆筑成堤。并于堤外另挑沟道。以泻附近沥水。而免漫淹民田。臣于四月二十七日。亲往周历查验。丈尺均过原估。河身通畅。桥闸坚固。上泄南运盛涨之水。下注盛军营田之河。于水利农田。实有裨益。而津城迤西至东。阡陌纵横。河渠复绕。将来启坝放水。其尾闾应否再建拦潮闸座。或沿河尚应添建桥道。随后查看酌办。仍饬该镇道等妥筹修守章程。督同地方文武。随时认真经理。以垂久远。

再盛军营田河。由朝宗桥而东。顺流九十里。至大沽海河口。并横河沟渠无数者。为盛军营田河。其西泝流而上。六十余里。至静海县之靳官屯。有闸接入运河者。为南运减河。先是津静之交。荒旷百余里。积潦纵横。水不可舟。陆不可涉。行旅趄。视为畏途。十三年。盛军由马厂赴新城工作。总统周盛传始治大道。高出平地数尺。于是潮汐之至。甫有捍御。并设大站四。小站十一。以利往来。是年。盛军初屯田。乃以勇力先浚葛沽下引河二十里。由杨会庄绕南面。东通于新城城河。光绪二年。盛军既移驻新农镇。遂开镇下游迄新城三十里。又自营北疏引河二十余里。以达咸水沽。二年。开减河。下游自新城达大沽入海。而于南开别浚支河。使与正河分派交汇。共约三十里。上游则由新农镇而西。至小兴庄止。疏浚远近。同于下游。又自志字站西。开减河三十五里。汇于镇河。三年夏。开新城东南减河四十里。泝流而上。至西小站。其秋又自新城小西河上游。附减河南堤外。开支河达西小站。亦四十里。四年夏。开泥沽通海河二十里。南接道字站。是冬又浚咸水沽河。绕潘家沟。达于仁营所开之河。计里二十。又于河西开河二十里。东北通咸水沽减河。西南通西小站减河。又绕东大站开河十余里。达新农镇。五年二月。开泥沽迤西河。自潘家沟绕出仁军屯田之西。又分出支河。以达咸水沽河东大沟。皆纡折蟠屈。计将四十里。此皆盛军自浚营田之河也。

  与直隶某方伯书  
张穆

顷迂道晋谒。感承拂拭。深谈之下。辄思妄有所陈。窃惟今日因筹备乏术。思为反本之论。一二贤达。颇以畿辅水利为言。而水利之兴。先须请帑。 国用支绌。议必不行。不行则亦徒为美谈而已。穆以为未议水利。先须去水害。水害去即水利也。去水害之要。昔人收摄野潦俾有所归二语。足以尽之。即收摄野潦之法。亦非议疏议筑。未能奏功尽善。则姑请就其简易者而试行之。莫若通饬沿驿州县。于大道两旁偪近民田者。浚沟补树。移土培涂。此有乾隆闲孙文定方恪敏成案可循。且旧渠尚未淤没。并非新起炉。夫亦水利之一端。所谓未能快其胸鬲。且先利其咽喉也。昨过定兴。见新任县令。于邑之名人古迹。各刻一石。表之道旁。穆虽未知其人。信能通晓吏事。及实心为民与否。要其好名好事。则无疑也。责以此事。则定兴一县之路沟修矣。直隶一省。料如此州县尚不乏人。上游果择而任之。优加奖厉。乘此三时之暇。可以不日而观厥成。其有益民田水利。实非小补。水有所归。不至害稼。利一。夏秋闲行旅不为水阻。利二。车马不能绕越。蹂躏禾麦。利三。伏莽之盗。多匿影田中。沟之宽者。可制其窃发。利四。蝗蝻或生。易于捕埋。利五。其浚之也。即以本田之民。完其本段之工。必乐趣事。稍有摊派。为费亦少。故愚谓此事尚可行也。倚装草草。未及条议其详。忆经世文编水利门内。载有数文。检阅而放行之。正不穆之覶缕也。冒昧之愆。尚祈鉴宥不宣。

  淀说       
陈文述

文选注云。淀者。如渊而浅也。水经注云。淀。陂水之异名也。广韵。淀泊属。韵会。淀浅水也。文选江赋。栫淀为涔。注云。淀与淀古字通。则淀通于淀矣。尔雅释器云。淀渭之垽。注云。淀滓淀也。今江东呼垽。一切经音义云。淀古文黑。说文无淀字。有淀字。注云。滓垽也。水殿声。堂练切。合而言之。淀之训泊训浅。与制器者澄泥于水相似。则淀也淀也垽也。其义相通。水经注新唐书皆云九十九淀。郦道元又称为清河。后世又约其数为七十二。其名皆不可枚举。今就其名之散见于诸书者。裒辑之。尚可得九十余。见魏都赋者一。曰掘鲤之淀。见水经注者九。曰巨淀清淀西淀濩淀梁门淀茂都淀大渥淀阳城之淀。见隋书及隋图经者一。曰狐狸淀。即掘鲤淀。见颜氏家训者一。曰幽州淀。见五代史者一。曰汤成淀。见宋史者三十。曰破船淀灰淀方淀鹅巢淀陈人淀燕丹淀大光淀孟宗淀水纹淀得胜淀下光淀小兰淀李子淀大兰淀粮料淀回淀百水淀黑羊淀小莲花淀大莲花淀洛阳淀牛横淀康池淀畴淀白羊淀边吴淀齐女淀劳淀淀郊亭淀。见辽史者二十有三。曰延芳淀金沟淀达里淀伞淀平淀北淀清泉淀广平淀长宁淀蒲河淀白马淀鹤淀双子淀藕丝淀山榆淀春洲北淀大神淀凉淀高淀柳林淀频跸淀枣林淀孤树淀。见金史者三。曰长春淀绿野淀速鲁古淀。见元混一方舆胜览者一。曰回淀。见太平寰宇记者一。曰赵淀。见方舆纪要者四。曰高桥淀火烧淀黄龙淀金盏儿淀。见屯政考者一。曰阴流淀。见漕河图志者一。曰武盍淀。见潞水客谈者四。曰五官淀三角淀大淀小淀。见风庭扫叶录者四十三。其不同者七。曰南淀北淀清淀护淀苇淀浮淀赵襄子淀。见大清一统志者八。曰石城淀慈老淀黑母淀落坡淀四角淀纪家淀托里淀文尔淀。见东安县志者一。曰沙家淀。此淀之异名也。若其名之最著者。三角淀即水经之雍奴薮。其泽九十有九淀是也。乾隆七年。丈明止百余顷。与名胜志所载二百余里不符。亦今昔异形矣。盖西北之水。通谓之淀。犹东南见水通谓之河。塞外见水通谓之海。则淀者亦西北言水之方言矣。今则统以东西两淀。西淀周三百余里。东淀周四百余里。畿内之水。若沽渝濡滱派滋涞易无不汇其中。而依城温义玉带会同茅湾中亭十望台头大清。缘经布络。趋西沽为尾闾之泄。此则淀之大凡也。若雷淀见鲍照之书。淀着陆机之里。长淀畅谢朓之吟。淤淀识李华之颂。溏淀海淀。擅卢李之赋才。碧淀水淀。侈张徐之诗笔。属词华。羌无故实。又无事穿凿矣。作淀说。

 

查看目录 >> 《皇朝经世文续编》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