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曰。此喻疑也。狐音扈都反。玉篇妖兽鬼所乘狐有三德。其色中和。小前大后。死必守丘。野干色青黄如狗。群行夜鸣。声如狼。能缘木巢于危岩高木。孤形稍大。野干形小。而两形相类大小有殊。故禅经云见一野狐。又见野干。狼可知矣。此疑三宝三世三界。故说三兽。咀音慈吕反。又锄吕反。嚼音在爵反。玉篇咀唅也。味也。唶也。或为龃字。嚼噬也。噍也。茹也。唅之名咀。噬之名嚼。以足蹑履名践蹋。断筋骨名[齒*齊]。伤皮肉名啮。[齒*齊]音在诸反。尝至齿作哜。不知[齒*齊]字所从。恐错为[齒*齊]应作[齒*來]啮。啮挽曰[齒*齊]。其[齒*齊]有作截音。未详。啮音五结反。噬咬也。多噬为啮至齿为哜。由此骨肉遂致狼藉。疑发于口如咀嚼。心疑谛理如践蹋。疑苦集之软法如[齒*齊]尝至齿。疑灭道之坚法如啮伤皮肉。因此生死之尸狼藉扰攘。
经。由是群狗(至)变状如是。
赞曰。初一颂半喻慢。后半颂结之。慢有七九。名群狗。多因疑生故名由是。搏击打也。撮持取也。搏音补各反。手击也。玉篇拍也。捬也。撮音子活反。手取也。释名撮卒也。谓暂卒取之。玉篇与四圭曰撮同。谓三指撮也。手把作攥子括反。今非彼义。高举陵他名搏。望他顺已名撮。卑劣慢不如于他如饥羸。阙小悕望故。心虽高而悚栗名障惶。触绪事生名处处。心恒不足如求食。皆卑慢相。心慢蔑他名斗诤。身起慢相名揸。揸音侧加反。释名揸叉也。谓五指俱往叉取。玉篇五指捉击也。把也。切韵以指按作戏。掣音尺制反。字书牵也。玉篇引而纵之。又尺析反。曳也。谓五指捉曳。指按而曳扯攞引纵。或复向前而[齒*堯]名揸。卑身就他故。向后而挽名掣。我慢却偃踞故。有作[齒*(虎-儿+且)]字。说文齿不正也。非此义。语起慢言。名啀龇嗥吠。聚露唇齿名啀龇。出声大吼名嗥吠。啀音五佳反。犬斗也。龇音士佳反。齿不正作龇[齒*(虎-儿+且)]。开口见齿作龇啀又不知喍字所出。皋者熊虎声。玉篇咆也。咆鸣也。若哭作号。结其舍恐怖变状如是。
经。处处皆有(至)食啖人肉。
赞曰。下十颂明灵神异鬼。喻于五见。分五。初三颂半喻邪见。二颂半喻戒取。一颂半喻身见。半颂喻见取。两颂喻边见。初中分二。一颂总喻邪见自体。二颂半喻差别行相。此初也。魑刃知反魅美秘反。说文玉篇老物精也。通俗文山泽怪谓之魑魅。张平子西京赋云。山神虎形名魑。泽神猪头人形有尾名魅。魍音文两反。魉音良奖反。通俗文木石变怪名魍魉。春秋及玉篇云。水神也。添夜叉.恶鬼。总有五类。喻邪见缘拨五门缘拨五法心心所等有五行相。谓谤因.果.作用.实事及非四见诸余邪见.损伤善法。毁坏良田。无所不生名处处有。损害逾广如啖人肉。
经。毒虫之属(至)各自藏护。
赞曰。下二颂半差别行相。中分二。初一颂明由邪见生钝烦恼亦由烦恼复生邪见。后一颂半明由邪见生诸恶见及不善行。所余烦恼名为虫兽孚音抚夫反。信也。玉篇姥伏也。卵孚也。生也。通俗文[這-言+兀]付反。卵化曰孚。广雅孚生也。方言鸡伏卵而未孚是也。乳音濡主反。又而遇反。苍颉篇玉篇乳谓养子也。生虽平.去二音。应从平音。玉篇生产进也。生养造也。因物造变谓之生。产亦生也。鸟养卵名孚。兽养子名乳。由邪见故长诸烦恼如孚乳。生诸烦恼如产生。逐拨五门之邪见。烦恼别别生长名各藏护。藏护者资养义。或诸烦恼虫兽之属。生长邪见名自藏护等。
经。夜叉竞来(至)甚可怖畏。
赞曰。明由邪见生诸恶见及不善行。诸恶见等如夜叉。日日增长名竞来。因起烦恼更生恶行。名争取食。食是资长义故恶身行满名食既饱。邪见转多名恶心转炽。遂形于语名斗诤声。三业恶行邪见所增损害弥多名甚可畏。故由邪见生三恶行。非由邪见亲发身语。因势远生故作是说。
经。鸠槃荼鬼(至)纵逸嬉戏。
赞曰。下二颂半喻戒取。中分二。初一颂半喻总行相。后一颂喻别行相。此初也。然诸古师先无正文多取小乘以解戒相。今依新文大乘义解。学者应知。鸠盘荼者可怖畏。鬼此喻戒取。重执随顺诸见戒。生不缘余法。如踞土埵。字林蹲坐虚也。踞音居御反。垂足实坐。倚也亦蹲也。埵音丁果反。小土聚隅也。坚土也。玉篇丁戈反。小块累也。亦坚土也。堁也。有作堆音聚土也。非也。若单执戒为胜因生取名离地一尺。执顺戒之禁为胜因生取名二尺。或执为胜如一尺。更执为因如二尺。戒取必须具此二相。不尔是邪见所摄。不须别配上界二取。不说余惑通上界故。虽执欣求出世灭果。去生人天名往。还沉恶道名返。常沉生死虚功苦行名游行。执为最胜乖背正道名纵逸。执为正因染著生死名嬉戏。
经。捉狗两足(至)怖狗自乐。
赞曰。别明行相也。外道所求涅槃解脱非真胜法。生死可恶。喻如于狗。得彼戒禁犹如两足。涅槃因故。如足。戒.禁别故称两。或执为胜为因名两。坚著戒禁如捉狗足。执行顺己如扑足倒。扑音蒲角反。倒也。通俗文争倒曰扑。有作朴。音普卜反。打也。玉篇击也。手搏也。今非此义。亦非朴字宣扬苦行及彼涅槃。以示众生如令失声。执著若戒若禁能到涅槃。如以狗足加狗之颈。以此安处而修苦行以求涅槃。义同怖弄于狗耽玩不舍。虽苦谓乐。以娱己情故名自乐。
经。复有诸鬼(至)叫呼求食。
赞曰。此喻身见。俱生身见无始恒行故名长大。分别起者与不善性无惭愧俱。喻如裸形。裸是露义。无羞耻故。无明所覆名黑迷无正理名瘦。坚执五蕴曾不暂辍名常住中。诸烦恼因之而起。我语取因此而生。名发恶声。处处广起我见滋长如叫求食。
经。复有诸鬼其咽如针。
赞曰。喻见取也。其头如山。咽喉极小如针许大。不堪受食。见取亦尔。执自见等为因为胜谓大。如山。不受他见如针极小。
经。复有诸鬼(至)或复啖狗。
赞曰。下二颂喻边见分二。初颂喻总行相。后颂喻别行相。此初也。首如牛头头有二角。一边见中含常.断故。常.断必依我见后起。如依牛头有二角故。或食人肉喻断见也。损害善深由执断故。全不肯修如食人肉。或复啖狗喻常见也。不妨善生损害浅故犹如啖狗。
经。头发蓬乱(至)叫唤驰走。
赞曰。喻别行相也。因此边见生六十二见中四十七见如发蓬乱。因此见故共诸外道互相非斥。如残害[〦/兇]险。外道妄见名[〦/兇]险。故[〦/兇]恶险阻也。无正教食及正理水以资长故。如饥渴所逼。内心既尔。外发声计著如叫唤。身急随之行如驰走。
经。夜叉饿鬼(至)恐畏无量。
赞曰。此结成也。外道起烦恼虚妄颠倒故。如夜叉饿鬼。在俗起烦恼耽著无知故。如诸恶鸟兽。牒上所明。由起彼故不达正理。贫无智慧如饥急。在俗遍生.老.病.死四位。处处遇恶缘以惑生。如饥急四向。外道不得正视涅槃因门。妄行苦行而观正理。如看窗牖不正行故。如是诸难恐畏无量。略说苦惑。诸难尚尔。况诸恶业理喻何穷窥有作窥。小视也。凡相窃视。南楚谓之窥。
经。是朽故宅(至)其焰俱炽。
赞曰。下十颂半别明虫鬼丛杂纷起所由。有三。初二颂明主在无灾主无灾起。次一颂明由火焚荡宅宇崩摧。后七颂半属此纷披虫鬼扰攘。此初文也。属音之欲反。属谓由属。意说菩萨因位在宅。及成佛已在世。利物生死烦恼灾难便息。佛入涅槃。菩萨隐没物益寝息。生死烦恼灾难遂生。亦由主在宅中。严治修织勖励子息。灾难不生。主若离家无人修饰。既无勖励子息放逸。灾起宅崩。故三界宅由佛若在灾难不生。由佛若无灾难斯起。故言属于一人。喻佛菩萨也。不由外道唯由佛法。故言一人。又属音时烛反属谓摄属。三界皆是佛之所有。说佛为主。并属佛故。其人近出入涅槃。隐离三界生。名为近出。如宅无主。忽然火起喻诸烦恼。损败身器。如火损舍。应为属字。无端而有名忽然火起。从生至死触途皆起名四面一时。因此发生无量恶业名焰俱炽。
经。栋梁椽柱(至)墙壁崩倒。
赞曰。由火焚荡宅宇崩摧。栋梁者受蕴。椽者骨节是色蕴。柱是行蕴。爆声者喻生苦。爆音博教反。火深烈也。又普驳反。说文灼也。谓披散起。玉篇补角.蒲角.颇角.三反。灼也。热也。亦为曝字。愤起也。古作[暴*皮]曝二形同。震裂者喻老苦。震者惊擗之义。老苦在身如雷惊擗。甚可怖故。或为振字。摧折喻病苦。摧残身命衰折盛壮。堕落喻死苦。坏寿命故。生老病死并柱合是行蕴无常。于三蕴后想蕴之前。明四相者。欲明生等遍五蕴故。墙壁崩倒。喻于想蕴内外无常。上来受.色.行.想。四蕴无常。在识宅有。前文。已明宅中火起。总说五蕴有生.老.病.死.无常败坏。深可厌患。问宅中灾难。俱是烦恼。何故或说为火。或说为虫鬼耶。答烧迫身心喻之于火。无知损害。譬之虫鬼。欲令惊怖厌深。所以种种为喻。识为所依。喻之于宅。烦恼依起故譬火虫。四蕴俱是能依故说由火摧落。不说虫鬼亦依火游。
经。诸鬼神等(至)不能自出。
赞曰。下七颂半属此纷披虫鬼扰攘。有三。一颂半喻欲界灾。三颂半喻色界灾。二颂半喻无色界灾。此初也。诸鬼神等者喻欲界出家外道.在家俗人众苦所逼。遂扬声大叫等者。等取虫兽。故十地论云。外道知生.老.病.死。生厌。故扬声大叫。今通在家。又在家起贪等斗诤。外道起诸见斗诤。扬声大叫此为总句。由起贪等性钝烦恼。如雕鹫等。由起诸见疾利烦恼如鸠盘荼等。此为别句。虽苦所逼扬声大叫。在家俗人痴爱故生恼。出家外道以苦欲舍苦。此皆名为周慞惶怖不能自出。周慞者匆恾惊惧也。又为章字。周流也。周流周遍惊惧不安之状。下有惶怖应为周章。由下闷走已为周章。此应为慞。体亦即怖惶。怖者惊惧。故惶悚怖怕也。此依初扬声大叫解。若依后解在俗及外道起利钝惑常斗诤故。以此匆遽于生死惊忙于旦夕岂知惑火以焚烧虫鬼毒之伤害而求出离者也。设欲求出无方自得。
经。恶兽毒虫(至)亦住其中。
赞曰。下三颂半喻色界灾。有三。一颂喻俗人外道俱生彼界。一颂喻虽有净定折伏烦恼烦恼还起。一颂半喻虽求离欲执彼为胜烦恼复生。此初也。色界定深犹如孔穴。在俗生彼如虫窜之。外道鬼生。故言亦住。窜音七乱反。逃也。玉篇藏蔽也。
经。薄福德故(至)饮血啖肉。
赞曰。此喻虽有净定折伏烦恼烦恼还起。圣人有净定烦恼不生。彼虽有净定无真福慧。名薄福德。更为贪.痴.慢.疑.身.边见等烦恼所烧名为火逼。不能断灭此等烦恼。仍起见取互相非斥名相残害。执自胜道如饮血缘见细故。起戒取坚执如啖肉。缘事粗故。啖音土敢反食也。或作啖音屯敢反。
经。野干之属(至)四面充塞。
赞曰。虽求离欲执彼为胜。烦恼复生也。野干者欲界疑之属者所余烦恼。并已死者先伏断故。由取定为胜。起色界中爱.见.慢.疑等种种烦恼。名大恶兽。此展转增长如竞来食啖惑火既炎烧炙弥广因定生惑不可爱乐如臭烟。臭烟繁郁名蓬[火*勃]。蓬音薄红反。唯有蓬[卄/(絳-糸)]二字。气如蓬乱。应为蓬字。有作熢字。依玉篇即熢火之熢。亦无蓬音。[火*勃]音蒲没反。大也。盛也。若尘起作[土*孛]。火香作馞。今之臭气馞馞如蓬繁乱。或气臭大勃起如蓬。有作勃字不知所出。遍四定生无一处非有。如四面充塞。
经。蜈蚣蚰蜒(至)随取而食。
赞曰。下二颂半喻无色界灾。初一颂半喻下三地惑。后一颂喻生有顶地惑。此初也。蜈蚣等类。喻彼凡夫。为下色界惑火所烧。求生无色如走出穴。生下三处。鸠盘荼鬼。喻彼外道。外道多执二上地。以为涅槃。拨诸凡夫不执以为殊胜涅槃。因凡起惑如鬼见虫随取而食。食者资长义。随逐彼生惑更增故。
经。又诸饿鬼(至)周章闷走。
赞曰。此喻有顶烦恼。生彼外道名为饿鬼。三有顶故名头上。烦恼更生名火然。无正教食.法水.充济名饥渴。烦恼所逼如热恼。恒不安处名周章。周章是周流义。还沦五趣名闷走。有本为障是惶怖义。上来说喻。意令厌怖种种变名。智者应悉。
经。其宅如是(至)众难非一。
赞曰。此文第三结成上难。难既众多不能具述。众音有二。职隆之仲二反。
经。是时宅主在门外立。
赞曰。下第三大段有十四颂。见设权方喻。长行有四。此中亦尔。初三颂见苦悲生喻。次五颂示大不悕喻。次三颂思方拔济喻。后三颂正说三乘喻。初文有二。初二颂颂见苦。后一颂颂悲生。见苦中初二句喻佛出三界。次一颂半喻更闻众生处难所悲之事。此初文也。主者亲也。上也典也领也守也。门有二种。一教门。二行门。佛住果中出因门外。即是位居妙理。亦是理出教门一乘门也。故言门外。由长行言我虽能于此所烧之门安隐得出。今言在外立。有四义。一住待之状待子出宅故。二将行之貌。将行入救故名为立。三立者不行之相待机熟而垂济故未即行。四立者起成之义。众生在生死。未起未成佛如坐。佛已起而成故立也。
经。闻有人言(至)欢娱乐著。
赞曰。此喻闻众生处难。前长行云长者见是大火。方便品云我以佛眼观今言闻者有二义。一自.他影彰。不但自见众生没苦。亦闻他三世佛所传说亲.疏相显。二眼睹苦生亲故名见法待机济疏故与闻名。无始已来放纵驰流。起烦恼分别名先因游戏。受三界苦果。名来入此宅。从无始来因惑.业故。感于识等。背理乖真义名来入。入者处义。非先出故今始名入。彼修解脱分即名为出。良为不修故名为入。三乘种姓未发现行。设发大心退求小果名稚小。稚音直利反。幼弱也。愚痴所蔽名无知。于此苦果放逸六情名欢娱。贪染诸境名乐著。
经。长者闻已(至)令无烧害。
赞曰。此颂悲生喻。入宅救之悲生名惊。随顺生死名入火宅。由此入故后亦与子同时方出。循环赴救不顾其难。名宜救济应时济故。
经。告喻诸子(至)相续不断。
赞曰。下五颂喻示大不悕。有二。初四颂密示众苦以授大乘。后一颂无怖取大。初复有二。初一颂半总告惑.苦还生。后二颂半别告恶处令厌。此初也。说众患难者。宅坏火灾。虫鬼纷扰。恶鬼者外道诸见。毒虫者白衣余惑。此二为缘所生一切烦恼灾火连绵不息。蔓莚者连续之貌。有解上去下平呼。既如草蔓。亦如莚廗之长也。或为延如草蔓延长连续不断。或蔓亡怨反。莚余战反。西京赋云。其形蔓莚。广雅蔓长也。莚遍也。二皆去声呼之。如野火连绵势长不断绝之义。因宅火生。名火蔓莚。因火宅坏名苦。次第相续不绝。此意显示因惑生苦。缘生之中无明.行后有识等五。爱.取.有后有生.老死。因苦生惑生死相续无断绝期。触.受后有爱.取。老死后还有无明。故说生死名为轮转。
经。毒蛇蚖蝮(至)况复大火。
赞曰。此别告也。毒蛇等嗔也。夜叉恶业也。鸠槃荼戒取也。野干疑也。狗慢也。雕鹫贪爱也。百足之属如是等种种烦恼也。既乏法食饥渴故生恼。恼急纷披甚可怖畏。睹其惑相此是苦难极恶处所。已不可乐。况大火因所感烧之果宅。昼夜煎迫。何可贪哉。或复如是烦恼。虫鬼扰攘。恶相苦已难处。况此乃是损害烧煮。今后世中灾难大火。不作此解。虫鬼即火。何所差别。难处有二义。一难可安处。诗云。莫我遑处处居也。安也。二苦难处所。
经。诸子无知(至)嬉戏不已。
赞曰。此一颂无悕取大。
经。是时长者(至)益我愁恼。
赞曰。下第三段有三颂。思方拔济喻。有二。初一颂转益悲生。后二颂正思拔济。此初也。众生受苦烦恼增长。转益菩萨之悲心也。
经。今此舍宅(至)设诸方便。
赞曰。正思拔济也。妉者乐著。湎者醉乱。嬉戏纵逸。余意可知。妉媅皆丁含反。爱乐也。玩著作耽。三字皆得。湎音无兖反。亦嗜著也。乱也。古文湎。有作媔勉不知所从。湎说文妉于酒也。
经。告诸子等(至)妙宝好车。
赞曰。下第四段三颂。正说三乘。喻分三。一颂总告许车。一颂陈车在外。一颂说车所从。此初也。
经。羊车鹿车(至)汝等出来。
赞曰。陈车在外也。果出于因门。理逾于教外。故言出门外。车体无漏不系名外。若离三界。无施化处。故。在三乘门外也。佛住宅外故呼子出。义如前释。
经。吾为汝等(至)可以游戏。
赞曰。说车所从也。涅槃宝所无为。先有。不言我作。车是菩提。有为之体。所以言作。作是起义。牛车种智。由教.行生。故名为作。羊鹿二车名教施设。亦言我作。虽并是作牛车作体。羊鹿作名。故皆名作。称机而济名随意乐。
经。诸子闻说(至)离诸苦难。
赞曰。下第四大段有六颂半。颂依言免难喻。分二。初一颂半子免灾难。后五颂父遂心安。此初也。即时奔竞者互相劝勉。驰走而出者精进勇猛也。到空地者。随其所应。离三障处二空之地。即二乘无学及入初地。出分段死之苦难也。无复生故。恶果名苦。恶因名难。
经。长者见子(至)我今快乐。
赞曰。下有五颂。父遂心安。分二。一颂半见已自庆。三颂半喜极告他。此初也。四衢者四谛理也。子既出住四衢。父遂坐师子座。得无畏故。表心安故。由此次言尔时诸子知父安坐。故师子座是父座也。善适父心故言快乐。即是昔者得菩提。后生犹在因数说法时示将垂济。义同将行救待于子。所以言立。今子果满已出火宅。父无行待心安称坐。
经。此诸子等(至)四面俱起。
赞曰。下三颂半喜极告他。分二。初二颂明诸子昔日在难。后一颂半明我今救得称心。此初也。善根难起名生育难。育者长养。无明长蔽善根不大。名愚小无知。沉没三界名入险宅。或昔教化而今悉忘。故名为小来入火宅。在俗驱驱。如多毒虫。外道邪学如魑魅可畏。烦恼炽盛如大火猛焰逢缘即生如四面俱起。
经。而此诸子(至)我今快乐。
赞曰。此明我今救得称心自喜慰情。复告他人知自意快。
经。尔时诸子(至)三种宝车。
赞曰。已上五十三行半颂。颂昔说权方。下第二段有十二行颂。颂今说实。长行有四。今此亦然。初三颂诸子索三。次一颂半释成父志。次六颂父但与一。后一颂半越本子心。前后不同故。初文分二。初一颂半标索三车。后一颂半牒先父许。此初也。体父之意无忧虑。故言知父安坐。
经。如前所许(至)唯垂给与。
赞曰。牒先父许。故敢承望。当机学时愿垂赐与。唯者敬诺之辞。敬诺于父。用悕三乘。
经。长者大富(至)造诸大车。
赞曰。第二释成父志也。长者大富有为.无为库藏众多。周给一国犹用不尽。何况诸子。故以珍实而作大车。教之修习果满生故。总而言之。一切种智无漏五蕰为此车相。舍无常色获得常色。受.想.行.识。亦如是故。若说真如为此车体即是宝所。云何言作。化城教设。亦可说言我所化作。岂说宝所亦是作也。牛车既作明体菩提。
经。庄挍严饰(至)处处垂下。
赞曰。下第三段有六颂。父但与一。分四。初四颂装挍。次一颂牛相。次半颂傧从。后半颂总标与车。初有九严。此中有六。一总严。二栏楯。三[王*風]铎。四交络。五鬘盖。真珠罗网是也。施音式枝反。六华缨以金华饰缨。故名金华诸璎更非别物。
经。众彩杂饰(至)以覆其上。
赞曰。此有三严。七杂严众彩等是。八茵蓐。说文车中重廗。即长行綩莚也。切韵云。茵者褥也。蓐者草褥褥。作草华之文。或以草为褥名为茵蓐。有作裀者。玉篇衣身也。若作鞇虎皮也。释名云。文鞇车中所以坐者。用虎皮为之。有文彩。因以下舆相连著。蓐三苍荐也。应作茵.蓐字。缯通五色绫锦之属。纩者软绵之类。将此绫锦.软绵之类。作其茵蓐。故知蓐作草华之文。九[雨/復]葩即替丹枕。长行取灭定。倚息疲倦。此取善巧智用遍在净命茵蓐之上。故喻[雨/復]癿。所望别故亦不相违。此有六德。一神用无方名上妙。二微密难知名细。三积功累行用因华作。修习所成名[疊*毛]。[疊*毛]音徒协反切韵细毛布也。今谓不然。别有[疊*毛]华织以为布。今白[疊*毛]是。毛作者褐也。四迥过一初神德难思名价直千亿。五自性澄皎名鲜白。六体离二障名净洁。以上六德后智妙用。遍被净命之中名[雨/復]褥上。
经。有大白牛(至)以驾宝车。
赞曰。此牛相有四德。一白牛。二肥壮即肤充也。三筋力。四端美。
经。多诸傧从(至)等赐诸子。
赞曰。上半傧从。下半标与。傧音必刃反相也。玉篇导也。出接宾曰傧。入赞礼曰相。又傧进之也。陈也。或作槟。今前导为傧。后随为从。以上所说车之相貌与长行同。具牒指数。与前异者随文略解。诸有读者应对长行一一解释。恐繁且止。
经。诸子是时(至)自在无碍。
赞曰。第四越子本心也。游四方者喻化四生。得智觉故。嬉戏。得灭理故快乐。获神通故自在。离诸障故无碍。或自在有十。一财。二心。三寿。四业。五生。六胜解。七愿。八神力。九法。十智。如余处说。复有四自在。一相。二土。三智。四业。今皆获得。
经。告舍利弗(至)世间之父。
赞曰。上六十五颂半颂喻说。下十八颂颂合说。准前为二。初十一颂颂合昔权。后有七颂颂合今实。合昔权有四。初一颂颂合三界佛有。次三颂颂合五趣危亡。次五颂半颂合见设权方。后一颂半颂合依言免难。此初文也。同前长行。
经。一切众生(至)无有慧心。
赞曰。下第二有三颂。合五趣危亡。分三。初一颂合人众甚多。众子游居。无种姓者虽不同真子亦养子故。一颂合宅宇危朽。一颂合诸方灾起。此初文也。深著世乐。起恶深也。亦有本云深著五欲。取初为正。通三界故。无有慧心。无善意也。
经。三界无安(至)炽然不息。
赞曰。初一颂宅宇危朽。五蕴俱为四苦所逼。迁谢变改。后一颂诸方灾起。遍生老病死四位之中。皆有猛火烦恼炽然。炽音处志反。盛也。
经。如来已离(至)安处林野。
赞曰。下第三有五颂半。合见设权方。分三。初三颂合见苦悲生。次一颂合示大不悕。后一颂半合正说三乘。无思方拔济。初复有三。初一颂明自出宅。次一颂宅属于我。后一颂明已力能。此初也。证涅槃故寂然。出生死故闲居。常在定中。深放旷故。安处林野。定是功德之丛林故。如有颂言 象王居旷野 放畅心无忧 智者处山林 逍遥寂静乐。
经。今此三界(至)悉是吾子。
赞曰。宅属于我。生皆我子。
经。而今此处(至)能为救护。
赞曰。明已力能非余能也。
经。虽复教诏(至)贪著深故。
赞曰。一颂合示大不悕。教者训。诏者明。虽明训之不信大乘。耽欲深故。或云教招。招者诱也。明白引训故。
经。是以方便(至)出世间道。
赞曰。合正说三乘也。
经。是诸子等(至)不退菩萨。
赞曰。第四合依言免难。心决定者不疑四谛。得证真谛。具六通者得阿罗汉。余二果可知。论说不退住初地已上。出分段生故。三明者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如次能知去来今世除三际愚。所知胜故。三独称明。
经。汝舍利弗(至)得成佛道。
赞曰。下有七颂颂合今说实。分二。初两颂合父但与一。后五颂叹乘德胜。此初也。
经。是乘微妙(至)为无有上。
赞曰。五颂叹乘胜德。分四。初一颂叹乘四德。次一颂圣所称叹。次一颂娱乐之具。后两颂第一之乐。此初也。此有四德。一微妙深胜故。二清净离障故。三第一最胜故。四无上莫过故。
经。佛所悦可(至)供养礼拜。
赞曰。圣所称叹。不但佛悦而可叹之。亦可为众生三业俱归仰。
经。无量亿千(至)及佛余法。
赞曰。颂娱乐之具。
经。得如是乘(至)直至道场。
赞曰。颂第一之乐。日夜劫数常得游戏者。三乘俱登初地已上。乘此一乘种智。经两阿僧祇。方至佛位。若二乘者乘无漏教.及有漏乘。一大阿僧祇方入初地。如是总名日夜劫数。三种意生身。乘此无漏宝一乘故。直至道场佛之位矣。菩提.涅槃蕰生道处名为道场。或乘种智之因乘故。至佛位中大般涅槃之道场也。或至佛果真如道场。此乃因乘。方至果乘。由是上来总说教.理.行.果俱是乘体。
经。以是因缘(至)除佛方便。
赞曰。颂长行中大段第三结答之文。当知诸佛方便力故。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以是上来所说理故。于十方界而谛审求。更无二乘之体。除佛方便教说有三。亦更无三极果之体。除说其因方便有三。
经。告舍利弗(至)令出三界。
赞曰。正喻化中大文有三。上来已总略指。答为许说之由。及正说法喻令其开晓。自下第三有八十行半颂。劝信解于此经欣当来之佛智有二。初有十四颂半。显法有权实。令舍权取实。后有六十六颂。示人之是非。令学是除非。初中复二。初二颂明父子情深见苦能拔。后十二颂半正显权.实。令其取舍此初也。累音力委反积也。
经。我虽先说(至)唯佛智慧。
赞曰。下十二颂半正显权.实。令舍权取实。中有二。初一颂半。总标昔权今实。后十一颂别显今实昔权此初也。我虽先说汝等灭度。但能尽彼分段生死。以得涅槃。后有不续。其变易生非别业招。不障无学入无余故。此隐不说。汝之灭度而实不是大般涅槃实灭度也。汝等所应更修作者。唯佛智慧性为法身。相为大慧。智证理故。二障不生。便得解脱。名大涅槃。三事具足故。
经。若有菩萨(至)皆是菩萨。
赞曰。下十一颂。今实.昔权。中有二。初九颂半明今实昔权。后一颂半结之。初中复二。初二颂显今实。后七颂半显昔权。此初也。
经。若人小智(至)真实无异。
赞曰。下七颂半显昔权。中有二。初六颂明权四谛。后一颂半释得权处。初文有四。二颂苦谛。一颂半集谛。一颂半灭谛。一颂道谛。此初也。深著爱欲者所爱内身。所欲外境。皆苦谛故。初颂说苦谛。意不弃世谛而入真谛故。后颂众生欢喜。故得入圣得未曾有。真实无异释苦是谛。谛是实义。遗教经言。佛说苦谛不可令乐。是实苦故。
经。若有众生(至)方便说道。
赞曰。此集谛也。苦因者集谛业.烦恼也。道者因义。即体集谛。苦谛因故。又说道谛断于集故。
经。诸苦所因(至)名第三谛。
赞曰。此灭谛也。贪为苦本。本在苦生。若灭贪本苦果便灭。所依止者苦果身也。为灭集苦说灭谛也。
经。为灭谛故(至)名得解脱。
赞曰。此道谛也。由道证灭。离苦缚故。名证涅槃得解脱也。
经。是人于何(至)一切解脱。
赞曰。释得权处。初二句问。后四句答。但离虚妄烦恼.业.苦分段生死名得解脱。证得有作四圣谛故。未得二障.二业.二死皆都灭尽。一切解脱法空无作四圣谛故。有作四谛者分段生死为苦谛。业.烦恼为集谛。有无余依涅槃为灭谛。生空智品以为道谛。无作四谛者。变易生死为苦谛。所知障为集谛。无住涅槃为灭谛。法空智品为道谛。故胜鬘云如是八圣谛。非诸声闻.缘觉所知。
经。佛说是人(至)令至灭度。
赞曰。明今实昔权。中第二结也。此意有二。一佛说二乘住权。未实灭度。斯人未得无上道故。二我意亦不欲令二乘住权者即至无余之灭度也。意欲令取大般涅槃无上之道。不令住权便究竟灭。
经。我为法王(至)故现于世。
赞曰。上十四半明法之权实。令舍权取实。下六十六颂。示人之是非令学是除非。分四。初二颂半明我识根器所以能说。汝等不识。勿妄宣传。次八颂明信者位高。皆久植德本。次三十六颂半无智之人不信罪相。后十九颂于有智者应为说之。初中复二。初一颂我识根器所以能说。后一颂半汝等不识勿妄宣传。此初也。为法王故通识药.病。法于自在别识法药。安隐众生。别识根器。能应机说故现世间。
经。汝舍利弗(至)勿妄宣传。
赞曰。此明汝等不识勿妄宣传。法印者一乘妙理。印大乘教令决定故。我为利益故说此印。汝既不识药之与病。勿妄传授恐祸生故。
经。若有闻者(至)阿鞞跋致。
赞曰。下第二段有八颂。信者位高。皆久植德本。中有六颂。一颂位高能信。一颂半往遇佛缘。曾闻方信。一颂半若有能信汝之所说即见我等。一颂智深能信识浅不能。一颂决定姓二乘所不能信。后二颂不定姓二乘方顺生信。此初也。有闻此经心生随喜。身心二顶敬而信之当知是人住不退地。阿鞞跋致此云不退。亦有本云阿惟越致.阿毗跋致从阿鞞跋致为正。余音讹也。信.位.证.行。四不退中。皆能尔故根机熟故。
经。若有信受(至)亦闻是法。
赞曰。第二昔遇佛缘。曾闻方信有宿因故。
经。若人有能信(至)并诸菩萨。
赞曰。第三若信汝说。则见我身比丘.菩萨.三宝无异故。三宝同体故。若别体者当必见故。见之因故。我等皆欲令闻此法。理无别故。
经。斯法华经(至)迷惑不解。
赞曰。第四智深能信理深妙故。浅识不能。谓愚凡夫。
经。一切声闻(至)力所不及。
赞曰。第五决定二乘。所不能悟乖本心故。不愚法者可有信义无顺修行。
经。汝舍利弗(至)非已智分。
赞曰。第六不定姓二乘。方顺生信。汝最上根尚信我语方渐证入。况余不定声闻姓耶。菩萨闻之能思择入。尚音常两反。玉篇时亮反。庶几也。且也。
经。又舍利弗(至)莫说此经。
赞曰。下第三段。三十六颂半。无智之人不信罪相。有二。初二颂外道凡夫。若有七恶应勿为说。后三十四颂半。脱其为说。彼怀不信。恶因果相。初中有二。初一颂具四恶应勿为说。后一颂具三恶亦勿为说。此初也。四恶者。一憍。恃族姓色力聪睿财富而醉逸者。二慢。具七慢。以陵人少德谓多。五千之辈。三懈怠。放逸。纵荡而无厌者。四我见。外道之徒。若深厌生死欣求出世。自卑尊人下心爱法。翘勤不纵逸。遣惑观无我。信顺此经方应为说。故具四恶。不应为说。下皆准知。
经。凡夫浅识(至)亦勿为说。
赞曰。此有三恶。一浅识诈现聪明。识达不远。二深著五欲。在家五欲耽醉身心烦恼重者。三闻不能解愚钝凡夫无种姓者。愚法定姓二乘之属。皆勿为说。
经。若人不信(至)世间佛种。
赞曰。下三十四颂半。脱其为说。彼怀不信。恶因果相。有二。初四颂半不信故种恶因。后三十颂不信故受恶果。初复有二。初一颂不信故。善灭。后三颂半不信故恶生。此初也。灭有漏因名断世间种。灭无漏因名断佛种。由信此经初熏有漏善种子。故生于人天受胜妙乐。资长无漏法尔种子后渐入圣。新生无漏。展转乃至成佛之果。故信此经。能为世间近人天因。远成佛因。当来成佛利乐无边。若自不信毁谤障碍不令流行令他不信。岂非断于二类种耶。乃为挑坏天人眼目。或断一切世间之佛种。损破无漏种子法故。由此经说。若有劝发菩提心者佛种不断。故谤此经断菩提心名断佛种。法不行故亦断法种。既不发心不证圣道亦断僧种。今从胜说唯断佛种。
经。或复频蹙(至)如斯经典。
赞曰。下三颂半不信故恶生。有二。初二颂于法不信起三恶业。后一颂半于人不信起四恶行。此初也。频蹙者身不信相。若蹙眉作颦。今云频者数数蹙。亦并也。眉并一处。蹙音子六反。迫也。亦作[跳-兆+(戚/且)]。疑惑者心不信相。诽谤者语不信相此中应言。若佛在世若灭度后。其有诽谤如斯经典。或复频蹙而怀疑惑。汝当听说此人罪报。文中倒也。
经。见有读诵(至)汝今复听。
赞曰。于人不信。起四恶行也。于四人不信。一读。二诵。三书。四持。理准总应于行十种法行人边俱起不信。此中略故但举四人起四恶行。四恶行者。一轻贱。二憎嫌。三嫉妒。四结恨。略说此四最轻罪因其实打骂.杀缚.盗劫.诽谤说过。忿害等恶皆重罪因。略而不举。当听其果。
经。其人命终(至)至无数劫。
赞曰。下三十颂由不信故。受恶果相。分二。初二十八颂明不信果。后二颂结成。初中复二。初二十二颂别历三趣。受异熟果相。后六颂总历四趣。受增上等流二果之相。初中有三。一颂半受地狱果相。次十颂半受畜生果相。后十颂受人中果相。不说饿鬼饿鬼多由贪生。不信此经生贪者少故。略而不说实非无也。下文亦有。前第一卷说五趣。以六门分别。上已释三门。一名。二体。三开合讫。今更辨余三门一处所。二果相。三寿量。处所者捺落迦有三。一根本。二近边。三孤独。根本即是八热。八寒。八热者。一等活。二黑绳。三众合。四号叫。五大号叫。六烧燃。七极烧燃。八无间。此八苦器处所纵广皆十千由旬。八寒者一疱。二疱裂。三喝哳沾四郝郝凡五虎虎凡六青莲华。七红莲华。八大红莲华。此下三万二千逾缮那有等活。等活下四千逾缮那有黑绳等七。如是以下六捺落迦相去皆隔二千由旬。其八寒地狱皆小于热地狱。此上所说根本地狱。有义地狱上下重叠。略计无间底去地并有十二万八千由旬。此释不然。妙高去水下但说八万。即踞金轮定不可尔。故有释言此下过三万二千由旬有等活。等活下四千有余七。余七傍相当非上下。初寒与等活齐。初寒下二千有余七寒。七寒亦傍相当。非上下。其八地狱广十千由旬。不说上下。瑜伽但言此下三万二千有等活。等活下四千有余那落迦。初寒在等活傍。此下二千有余寒那落迦。那落迦处广十千。不别说上下相去皆四千及一一地狱皆十千。故婆沙有二说。俱舍乃云下过二万至无间底。极为浅近。近边即是八热门外面各四门。俱舍说为十六增也。谓煻煨尸粪锋刃烈河。孤独即是山间圹野树下空中。或一或多受罪之处。
傍生之类本居大海。流住余处。
正法念说下过五百由旬有琰摩王国。后流余处。
人住四大洲八中洲。一一各有五百小洲。以为眷属。
天住六欲色无色界。四大王众天居妙高山半腹之中第四层级。俱舍说住初金山顶。三十三天住妙高顶。自余诸天皆渐次住已上空中。须弥山顶去下八万逾缮那。已上诸天皆去地一倍。夜摩天去地一十六万。知足天去地三十二万。除无云天乃至已上皆准当知。无色界天在欲色界随先入定处而便受果故。
非天根本住在妙高山北北海之下。
余傍小者。随在四洲。如前已说。
受果相者。谓那落迦有情。多分受用极治罚苦。傍生有情。多分受用相食啖苦。饿鬼有情。多分受用极饥渴苦。人趣有情。多分受用匮乏追求种种之苦。天趣有情多分受用衰恼坠没之苦。八热地狱受苦相者。一等活苦相。谓彼有情多共聚集。业增上所生种种苦具。次第而起。更相残害闷绝躄地。次虚空中有大声言。此诸有情可还等活可还等活。次彼有情歘然复起。如前苦具还受残害。由此因缘长时受苦。乃至先世所造一切恶不善业未尽未出。二黑绳苦相。谓彼有情多分为彼所摄狱卒以黑绳拼之。或为四方。或为八方。或为种种图画文像。彼既拼已随其处所若凿若斫。若斫。若[剜-夗+死]。由如是等种种因缘长时受苦。业尽方出。三众合苦相。谓彼有情或时展转聚集和合。尔时便有彼摄狱卒驱逼令入两铁羺头大山之间。彼既人已两山迫之。既被迫已一切门中血便流注。如是两铁羝头马头象头师子头虎头亦尔。复令和合置大铁槽中。压之如压甘蔗。既被压已血便流注复和合已有大铁山。从上而堕。令彼有情躄在铁地。若斫。若刺。或捣或裂。既被斫刺及捣裂已血便流注。长时受苦。业尽方出。此苦有三。一两山迫。二铁糟压。三铁山堕。四号叫苦相。谓彼有情寻求舍宅。便入大铁室中。彼才入已即便火起。由此烧燃。极烧然。遍极烧然。既被烧已苦痛逼切。发声号叫。长时受苦。业尽方出。五大号叫苦相。与此差别。谓彼室宅其如胎藏。苦既过前。发声遂大。六烧燃苦相谓彼狱卒以诸有情。置无量逾缮那三热大铁熬上。左右转之。表里烧薄。又如炙鱼。以大铁串。从下贯之彻顶而出返覆而炙。令彼有情诸根毛孔口中悉皆焰起。复以有情置于如前大热铁地。或仰或覆以三热大铁椎或棒或打或筑遍打遍筑。令如肉抟。长时受苦业尽方出。此苦有三。一左右烧薄。二铁串贯炙。三铁棒推打。七极烧燃苦相。与前差别。谓以三支大热铁串从下贯之。彻其两膊及顶而出。由此眼耳鼻口毛孔猛焰流出。又以三热大铜铁鍱遍裹其身又复倒掷如前。三热弥满灰水大铁镬中而煎煮之。其汤涌沸。令此有情随汤飘转或出或没。令其血肉及以皮脉悉皆销烂。唯骨璅在。寻复漉之。置热铁地上。令皮肉血脉复生如故。还置镬中。余如大热那落迦说。长时受苦业尽方出。此苦有三。一三支串贯。二铁鍱缠裹三热汤煎煮。八于无间大那落迦。所受苦相。谓于东方多百逾缮那三热大铁地上。有猛炽火刺。腾焰而来刺彼有情。穿皮入肉断筋破骨。复彻其髓烧如脂烛如是举身皆成猛焰。如是余方火刺亦尔。由此彼有情与猛焰和杂唯见火聚。从四方来火焰相杂无有间隙。所受苦痛亦无间隙。唯闻苦痛号叫之声。知有众生。又以铁箕盛满三热猛焰铁炭。而簸揃之复置热铁地上。令登大热铁山。上而复下。下而复上。从其口中拔出其舌。以百铁钉。钉而张之。令无皱摄。如张牛皮。复更仰卧热铁地上。以热铁钳钳口令开。又以三热大热铁丸置其口中。即烧其口及以咽喉。彻于腑藏从下而出。又以洋铜而灌其口。烧喉及口彻于腑藏。从下而出。所余苦恼如极烧然。长时受苦业尽方出。此苦有六。一四方火刺。二铁炭揃簸。三上下铁山。四铁钉钉舌。五令吞铁丸。六洋铜灌口。今此略说粗显苦具非于大那落迦中无余苦具。上说根本八热苦相。近边苦相者。一一大那落迦皆有四方四岸四门。铁墙围绕。从四门出。二门外皆有四园。一谓煻煨。煻煨齐膝。彼诸有情出求舍宅。游行至此。下足之时。皮肉筋骨并即销烂。举足还生。二谓屎粪。屎粪为泥。此诸有情为求舍宅从前出已。渐渐游行陷入其中首足俱没。又于泥内多有蠰矩吒虫。身长一尺嘴白头黑。穿皮入肉。断筋破骨。取髓而食。三锋刃园。此别有三。一铦刃路。有利刃剑。仰刃为路。彼诸有情从前出已游行至此。下足之时。皮肉筋骨悉皆销烂。举足之时还复如故。二剑叶林。彼诸有情从前出已往趣彼阴。才坐其下微风遂起。剑叶堕落。斫截其身一切支节。便即躄地。有黑黧狗。揸掣背胎而啖食之。三铁刺林。有铁设柆末梨林状如皂荚刺树。彼诸有情从前出已便来趣之。由狗等趁遂登其上。当登之时一切刺锋向下而刺。彼欲下树。嘴复回向上贯刺其身。遍诸支节。尔时便有铁嘴大鸟。上彼头上或上其髆。探啄眼精而啖食之。四烈河园有广大河。沸热灰水。弥满其中。彼诸有情寻求舍宅。从彼出已来堕此中。犹如以豆置之大镬。燃猛炽火而煎煮之随汤腾涌周旋回没。于河两岸有诸狱卒手执杖索及以大网。行列而住遮彼有情不令得出。或以索罥或以网漉。复置广大热铁地上。仰彼有情。而问之言。汝等今者欲何所须。彼答言我今竟无觉知。然为种种饥苦。所逼。时彼狱卒即以铁钳钳口令开。便以极热烧然铁丸置其口中。余如前说。若彼答言我今渴苦。狱卒即以洋铜灌口。长时受苦。业尽方出。其孤独那落迦所受苦相。处所虽小种种苦具。无不具足。如妙吉祥问大采菉豆子经广说其相。
八寒相者。一疱那落迦。受生有情极重广大。寒触所触。一切身分悉皆卷缩。犹如疮疱。二疱裂那落迦。犹如疱溃。脓血流出其疮卷缩。三喝哳沽。四郝郝凡。五虎虎凡。此三那落迦。受罪。有情苦音差别以立其名。六青莲华那落迦。由重广大寒苦触所触。一切身分悉皆青瘀。皮肤破裂。或五或六。七红。莲那落迦。过此青已色变红赤。皮肤分裂。或十或多。八大红莲那落迦。谓彼身分极大红赤。皮肤分裂。或百或多其傍生趣。更相残害。如羸弱者为诸强力之所杀害。受种种苦。以不自在他所驱驰。多被鞭挞。与彼人天为资生具。由此因缘具受种种极重苦恼其饿鬼趣略有三种。一由外障碍饮食。二由内障碍饮食。三饮食无有障碍。由外障碍饮食者。由习上品悭故生鬼趣中。常与饥渴相应。皮肉血脉皆悉枯槁。犹如灰炭。头发蓬乱其面黯黑。唇口干焦。常以其舌舐略口面。饥渴慞惶处处驰走。所到泉池为余有情手执刀杖及以罥索。行列守护令不得趣。或强趣之便见其泉变成脓血。自不欲饮。如是等名由外障碍饮食。由内障碍饮食者。谓彼有情咽或如针。口或如炬。或复颈瘿其腹宽大。由此因缘。纵得饮食无他障碍。自然不能若啖若饮。如是等名由内障碍饮食。此前文说其咽如针。皆是此辈。饮食无有障碍者。谓有饿鬼。名猛焰鬘。随所饮啖皆被烧然。由此常受饥渴大苦。复有饿鬼。名食粪秽。或有一分食粪饮尿。或复一分唯能饮啖极可厌恶。生熟臭秽。纵得香美而不能食。或有一分自割身肉而啖食之。纵得余食竟不能啖。如是等辈是名饮食无有障碍。
其人趣中多受是苦。谓俱生饥渴遗乏苦小来贫穷故。所欲不果。匮乏苦粗疏饮食。匮乏苦逼切追求。摄受匮乏苦为他卑下。被主逼切等。苦时节变异。若寒若热。匮乏苦黑闇等中。障所作事业。皆悉休废匮乏苦又受变坏老病死。苦由那落迦等中谓死为乐。故于彼趣不立为苦。
其天趣中无解支节苦。而有死堕苦。如经中说有诸天子将欲没时。五相先现。一衣垢染现。二华鬘萎悴。三两腋汗流。四身便臭秽。五天及天子。不乐本坐。时彼天子偃卧林间。所有婇女与余天子共为游戏。彼见此已生大忧苦。复受陵篾悚栗之苦。由有广大福聚成就及广大五欲天子生时。所余薄福诸旧天子见已惶怖受大忧苦。此上所说通六欲天。其下二天又受斫截破坏驱摈残害之苦。由与非天共战诤时。天与非天。互相违拒。即执四仗谓金银颇胝琉璃。共相战斗。尔时诸天及与非天。或断支节。或破其身。或复致死。若伤身。断节。续还如故。若断其首。即便殒殁。天与非天。互有他胜。然天多胜力势强故。然其彼二若为他胜。即退入自宫。已之同类竟不慰问。由此因缘便怀忧戚。若天得胜。便入非天宫中。为夺其女起此违诤。若非天得胜即入天宫。为求四种苏陀味故。共相战诤。复有强力天子。才一发愤。诸劣天子。便被驱摈出其自宫。是故诸天受三种苦。谓死堕苦。陵篾苦。斫截破坏残害驱摈苦。上说欲界苦。色无色界有情无是等苦。由彼有情非受苦器故。然由粗重苦故。说彼为苦。有烦恼故。有定障故。于死及住不自在故。由此三界皆有苦故。不可爱乐。唯无漏界一切粗重诸苦永断。是故唯此是胜义乐。上说果相。
其寿量者。赡部洲人寿量不定。彼人以三十日夜。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或时寿无量岁。谓成坏劫。或于一时寿八万岁谓住劫初减时。或于一时。寿重渐减乃至十岁三灾起时。东毗提诃人寿增定二百五十岁。西瞿陀尼人。寿增定五百岁。北拘卢洲寿定千岁。
又人间五十年是四天王众天一日一夜。以此数为月。以此月积为年。彼寿五百岁。人间百岁是三十三天一日一夜。以此数为月年寿命千岁。如是乃至他化自在天日夜及寿各增前倍。又四天王众天满足五百岁。是等活大那落迦一日一夜。即以此积为月年。彼寿五百岁。如是以三十三天寿量成黑绳地狱寿。以时分天寿量。成众合寿量。以知足天寿量成号叫寿量。以乐变化天寿量。成大号叫寿量。以他化自在天寿量成烧然寿量。极烧然寿量半中劫。无间地狱寿一中劫。谓如从八万减至十岁。十岁复增至八万岁。名一中劫是无间劫量。非天寿量如三十三天。傍生饿鬼寿量不定。
又寒地狱于八热大地狱次第相望。寿量近半。近边孤独二地狱中。寿量不定。上说欲果五趣寿量梵众天寿二十中劫一劫。梵辅天寿四十中劫一劫大梵天寿六十中劫一劫。少光天寿八十中劫二劫。以上诸天寿量相望各渐倍增。唯除无云。当知彼天寿减三劫。空无边处寿二万劫。识无边处寿四万劫。无所有处寿六万劫。非想非非想处寿八万劫。上来所说除北拘卢洲余一切处悉有中夭。虽一切化生身死皆无滓秽。然即今时人鬼傍生皆有滓身。天及地狱与识俱没。无滓秽身。然正法念等说一百三十六地狱者。八大地狱一一皆有十六近边四门园观。计有一百二十八所。并根本八。都计合成一百三十六。不数八寒及孤独处若计此者地狱甚多。瑜伽论云。此下过三万二千有等活。明知地狱在此洲下。小乘说不同若依正法念经。在须弥山下。有大地狱。上说寿量。
其身量者赡部洲人身量不定。或时高大。或时卑小。然随自肘三肘半量。余三洲人亦随自肘三肘半量。身或高大。四天王天身量如一拘卢舍四分之一。三十三天身量复增一足。一足者一拘卢舍分为四分。一分中半名为一足。帝释身量半拘卢舍。时分天身量亦半拘卢舍。此上欲天身量当知渐渐各增一足。梵众天半逾缮那。梵辅天一逾缮那。大梵天一逾缮那半。少光天二逾缮那。以上诸天各渐倍增。唯除无云。应知彼天减三逾缮那。无色无形不说身量。然论复言色无色天变身万亿共立毛端空量地界。仁王经列无色界众。阿含经说无色界天泪下如春细雨。佛边侧立。皆是化作。随时大小非业果身。
其大地狱中身量不定。若作若增长。极重不善业感身广大。余则不尔。其寒地狱独一。近边。傍生。饿鬼。亦尔。
诸非天身量如三十三天。此说根本非天。若在此洲身量便小不定。略依要义分别诸趣。余一切义如理当知释经文者梵云阿鼻至。此云无间。瑜伽云以彼受苦无间隙故。火无间故。由谤经故。具受一劫。一中劫也。命极至此劫尽。更生。如是展转至无数劫般若经中说谤大乘故。此方地狱尽生于东方。如是展转遍十方狱。十方狱尽还生此中。故此说云如是展转至无数劫。非但唯堕无间狱中。亦堕余处。此中偏举一重处故。此虽一业从初受为名但名生报。三乘通逆。谓杀父.害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其萨遮尼乾子经说大乘五逆。一破塔坏寺。焚烧经像。盗用三宝财物。二谤三乘法。言非圣法。障碍留难隐蔽覆藏。三于一切出家人所。有戒无戒持戒破戒.打骂呵责.说其过失禁闭牢狱。或脱袈裟逼令还俗。责役驱使债其发调。断其命根。四谓杀父。害母。出佛身血杀阿罗汉。破和合僧。五起大邪见谤无因果。长夜常行十不善业故。今不信此经。入无间狱已如是展转乃至无数。俱舍论说。五逆之中。破僧最重。定受无间一劫之苦。今乃过彼故言劫尽更生等。
经。从地狱出(至)受斯罪报。
赞曰。下第二段有十颂半。受畜生报有四。初三颂半受狗野干果。二颂受驼驴果。二颂受野干果。三颂受蟒身果。此初也。畜音丑救反。六畜也。又许救反养也。许郁。丑六二反聚也。今从初二。大乘一业能感多果。从初为名。皆彼果故。此中言从地狱出当堕畜生等。下准此知[乞*頁]音苦骨反。三苍头秃无毛。通俗文.切韵.白秃也。音同窟。又[乞*頁]瘦者皮肉干枯之貌。下有枯竭故。前释善。今此[乞*頁]字或读作五辖反。应为髻字。仍未详音。梨音力脂反。方言面似冻梨。有作黧字。玉篇力奚反黑也。老也。字林黑黄也。通俗文斑黑曰黧。或作梨字亦色斑驳也。全黑为黮。黮有二音。一徒感反。与禫同[馬*弇]黮色。又他感反桑之葚之色也。若青黑色作黤于槛反。娆音奴了反。恼也。戏相扰作嬲。扰乱作嫪。奴巧反。玉篇娆或作扰音。戏弄也。狗有十果。一[乞*頁]。二瘦。三色黧黮。四疥癞。五触娆。娆打恼也。六人所恶贱。恶音恶故反。七常困饥渴。八骨肉枯竭。九生被楚毒。十死被瓦石。此等恶果各应说因之所招感。恐繁故止。
经。若作馲驼(至)获罪如是。
赞曰。此二颂驼驴果此有四果。一负重。二杖捶。三念食四无知骆音洛。亦为驼有作骆。马色也。非此义。驼驼皆得。
经。有作野干(至)或时致死。
赞曰。受野干果有四。一疥癞。二无一目亦无双者。若偏信小乘唯不信大乘故无一目。三打掷四致死。
经。于此死已(至)获罪如是。
赞曰。受蟒身果。有五一。身大。二聋。三騃。騃音五骇反痴也。四无足。五小虫食。有作踠。音于阮反。今此体屈故应作踠。有作宛。于远反。玉篇宛小孔也。四方高中下曰宛。切韵屈草自覆也。本非宛转字故应从踠。唼音玉篇所甲反。凫雁口食曰唼。今既入口应作[口*(一/巾)]。子答反。古作唼者即鸟食[嗹-車+庚]喋字。[嗹-車+庚]音所甲反。喋音丈甲反。字林唼血亦作唼。
经。若得为人(至)所依怙。
赞曰。下有十颂。得恶人果。有二。初七颂有恶报。后三颂无善果。初中有四。三颂恶形容。一颂无依托。二颂薄福祐。一颂横罗殃。此初也。有十七果。一钝。二矬昨和反短也。三丑陋卢候反亦丑也。四癵力员反。手拘病。乃是。字应从此。有作挛非此义。乃是缀鹰拘也。今既是病。应作癵字。五躄必益反。手拘名癵脚跛名躄。有作癖。腹中癖病。非脚跛。六盲。七聋。八背伛于武反。背曲不申也。九人不信。十口臭。十一鬼著。十二贫穷。十三下贱。十四他使所里反。十五多病。十六痟瘦痟音相焦反渴病名。十七无依怙胡古反恃也。或开瘦为一。瘦病与痟病别。便成十八。上来一颂意业果。一颂语业果。一颂身业果。由意为导首引痤陋等故。
经。虽亲附人(至)寻复忘失。
赞曰。无依托也。附音符遇反近也。有二果可知。
经。若修医道(至)而复增剧。
赞曰。薄福祐。有二果可知。
经。若他反逆(至)横罗其殃。
赞曰。横罗殃也。抄音初教反。或作[示*少]或作钞。玉篇抄掠也。强取物也。窃私也。横罗非理来也。
经。如斯罪人(至)永不闻法。
赞曰。下三颂无善果。有三。一颂不见佛。一颂不闻法。一颂常根缺此。初二也。
经。于无数劫(至)诸根不具。
赞曰。此根缺也。初颂有一。佛前后难。第二有六难。地狱.畜生.饿鬼.北洲.长寿天.为生难处。世智辨聪。难为狂聋心乱永不闻法。第三颂有一。诸根不具难。合有八难故无善也。
经。常处地狱(至)获罪如是。
赞曰。下有六颂。总明历四趣。受增上等流果。分四。初半颂地狱。半颂饿鬼。一颂畜生。四颂恶人。此初三也。园观者古段反。楼观也。若舍作馆。余恶道者饿鬼等也。以谤正法悭贪自居不顺修学。故生鬼趣。前据此少。故不别说。
经。若得为人(至)以为衣服。
赞曰。下四颂恶人果。有四。一颂恶严。一颂恶服。半颂恶状。一颂半恶行。此初二也。喑亦哑不能言也。有作喑。字林喑喑也。唶音子夜反。哑有作哑。字林乙白反。笑声也。切韵哑口不能言。疽音七余反。亦痈也。
经。身常臭处(至)获罪如是。
赞曰。此恶状及恶行也。深著我见痴增上故。贪嗔可知。
经。告舍利弗(至)莫说此经。
赞曰。上二十八颂。明不信果。此二颂结成。
经。若有利根(至)乃可为说。
赞曰。六十六颂。示人之是非。令学是除非。中有四。上已三段。下第四段有十九颂。于有智者应为说之。有二。初十七颂应为说相。后二颂结之。初中有三。初一颂半从来未发心验有佛种姓乃可为说。次十颂半虽已发心有六度习乃可为说。后五颂虽有性.习复能有重法求法之心方可为说。此初验有六德。一利根闻速解故。二智慧别是非故。三明了不迷暗故。四多闻先有学植故。五强识精彩齐爽故。六为说法华。好求佛道非求余道。乐超尘俗。或性求觉路不乐愚迷乃可为说。
经。若又曾见(至)乃可为说。
赞曰。虽已发心有六度习。中有六。一颂半曾种施习。一颂精进习。一颂半定习。三颂戒习。一颂半忍习。二颂慧习。此初也。曾见佛故久种施习可为说之。此下所验随举是事如菩萨地。勘捡说之。
经。若人精进(至)乃可为说。
赞曰。初一颂勤。一颂半定也。
经。又舍利弗(至)乃可为说。
赞曰。此三颂戒习。初一颂半舍恶近善缘。安乐行品当说其相。后一颂半坚持净戒。洁音古屑反。亦清也。
经。若人无嗔(至)乃可为说。
赞曰。初一颂半忍习。后二颂慧习也。质直安受苦忍。常愍耐怨害忍。敬佛谛察法忍。
经。若有比丘(至)乃可为说。
赞曰。下五颂复能求法重法。分二。初二颂半专求大乘。后二颂半谛求大乘。此初有二。初一颂求法顶受。后一颂半不求余经。余经者小乘经也。善戒经说。内学大乘未究竟。不得学余乘.余四明论。若内究竟于日日中二分学大乘内明。一分学余经。此中全不许学余经一偈。依初学者令专求故。久学兼修。
经。如人至心(至)乃可为说。
赞曰。此明谛求。有二。初一颂谛求。后一颂半不求。外典至心不轻。舍外道教。乃可为说。至诚感神克念作圣故。
经。告舍利弗(至)妙法华经。
赞曰。于有智者。应为说。中有二。上来应为说相。此乃结之。
法华经玄赞卷第六(本)
保安三年十二月四日以兴福寺圆如房之本移点已了法隆寺僧觉印令法久住往生极乐也。
本卜者皆点本已高名本也。
妙法莲华经玄赞卷第六(末)
沙门基撰
信解品
三门分别。一来意。二释名三解妨难。来意有二。一云鹙子上根闻法说而喜领。四人中品。承喻晓而忻悟。故譬喻后信解品生。二云论解七种具足。烦恼性众生有七增上慢。为对除此说七譬喻。中前品为第一。求势力人。起颠倒求功德。增上慢。求人天妙境界果报。为此说火宅喻。此品为第二。求声闻解脱人。一向增上慢。云我乘与如来乘无别。以如是颠倒取对治。专求声闻解脱。为此说穷子喻。前以无为乘及后乘无异说乘是一。劝令入于大乘。彼便迷执。今说如长者之比穷子。有为乘及初乘是异。劝令舍于执著。故前品后有此品生。
释名者。略有四门。一除疑名信。破迷名解。解音鞋买反。四人昔疑自不作佛。故于菩提心不喜乐。便于正觉亦不能悟由斯在坐身体疲懈。既闻喻说同前鹙子。疑悔皆除。故称信解。信即忍欲之净心。解乃印希之妙智。信已作佛解佛说意。二信除不信。解破不解。昔即解三而不信一。或信三而不解一。今乃解一而亦信三。解三而亦信一。心净复知故名信解。信即能了之心净。解乃所达之理明。解深信浅初后并说。由信故为入大乘之基。由解故作证真宗之本两能双举故名信解。信即印顺所闻之名。解乃悟趣权实之称。于权于实俱信俱解。三信显由他。解明自悟。前云其余声闻信佛语故随顺此经。非已智分故显由佛四人方信。既有信已自比解生。故名信解。信则顺他以心净。解乃显已而能知于人。于法并信并解。四信.解二言各有所简钝根正见信而不解。利根邪见解而不信。利根正见亦信亦解。钝根邪见不信不解。又初心凡夫信而未解。十地菩萨证解已信。地前趣入由信而解。一阐提辈不信不解。今为双简。是信之解非信不解非解不信。信而解故名为信解。皆取第三句。信者定趣之净心。解乃悟会之深智。于教于理俱信俱解。是比解故。随增义者解教实权之趣。信归一乘之旨。于理未证故不说解。以义通论俱缘教理。亦信亦解持业为名。解妨者。依毗婆沙说声闻有三品。上根唯一。谓舍利弗。独六十劫曾练根故。中根亦一。谓大目连。所余声闻皆属下性。何故今时四人领悟并为中品。答鹙子先悟。未爽彼宗。四人中根。何乖此理。望声闻以比况。中品独是目连。发向大性以归心兼四人而何爽。且如悟空善现.辨说满慈.持律婆离.头陀迦叶。各有一胜何必齐能。故四皆中未乖真趣。问何故七喻论名穷子。经中题品乃言信解。答信解为本方能说喻。论从破病穷子为名。经从根本法名信解名据胜立。未劳为例。
经。尔时慧命(至)欢喜踊跃。
赞曰。此品大文有三。初叙四人之喜敬。次申四人之领述。后陈四人之荷恩。下颂中云。世尊大恩下是。初中有二。初明欢喜。后明虔仰。此初也。慧命者应云具寿世俗之徒皆爱身恒之寿。圣者之辈并宝智慧之命叹愿双成故言具寿。单言慧命义便阙也又真谛般若名净命据断德惠命据智德今言具寿双显智断二德单言惠命义阙也。余三以姓为称。简小以大标名。善现以德彰题。但以慧命标德。近闻喻说得未曾有。远闻授记复生欢喜。踊跃义通近远俱说。或未曾有法即是授记。
经。即从座起(至)而白佛言。
赞曰。此明虔仰表有九义。一从坐起表从二乘发大心故。二整衣服表具任持菩萨戒故。三偏袒右肩表作一乘吉祥事故。四右膝著地表降昔执二乘心故。五一心表专求大不受余经一句偈故。六合掌表心冥佛说识权实故。七曲躬恭敬表自身心皆俯顺故。八瞻仰尊颜表心观教理。睹法化二身故。九而白佛言彰信解故。
经。我等居僧之首(至)三藐三菩提。
赞曰。下第二段申四人之领述。初长行后偈颂。长行有三。初法领。次喻领。后合领。法领有二。初彰昔不悕。后显今获得。我等今于佛前下是彰昔不悕者。佛昔说权我得权故。法华会前未悕得证一乘实法而当作佛。今获得者今闻一乘当得作佛。领佛初权后实化故。初文有二。初略后广。此略有四。一居僧之首。望重位隆。二年并朽迈。齿过力屈。三自谓已得涅槃。苦尽心泰。四无所堪任。性拙情疏。由此四义不复志求。无胜进意故昔不悕。
经。世尊往昔(至)心不喜乐。
赞曰。下广不悕。初谈往事后释所由。此初也。初中复二。初但修自行。佛说般若等时。唯念空.无相.无作等是后不乐大乘。于菩萨法等是。世尊往昔为诸菩萨说般若时久。我不欣悟身有劳倦。遂作三观。其空摄二行谓空无我观众生为空。无相摄四灭谛四行。观涅槃为无相。无作即是无愿摄所余十行。苦谛下二。集道各四。观诸有为一切无愿。此通有漏无漏。三慧所摄。不言三昧故。余义皆如瑜伽第十二略纂释。此依声闻三种观。说不说菩萨观也。于菩萨法。谓三十七菩提分法。略为七位。一四念住。身.受.心.法。以慧为体。谓由念力慧于境住。二四正断。谓律仪断.断断.防护断.修习断。以精进为体。精进起用能修断故。三四神足。谓欲.勤.心.观。以定为体。为此四种而修定故。四五根。谓信.勤.念.定.慧。如名以五为体出生善故。五五力。体即五根。难屈伏故离根别立。六七觉支。谓择法.精进.喜.念.定.舍.轻安。三是别境。择法念定。三是善数。勤.舍.轻安。一是遍行。谓喜。七八圣道支。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念.正定.正精进。其正思惟以慧为性。能发语言通佛有故。正语正业以无嗔痴所发身语为体。无贪所发名为正命。离五邪命故。俱以无表色思为体。余如自名。三十七种合体有九。一慧.二精进.三定.四信.五念.六喜.七舍.八轻安.九无表色遍行有一。谓喜。别境有三。谓念.定.慧。善有四谓信.勤.舍.轻安。色法有一。谓无表。如无垢称疏。菩萨所修与声闻异。故菩提分名菩萨法。第二游戏神通者。华严经说。菩萨有十法名游戏神通。一现舍天寿。二现受生。三现为童子种种戏笑。四现作出家。五现作苦行。六现向菩提树。七现降魔。八现乐寂静成无上道。九现转法轮。十现入涅槃。与论所说八相有异。第三净佛国土者。无垢称经第一有十八种因合为八类。谓发起无上菩提心.纯意乐.善加行.增上意乐此四各如自名。六度为六。合名止息。四无量四摄事。巧方便。菩提分。此四合名发起。凡所修善皆修回向。此如自名说息无暇自守戒行十善业道。此三名寂静。彼经香台品说八。一思于有情作诸善事不希善报。二思代彼受苦。我之善根悉回施与。三思于有情其心平等心无挂碍。四思于有情摧伏憍慢敬爱如佛。五信解增上。于未闻经无疑无谤。六于他利养无嫉妒心于已利养不生憍慢。七调伏自心常省已过不讥他犯。八恒无放逸常勤修善。此是八法无毁无伤。从此命终生余净土。广如净土章中所说。第四成就众生者外化利物。诸利他行。此中即是七地四菩萨行。谓菩提分行。此名菩萨法。诸神通行。波罗蜜行。此名净佛国土。成就有情行。于此四种大乘之中不生一念好乐之意。无堪趣故。
经。所以者何(至)好乐之心。
赞曰。此释所由有二。一道已满无苦心安。二年已迈齿过力屈。故于大法既非已望无一乐心。
经。我等今于佛前(至)不求自得。
赞曰。显今获得。获得大乘当作佛也。有三。一得记心领总领初周。二闻法生喜。别领喻说。此二领悟。三庆获善利。无量珍宝即大乘也。
经。世尊我等今者(至)以明斯义。
赞曰。下别陈喻有二。初总谈说喻。后正陈喻词。此初也。以佛前言诸有智者以喻得解。故今亦以喻领佛意。
经。譬若有人年既幼稚。
赞曰。下陈喻词有二。初喻昔不悕。后喻今获得。复经少时父知子意渐已通泰下是。即是初喻昔住权而不悕。后喻闻今实而获得。初文有六。一最初发心喻。二舍父逃逝下退流生死喻。三年既长大下中还见佛喻。四父母念子下不肯修大喻。五父遥见之而语使言下化以二乘喻。六世尊尔时长者有疾下示大不悕喻。此即初文。初之四段同前所说。二万佛所。化以大乘。第五段方便引导生我法中第六段法华会前为说般若。但念空等不生欣乐。今获得中方是令忆本所行道。为说法华。幼者弱。稚者小。最初为十六王子时。教发大心尚密说故。未广修行名为幼稚。
经。舍父逃逝(至)五十岁。
赞曰。第二退流生死喻也。对法引经云。若有成世间增上品正见。虽经历千生终不堕恶道。彼据上品最初发心。今说下品发心是以退流生死。心未坚固不专乐佛名为舍父。背教违理常行恶行。喻如逃逝。逃者避也。逝者往也。行也去也。他国者生死也。久不可乐故。佛法为自国久令安乐故。涅槃经中。以佛法为他国非已分故。生死为自国是已分故。以此以彼相待不同。此以有性及发心已后为自他。彼以无性及未发心前为他.自亦不相违前虽以三界总为佛之大宅。今以为他国者。染.净体殊国分他.自。又依凡说亦不相违。又依大悲生死为宅。若依大智乃称他国。下喻说中总有五国。一久住他国。二遇向本国。三乃遍他国。四经历国邑。五并会亲族国王大臣。初及第三以生死为他国。第二以佛法为本国。第四亦总说佛法说法利宽如国。第五即人王之国。或喻佛法国之四众。或十乃至五十者驰流五道。名言种子各十业道之所资故。
经。年既长大(至)遇向本国。
赞曰。下第三段中。还见佛喻。即是未退大菩提心。前更重见佛。世世已曾从佛化故。此前逢佛皆化大乘。文有其三。初子长还国。次父先求觅。后子遇到城。此初也。于中有六。一根性渐成年既长大。习种姓也。二未修福.慧加复穷困。三轮转四生驰骋四方。四规出苦道以求衣食。五闻思慧心。由种姓逼日日善生渐渐游行。六幸逢佛法遇向本国。初教发大心。虽退流生死。今者还遇佛法内住。顺昔所修名到本国。驰奔。骋走也。
经。其父先来(至)中止一城。
赞曰。第二父先求觅。有三。一求子止城。二资财甚众。三客利丰广。此初也。父者化身。佛虽先来已经化导。众生自退。故名先来求子不得。中止一城。生死中也。城者大乘。无垢称经云。为护法城。今以大乘法为城也。将说大乘以教发心故。城喻大乘法。
经。其家大富(至)悉皆盈溢。
赞曰。下资财甚众。有八。此中有二。一七宝喻七圣财丰足。二有为仓无为库。诸德悉皆盈溢。博物志云。松脂入地千年。化为茯苓。茯苓千年化为虎魄。一名红珠。广志曰。此物生处其上及傍不生草木。深者八九尺。大如斛。削去上皮中成虎魄有汁。初如桃胶。凝坚乃成其器。西方人用以为碗。
经。多有僮仆(至)牛羊无数。
赞曰。此有六种。一调伏烦恼为僮仆。驱策随心故。二方便善巧为臣佐。三妙愿及力为吏民。四五通。为象马。五五乘为车乘。六八万四千众行为牛羊无数。
经。出入息利(至)亦甚众多。
赞曰。此客利丰广。真俗谛教名入出利。入佛法中出生死故。或三乘教名出出生死故。人天教为入入生死故。令善渐生故名为息。息者长生之义。为愍众生教被生死故遍他国。三乘圣众处处。宣扬佛之正法。名商估贾客。宣尼云。求善价而估之即同于此。此类非一名众甚多。商者说文行卖也。玉篇通四方之珍异曰商旅。有作商商量也。非此义估音公户反字书无此字。唯尔雅郭璞音义释言。注中商贾作此字。切韵估市税也。贾者坐卖也。周礼九职。六曰司市。掌以商贾。以通货贿郑玄玉篇。通物曰商。坐卖曰贾。白虎通曰商之言商。商其远近通四方之物以聚之也。贾者固也。言固物以待民来求其利也。贾亦通语耳。故左传荀[勞-力+(乞-乙+止)]之在楚。郑贾人褚中以出之。史记阳翟贾人往来贩贱卖贵是也。客通名耳。
经。时贫穷子(至)所止之城。
赞曰。子遇到城。内道三乘名为聚落。此为总句。所有说法。神通之事名为国邑。此中意说。遍游内道以求出要。名游聚落。前文已说子长还国归佛法讫。故知。聚落不通外道。或听说法之浅深。或观神通之胜劣名历国邑。国宽喻说法。邑小喻神通。识众圣以否藏。还至佛法大乘教内名到父城。依后解云。幸逢佛法。初听大乘名到父城。佛自住大乘故。即是中途还逢大乘。
经。父每念子(至)心怀悔恨。
赞曰。第四段不肯修大喻。有四。一父恒念子。二子见惊走。三父令急捉。四子遂忧惶。初文有二。初总明思念。后别明思念。此初也。五十年者驰流五道。未曾向人说如此事者。我自昔来未曾对众说我曾教发大乘心。今者常念。望欲与之大乘财宝及一乘乐。但窃思念不彰于言。悔不早觅子教。恨子不早觅我故名悔恨。
经。自念老朽(至)每忆其子。
赞曰。下别思念。有二。初念付财。后念己乐。此初也。修行日久道先圆故名为老朽。福慧无穷故多财物。虽有菩萨。未化声闻令继佛位故言无子。或子少故亦名无子。一旦终没示入涅槃。大乘财物悉皆丧失。彼机未熟无所委付权实之法。是以悲深每恒念子。
经。复作是念(至)无复忧虑。
赞曰。此念已乐。无子付财。所以忧虑。子脱顺领岂不乐哉。坦音他但反。安和之义。
经。世尊尔时(至)住立门侧。
赞曰。下第二段子见惊走。有三。初到父门。次明见父。后明却走。此初也。佣音余封反亦赁也卖也。身心精进以求出要。心如佣赁展转。非是本心故求大乘。种姓所排幸至大乘。名遇到父舍。以大乘种子近生远熟故幸初逢。于中更值了义大乘名到父舍。大乘教.行能诠于理。能证于果名之为门。彼时未能专求普习行行证果。但知总相片听少教。修微少因名为门侧。时未全能听习大教行大乘行。示当亦听行故名为立。片时安处名之为住。又小机未会于大。不名正入其门。微亦信习故名门则。上来乃以佛法为国。于中一切大乘为城。大乘之中真实了义中道大乘名为父舍。即以教.行名之为门。
经。遥见其父(至)恭敬围绕。
赞曰。下明见父。有七此文有二。一见父安坐。二贵贱承奉。由去大乘不退位远。去真理远义名遥见。佛以四无畏为床。亦四静虑为床。以无贪.无嗔为宝机。以承戒足戒学迹故。具戒学者为婆罗门。慧学者为刹利。定学者为居士。又大乘.独觉.声闻三乘之众恭敬围绕。
经。以真珠璎珞(至)侍立左右。
赞曰。此文有二。一严饰身体。三念住为珠璎。二臣佐供卫。妙愿及力为吏民。示现调伏烦恼为僮仆。心持四摄为执白拂。体洁除垢故不离身心。名侍左右。
经。覆以宝帐(至)威德特尊。
赞曰。此中有三。一庄严外物。二出内财产。三结类尊高。四无量为宝帐。七净为华。总持为幡。五分法身及妙定润其身心。如香水洒地。教他以七觉如散众华。外用万行。以为严莹如列宝物。上名庄严。
外施法财名出。身自蕴德名内。取以释内内自取故。与以释外外与他故。又出内如前。众生机熟名取。佛应时化名与上为出内。
有如是等下结类尊高。洒音切韵所绮反扫也落也。又所买反。通俗文以水敛尘曰洒。玉篇汛也汛音思见反散也。此是初现化身净土胜妙之相。故子见走未见报身。亦非秽土。
经。穷子见父(至)悔来至此。
赞曰。此明却走。有三。一悔来。二起念。三疾走。此初也。见者比知非眼见非智证。以闻思比知也。十力。无畏名大力势。或以眼见佛大神通名见力势。非已能修非已能证故怀恐怖。此见化身。净土之相。由劝作佛。思不能行。求之当证名悔来至此。
经。窃作是念(至)强使我作。
赞曰。此起念也。王者法身王。等者。报身。等是相似义。或王者法之王。王等者如世之王。非我精勤之所能证。名非佣力得物之处。贫里者二乘也。不如往彼勤苦身心纵任有地。地即依止生长道处。肆音息利反。伸也陈也。伸陈役力得自纵任义。福慧可求名衣食易得。若久住大乘。佛脱强抑劝我修作非我所乐。此乃未退大前作此思念。强音巨良反抑也。或其两反及其亮反。
经。作是念已疾走而去。
赞曰。此疾走也。自揣不能修行大行。速退大心规求作处名疾走去。此时犹未住二乘中。
经。时富长者(至)心大欢喜。
赞曰。自下第三父令急捉。有三。一见喜。二念生。三令捉。此初也。识大乘姓近生缘熟。故见生喜。
经。即作是念(至)犹故贪惜。
赞曰。念生也。而忽自来其根熟故。甚适我愿顺本心故。我虽年朽。道成久故。犹故贪惜大悲深故。爱子情恋大悲深重。故言贪惜。
经。即遣傍人(至)疾走往捉。
赞曰。令捉。有二。初追后捉。理本绝言。以言显之不称正理。教名傍人一乘教也。或行可修名为正主。教且开悟故名傍人。悲心疾起名为急追。令入大乘顺先所习名曰将还。悲教急化故言使者疾走往捉。
经。穷子惊愕(至)何为见捉。
赞曰。自下第四子遂忧惶。有三。一子惊愕。二使逾急。三子闷绝。此初也。心不悕大行名惊愕。愕音五各反亦惊也。心口不伏修行求退。名称怨大唤。我情不欲大名不相犯。无端强授我之大乘名何为见捉。
经。使者执之逾急强牵将还。
赞曰。此使逾急。悲心击故教被弥切。抑令修学名强牵将还。用为今时入大乘之因。所以逼之。非佛于时不知根器而抑将还。
经。于时穷子(至)闷绝躄地。
赞曰。子闷绝也。情不乐大无所伤犯。名念无罪。不令我学小。返拘以大乘名被囚执。菩萨苦行实难可行。过已力分。恐将苦已名必定死。心弥不乐名转惶怖。休心不学退入生死名闷绝躄地。地者生死处故。擗音房益反抚心也。今既倒地正应作躄。亦有作僻。邪僻之义。非此中理。
经。父遥见之(至)莫复与语。
赞曰。下第五段化以二乘喻有六。一教发权心。二穷子欢喜下彼兴小意。三尔时长者将欲诱引下令修脱分。四尔时穷子先取其价下子遂依行。五其父见子愍而怪之下劝入善根。六即时长者更与作字下便成圣位。初文有二。初令放后使放。令放有二。初标止被大化教发权心。后释所由。此初也。子行犹远名父遥见。昔者已云遥见父故。且止大教暂示勿被。故言不须。莫抑授大乘令修大行。名勿强将来。用二乘权巧三归五戒之教。以被其心。如冷水洒面。且令悔灭。制伏十缠之惑。暂息八难之苦得生人天。少渐厌苦复本所忻名得醒悟。停授大乘莫复与语。醒醉除也。此时似醒入圣真悟。
经。所以者何(至)云是我子。
赞曰。释令放意。识声闻性远生近熟名知意劣。自德甚大彼怯能成名为子难。豪健也。淮南子智出万人谓之豪。亦为[敖/力]字。难音奴旦反患也痾也。知有大姓名审知子。堪当继位。隐密潜化名为方便未告大众云先我化。有大乘因言是我子。
经。使者语之(至)随意所趣。
赞曰。此使放也。大教停被。任学二乘名随所趣。
经。穷子欢喜(至)以求衣食。
赞曰。第二彼兴小意。适本机宜故欢喜。初发小心。故名得未曾有。从生死中发趣二乘菩提之意名从地起。往至贫里以求衣食。二乘功德少故名贫里规无漏法名求衣食。
经。尔时长者(至)无威德者。
赞曰。第三段令修脱分。说五停心.念处等故。文有二。初密遣二人。后二人依教。初中有三。一遣二人。二令传语。三拟问答。此初也。实无二体。设有二乘之教故言密遣。方便之教但化二乘故言二人。智慧狭劣名色憔悴。神通不大名无威德。或教偏故色悴。理阙故无威。或自德阙而称悴。他利寡而无威此皆发小心后。初教行二乘行时。广雅作憔悴。切韵三苍作憔悴。愁忧患也病也。玉篇亦作悴忧也伤也。
经。汝可诣彼(至)将来使作。
赞曰。令传语也。教令彼闻名汝诣彼。方便渐化故。言徐语。二乘学地名为作处。无漏之法胜过初教人天之善。名倍与直。彼心能遂而修学者。劝来修学名使作也。
经。若言欲何(至)亦共汝作。
赞曰。此拟问答。彼设若问修行何法。答言除粪。断烦恼也。修行大乘如作宝器。学小乘者犹如除粪不但行能断惑。教亦助断。借威势故故言供作。
经。时二使人(至)具陈上事。
赞曰。二人依教也。以教扣机如求穷子。以法称器。令彼闻知。故言得之。述断烦恼名陈上事。
经。尔时穷子(至)寻与除粪。
赞曰。此第四段子遂依行。先取价者。初发二乘菩提之心学闻思慧。此真胜德名为取价。后位方始作五停心.念处观等。渐折伏烦恼名寻除粪。与者为也。顺用佛言故名寻与。
经。其父见子愍而怪之。
赞曰。自下第五劝入善根。有三。一心伤。二身近。三共语。此初也。愍无相好.福慧。怪无求大之心。
经。又以他日(至)污秽不净。
赞曰。下身近有二。一见子。二身。同此初也。除粪已上是远世化。解脱分满位。见子愍已后是近世化。创教令入四善根位。异前解脱分名为他日况此皆是多劫修行。分位既异。故别说时。知根未熟潜施密化。又不以大乘教被。但以二乘生空教化。故言于窗牖中。不正视故。牖者导也。向也。将成道时方向鹿园。相见。此乃犹未是今生事。故名遥见。或由彼去圣位尚远亦名遥见。未得胜福故名羸瘦。羸弱也。不得胜智故名憔悴。烦恼名粪土。恶业名尘坌。坌音蒲闷反尘秽也。[土*孛]土曰坌。苦果名污秽。合此三种皆名不净。
经。即脱璎珞(至)除粪之器。
赞曰。此身同也。化身具德相好圆明居净土中。子见惊走。今现秽土秽垢尘身。化相隐之。如脱璎珞严身之具。亦如神力隐身常光但放一寻。非佛胜身相好但尔名脱上服。相同有漏名著粗弊垢衣。示有烦恼.恶业。如尘坌身。先说权教名为右手。用之先故。除粪器者二乘因行伏烦恼故。以教诠显义同手执。佛自示同断烦恼行。说权教故。
经。状有所畏(至)得近其子。
赞曰。下共语。有二。初总与语劝勉。后别与语教示。此初也。示怖众苦。慈悲接引如状有所畏。示现.教导.赞励.庆慰.劝行精进。名语勤作。此乃世世从佛化时故得近子。
经。后复告言(至)当加汝价。
赞曰。下别与语教示。有三。一不令西东。二随须即与。三假称父子。此初也。咄音当没反。说文相谓也。字书吐也。今取相谓。呼也。勿复退堕却入生死修外道法。名勿余去。加汝价者。与汝修慧四善根故。加于前位闻.思慧故。
经。诸有所须(至)好自安意。
赞曰。此随须即与。瓫器谓禅定。米面谓解脱.胜处.四无量等。因定所有诸功德也。此位亦学分修习故。盐醋谓生空本.后有漏二智。犹如盐梅调和诸味。此智亦尔调功德故。决意忻趣勿生疑难。老弊使人者。二乘之五通.四种神足作用弱故。立老弊名。以与汝等。汝可勤学以自安意。此说利根超得果者。次第得果者。瓫器谓初未至定米。面谓四谛.五根.五力等观。盐醋谓生空无我等行相。老弊使人四神足等。曾解脱分位所修之法。
经。我如汝父(至)如所生子。
赞曰。假称父子也。初标。后释。我道满名老。汝道软如少。父子之情既切。眷念之意逾深。既以如父子之言。亦何忧于困乏。亦不自轻己。专求出要名无欺。身常精进名无怠。心无烦恼嗔恨语无怨恶之言。此即折伏三业恶也。汝已能为方便谛观折伏烦恼。名都不见汝有如此恶。如余外道家修行之作人。亦都不见汝有诸恶。如我佛家初心凡夫之作人有所欺怠者。自今已后汝既近圣。如诸圣人我所生子。亦无有异。未得见谛仍非真子且名如子。
经。即时长者(至)名之为儿。
赞曰。自下第六便成圣位。有三。一初入圣。二住修道。三成无学。此初也。住凡位如假儿仍非是儿。入圣已是真儿方号为儿。故便作字。转亲近故此住初果。
经。尔时穷子(至)常令除粪。
赞曰。住修道也。此明金刚道前。虽得入圣欣于此遇。自知不及诸菩萨故。尚自谓是客作贱人。于二十余年喻二乘位。一一皆具无漏十法行。十业道。故常令除粪。恒断烦恼。或二十年者。加行.无间二位之中伏断除惑。或住修道。断上下界诸俱生惑。五下分结.五上分结。二类断故。或无间.解脱道断种.粗重二位别故。
经。过是已后(至)犹在本处。
赞曰。此明金刚道后。成无学已得亲近佛。识达生空同得解脱名相体信。入学佛法出利群生。无怖无染名无障难。又心相体信入.出二利亦无疑难。尚住二乘生空之理。不悕大果名止本处。是本所求所学处故。
经。世尊尔时(至)当体此意。
赞曰。下第六大段示大不悕喻。有二。初明示大后明不悕。初文复二。初标后释。此初复二。初知时后正告。有疾者十二年后众生烦恼展转增多。众生病故佛亦有疾。此于法华会前。知入涅槃时近所应度者皆将度讫名知死不久。菩萨.如来有为无为一切功德名仓库盈溢。溢满也。其中大乘许多二乘许少。如来许多。菩萨许少。无为许多。有为许少。所应取者自利万德。所应与者利他万德。汝应谙识悉应知之。述自先心当体此意。即令谙识大乘义旨.二利万德。此乃为说大般若等。令其识达大乘道理。而未付之教发大心。故奄含言当体此意。
经。所以者何(至)无令漏失。
赞曰。此释示大。如世父子身虽有异心事不殊。佛与二乘为不异者。一解脱等。二生空真如等。三意乐等。佛得众生平等意故。宜加用心求解大法。无令漏失勿忘不学。
经。尔时穷子(至)一餐之意。
赞曰。下明不悕。有二。初领而不悕。后犹住本处。此初也。须菩提等法华会前。领解空义。守护大乘。不愚于法知大乘理然无一念发大乘心。无悕佛果大乘法食一餐之意。故前说言不生一念好乐之心。悕音虚机反。亦应作希希愿也。
经。然其所止(至)亦未能舍。
赞曰。此犹住本位。然其所止犹住二乘。二乘劣心亦未能舍。
经。复经少时(至)自鄙先心。
赞曰。下第二大段。喻今获得。有二。初父付后子获。世尊是时穷子下是。父付又二。一知时到二集众付。此初也。经少时者般若会后法华会中少长进故名为渐已。以解二空其意弘远名为通泰。通者开达。泰者安泰。成就大志者。昔发大心近生远熟故自鄙先心者。悔昔住小也。鄙者轻嫌轻嫌先时修小乘心。故鹙子先言我等同入法性。云何如来以小乘法而见济度。是我等咎非世尊也。每自克责。正与此同。
经。临欲终时(至)皆悉已集。
赞曰。下集众付。有二。一命集二正告。此初也。今法华会去涅槃时才有五年。名将临命终。昔退大声闻之子会菩萨之亲族。国王等四喻四众也。或如自名即实彼类。
经。即自宣言(至)我之所生。
赞曰。下正告。有二。初牒昔后告今。忽于此间下是。牒昔有三。初牒最初发心。次牒退流生死。后牒权中余四久事。谓中途遇佛不肯修大。化以二乘示大不悕。此即初也。二乘作佛其事极难。故自宣之不遣余说。最初我为十六王子时。教之发大心。彼之善根我口所生。从佛法音而得生。故从佛法所生。尔乃是真生故。
经。于某城中(至)五十余年。
赞曰。牒退流生死也。某城者大乘也。最初一逢已教发趣大乘之心。若定性大乘及上品发心。未必退没今说不定姓及下品发心故。彼已复经退流生死故名某城。舍吾逃走。伶音郎丁反与零同。切韵伶者乐人。非此所明。俜音匹丁反。三苍云。伶俜犹联翩也。亦孤独貌。切韵若行不正。作竛竮。竛音郎丁反竮音普丁反亦作彾[彳*甹]。又行不正作跉[跳-兆+丁]。跉[跳-兆+丁]即令[打-丁+聖]音。今多作跉跰不知所说。有解云跉跰足履危险之貌。亦有本作跉俜字。此是孤单之状。或蹑五趣危险辛苦。或孤单辛苦驰流五趣舍佛等父母故名曰孤单。义虽可然不知何据。其跰音亦补诤反与迸同。跉不正迸散也。亦非此义。此中意言舍父母走常有不安。失侣孤危行不能正怖惧辛苦。
经。其本字某(至)怀忧推觅。
赞曰。此牒权中余四久事。中途既遇我我极谙委。世世从我所教化故。由此谙忆自他两名。昔住本城者。中途逢时还教大乘。故舍利弗修行。经六十劫方退就小。中间许时逢教大乘。故我住本城。怀忧推觅者。慈悲深故如似怀忧。见不肯修大乘。方便化以二乘。彼虽得果慈悲深故复示其大。而彼不悕。如是种种名为推觅。
经。忽于此间(至)是子所知。
赞曰。此告今也。佛地论说。法华会上不定种姓根机成熟。应舍分段受变易身回心向大。故言于此会遇得之。感应相符故。昔曾化以大乘。故言实是我子等。我之菩提.涅槃财物子所应得。是子所有。先所利他之出.自利之内功德。是子所知。我今皆付。
经。世尊是时(至)自然而至。
赞曰。此子获也。识自先来无心规佛。何期。根熟任运闻经当得作佛。名本无心有所悕求。佛果实藏自然而得。
经。世尊大富长者(至)我等为子。
赞曰。下第三段合领。有二。初合昔不悕。后合今获得。今我等。方知世尊于佛智慧下是。初文有五。第一合初发心。二世尊我等以三苦故下合退流生死。三迷惑无知。下合不肯修大。四今日世尊令我思惟下合化以二乘。五然世尊先知我等下合示大不悕。不合第三中还见佛。中间逢佛亦是佛子。初逢亦子。故略不说。前喻具陈。世世从化前已有故。此初文也。子义如前。初教发心实住凡位。故言似子似圣真子。或此总相。说诸二乘似菩萨子。佛常说二乘亦是佛子。故鹙子前言今闻法华方知真佛子。
经。世尊(至)受诸热恼。
赞曰。二合退流生死。三苦者。一苦苦。二坏苦。三行苦。谓苦受自相。及顺苦受若根.若境.并相应法。五蕴一分是苦苦性。乖缘逼迫名之为苦。此苦即苦故名苦苦。即八苦中前之五苦。皆名苦苦。乐受自相.及顺乐受若根.若境.并相应法。于娈坏位能生忧恼故名坏苦。又由爱故令心娈坏亦名坏苦。五蕴一分是坏苦性。即八苦中。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皆是坏苦。舍受自相。及顺舍受若根.若境.并相应法.或于一时。由前二苦粗重所随。不离前二。无常易脱所随逐故。名为行苦。不唯舍受独名行苦。有漏五蕴全是行苦。即八苦中略摄一切五取蕴苦皆是行苦。如唯识第八缘生之中。诸文不同。由退流故。受此生死。或此不说昔日退流。但总相言三苦逼迫受诸热恼。
经。迷惑无知乐著小法。
赞曰。三合不肯修大。愚痴名迷。犹豫名惑。乐小法故不肯修大。
经。今日世尊(至)一日之价。
赞曰。四合化以二乘。有二。初依佛语得之不多。后叙小情遂以为足。此初也。思惟者。思修谛观。蠲亦除也。蠲除戏粪断烦恼障。勤加精进多劫专心。得至涅槃。一日价者。所获不多。大涅槃体三大劫得。名无数价。今六十劫即得解脱。岂非涅槃一日之价。又大涅槃三事圆满。名无数价。今乃唯得解脱。不得大慧法身。解脱之中唯得惑障解脱。不得智障解脱。唯得离分段生死解脱。非得离所知障及变易解脱。岂非涅槃一日之价。涅槃之体即解脱故。
经。既得此已(至)所得弘多。
赞曰。此叙小情遂以为足。穷贱心故。
经。然世尊(至)宝藏之分。
赞曰。自下第五示大不悕。有三。初知我乐小。佛不说我得。故不悕。二自得涅槃谓已满足。故不悕。三但为菩萨说不正为我说。故不悕。此初也。著弊欲者乐恶悕求小乘也。佛知乐小观根未熟。遂放舍我。不分明为我说我亦有佛分。故我不悕。佛无不择舍故择而舍我。
经。世尊(至)无有志求。
赞曰。自得涅槃谓已满足。故不悕也。以方便力说如来智慧者。初说方便权教。意显真实一乘佛之智慧。由我已得涅槃价故。所以自谓满足。已为大得不知实事佛之智慧所以不悕。
经。我等又因(至)无有志愿。
赞曰。但为菩萨说。不正为我说。故不悕。有二。初标。后释。此标也。此说般若因佛智慧加持力故。随我等辈。为菩萨说。不正为我说。我等于此故不志愿。故瑜伽云。唯为发趣求大乘者说诸法空。正同于此。
经。所以者何(至)真是佛子。
赞曰。释第三不悕。知我乐小以方便力分明为我正说二乘之法。不正分明为我等辈说。亦应宜闻甚深般若。佛但奄含总相随我宣说般若等经。我等不知身有佛分。有佛种故真是佛子修学般若。由此愚故所以不悕大乘法也。
经。今我等方知(至)说大乘法。
赞曰。下合今获得有三。初知佛不悭大乘故得。次知佛唯以大乘化故得。后结领今得。此初文也。初标后释。文意可知。领方便品云。若人信归佛如来不欺诳。亦无贪嫉意。断诸法中恶故。今知佛不悭。但我自乐小。不能学大乘。若有乐大乘心。佛则为我说。以不悭故。吝音力进反。鄙吝也。若惜作吝。惜已吝。故作鄙吝。
经。今此经中(至)大乘教化。
赞曰。此知佛唯以大乘化故得。今此经中。唯说一乘。故知但以一乘为宗。不说一身以为宗也。昔时毁呰声闻。但为化菩萨。令学一乘故。佛意既然。故我今得即领前言。如是皆为得一佛乘一切种智故。今此本言说于大乘今此经中。亦有本言说大乘法于此经中。义势相似。
经。是故我等(至)皆已得之。
赞曰。此结领今得。佛子得者。菩萨所得一乘因果。我今闻经发心求趣。如彼所得皆已得之。决定得故名皆已得。菩萨昔时初发心位如我今日。彼既究竟得。故我亦然名皆已得。理无异故。
法华经玄赞卷第六(末)
保安三年五月二十一日书写了法隆寺僧觉印之。
同年十二月六日以兴福寺圆如房之本移点已了。
本者皆点本也以朱书之也为令法久住往生极乐僧觉印为之。
大治六年辛亥正月二十九日丁卯申时奉传授善明房得业已了。
摄释等皆见之觉印
妙法莲华经玄赞卷第七(本)
沙门基撰 信解末偈记
经。尔时摩诃迦叶(至)不求自得。
赞曰。长行四人同领。颂领独迦叶者最年大故。叙众意故影彰余人亦颂说故。下有八十六颂半分二。初七十三行半颂颂前三文。世尊大恩下十三行颂。属品中第三段荷佛恩深。初文有三。初二颂颂法说。次四十一颂颂喻说。后三十颂半颂合说。此初也。不颂昔日不悕。唯颂今时获得。初一颂半颂闻法闻记二事。后半颂获得。
经。譬如童子幼稚无识。
赞曰。下第二段。四十一颂颂喻说。中分二。初三十四颂颂昔不悕。后有七颂颂今获得。初中有六。初半颂最初发心喻。次一颂退流生死喻。次七颂中还见佛喻。次十四颂不肯修大喻。次九颂半化以二乘喻后二颂示大不悕喻。此初也。
经。舍父逃逝(至)五十余年。
赞曰。第二退流生死喻。周流者经历义。诸国者五趣也。总名他国。
经。其父忧念(至)顿止一城。
赞曰。下第三段。有七颂中还见佛喻。长行有三。子长还国。父先求觅子遇到城。今此唯颂父先觅子。不颂余二。二文入后第四段中。文稳便故此中有四。一颂求子止城。二颂半资财甚众。一颂客利丰广。二颂半往来者多。此初也。四方求者。随入四生求之。疲者劬劳。示相以求于子。顿停也停住大城。
经。造立舍宅(至)人民众多。
赞曰。二资财甚众。造宅者起慈悲心。立舍者显空胜义。或造者起也。宅即舍谓慈悲心。五欲者五种乐。或净法界等五法。娱者乐也。辇者真谛。法王独乘。舆者俗谛。诸人共乘。胜劣异故车乘者五乘。田业者智断余文可知。
经。出入息利(至)无处不有。
赞曰。三客利丰广商贾也。通四方之珍异曰商坐卖曰贾。估市税也。行曰商。坐曰贾客名通上。往来六趣以利群生曰商。住净土.人.天以化物曰贾。遍三界厘市行其税利曰估利丰客广。故遍三界皆有佛法。
经。千万亿众(至)有大力势。
赞曰。四往来者多王者爱念仁王敬故。豪族宗重臣庶崇故。由此因缘。四众八部往来者多。
经。而年朽迈(至)当如之何。
赞曰。下第四段有十四颂。不肯修大。有四。初二颂父恒念子。次九颂子见惊走。次一颂半父令急捉。后一颂半子遂忧惶。此初也。年迈益念道久悲深。夙夜惟念六返观故。
经。尔时穷子(至)或无所得。
赞曰。第二有九颂。子见惊走。中有三。初三颂遇到父舍。次二颂半所见父相。后三颂半见已惊走初中有二。初一颂半游求。后一颂半困到。此初也。索音所戟苏各二反。乞也。亦求也。国邑之义。长行已解。有所得者。遇佛法中真实善友。无所得者虚假知友。
经。饥饿羸瘦(至)遂至父舍。
赞曰。困到也。法食不足故饥。妙行不圆故疲。或起恶见损坏深故。生疮。不坚持戒。损坏浅故生癣。妄生见解不专持戒。到父城者。遇入大乘。佣赁。展转者勤力求法也。至父舍者入中道大乘也。
经。尔时长者(至)注记券疏。
赞曰。二所见父相也。门内者理居教内果在因内。昔望生死名居门外。今望涅槃故住门内。计算金等者诸圣作论分别计度法圣财故。出内财产者行二利用也。注记券疏者诸师作疏修撰文记等。注者丁住反注记也。切韵注之戍反水注也非注记。广雅注亦之喻反注疏也。识也解也。通俗文记物曰注。今亦作注。
经。穷子见父(至)何故至此。
赞曰。三见已却走。分二。初一颂半悔来。二颂却走。此初也。
经。[雨/復]自念言(至)欲往佣作。
赞曰。却走也。逼切迫戚也。
经。长者是时(至)追捉将来。
赞曰。第三父令急捉。默而识之者。未曾对众陈说声闻过去逢我是我之子。名默而识之。
经。穷子惊唤(至)使我至此。
赞曰。第四子遂忧惶。退大不修却住生死名闷躄地。若行大行乖本求意。与死不殊名必当见杀。何用大乘无漏衣食一旦至此。
经。长者知子(至)无威德者。
赞曰。下第五有九颂半化以二乘喻。长行有六。此中有四。不颂初二。初三颂令修脱分。次一颂子遂依行。次四颂半劝入善根。后一颂便成圣位。初中复二。初二颂遣使。后一颂传语。此初也。愚痴者无明。狭劣者意少。眇目者视不正。说文一目少也。目匡陷急曰眇眇小也。为二乘说安立谛教能诠显义。不圆名为眇目。所诠生空理短故名矬。无法身功德丑故名陋。神用不广故名无威德。
经。汝可语之(至)倍与汝价。
赞曰。此传语也。
经。穷子闻之(至)净诸房舍。
赞曰。二子遂依行。除烦恼粪净五蕴舍。
经。长者于牖(至)乐为鄙事。
赞曰。三有四颂半劝入善根。长行有三。此亦有三。初一颂心伤。次一颂身近。后二颂半共语。此初也。
经。于是长者(至)往到子所。
赞曰。此身近也。
经。方便附近(至)若如我子。
赞曰。下共语。长行有二。此亦有二。初半颂总与语劝勉。后二颂别与语教示。后文有二。初一颂半随须即与后半颂假称父子。涂足油者西方人庶例多涂跣。时既温热尘坌频沾。至必洗足以油涂之。今言足者。即四神足。欲.勤.心观。油谓八断行。即欲.精进.信.轻安.正念.正知.思.舍。初三为加行。轻安摄受身心。正念.正知为继属。不忘所缘安心一境故。有放逸生如实了知。故思.舍为对治。策心持心二种力故。已生沉掉能远离之名涂足油。如去风痹断障染故。或足谓戒。油谓六支。受学学处善能防护别解脱律仪。轨则所行皆具圆满。见微细罪生大怖畏。滋润戒故法食既充。无贪嗔痴荐席亦厚。无垢称云。四静虑为床净命为茵蓐。净命即是无贪所起身语二业故。以无贪为荐席也。在茵蓐下床之上故。荐音作见反亦席也。玉篇兽之所食草也。又床荐。所以同荐藉也。廗音详石反。玉篇席廧亦反广多也。切韵为廗。假称父子。又以软语。若如我子。若者如也。如我入圣之真子也。此乃见道已前。
经。长者有智(至)执作家事。
赞曰。四便成圣位文中。唯有无学渐令入出并彰修道。二十年中常令除粪名执家事。过是以后心相体信入出无难。然其所止犹在本处。影显见道。名之为儿。文中略故。
经。示其金银(至)我无此物。
赞曰。示大不悕喻也。大乘二利虽使令知名为出入。犹于门外者大乘教行之因门外。止宿草庵者犹住二乘。庵音乌含反小草舍也。有作庵庵闾草非舍也。自念以贫为事业。都无大乘事业之分。无一悕意不求大乘。
经。父知子心(至)刹利居士。
赞曰。下第二大段有七颂。显今获得前喻中有二。初五颂父付子。后二颂子获得。初复有二。初一颂半知机集族。后三颂半正付家事。此初也。
经。于此大众(至)恣其所用。
赞曰。下三颂半正付家事。有五。初半颂初教发心。半颂退流生死。半颂化以二乘。或在人天彼方根熟。或在加行。无间两道。或断五下。五上分结二位之时。故言见子已二十年。或说得有学.无学果。一颂昔退大乘今得相遇根机熟故。一颂正付。
经。子念昔贫(至)得未曾有。
赞曰。子获得也。有为功德名为珍宝。无为真如慈悲心等名为舍宅。又识达本识当成镜智。亦知一切三界众生皆已舍宅。及获珍财故生欢喜。
经。佛亦如是(至)声闻弟子。
赞曰。下第三大段有三十颂半。颂合说。中分二。初二十颂半颂昔不悕合。后有十颂颂今获得合。初合中长行有五。不合中还见佛。今此颂中唯颂示大不悕合余略不颂。前长行中示大不悕有三。今此亦尔。初二颂颂初知我乐小佛不说我得故不悕。次有八颂颂第三但为菩萨说不正为我说故不悕。后十颂半颂第二自得涅槃谓已满足故不悕。此初也。未曾说言汝等作佛。于佛妙智我亦有分。但说我等得诸无漏是声闻弟子故我不悕。
经。佛敕我等(至)当得成佛。
赞曰。下有八颂颂第三但为菩萨说。不正为我说故不悕。中分六。初一颂佛敕。次一颂半我依佛教次一颂他依我言。次一颂佛授他记。次一颂半正为菩萨不为我说。后二颂法喻双结。此初也。佛三业加。密敕令说般若等经。
经。我承佛教(至)说无上道。
赞曰。二我依佛教。
经。诸佛子等(至)精勤修习。
赞曰。三他依我言。
经。是时诸佛(至)当得作佛。
赞曰。四佛授他记。言诸佛者显一切佛法皆同故非唯一佛。亦是过去曾于余佛所受化故不尔一佛云何言诸。故前说言曾从诸佛闻方便所说法。
经。一切诸佛(至)说斯真要。
赞曰。五正为菩萨不为我说。故我不悕。
经。如彼穷子(至)亦复如是。
赞曰。法喻双结。文意可知。
经。我等内灭(至)都不欣乐。
赞曰。下第三有十颂半。颂第二自得涅槃。谓已满足故不悕。中分二。初二颂标自满不悕。后八颂半释。此初也。内灭者谓内自身灭诸烦恼证得涅槃。唯能了此以为究竟。更无自余外利他事故不欣大。
经。所以者何(至)谓是究竟。
赞曰。下八颂半释。中分三。初三颂半于佛境智起三解脱门观。自谓满足故不悕。次四颂自谓得道已报佛恩。虽为他说而自不悕后一颂结佛不为说故不悕。此初也。初三颂空无相观。后一颂半是无愿观。诸法皆空空观也。二我既无何有生等故。次下说无生灭等六种所无。并无相观舍离贪著不贪一切。遂于佛智亦不贪求是无愿观。由闻般若密意所说空无相愿。遂错悟解作此三观自得涅槃。后作此解谓是究竟故不悕大。
经。我等长夜(至)报佛之恩。
赞曰。二有四颂。自谓得道已报佛恩。虽为他说而自不悕。中分二。初二颂半谓报佛恩。次一颂半虽为他说而自不悕。此初也。验此文意住有余依涅槃回心向大。非住无余依涅槃界。
经。我等虽为(至)永无愿乐。
赞曰。虽为他说而自不悕也。
经。导师见舍(至)说有实利。
赞曰。三佛不为说故我不悕。简择于我观根未熟故见舍我。未曾劝进令修大乘说有实利。故我不悕。初不劝者据今生来。非曾不劝久已劝故。
经。如富长者(至)乃教大智。
赞曰。上二十颂半颂合昔不悕。下有十颂。合今获得有二。初三颂法喻对明。初教方便后说真实。后七颂明我今获得。此初也。一颂半喻一颂半法。
经。我等今日(至)得无量宝。
赞曰。下七颂明今获得。中分三。初一颂半总辨今得非先所望。次三颂始于今日方名得果体。后二颂半方名得果用。此初也。
经。世尊我今(至)无上大果。
赞曰。二始于今日方名得果体。初一颂总辨先得果非真今得是实。道谓证智。果谓无为。后二颂今得果。是实由前因。证于中初颂持戒因得报。后颂梵行满得大果。皆以胜昔。
经。我等今者(至)应受供养。
赞曰。三方名得果用。初一颂得真实声闻之名利他用故。后一颂半得真阿罗汉称实福田故。即显住小非真声闻亦非真是阿罗汉也。
经。世尊大恩(至)谁能报者。
赞曰。已上七十三颂半颂前长行。自下品之第三段有十三颂。荷佛恩深。分二。初六颂半总明恩深难报。后六颂半别明所难报事。初中复二。初一颂半明佛慈悲深故难报。后五颂明行供养事而不能报。此初也。时长处广行满心勤。苦己利人情深叵答。昊天之恩盖在于此。
经。手足供给(至)尽心恭敬。
赞曰。下五颂明供养事。中分二。初二颂六种内财不能报。后三颂四事外财并以起塔。亦不能报此初也。
经。又以美膳(至)亦不能报。
赞曰。四事外物不能报也。二颂四事。一颂结之。
经。诸佛希有(至)随宜为说。
赞曰。下六颂半明所难报事。于中有三。初二颂半总明佛能为下劣事于取相凡夫能随宜为说。次二颂能知欲乐及胜解而为说法。后二颂能知根熟未熟为说三乘。此初也。藏报身之实德显化相之权形。隐妙理之玄宗扬粗义之疏教。不居净土处此秽方随逐凡夫。岂非难报。
经。诸佛于法(至)而为说法。
赞曰。二能知欲乐胜解而为说法也。志力者胜解故。不随自意广演玄微。乃遂他情唱斯方便。岂非难报。
经。随诸众生(至)随宜说三。
赞曰。三能知根熟未熟。为说三乘。或粗。或细。或实。或权。观根初后以施为。岂非恩深而难报者也。
药草喻品
以三门分别。一来意。二释名。三解妨。
来意有四。一者前为上根初周法说。鹙子法领。佛法述成。后方授记。今第二周既为中根喻说。四人喻领。今佛还为以喻述成。后方授记。故此品来。二者论说对治七慢中。第三有大乘人一向增上慢。言无别声闻辟支佛乘。为对治此故说两喻。前譬喻品为对治凡夫求人天妙果。次信解品为治二乘有学执我乘与如来乘等不求佛乘。今此品为对治大乘人一向。慢言无别二乘。唯有一乘。故彼论言。第三人者令知种种乘异诸佛如来平等说法。随众生善根种子而生牙故。意显一雨虽同三草二木生长各异。佛教虽同三乘.二圣发修亦别。有为机器各各别故。亦有决定二乘者故。由机性殊禀润别故。故胜鬘云。摄受正法善男子堪荷四担。涅槃亦言。我于一时说一乘一道。乃至弟子不解我意。说须陀洹等皆得佛道。广说如余。依人运载。教等名乘。佛法虽同机修有异故说此品。三者方便品初。标智.及门二皆甚深名为一乘。前譬喻品。说乘有三体唯有一。四人领解实一假三。会智慧深今此会门。门即阿含。教同机异名会其门。如说四谛。三根俱闻。依蕴.处.界.缘起.三性。赖修有异名曰三乘。故知教同而机异也。故此品来。四者十无上中云。第一为显种子无上故说雨譬喻。十无上者并是七喻.三平等残。然于其中有是文残有是义残者。此是义残非是文残也。七喻之中已有雨喻。十无上内又更重说仍名为残前说雨喻。普润三草。三草既别令知乘异。今说雨喻。所润三草之中形于二草。佛种名大草。自位相形加名二木。所望义别名为义残。或是文残。谓小中大草文是雨喻破乘同病。诸树大小随上中下各有所受。此雨喻是种子无上。前后文别。故是文残。此大种子得雨滋润体用弘广。后得果殊故名无上。论引经言不离我身是无上义。唯大乘有名不离故。若种若现若因若果虽皆不离大乘。今显大乘无漏种子。以为因本成佛身故。为显此种子无上。故此品来释名者。去疾神功名药。禀润之形名草。有药非草。有草非药。有草有药。非草非药。所喻亦尔。教.理.行.果俱名为药。今取行药禀教修生不取余石药。不能生长故。世出世种能生长者俱名为草。今取人天善种三乘智因。是药之草违害恶故。不取生死恶道种草。不禀正法而滋长故。意辨三乘种别禀教成其异乘。不欲普明诸种。故以药草为目。是药即草持业释名。以别简通是药之草依主释也。以此为喻名药草喻。若云此品下明药及草喻故名药草喻。非药即草者。岂一切草皆取喻耶。由此故知今说为善。此以二义为喻。一如草性异禀雨滋其类别。三根本异禀教成其三乘二如草禀性各不相知。三根亦尔。不能知他五乘种异。谓乘无别故。以药草为喻。
解妨难者问论解七喻及十无上。皆云雨喻。何故题品云药草喻。不言雨喻品。答论说能滋之法以显所喻故。以雨喻为名。经取能喻之体以破彼疑。故标药草。倒者以乘无别为病。破者以机有别为破。故假所润药草。以况所滋根性。由此不标雨为譬喻。亦不双举雨草二性为品。问此品亦言二木。何故不标草木品。答据实而言理应双举。但以正法之设本破生病。生有乘同之疾。故以草异破之。无上显体尊高。未是破于生病故以药草为品。不以木等标名。草宽木狭草小木大。显通三乘不唯于大。显润生长不唯成熟故有解云。药者是雨。法药能滋。草者是机。所滋生性。以药喻法以草喻机。二既双彰便无难矣。文虽不然理亦何爽。又前譬喻品有所厌火宅.所欣三车。二合譬喻但可总言。此以所润机殊破彼执一之病。故唯以药草为喻。
经。尔时世尊(至)说不能尽。
赞曰。此品之中大文分三。初赞印。次迦叶当知下陈述。后品末二颂结成说实为授记之渐。此初也。先赞印。后更叹讶。言合理故善哉义契真故印。显彼所言尚未穷德故。更自叹佛同长者。以小可喻于大。汝同穷子圣德微亦许同故。赞且印。诚信也敬也。信如所言敬如说故。佛德难思说之叵尽。
经。迦叶当知(至)不虚也。
赞曰。下陈述。分二。初长行。后偈颂。初文有二。一陈说二结成。将临偈云如来知是一相一味下是。初中有三。一法述。二喻述。三合述。法中有四。初佛兴于世。二法利群生。三受道有殊。四不能自达此初也。于法自在所说不虚故。兴于世导利含蠢。
经。于一切法(至)一切智地。
赞曰。二法利群生。以大悲智方便善巧离名相法。能善说之以利群生。所说之理亦契至于佛智境地说合证故。到者至合之义或教顺于理理顺于行。行顺于果。故言到于佛果地也。以此普滋所应化故。
经。如来观知(至)通达无碍。
赞曰。三受道有殊。由识空有法之所归究竟真性。及知众生心行所趣。故能令彼各得生长。无垢称经云有。无所趣意乐所归。故所归趣即是三性。究竟归趣故即真如。心所趣者即是所欣遍趣之行。于理智中达之无碍。或由佛达法.及众生心.行。故能受道令三乘别。
经。又于诸法(至)一切智慧。
赞曰。四不能自达。佛于诸法能究竟尽。故能识根性。初与三乘。后示众生佛之智慧。众生不尔何理能知自性他性。下喻及合皆有此势。故作四科。又有释言。法述有二。初总明于法自在所说不虚后于一切法以智方便下别显不虚别显不虚中有四。一能开菩提.涅槃二体。开晓众生之心。以智方便而演说等是。二能显真如以示众生。法之所归是。三能悟菩提智故。以悟众生通达无碍是。四自曾能入亦令他入。示一切智慧是。虽作此解顺上一乘观此下文乃成别意。又别显不虚。四者。一穷法实性。二能知空有三知生心乐四能示权实。以智方便等者法实亡言。以言显说名智方便。此智方便所说之法虽非即真。然与佛智所证之法亦复无别。地者依止。佛智所观依止之处。真境名地。意言佛说真.俗谛理。合契到于佛智境地。体无异故合实法故。或教能顺理理能顺行。行能顺果故到佛地。一切智者是佛智故。如来观知等者。此能知空.有诸法所归。谓遍计所执.依他.圆成三性法也。或所归趣者。即真如理诸法究竟所归处故。亦知众生深心所行者。谓知心行及彼深心之所乐行。即是众生心.及所遍趣行达之无碍。又于诸法等者。既达诸法究竟明了。故能显示众生智慧。三权一实。令生欣证。此上意言。所说契智境识法空.有性解生心行所应学道。故能示众生佛之智慧令其归入。由此四义所说不虚。所说不虚故佛智无边。汝何能说。佛知诸法识众生心故。能初权后说实法。众生禀之成五乘别。众生无是功德智慧。不识法体及众生心。云何能知法之权实而执三乘无有差别。
经。迦叶譬如(至)名色各异。
赞曰。下喻说。中分二。初总喻。后别喻。此初也。土地已前喻能有所生。已下喻所有。三千大千彰所依器。一佛化境。于中有四。一山。玉篇艮为山山产也。宣气散生万物。二川。贯穿通流水也。三溪。尔雅水注川曰溪。四谷古鹿反。玉篇亦余玉反。水注溪曰谷。说文泉之通川曰谷。喻大千中有四生类。此等土地所有之中。卉即三草。木即二木。卉音许贵反。百草总名亦众也。卉及木皆有藂.林。意显草木各有众多。此虽众多就中世出世善法种子喻于药草。五乘种子体类各别如种类若干。相用有殊如名.色各异。色者形貌亦色类义。
经。密云弥布(至)大千世界。
赞曰。下别喻。有四。一法王出世喻。二说教普滋喻三。禀润各异喻。四不自觉知喻。密云弥布是初喻也。遍覆以下是第二喻。化身隐实八相渐现。潜为广利如云密而弥布。非卒暴云不为灾故。云有十德。颂中自释。一化佛化三千大千同时出现。声亦遍彼。故言遍满大千世界。
经。一时等澍(至)及诸药草。
赞曰。下第三段禀润各异喻有二。初一雨所滋。后禀润各异。初文有三。一总标。二横滋。三竖长。此初也。一时者应机熟故。等澍者一音演说各随解故。澍音之戍时遇二反。时雨也。今从初反。其泽普洽利滋同故。洽音候交反沾也。遍彻也。调和遍洒之义卉木林藂喻如前释。药草喻善根。
经。小根小茎(至)大枝大叶。
赞曰。此横滋也。三乘性异破乘同病。根性有三。故分三种。涅槃经云。譬如病人有其三种。一若遇良医及以不遇。决定可差。即此大草。二若遇即差。不遇不差。即此中草。三若遇不遇定不可差即此小草。此三乘中各有禀教.理.行.果四而生长者。故皆说有根茎枝叶。依教证理。依理起行依行得果。如根茎等生次第故又依胜劣果.行.理.教如次配之又解此三之中皆有四法。一种性。二发心。三修行。四得果。此四通三。如次配之。横名三乘。竖名四类。类依性有故说为横。亦有说四。即是胜解.见.修.无学。此义不遍小草中有。故不取之。
经。诸树大小(至)各有所受。
赞曰。此竖长也。论唯说大木不离我身。是种子无上义。大草中分大小树。不退位前名为小树。不退位后名为大树。此有二义。一云七地以前名为小树。八地已上名为大树具四不退故。准下颂文。但于二木分上中下。故合二木以分三品。谓五地已前名下。创得三摩跋提乐意生身故。六七八地为中。得觉法自性意生身故。九十二地名上。得种类俱生无作行意生身故。有义不然。初地已前是何品摄岂非小木。若依此义初地已前名下纯有漏修故。初七地名中有漏.无漏二杂修故。八地已后名上纯无漏修故。二云初地已前名小树。初地已上名大树证不退故。大小二树各有下中上者。十住.十行.十回向为小树三。十信即是初发心住摄。四决择分善根即第十回向摄。由此华严但说三十位不说十信。发心住中成八相故。亦不说四善根。法界无量回向中住四观故。但说舍利弗修道经六十劫退。即是至第六住满。未入第七不退住中。故知十信更无别位。由此但说三十三阿僧祇。地前为三不说四故。对法等说初劫满已修四善根。不说时长别劫修故。故四善根十回向摄。大树三者。初二三地名下相同世间故。四五六地名中方同出世故。七八九十地名上超过世间二乘道故。若说三草皆有下中上者。小草之中。说人为下。欲天为中色天为上。中草三者。七方便为下。圣有学为中。无学名上。前是横贯三乘。今乃竖通三位。
经。一云所雨(至)华果敷实。
赞曰。禀润各异也。能滋教一。所滋卉木各有差别。生喻初心长喻后习。华敷喻闻教修行。果实喻证理得果。敷音抚夫反开也陈也。由各受润随其种性生长华果各各不同。以教对理而忘其机。或以教对后不定性等成熟之根名为一雨。亦名一音所说理法唯一相故。退性究竟并作佛故。以教对机忘其理法。或对初机未成熟位。而有所运名为三乘。亦名三车。随彼机宜初傍引法说而有三。故以教含行名为三藏。诠戒.定.慧行差别故。若以教含理。对机而说名为二藏。谓菩萨声闻藏。阿阇世王经亦名三藏。谓菩萨.独觉.声闻藏也。今以教对理及后机一名一云雨。滋彼三机称其种性名为三乘。现理有所对之机明乘有异。教对机.理以明摄义立其藏名。将显理之教。以运载机。立其乘称。是二差别。
经。虽一地所生(至)各有差别。
赞曰。下第四不自觉知喻。三乘种性依一真理一地所生。依一佛教一雨所润。如诸草木禀润虽别。不自觉知。亦不知他禀润生长。此解似疏。寻合当悉。
经。迦叶当知(至)如大云起。
赞曰。下第三合述。亦四。一一有二。初皆举法后皆喻合。此合法王出世也。
经。以大音声(至)大千国土。
赞曰。此第二合说教普滋。不但身遍声亦遍故。
经。于大众中(至)佛世尊。
赞曰。下第三合禀润各异。有二。初法说。后喻合。初中有四。一自标召集。二他闻普至。三佛应导利。四生闻获益。初中有二。初自标唱。后召他集。标唱有三。一唱德号。二唱利用。三唱知见。此初也。
经。未度者(至)令得涅槃。
赞曰。此唱利用能满四愿。度者离越义。解者断修义。一未离苦者愿令离苦。二未断恶修善者愿断恶修善。三未得安乐者愿得安乐。四未成佛得涅槃者愿成佛得涅槃。璎珞经说知苦断集证灭修道为四弘愿。亦即是此。此中四种苦.集.道.灭如次配之。
经。今世后世(至)说道者。
赞曰。此唱知见。有三。一唱三明。二唱二智。三唱三法。知今后世唱三明也。已见名今。现去皆今故。一切知是真智。一切见是俗智。或初是二智。后是五眼知开说者知诸境开诸行说诸果。知正邪开善恶说断修。又知大乘开独觉说声闻。又异生有学无学。又邪正不定三聚三根三科三世三宝三毒三德三界三漏等。又识生死示邪正说通塞。又悟知诸道。能略开能广说。如次配之道有一种。谓一乘一道有二道善恶趣世间出世间。乃至十业道等皆如理知。
经。汝等天人(至)为听法故。
赞曰。上标唱。此召集。
经。尔时无数(至)而听法。
赞曰。第二他闻普至。
经。如来于时(至)快得善利。
赞曰。第三佛应导利。为利说大乘为钝说二乘。为利说二草为钝说小草。为精进说修行为懈怠说十念生西方等。
经。是诸众生(至)渐得入道。
赞曰。第四生闻获益有二果。一世间果现世安稳后生善处。如法以理受于果报。不行非法。名以道受乐。二出世果离障入道。或无种性令得前果。有种性者令得后果。又菩萨道有二。一增上生道。二决定胜道。随次应知。断二障故任力得道。
经。如彼大云(至)各得生长。
赞曰。此合前法禀润各异。
经。如来说法(至)不自觉知。
赞曰。下第四合有二。初法后喻。法中初标后释。此标也。初佛说后生闻。一相者无异相故无相相故。大般若七十三说。诸法皆同一相所谓无相。无量义经云。常说诸法不生不灭无此无彼一相无相。一味者一无漏味。胜资益味。无别体故。胜鬘经云。一相一味。谓明.解脱味。虽说种种诸法不同究竟皆归一真如相一无漏味。归实性故。何者是一相一味之体。谓解脱惑.业.苦相。离所知障分别之相。不同无漏有为起尽体寂灭相。所说诸法究竟不离涅槃智性。能达此者。竟究至于一切种智得菩提故。又佛所说理唯一相。究竟顺契中道智故。众生闻之随顺受持。读诵修行得成三草二木差别。不自觉知。
经。所以者何(至)种相体性。
赞曰。下释前标。有三。初明总知。次明别知。后结佛知众生不知。此初也。种相有为类别。体性无为理本。又心行作用为种相。心法体性名体性。
经。念何事(至)得何法。
赞曰。此明别知。有四。一三慧所缘。二三慧行相。三三慧体。四以何行得何果。以何教得何理。此四类法皆佛所知。但说药草故唯说此不说知余。
经。众生住于(至)明了无碍。
赞曰。此结佛知众生不知。地谓种子。或是心等行相体性总名为地。不同前地。彼谓一真。彼说佛教名为一雨。一真法界名为一地。其中四生名卉木等。三乘五乘有性无性。佛悉知之众生不知。
经。如彼卉木(至)上中下性。
赞曰。举第四喻。合成前法。
经。如来知是(至)一切种智。
赞曰。陈述有二。上陈说讫下结成前。有二。初明佛知深为生浅说。后赞成迦叶能解深义。此初也。终归于空已前。明佛知深空之性故。体即真如非空不空。观众生心已后。为生浅说能契深理。二障双圆便成种智。将护彼意不即为说一切种智。且说二乘。故佛与声闻由此成异。
经。汝等迦叶(至)难解难知。
赞曰。此赞成迦叶能解深义。初标。后释。
经。尔时世尊(至)说种种法。
赞曰。下颂合有五十四颂半。其五十二颂半重颂前义。后之二颂入品第三段结成说实为授记之渐。初中分二。初五十一颂颂前陈述。后一颂半颂前结成陈述之中。复分为三。初四颂颂前法述。次十颂半颂前喻述。后三十六颂半颂前合述。初中有二。初三颂颂前第一佛兴于世。是诸法之王所说不虚。后之一颂颂第四不能自达。初中有三。一标法王所说不虚。二明如来说法希有。三重成前说。此初也。破有者能破一有谓三界。为一业有之所有故。或破二有本有.中有。或破三有即是三界。或破四有谓生有.死有.中有.本有。新翻经论名前时有。或破五有。即是五趣。或破七有。谓五趣.业有.中有。或破九有谓即九地九有情居。或破二十五有。颂曰。
四域四恶趣 梵王六欲天
无想天净居 四空及四禅
或破有者执有三乘无别体心。或此颂中初句法身。次句报身。下半化身。
经。如来尊重(至)不务速说。
赞曰。此明如来说法希有。默者缄默。务者趣疾。匆遽.专好。缄默一三实权之妙。不乐趣疾.匆遽.专好。急即陈述。必待生机方可说故。
经。有智若闻(至)则为永失。
赞曰。此成前说。恐有疑悔。为永失故。不好速说。
经。是故迦叶(至)令得正见。
赞曰。此颂第四不能自达。由佛明了究尽诸法。知众生根随他欲乐胜解等故。为他说法令得正见。而诸众生不能自知上中下性。文因前起称是故言。
经。迦叶当知(至)如可承揽。
赞曰。下第二段有十颂半。颂前喻述。分三。初三颂合说初二喻。法王出世喻。说教普滋喻。次六颂半颂第三禀润各异喻。后之一颂颂不自觉知喻初中有二。初一颂总颂前二喻。后二颂别释云德。犹如大云起于世间。初喻也。遍覆一切第二喻也。颂云有七德。一慧云含润。如慈心龙起云含雨七日住。待农夫作了方始下雨。喻佛慈云内含万德。待生机而降迹应器熟而宣扬二电光晃耀。喻化导明。身光智光遍照一切。晃音胡广反光也。曜音弋笑反照也。三雷声远振远惊群生。喻佛出生诸魔恐怖。四令众悦豫。豫喜逸也。众喜云兴悦当荫覆。喻见佛出欣将说法舟航五趣。五日光掩蔽。喻除烦恼。华严经说掩邪见日故。六地上清凉。喻令有情居生死地得涅槃故。七叆叇垂布。如可承揽。有解叆者昧义。叇者黑色。爱逮音同。昧闇黑色。故名叆叇。又广雅叆叇犹翳荟。翳荟云兴盛貌。通俗文云覆日为叇叆。喻佛降灵慈悲兴盛。作大模轨。令生欣乐。当得作佛。故如承揽。承揽乃是可得之状。揽音卢敢反。若手取作掔。说文作揽撮持得也。菩提虽复不可以身心得。如可似得非正得也。以智证故。今更加三。一次前文说起于世间。悲四生故。二龙能起之。法报二身现此化故。三能澍甘雨滋润萌牙。喻能说法益一切故。并经有十。
经。其雨普等(至)率土充洽。
赞曰。下第二段有六颂半。禀润各异。有三。一颂雨功能。次二颂半所滋长体后三颂所滋长用此初也。涅槃经说。佛于众生不观种性乃至下贱僮仆。唯观众生有善心者。即便慈念如师子儿杀于香象杀兔亦尔。不生轻心故名普等。四方俱下遍四生故。充满洽沾洒也。
经。山川险谷(至)药木并茂。
赞曰。此明所滋之体。初一颂总。次一颂半别。滋种性。百谷者谷续也。杨泉物理论云。梁者黍稷之总名。稻者粇糯之总名。荠者众豆之总名。三谷各二十合为六十。蔬果之实助谷各二十。凡为百谷故。诗曰播厥百谷。周易百谷丽于地是也。百谷.甘蔗.萄葡.三事。以喻中大二草三乘有种性故。蔗音之夜反。萄音徒刀反。或作桃[王*匋]。张骞西域使还得安石榴.葡桃.胡桃。广志云葡桃有白黑黄。此是小草无种姓人得生人天。如干地普洽。无出世种故。总结上云。三乘药草.大小二木有种姓者。因此雨故普得滋茂。此依别义以配其喻。亦有本言山川险谷。其苗稼者即是百谷。说文草生于田曰苗。苍颉玉篇禾之未秀曰苗。苗而不秀是也。禾之秀实曰稼。茎即为禾。又云在野曰稼。前解苗.稼为异。喻因.果别。后解苗即是稼。但喻总谷。
经。其云所出(至)皆得鲜泽。
赞曰。此明所滋长用。有二。初二颂禀闰生长。后一颂禀闰鲜泽。上中下等三品不同唯在树中。称其大小者。大小二木并有三故。根茎枝叶四义如前。此等各有华之与果皆有光色。外作用故。华总喻因。果总喻果。余文可知。
经。如其体相(至)而各滋茂。
赞曰。此颂第四不自觉知。所闰是一禀教同故而各滋茂有差别故。三乘众生竟不自觉所得功德。故知三乘实有差也。智有异故。如三草故。如二木故。
经。佛亦如是(至)诸法之实。
赞曰。下第三段有三十六颂半。颂前合说。文分为二。初二颂颂初二合。余三十四颂半颂前第三禀[門@壬]各异合。不颂第四不自觉知合。此初也。
经。大圣世尊(至)及涅槃乐。
赞曰。下第二段三十四颂半颂禀闰各异合中。长行有四。今此唯三。初四颂半自标召集。次九颂佛应导利。后二十一颂生闻获益。唯无第二他闻普至。初中有二。初三颂半标。后一颂召。此初也。虽有种性未曾闻法乏法名为枯槁。槁亦枯也。
经。诸天人众(至)觐无上尊。
赞曰。此召也。
经。我为世尊(至)解脱涅槃。
赞曰。下第二段有九颂。佛应导利。中有五。初二颂佛说胜法。次一颂为大乘因。次二颂半平等说法。次一颂半专为利益。后二颂不简好丑。此初也。正法味甘。能疗烦恼之疾。故喻甘露。
经。以一妙音(至)而作因缘。
赞曰。二为大乘因。设说二权。皆为大乘一切种智故。
经。我观一切(至)众多亦然。
赞曰。三平等说法。物我断故无有彼此。爱憎断故无怨亲心。不悭法故我无贪著。不嫉妒故亦无限碍。故为一多平等说法。即亦前云若人信归佛。偈意同也。
经。常演说法(至)如雨普闰。
赞曰。四专为利益。去来坐立。佛三威仪。略无卧也。利乐时故。或去谓示入涅槃。来谓示成正觉。坐谓说法利生。立谓待生机熟。终不疲劳生于厌怠。慈悲深故。
经。贵贱上下(至)而无懈倦。
赞曰。五不简好丑不择种姓贫富贵贱。但观善根即为说法。如杀兔等。
经。一切众生(至)住于诸地。
赞曰。下第三段有二十一颂。生闻获益。分三。初九颂半法喻合说。禀闰有殊。性异。次三颂半法喻合说禀闰滋茂。因异。后八颂法喻合说禀闰成实。果异。初文有二。初八颂法。后一颂半喻。初文复二。初一颂总标。后七颂别显。此初也。住诸地者。谓三乘十地。谓干慧地.种性地.八人地.具见地.薄地.离欲地.已办地.独觉地.菩萨地.如来地。既下别说三草故。此前说三乘共行十地。或凡夫地.有学地.无学地.菩萨地.如来地。或此所说三乘之地。即是无性。二乘种性.及大乘性。随彼分位即名为地。
经。或处人天(至)是上药草。
赞曰。下七颂别显。中分二。初四颂三草。后三颂二木此初有三。一颂小草。二颂中草一。颂大草。无种姓人与人天乐名为小草。善戒经云无种姓人但以人天善根而成熟之。或七方便亦名小草。二乘名中草。菩萨名上草。亦即胜鬘所荷。四生。无闻非法众生即小药草。中间二乘即中药草。菩萨即是大药草即是涅槃三病人也。
经。又诸佛子(至)名为大树。
赞曰。此明二木。初一半小。后一半大。即于大草分为此二。地前为小木。伏疑决定知作佛故。十地名大木得二利故。证不退故非行不退。义准二乘未成无学亦名中草。三意生身据决定者唯说无学回心已后受变易生。位决定故。不同有学。故此不论。未入圣位。及无种姓可名小草。准此地前不名小木。若尔何摄。故前解善。或七地前名为小木。八地已后名为大木。此言不退行不退故。一切菩萨名大草者。智度论云。譬如雷震小鸟闻之悉皆惊怖。孔雀闻之即为舞踏。故名大草。因释二木分位不同。诸经论中说得菩提理不一准。大般若第七十四说五种菩提。金刚般若云。实无小法得佛菩提。若有小法得菩提者。燃灯佛则不与我授记复有教言。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此经下言八生乃至一生当得菩提。亦有说言。三大劫修方登正觉。诸师于此众义不同。瑜伽论说。劫有二种。一日月岁数。即此论说昼夜月时年。二阿僧祇劫。诸能超者唯超前劫。无超后者。故依此义若据无为.真如.无相。实无小法可得菩提。般若经宗说无为故。初地菩提发心便证。此证发心非如种性发心。与此经同。八生乃至一生当得。或此经中据证发心。论解证得初地菩提。故其初发心即登正觉者。种性发心菩提因故。三大劫修得菩提者。无上菩提。果满菩提大劫修故。亦不相违。佛果广大非小因成。若更异思深乖正道。故涅槃言说佛难成与速授记。说佛易成与迟授记。
经。佛平等说(至)所禀各异。
赞曰。此喻说禀闰有殊性异。
经。佛以此喻(至)渐增茂好。
赞曰。下三颂半法喻合说禀润滋茂因异。初一颂半喻所说少如海一滴。后二颂法喻合说滋茂因异。滴下历反。通俗文灵滴谓之凝。切韵作滴。有作渧。丁计反。水下也。非此义。
经。诸佛之法(至)普得具足。
赞曰。下有八颂。法喻合说禀闰成实果异。有二。初六颂半法说。后一颂半喻说。初文有三。初一颂总颂能令得果满足。亦是别颂令小草果满。次二颂中草。后三颂半大草。此初也。世间充足谓人天满。
经。渐次修行(至)各得增长。
赞曰。明中草也。因人天生渐得道果。二乘满也。
经。若诸菩萨(至)而得增长。
赞曰。明大草也。大草即二木。初一颂半小木。后二颂大木。
经。如是迦叶(至)各得成实。
赞曰。此喻合前禀[門@壬]成实果满。
经。迦叶当知(至)诸佛亦然。
赞曰。此第二段颂前结成。我同诸佛初权后实。汝等信受故极希有。
经。今为汝等(至)悉当成佛。
赞曰。品第三段结成。说实为授记之渐。声闻所行成佛远因。故是菩萨所行方便之道。论云汝等所行是菩萨道者。谓发菩提心。退已还发者。前所修行善根不灭同后得果。故二乘修是大乘之远方便因。名菩萨道。
授记品
以三门分别。一来意。二差别。三释名。
来意有二。一鹙子上根闻法说而悟解。佛即为记。四人中性闻喻说而方解。故佛与记。二论云为三种无烦恼人染慢说三平等。初说乘平等故与授记。上来佛说乘体有异。便有无学执乘定异。为此记别。显乘平等。故此品来。如譬喻品已释。
差别者。可记法有三。一体性是有。二胜有当果。三胜人胜理。大因大果。体性有者可记。无者不可记如十四不可记。理事本无故不可记。问有体者可为之记。华严经说。有始无始是无记佛不为答。有一比丘问十二因缘自作他作。无明自起是无始义名为自作。更从他起是有始义名为他作。佛种种诃。如人为毒箭所中。但应请医拔之。不须问其箭之所以。故有体者可记。无者不可记。胜有当果者可记。无者不可记。如善不善法。成唯识云。记谓善恶。有殊胜自体及当果可记故名为记。无记不然故不可记。胜人胜理大因大果者可记。非者不可别记。即记别经记弟子生死者胜人故。记深密义者胜理故。记当成佛者大因大果故。其劣人劣理小因小果者名不可记。今此乃是此第三中大因大果。故为之记非前二全后一少分。又此授记差别有多。或记一种谓十二分教中授记经。或说二种涅槃经说。若有闻说随顺乐入速得成佛。心生轻贱。授以迟记。若言佛道难得久受勤苦然后乃成。为此人故授以速记。又善根熟者授以速记。善根未熟授以迟记厌恶生死。欲早证菩提。智增上者授以速记。乐处生死化度众生。悲增上者。授以迟记。又有二种。一总记二别记。智度论有三。一自知他不知。为利自故不为利他。二他知自不知为利他故。三自他俱知行二利故。又有四种如前已说。或说五种即此经中如来自记。或说六种并如前譬喻品初说。
释名者。授音承秀反为也。与也。付也。记者决也。别也。验也。识也。为决了当果为分别其当来果相。与验其因记识当果故名授记。此品明彼事故名授记品。
经。尔时世尊(至)无量大法。
赞曰。此品之中大文分二。初为四人现前记别。后品末有二颂半标当授记。为第三周说法之由。初复有二。初为大迦叶记。后为三大声闻授记。初文又二。初长行后偈颂前长行有二。初因记后果记。此初也。外遇良缘内修妙行觐见也。如文可知然观上下授记之人应为四句。一在小无胜劣在大即有之。如五百弟子同是无学故小无胜劣。前后成佛转次授记故大有胜劣二在小有胜劣在大无胜劣。如学无学人。在小学与无学胜劣有殊。同时成佛故在大无胜劣。三小劣而大胜。如阿难在学地得预流果。在罗睺前成佛。四小胜而大劣。如罗睺。是无学在阿难后成佛。今此四人不依根性。论位次者在小无胜劣。同无学故在大有胜劣。迦叶觐三百万亿佛。须菩提觐三百万亿那由他佛。迦旃延初觐八千亿佛。后二万亿佛。大目揵连初觐八千诸佛。后值二百万亿佛。供养诸佛多小不同。故知作佛亦有前后。涅槃经说。第四依菩萨供养八恒河沙佛。今说小者退心之人非乐广行。且就一地位。遇佛多少而与授记。非但尔所。亦不相违。今以此准涅槃经说。须陀洹人八万劫到。乃至阿罗汉二万劫到者。以根性齐修行迟速相似者说。不约根异行殊者说。今以根行利钝迟速故成四句。不尔义旨极为相违。
经。于最后身(至)佛世尊。
赞曰。果记有七。此记自体。睹豪光而生明慧。听法义而莹金光。况久修因金光自饰。故名光明。
经。国名光德(至)二十小劫。
赞曰。此有三。一国名。以光为德故。二劫名。众行庄严故。三寿量。
经。国界严饰(至)周遍清净。
赞曰。此中有六一土相有七。一杂严。二无恶。三平正。四宝地。五树。六绳。七华。准前鹙子知因识果。砾沙也。小石也。坑虚也。堑也。或作硎。坎陷也。小垒也。堆聚土也。阜陵也。玉篇高平曰陵。大陵曰阜。土也。肥也。厚也。长也。
经。其国菩萨(至)皆护佛法。
赞曰。此中有二。一眷属。二无魔。迦叶性.行调顺。头陀学戒不慢于人。不坏善事。故虽有魔皆护佛法。
经。尔时世尊(至)当得作佛。
赞曰。下十二颂半分三。一颂半标告。十颂半颂记。半颂结之。此初也。
经。而于来世(至)无上之慧。
赞曰。下颂记十颂半中分二。初二颂半颂因记。后八颂颂果记。此初也。
经。于最后身(至)无有丘坑。
赞曰。下果记中有四。初半颂自体。三颂土相。三颂眷属。一颂半寿量。此初二也。土相有八。一无恶二地。三树。四绳。五香。六华。七庄严。八平正。其香一种长行所无。戒香因具。故果多香。万行满修庄严亦足然与长行前后不同。
经。诸菩萨众(至)不能数知。
赞曰。此眷属也。一颂半菩萨。一颂半声闻。
经。其佛当寿(至)其事如是。
赞曰。初一颂半寿量。后半颂结之。
经。尔时(至)目不暂舍。
赞曰。下第二段三人授记。中初请后授。请中初长行请仪轨。后颂正请。此初也。悚者怖也惧也。栗者战也谨也。敬也。戚也。心求记果不敢专辄。既怯威严所以战惧。
经。即共同声(至)除热得清凉。
赞曰。下七颂分三。初二颂赞请。次四颂喻请。后一颂结请。此初也。初一颂赞后一颂请。
经。如从饥国来(至)然后乃敢食。
赞曰。下喻请。分二。初一颂半喻。后二颂半请。此初也。小乘匮乏大乘之法名为饥国。佛之一乘名为王膳。今者得闻。名为忽遇。疑已无分不敢修行名未敢食。佛与授记名得王教因授记后领纳大乘。修行大行欣当作佛名方敢食。
经。我等亦如是(至)尔乃快安乐。
赞曰。此请也。闻佛音声说一乘理总言我作佛。如见王食。未蒙别记。受领修行欣当佛果。名未敢食。蒙别授记如蒙王教。即望修行欣当作佛名之为食。
经。大雄猛世尊(至)如饥须教食。
赞曰。此结请也。
经。尔时世尊(至)具菩萨道。
赞曰。下别记三人。初文有二。长行及偈。长行有二。初因后果。此因记也。
经。于最后身(至)世尊。
赞曰。下果记有九。此自体记。解法体相空。但有假名故名名相。或名与相二义俱空故名名相。名即名假。相即受.法二种相假。
经。劫名有宝(至)周遍清净。
赞曰。此中有三。一劫。空理为宝故。二国。三土相。土相有五。一土平.二地.三树.四无恶.五华净。丘坑者玉篇地高曰丘大冢曰丘。
经。其土人民(至)那由他。
赞曰。此中有二。一人居其处。由内达理外感珍宝。二眷属。
经。佛寿(至)及声闻众。
赞曰。此有三。一寿量。二佛住空以解空故。三利益。
经。尔时世尊(至)听我所说。
赞曰。下十二颂。分二。初一颂标告。后十一颂正告。此初也。
经。我大弟子(至)犹如宝山。
赞曰。下正告。分六。初三颂果.因合记。一颂半土相。三颂眷属。一颂佛化。一颂听众。一颂半寿量。此初也。有三一颂名。一颂因。一颂形。
经。其佛国土(至)度无量众。
赞曰。此土相也。
经。其佛法中(至)有大威德。
赞曰。下三颂眷属。分二。一颂半菩萨。一颂半声闻。
经。其佛说法(至)听受佛语。
赞曰。初一颂佛化。后一颂听众。
经。其佛当寿(至)二十小劫。
赞曰。寿量也。
经。尔时世尊(至)恭敬尊重。
赞曰。下迦旃延记。长行分二。准前初因记中有二。初明初时。后明后时。初时有二。初佛在。后灭后。此初也。
经。诸佛灭后(至)供养塔庙。
赞曰。灭后有二。合成。已前造塔众华。已后供养。玫瑰者火齐珠也。抹香者若手[撤-育+言]摩作抹。细壤土作抹。涂饰作瀎。今既别有涂香故应作[土*未]玉篇粖者亡达.亡结二反。粥糜也。碎香如糜故作粖。碎香如细坏土应作[土*未]。
经。过是已后(至)具菩萨道。
赞曰。此明后时供养于佛。值良缘已方具菩萨所行之道。内自修行。
经。当得作佛(至)佛世尊。
赞曰。果记。有六此自体也迦延过去曾扫僧地。身常金色容仪闲雅。今复目睹毫光耳。听法光。故名阎浮金光。广如枢要度钵代多王事。瞻部那提是树名。在此洲无热池岸侧。有经在此洲北岸。近树下有紫金光映弊日月。
经。其土平正(至)见者欢喜。
赞曰。此唯一土相。有五。一平正.二地.三树.四绳.五华。迦延端正见者欢喜。由扫地因故。外土相见者欢喜。
经。无四恶道(至)二十小劫。
赞曰。此中有四。一无恶趣。二多人天。三眷属。四寿量。
经。尔时世尊(至)真实无异。
赞曰。下七颂为二。一颂标告。六颂正告。此初也。
经。是迦旃延(至)供养舍利。
赞曰。下记有二。初二颂因记。后四颂果记。此初也。
经。其最后身(至)之所供养。
赞曰。四颂果记。为四。此中有二初一颂土相。后一颂福田。
经。佛之光明(至)庄严其国。
赞曰。此中有二。初一颂自体。后一颂眷属也。
经。尔时世尊(至)恭敬尊重。
赞曰。第三目连记中文段同前。因记有二。初初时。后后时。初时有二。初现在后灭后。此现在也。
经。诸佛灭后(至)以用供养。
赞曰。此灭后有二。初造塔后供养。
经。过是已后(至)亦复如是。
赞曰。此后时因。
经。当得作佛(至)世尊。
赞曰。下果记有七。此自体。多摩罗跋旃檀香者。多是性义。阿摩罗者无垢义。声势合故遂略去阿字。跋驰罗是贤义。略但云跋旃檀香是唐音。即是性无垢贤旃檀香佛。由大目连烦恼轻微名性无垢仁德如香可熏名贤旃檀香佛。
经。劫名喜满(至)见者欢喜。
赞曰。此中有三。一劫名。二国名。三土相。土相有四。一平正。二地。三树四。珠华。
经。多诸天人(至)四十小劫。
赞曰。此中有三。一多善趣。二眷属。三寿量。
经。尔时世尊(至)奉持佛法。
赞曰。下颂记有十颂。分二。初五颂因记。后五颂果记。因记有二。初三颂佛在。后二颂灭后。此初也初一半遇良缘。后一半修妙行。
经。诸佛灭后(至)菩萨道已。
赞曰。此灭后行。长表金刹以金为刹。梵云掣多罗。彼土更无别幡竽。即于塔覆钵柱头悬幡。今云刹者声讹也。有所表故名为长表。
经。于意乐国(至)演说佛道。
赞曰。下五颂果记有六。此中有四。一国名。二自体。三佛寿。四善趣。
经。声闻无量(至)像法亦尔。
赞曰。此有二。一眷属。二法住量。
经。我诸弟子(至)咸得成佛。
赞曰。下品第二段标当授记。为第三周说法之由中有二。初一颂半标当记。后一颂许当说。此初也。
经。我及汝等(至)汝等善听。
赞曰。此许说也。警告其心令听法故。
妙法莲华经玄赞卷第七(本)
保安三年十二月八日移点已了以兴福寺圆和房之本法隆寺僧觉印。
为令法久住往生极乐为之 本&;者皆点本也本(&;&;)入(&;)者□付也异样也。
妙法莲华经玄赞卷第七(末)
沙门基撰
化城喻品
三门分别。一来意。二释名。三解妨。
来意有四。一者上中根类闻法得记。下根之徒犹未明解。故陈过去已结大乘之缘。并说现在小果化城之喻。陈往因令其证实。述今果令其舍权。遣生觉解方可为记。故此品来。二者论解为对治七种具足烦恼性众生。有七种增上慢中。第四有定人。实无而有增上慢。以有世间三昧三摩跋提。实无涅槃而生涅槃想。对治此故说化城喻。又云第四人者方便令入涅槃城故。涅槃城者诸禅三昧城。过彼城已令入大涅槃城。故有定人者彼已得定诸有学凡夫人。今说往事令忆念故。此所起慢或欲界分别。或上界烦恼。三昧城者。谓有学凡夫专心所求。在无学身尽无生智。后世间禅定所变解脱。离能变无总名三昧。此定有漏名为世间。此中意说佛说三事名大般涅槃。三乘同得择灭解脱。即是无学解脱道中所证生空理。由此后时惑苦不生名为解脱。佛说此解脱名为化城。生空智证名为暂入。以息众苦故言方便入涅槃城。后引至宝所方至大涅槃城。二乘之人加行智求变作此相。至于无学解脱道中正证解脱。都无分别种种之想。出解脱道后。世间定心重缘所得。以心粗故不知真智所证之法。但见加行所求涅槃解脱相状。便谓涅槃。谓有实灭。岂非彼解是世间定。故言以有世间三昧。实无涅槃而生涅槃想。凡夫有学闻此假解。不识知故谓有实涅槃。起坚执心作意欣趣故今破之。说彼所证犹如化城。尚为不实。不应趣求。况在无学假所变耶。如二乘人所起四倒正智证生空犹未起执。后时观前正智行相不亲得故。乃见加行所求行相。便谓为真遂起四倒。此亦如是。非无漏心及世间定皆是法执。出彼心后方起执故。此护法义。
若安慧师。即无学位解脱道等诸无漏心.世间定心。皆有法执。所证择灭名为化城。余人求之理增上慢。论说具足烦恼性众生所起。故非无学。又有释言。此是世间凡夫所执所得世间三摩跋提。六行所得假非择灭谓真涅槃。佛说二乘无学所得择灭涅槃方便令入。犹如化城中路息苦。拟向宝所尚非真灭。况汝凡夫所得世间假解三昧执实灭耶。有学之人不起此执。凡夫有故。下言导师。知无疲倦即灭化城。云向者大城是我化作。说化灭化破执二乘涅槃实城。为灭凡夫所执城故此中应如护法等解。三者十无上中。第二示现行无上。故说大通智胜如来本事。大乘菩提难得。行亦难成。非如二乘菩提疾得。行亦易修。故说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方得菩提事。此为文残说古事故。或说大通佛事者。说佛自身彼时修行为十六王子。今始得菩提。又诸声闻彼时发心。今时方熟。故大因行非卒修成。名行无上。不说大通佛之行也。即将说今要先说古。虽以今果为品号。其因亦在其中明。故此品来。四者十无上中第三示现增长力无上。故说商主喻。前说化城知非真灭。未说商主能长商人能引至于佛果宝所。今此说之。故此品来。此乃义残非文残也。
释名者。御寇安神之所曰城。本无而有曰化。御寇者息生死之疲。安神者证恬寂之乐故喻于城。佛假权施名之为化城即是化名曰化城。今是喻.法。此品广明名化城喻品解妨难者。问此品所明乃有二义。一大通往事。即行无上。二说化城今事。即增长力无上。何故唯以化城为名。不以佛事为目。答正教之说本除生病。生有本无而有增上慢。执非择灭为真。今说择灭为化除之。令舍渐进宝所故以化城为品。不以佛事为品。正法华名往古品。谓显过去佛曾教化发大乘种。令其忆念为今熟因望其意解引入大乘非正破病。故今此经不以往古为品号。又化城果今现得。大通事在往因。以显果为品名。不以隐因为品称亦无失也。
经。佛告诸比丘(至)阿僧祇劫。
赞曰。下第三周为下根说。准前二周亦为四段。此品佛以喻正化。第二后品之初满慈领悟。第三后品之中次领悟后云尔时佛告诸比丘汝等见。是下佛重述成。第四诸比丘富楼那。亦于七佛下。为之授记。初文有二。初说宿因令念退大以就小。后诸比丘若如来自知涅槃时到。众又清净下。显今果令知舍权以取实。初是说古因缘。令自了达往修大因退住小。果论名行无上说大通如来本事。后是述今得果。论名为破有定人。实无而有增上慢。又为示现增长力无上故说商主喻。说初发大心。令今取大果。次说后果为化令今舍小果。由此分二初文有二。初说过去因缘结会佛自身事。后诸比丘我等为沙弥时。各各教化下。明过去结缘。会弟子事。此意总明过去曾化已结大乘之缘。令生信解。故为此解。初文复二。初一长行.一偈颂明大通佛去今久近后佛告诸比丘大通智胜佛寿下正明彼事。初长行有二。初明彼佛久近。后显已能见。初中复二。初总告。后问答。初中有四。一时。二名。三国。四劫。此初也。
经。尔时有佛(至)劫名大相。
赞曰。此告后三。
经。诸比丘(至)尽地种墨。
赞曰。下问答有三。一问.二答.三明久近。问中有二。初挍量后问。此初也。种音之陇反磨音莫个反若莫波反。应作摩摩研也鬼作魔。尼作[(序-予+林)/女]。病作[膺-倠+(林/(ㄇ@人))]。都无磨作摩音。
经。于汝等意(至)不也世尊。
赞曰。此问及答。
经。诸比丘(至)阿僧祇劫。
赞曰。此明久近。下前尘尽。取此著尘.不著尘界总以为墨。一尘一劫彼佛灭度更多于彼。其抹者以手摩也。
经。我以如来(至)犹如今日。
赞曰。此显已能见宿命智知慧眼见故。问释迦修行不越三祇。何故尘劫极多。彼时犹称王子。答意趣有四。一平等意趣。谓佛说言我于尔时曾名胜观。法身平等故。二别时意趣。谓愿生极乐皆得往生。暂闻无垢月光佛名定于菩提得不退转。三别义意趣。谓说诸法皆无自性无生灭等本来涅槃。四众生意乐意趣。谓于一善根或赞或毁令增进故。今此依于平等意趣说余佛事。即是我身身平等故。若不尔者。云何乃言尔许劫数。又善心相续劫满三祇。诸心通论何妨尔劫在彼佛时犹称王子。又依昼夜月时年。何妨。许时释迦自身三僧祇劫内。
经。尔时世尊(至)名大通智胜。
赞曰。七颂分二。初五颂颂久时。后二颂颂能见。初复分二。初一颂告佛名。后四颂告劫数。此初也。
经。如人以力磨(至)如是无量劫。
赞曰。此告劫数。
经。如来无碍智(至)通达无量劫。
赞曰。此颂能见也。
经。佛告诸比丘(至)那由他劫。
赞曰。下第二段正明彼事。以下诸长行方颂有文。初会自身事。文有四。第一佛寿成道。第二其佛未出家时有十六子下转正法轮。第三尔时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下子继传灯。第四诸比丘我今语汝。彼佛弟子十六沙弥下会成今佛。初文有三。一明佛寿。二法难得。三说得道。此初也。
经。其佛本坐道场(至)犹不在前。
赞曰。下明法难得。有四。一不现前。二诸天。敷坐。三散华。四作乐。长时此初也。报身成道理实为难。化身成道何妨化现。今他报身示相起也。论云欲显菩提难得故。依华严经有十事。故坐于道场。始从震动一切佛刹。乃至。自善根力悉能受持一切众生。故坐道场。破诸魔军亦有十义。始从五浊恶世众生互相征伐欲显菩萨功德力故。乃至。顺五浊世诸众生故示现降魔。不尔。魔怨有何胜力。与大菩萨.如来竞力。又释迦佛破魔军诸部不同。有说成道后方破魔军依涅槃经亦作此说。有说破魔后方成道。经文现有此二说。故此佛破魔后方成道。此事不定。随示现故。又弥勒佛于出家日即得成道。释迦苦行先经六年。今此成道十劫空坐。皆是示相不同。不可一其所以。
经。尔时忉利(至)三藐三菩提。
赞曰。二敷坐。胜天王般若说。诸天各献一座。佛为受之坐取菩提。以神力故合为一座。令彼诸天各唯见佛纳已之座以取菩提。发心欢喜。不见纳受余座而坐。故此亦言诸天作座。非共造一。
经。适坐此座时(至)常雨此华。
赞曰。三散华。华积如须弥。明知他受用身也。
经。四王诸天(至)亦复如是。
赞曰。四作乐。伎音渠倚反艺也。女乐作妓。有作伎立也。经文乘便故。说乃至终恒乐供养。
经。诸比丘(至)三菩提。
赞曰。第三说得道。
经。其佛未出家时(至)名曰智积。
赞曰。下第二大段转正法轮。有二。初供养请转。后尔时大通智胜如来。受十方诸梵天请已下。许可为转。初文有二。初明十六子供养请转。后明梵天王供养请转。亲族现前故非亲族不现前故。初文又二。初诣佛供养。后请转法轮。初文复二。初明诣佛后明礼赞。诣佛有五。一明佛子。二明往诣。三母送。四祖送。五诣意。此初也。他受用身有父母等。鼓音王经说。阿弥陀佛父名月上。母名殊胜妙颜有子有魔等。化七地已前有分段死故。有父母等。化八地已上有变易生。理无此事。不死生故。他受用身得与金轮俱出故。此佛祖转轮圣王。
经。诸子各有(至)往诣佛所。
赞曰。二诣佛也。
经。诸母涕泣(至)随至道场。
赞曰。三母送四祖送。涕泣者他礼反。目出泪曰涕。无声出泪曰泣。
经。咸欲亲近(至)尊重赞叹。
赞曰。五诣意也。
经。到已头面(至)善哉吉无上。
赞曰。第二礼赞有二。一身礼二语赞。八颂为三。初一颂半赞佛愿满胜德。次二颂赞佛修因胜德。后四颂半申归礼意。此初也。吉谓吉祥善事满故。
经。世尊甚希有(至)安住无漏法。
赞曰。二赞修因胜德。一坐十小劫者。华严经说有十种坐。一转轮王坐与十善故。二四天王坐欲于一切世界诸佛正法行自在故。三帝释坐于一切众生行自在故。四梵天王坐自心他心得自在故。五师子坐分别演说甚深义故。六正法坐欲明总持.诸力辨故。七坚固三昧坐究竟大菩提故。八大慈坐令恶心者悉欢喜故。九大悲坐能忍一切诸苦恼故。十金刚坐降伏众魔诸外道故。今此乃是坚固三昧.金刚坐故。静然者身定也。心憺怕者心定也。憺音徒滥反。说文安也静也。谓憺然安乐。切韵静应为憺。无味作淡。恬静作惔憺玉篇憺音徒敢反静也安也。有作惔。说文徒甘反忧也。非此中义字书作倓。亦徒滥反怕音疋白反亦静也。玉篇无为也。憺怕则是安静之义。有作淡泊。无味也。非此中义。
经。今者见世尊(至)称庆大欢喜。
赞曰。三有四颂半。申归礼意。有二。初一颂标佛得道我等获益。后三颂半释其所由。此初也。
经。众生常苦恼(至)永不闻佛名。
赞曰。下释所由。有二。初二颂明诸众生不近善友轮回受苦。后一颂半遇益故归礼。此初也。常苦苦谛。盲冥集谛。不识苦尽道谛。不求解脱灭谛。于此四谛都不能识。天众损减从闇入闇不闻佛名。冥音莫经反。暗也。玉篇莫定反。夜也昧也。冥冥者蔽人目令无所见。
经。今佛得最上(至)归命无上尊。
赞曰。遇益故归礼。
经。尔时十六王子(至)诸天人民。
赞曰。此下第二请转法轮。初长行。后偈颂。此初也。安隐与乐怜愍拔苦。
经。重说偈言(至)愿为世间说。
赞曰。下四颂半分三。初一颂佛具内外德故请。次一颂半有大利益。故请。后二颂明佛识达故请。此初也。伦匹也等也。
经。度脱于我等(至)众生亦复然。
赞曰。二有大利益故请。
经。世尊知众生(至)当转无上轮。
赞曰。三明佛识达故请。此知五种。一所念即欲乐.胜解。二所行道遍趣行。三智慧力即根胜劣。四宿命即宿住力五业即自业智力。其欲乐即所念。修福即业。故略举此摄余五力。
经。佛告诸比丘(至)六种震动。
赞曰。下梵天供养请转法轮。有二。初神光动照。后供养请转。初文有三。初动十方世界次光照幽冥。后动照梵宫。此初也。
经。其国中间(至)忽生众生。
赞曰。光照幽冥。即二世界铁围山间。
经。又其国界(至)胜诸天光。
赞曰。动照梵宫为供请之渐。
经。尔时东方(至)共议此事。
赞曰。下供养请转。大文分五。一东方二东南方。三南方。四例六方。五上方。除后二方。余一一中文皆分四。一睹光惊议。二寻光诣佛。三礼赞请转。四默然许之。
初文有二。初众梵惊问后一天请求。此初也。此皆通四禅梵王。或唯初禅请转法轮梵福量故。此文有三。一光.二念.三议。
经。时彼众中(至)遍照于十方。
赞曰。此一天请求。诸天之中具威德者。将生之时光明先现。故此疑言为大德天生。
经。尔时五百(至)推寻是相。
赞曰。二寻光诣佛。有二初持宫.华以推觅。后见佛.众以忻然。此初也。
经。见大通智胜(至)请佛转法轮。
赞曰。见佛众以忻然也。
经。即时诸梵天王(至)高十由旬。
赞曰。下第三段礼赞请转。有二。初供养后请转。初长行有二。初归礼散华。后献宫请纳。此初也。
经。华供养已(至)愿垂纳受。
赞曰。此请纳安处。
经。时诸梵天王(至)普皆蒙饶益。
赞曰。四颂分三。初二颂赞五德。次一颂陈来由。后一颂请纳受。此初也。
经。我等所从来(至)唯愿哀纳受。
赞曰。初颂来由。后颂请纳。
经。尔时诸梵天王(至)度苦恼众生。
赞曰。此请转法轮。
经。尔时大通(至)默然许之。
赞曰。第四大段佛默然许。问何故涅槃时默然不受他供。今者默然遂许他说。古解以佛颜有舒[僉*殳]。请者觉许.不许。又云以佛身光表知受与不受。又云佛初成道时。自唱号言。凡时默然受请。涅槃时默然是不受请。又受食理须咒愿。默然知佛不许。许说默已顺请。不假出言而许。
经。又诸比丘(至)共议此事。
赞曰。第二东南方。大文亦四。初众梵惊议。
经。时彼众中(至)度脱苦众生。
赞曰。此一天请求。
经。尔时五百(至)请佛转法轮。
赞曰。第二寻光诣佛。有二。初持宫.华以推觅。后见佛.众以忻然。
经。时诸梵天王(至)愿垂纳受。
赞曰。下第三段礼赞请转。有二。初供养。后请转。此长行供养。
经。尔时诸梵天王(至)我等今敬礼。
赞曰。四颂半赞分四。一颂赞礼。一颂半叹希有。一颂叹为眼目。一颂叹为慈父。此初也。迦陵频伽妙音鸟也。以声柔软清亮哀雅故以为喻。
经。世尊甚希有(至)诸天众减少。
赞曰。叹希有也。
经。今佛出于世(至)今得值世尊。
赞曰。初一叹眼目。后一颂慈父。
经。尔时诸梵天王(至)忍善者增益。
赞曰。此请转也。叹佛生益。忍善者增益谓入圣道。其义可知。
经。尔时大通(至)默然许之。
赞曰。第四大段佛默然许。
经。又诸比丘(至)为佛出世间。
赞曰。第三南方。准前有四此睹光惊议。有二。初众梵惊议。后一天请求。
经。尔时五百(至)转法轮。
赞曰。第二寻光诣佛。有二。初持宫华以推觅。后见佛众以忻然。
经。时诸梵天王(至)唯愿垂纳受。
赞曰。下第三段供养请转。中初供养后请转。此初也初二颂半叹佛后一颂请受。
经尔时诸梵天王(至)当演深远音。
赞曰。请转。中初长行后偈颂。文意可知。
经。尔时(至)默然许之。
赞曰。第四大段。佛默然许。
经。西南方(至)亦复如是。
赞曰。第四例余六方。事意同前恐繁故例。
经。尔时上方(至)为佛出世间。
赞曰。第五上方。有三无第四许。此即睹光惊议。有二。初众梵惊议。后一天请求。
经。尔时五百(至)转法轮。
赞曰。第二寻光诣佛。有二。初持宫华以推觅。后见佛众以忻然。
经。时诸梵天王(至)愿垂纳处。
赞曰。下第三段供养请转。有二。初供养后请转。初中又二。此长行也。
经。时诸梵天王(至)广度于一切。
赞曰。十颂半分四。初七颂半赞佛德。次一颂见佛生喜。次一颂请纳。后一颂回向。初中有二。初二颂标。后五颂半释。此初也。初颂叹能拔苦。后颂叹能与乐。免音无远反引也。作挽有作勉亡辨反。勖励也。国语云。父勉其子。兄勉其弟。犹勤强也。萌音莫耕反芽也始也冥昧貌。众无知也。汉书氓群黎也。涅槃名甘露门。谓圣道或理名甘露。教名为门。
经。于昔无量劫(至)死多堕恶道。
赞曰。下五颂半释。中有二。初四颂半生死轮回。后一颂释佛能拔。初中又二初。二颂受苦果。后二颂半行恶因。此初也。
经。不从佛闻法(至)常堕于恶道。
赞曰。此行恶因。意可知也。文有二。初二颂半在家行恶行后一颂外道行恶行。乐谓人天乐果。乐想者谓乐因。又乐者所取乐境。乐想者能取乐之想。又乐谓乐受自体。乐想谓苦对治乐。谓寒热等暂息灭时假名乐故。
经。佛为世间眼(至)故现于世间。
赞曰。此一颂释佛能拔。
经。超出成正觉(至)喜叹未曾有。
赞曰。二明见佛生喜。
经。我等诸宫殿(至)皆共成佛道。
赞曰。第三段一颂请纳。第四段一颂回向。
经。尔时五百(至)无量劫习法。
赞曰。此赞请转也。一颂赞一颂请。
经。尔时大通智胜如来(至)十二行法轮。
赞曰。上明供养请转。下第二段明许可为转。有四。一标许可为转。二明余所不能。三彰所转之法。四显生闻获益。此初也。三转有二。一自二他。今为他转非佛自转。此苦圣谛名示相转。此应遍知是劝修转。此已遍知是作证转。此行法轮以移动运是转义故。是一一转令闻法者发生无漏真圣慧眼。随其次第。于去.来.今苦谛之中。生智.明.觉。如是一转总别四行。三转谛谛皆有十二行相。然数等故但说三转十二行相。三转如次显示令入见.修.无学等三。如前第四卷疏中解。
经。若沙门(至)所不能转。
赞曰。二明余所不能。未正证故。唯佛可为一切师故。知一切故。
经。谓是苦(至)是苦灭道。
赞曰。下彰所转轮之境。于此生智名行法轮。法轮境有二。一四谛二十二缘。此初也。且举示相余例可知。四谛略以五门分别。一出体.二释名.三废立.四释妨.五诸门。
出体者。对法等说。有情世间.及器世间。诸有漏法性逼迫故皆是苦谛。集有二义。一招感异熟无记果义。对法等说。谓诸烦恼及所起业名为集谛。唯识等说十二支中。五亦集谛摄。业烦恼性故。余无记法皆非集谛。然唯说爱为集谛者。由最胜故。二为因能得有漏果义。即诸有漏在内身中。三性诸法能为依因。有异熟者皆是集谛。瑜伽等说十二支中。逆观老死有二种因。一者粗生谓即生支。二者细生谓爱.取.有。乃至观前齐识退还。此等皆名老死之集。故知依因无记等法亦名为集。不说非支亦名为集。真如.择灭.不动.想受灭诸无为名为灭谛。对法论说真如.圣道.烦恼不生名为灭谛。此说灭依.能灭.灭性。正智所证真如境上。有漏法灭。假实合是灭谛之相。无漏五蕴名为道谛。对法等说。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究竟道皆名道谛。依道自性.及道眷属以显道谛。由此四谛摄诸法尽。故涅槃经迦叶问言。如佛一时入申首林。取小树叶告诸比丘。我已所说如手中叶所未说法如林中叶。而言四谛摄诸法尽。若摄尽者。则是已说一切法尽。云何言未说如林中叶。若不摄尽者。应有五谛。世尊告言。四谛摄尽。然总说言此是苦谛。二乘不能知分别诸苦有无量相。非诸声闻.缘觉所知。乃至道谛亦复如是。此中意说。然虽四谛摄诸法尽。巨细分别二乘等不知故言未说。非有五谛。依诠显实真如亦是灭谛所摄。故对法言灭性正是灭谛所摄。涅槃亦说四谛所摄。故言二乘有苦有谛而无有实。菩萨具有。余三亦然废诠谈旨即非灭谛。故瑜伽中。四谛之外说非安立谛。上依种类总说四谛。若依法体有粗有妙。能知之。智有上有下胜鬘依此说有八谛。谓有作四圣谛.无作四圣谛。如是八圣谛非二乘所知。即新翻经云安立谛.非安立谛。有作四圣谛者。分段生死十二因缘名苦。烦恼及业名集择灭名灭。生空智品名道。无作四圣谛者变易生死五蕴名苦。所知障名集。无住涅槃名灭。法空智品名道。如前已说。今依总相或依分段。转四谛轮。为二乘故。
释名者。四者是数。谛者实义。唯圣知实故名四圣谛。苦真是苦更无异苦等。五十五云。谛义云何。如所说相不舍离义。由观此故到清净究竟义是谛义。带数释也。苦者逼迫。烦恼所生义。集者招感能生苦谛义。灭者寂静义彼俱寂静。义道者通因能成三义。三义者此中苦事.苦理苦如。乃至道谛有三亦尔。苦事名谛持业释。余二名谛依主释。理.如二种与其苦事。虽非一异然此皆非逼迫等故。
废立者九十五云。苦谛如诸病体。集谛如诸病因。灭谛如病生已而得除愈。道谛如病除已令后不生。诸有病者诣良医所。但应寻求尔所正法。诸有良医亦但应授尔所正法。是故更无第五圣谛诸佛如来拔大毒箭无上良医。亦但宣说尔所正法。又如疗病者知病.病因.病除之法观生死苦.苦因.苦灭.灭法。亦尔故复说言趣苦灭行。
释妨难者五十五说。何因故。说知苦.断集.证灭.修道四差别耶。答由彼苦谛是四颠倒所依处故。为除颠倒故。应遍知苦。既遍知已即遍知集。由彼集谛苦谛摄故。虽遍知苦仍为集谛之所随逐。故须更说永断集谛言触证者是现见义。由于灭谛现前见故。不生怖畏。爱乐摄受。是故须说触证灭谛。若勤修道乃能成办所说三义。是故次说修习道谛。何故四谛如是次第。由此故苦为初。如此故苦为次。此二摄黑品究竟。由此故乐为第三。如此故乐为第四。此二摄白品究竟。譬如重病.病因.病愈.良药。又如遭苦次第建立圣谛。如诸世间曾所遭苦。即于此处先发作意。次于遭苦因。次于苦解脱。后于解脱方便。发起作意。
诸门分别者。以十门分别。一几蕴所摄。三谛五蕴更互相摄。灭谛不尔彼寂静故。二谁各几行。答各四如次。谓无常.苦.空.无我。因.集.生.缘灭.静.妙.离。道.如.行.出三何故苦谛为四行观为除四倒。无常除常到。苦除二倒谓乐.净倒。空无我除我倒。集谛四。观除四爱故。由依常倒起后有爱。次依乐.净二倒起贪喜俱行爱。及彼彼希乐爱。次依我倒起独爱灭为四观四种爱灭之所显故。道为四观由能证彼四爱灭故。四谁解脱门摄几行。五入谛现观有几种。六三乘观谛有何差别。七此四谛为世俗为胜义。五十五涅槃唯胜义。六十四对非安立唯世俗摄。实通二种。八诸谛相摄。九苦有几种。余三亦尔。十虚空.非择灭。何谛所摄。并如瑜伽.对法.唯识.显扬等抄说。恐繁故止。
经。及广说(至)忧悲苦恼。
赞曰。下明十二缘起此有杂染.清净杂染.清净皆有顺.逆观。此中有二。举杂染顺观及清净顺观例杂染逆观。及例清净逆观。此即染顺观也。生死相生故例染逆观。
经。无明灭(至)忧悲苦恼灭。
赞曰。此清净顺观。初断生死故例逆观也。十二缘起以六门分别。一出体.二释名.三缘相.四依世.五诸缘生摄.六染净顺逆。
出体者。无明支体烦恼障中正取分别。及兼任运愚痴为体。成唯识云。此中无明。唯取能发正感后世善恶业者。又云。正发业者唯见所断。助者不定。能发行者方是此支。通相应.不共.缠及随眠。行支体通善.及不善身.语.意业。唯感总报。及通感总.别。二业为性。唯别报业则非行支。故唯识云。即彼所发乃名为行。由此一切顺现受业.别助当业皆非行支亦。通现.种色.思为体。识支唯取第八异熟识种为体。故唯识云。此中识种谓本识因。唯取行支所集异熟第八识种。初结生故。总异熟故。唯在种位不取现行。有处说通前六识身。泛明一切识身。为论。及依当来现起分位说有现行。乃至受支亦复如是。名色支体。成唯识云。除后三因余因皆是名色种摄。后之三因。如名次第即后三种。此说五支不相杂乱。于一刹那为行所集缘起支说。谓异熟六根种名六处支。异熟触.受种名触.受支除本识种及此三种。余诸异熟蕴种皆名色支。契经又说。名谓非色四蕴。色谓羯剌蓝等者。依当起时分位前后。于因中说杂缘起支不尔如何得通五蕴。或泛通说一切名色。唯识又依杂体说云。或名色种总摄五因。于中随胜立余四种。六处与识总别亦然。爱支唯是中下品贪。此虽通缘内外二果。诸论多取缘外境爱增上果生。取支通用一切烦恼以为自体。全界烦恼皆结生故。若能取.若所取.若所为取。所为取。中随顺烦恼。不取余法。有处唯说爱增名取。谁识会云。虽取支中摄余烦恼。而爱闰胜。说是爱增。且依初后分爱取二。实摄余惑。爱.取二支通现及种。俱能闰故。有支体即行等六支为爱.取闰。转名为有。有说唯业。唯识会云。此能正感异熟果故。有说唯五。唯识复云。亲生当来生老死位识等五故。此唯种子。能有果故。生支体者。成唯识云。始从中有。至本有中未衰变来。皆生支摄。诸衰变位总名为老。身坏命终乃名为死。此三支体皆通五蕴。唯是现行异熟果摄有处亦说通种子者如缘起经。能所引生一时而有。次第宣说义类无别。非是二支亦通种子。忧悲苦恼因老死起非是支摄。十地经云。死别离时意根相对名忧。五根相对名苦。出声啼哭名悲。愚人心热名恼。在下二界具色等支。无色不然。随所应有。
释名者。瑜伽有五释。一云由烦恼系缚往诸趣中。数数生起故名缘起依缘字起字释名。二依托众缘速谢灭已。续和合生故名缘起。此依刹那义释名。简大众部等十二缘起是无为法。亦简正量部一期四相。三众缘过去而不舍离。依自相续而得生起故名缘起。如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非余。今依此义以释缘起。此有故彼有者。显无作缘生义。此生故彼生者。显无常缘生义。非余者。唯由有缘果法得有。非缘有实作用能生果法。亦非无生法为因故。少所生法而得成立。四数数谢灭。复相续起故名缘起。此依数坏数灭义释。五于过去世觉缘性已。等相续起故名缘起。如世尊说。我已觉悟等起宣说。即由此名展转传说故名缘起。又云离有情义无自然我故。乃至自业所作义是缘起义。于余相续不受果故。又对法及缘起经各十一释。对法又云无作缘生故。无常缘生故。势用缘生故。初二如前。无明缘行等者显势用缘生。虽复诸法无作无常。然不随一法为缘故一切果生。诸法功能各差别故。
缘相者。无明有二。一真实义愚通下中品。二异熟愚唯是上品。此之二愚皆缘内身异熟果起。行有二种。一善。二不善。或分为三。一不动.二福.三非福。此为有分熏习所摄。识等五种名言熏习。此五无记势力羸劣。不能自生处所未定。要待有分熏习方起。由下品愚发不动业。由中品愚发于福业。由上品愚发非福业。随发业已遂集识等五支种子。摄属于行有当生处。即是当来生老死种种位定。无五体前后差别之相。依当起位说因为五。故唯识云。谓缘迷内异熟果愚。发正能招后有诸业为缘。引发亲生当来生老死位五果种已。次依迷外增上果愚缘境界受。发起贪爱。缘爱复生欲等四取。爱.取合闰能引业种.及所引因转名为有。自从中有至本有中未衰变来。生支体起。衰变命终老死支现。忧悲苦恼种种随生。此说由迷内身无明。缘异熟受能发诸业。遂集当来生老死位五支种子。有当生处。复由迷外境界无明。缘境界受起爱及取。闰前行等六支种子。近有后果转立有名。自后五支现行遂起名生老死。是名缘起为缘之相。瑜伽复有三释。相生次第如瑜伽说。
依世者。成唯识云。十因二果定不同世。要生后报方名为支。现报非故。谓过去十支因.现在二支果。现在十支因.未来二支果。因中前七与爱.取.有或异或同。生报定同。后报便异。谓过去七.现在三.未来二故。若二三七各定同世者。生.老死二支。爱.取有三。及前七支各定同世。势相生故力相似故。
诸缘生摄者。摄论第二云。若略说缘起有其二种。一分别自性缘起。谓依阿赖耶识诸法生起。二分别爱非爱缘起。谓十二缘起于善恶趣。能分别爱非爱自体为缘性故。今此正说后一缘起。义亦摄前不正明之复说三种。此二之中加受用缘生。辨中边云。一则名缘识。第二名受者。此中能受用.分别.推心所。受用缘生。即六转识亦此义摄。非正辨之。瑜伽复说四种缘生。一能引谓无明.行。二所引谓识等五。三能生谓爱.取.有。四所生谓生.老死。集论说识亦是能引。识中业种名识支故。异熟识种名色摄故。缘起经说识支通能所引。业种.识种俱名识故识。是名色依非名色摄故。俱舍第九复说四种。一者刹那。二者连缚。三者分位。四者远续。云何刹那。谓刹那顷由贪行杀具十二支。痴谓无明.思即是行于诸境事了别名识。识俱三蕴总称名色。住名色根说为六处。六处对余和合有触。领触名受。贪即是爱。与此相应诸缠名取。所起身语二业名有。如是诸法起即名生。熟变名老。灭坏名死。今者大乘。八识俱起。烦恼齐生。与彼不同。理应思准。复有说者刹那。连缚如品类足。俱遍有为非同前义。十二支位所有五蕴皆分位摄。即此悬远相续无始说名远续。大乘业同未爽通理。
染净顺逆者。对法第四云。杂染顺逆故。清净顺逆故。杂染顺逆者或依流转次第说。谓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顺次第说。此说生死次第相生。或依安立谛说。谓老死.老死集.老死灭.老死趣灭行。如是乃至。行.行集.行灭.行趣灭行。作四十四智。无明无因故非四十八智。种阙故。此为后观。于前加行亦作七十七智。谓缘现在生而有老死。非不缘现在生而有老死。现在自身自已作故。便成二智。缘过去生缘未来生亦各二智。合以成六。观无始来一切老死皆缘于生。未来虽未起容有杂染还灭义故。今观杂染故成二智。此三际中初智观果有因。显其所由。第二智观果有因非不决定。破外妄计无因等生。第七即观前所不摄。诸有漏慧。遍知义故。即法住智遍知三世缘起教法。名支不摄以为第七。前六真实智。此一法住智。合成七智。异生圣者俱有此智。今是见道已前凡位观行。此后方入四十四智。四十四智近四谛故。住教等法是闻慧故名法住智。如实义而知。是思.修慧。名真实智。此有漏观故名杂染。文唯有顺而无逆也。清净顺逆者。谓无明灭故行灭。乃至。生灭故老死灭。顺次第说。此依断位次第而说。由谁无故。老死无。由谁灭故。老死灭。乃至。由谁无故。行无。由谁灭故行灭。此依得果究竟位观。逆次第说文唯有顺而无逆观。广如幽赞下卷。恐繁故止。虽无现前成独觉者。令证声闻。亦说此缘。依之说谛亦成三周十二行相。
经。佛于天人(至)具八解脱。
赞曰。第四显生获益。有二。初明获益。后明众多。初中复二。初明初会。后明第二第三第四会事。此初也。受者著也。不贪著一切法故得心解脱。心解脱者由无明等烦恼解脱故。成慧解脱相应之心。不复缘境起于烦恼名心解脱。或禅定名心。能住心故。得俱解脱名心解脱。
经。第二(至)得解脱。
赞曰。此明第二第三第四会也。弥勒三会说。释迦不说会。利益生机各不同故。
经。从是已后(至)不可称数。
赞曰。此明众多。上明声闻法轮故无菩萨。
经。尔时十六王子(至)三菩提。
赞曰。下第三大段。子继传灯有五。初出家启请。二尔时彼佛受沙弥请下许可正说。三说此经已即入静室下诸子传灯。四大通智胜佛过八万四千劫下佛起赞叹。五佛告诸比丘是十六菩萨下所化常益。初文有二。初诸子出家启请。后臣佐随从出家。初中复三。初明子德.次明启请.后明请意。此初也。有六德。一已超羁网出家为沙弥。二闻法速悟诸根通利。三性情鉴达智慧明了。四久遇良缘曾供养佛五坚持胜戒净修梵行。六志希大果求正等觉。
经。俱白佛言(至)佛自证知。
赞曰。初明启请。昔说小乘法轮。利益声闻乘讫。我意求大请说大乘法轮。后明请意。我等志愿大乘正法如来之知见。佛自证悉。佛自证明。愿为我说。问何故前请王子在前。今为说法王子居后。答前据亲疏后明权实。
经。尔时转轮圣王(至)王即听许。
赞曰。此明臣佐随从出家。初请后许。
经。尔时彼佛(至)佛所护念。
赞曰。下第二段许可正说。有五。此中有二。初将说法时待机熟故过二万劫。二陈所说法。妙法莲华。妙法莲华正为声闻。无量义经正为菩萨。何故此中为诸菩萨说于法华。如前日月灯明因妙光法师。二十亿菩萨乐欲闻法中释。问何故转二乘法轮名为三转十二行相。大乘不尔。答理应如是。但以声闻者一坐可有成见.及修.无学道义。菩萨不尔。由是不同。此说十二缘亦依四谛故。
经。说是经已(至)讽诵通利。
赞曰。第三沙弥领悟。
经。说是经时(至)未曾休废。
赞曰。此中有二。第四三根领悟。第五说法时节。上根菩萨闻之信受。中根声闻亦有信解。下根余类皆生疑惑。是法华经难信解故。下根众生机未熟故。为今时渐。故说彼时有疑惑者。
经。说此经已(至)四千劫。
赞曰。下第三段诸子传灯。有三。一佛入寂定。二诸子说法。三所度多少。此初也。知子根熟令子传灯。故入寂定。
经。是时十六菩萨(至)妙法华经。
赞曰。诸子请法利益既众。说法时长。
经。一一皆度(至)三菩提心。
赞曰。所度多少示教利喜。即新翻经云示现.教导.赞励.庆喜。显扬第十二更加令离欲。谓诃毁诸行令离爱染名令离欲。示现四种真实道理名为示现。已得信解令正受行名为教导。若彼退屈策发令进名为赞励。彼随法行赞令忻悦名为庆喜。彼更有释恐繁且止。今此说四除初离欲。此与示现俱令修行信解别故译家疏脱。义必应然。五渐化法故。义准定然。
经。大通智胜佛(至)令入其中。
赞曰。下第四段佛起赞叹。有二。初升座赞叹。后劝人亲信。此初也。赞叹有七。一希有.二根利.三智明.四近圣.五修行.六受持佛智.七开示众生。
经。汝等皆当(至)如来之慧。
赞曰。此劝人亲信。初标劝亲近。后释令信受。
经。佛告诸比丘(至)悉皆信解。
赞曰。下第五段所化常益。有三。此中有二。初常说法华二所化常益常益有二。一与菩萨俱。二闻法信解。
经。以此因缘(至)于今不尽。
赞曰。第三释成常义。显今法华会上。皆是彼时常益众生。众生世世常为友益。益犹未尽生下结会之由渐也。
经。诸比丘(至)以为眷属。
赞曰。下第四大段会成今佛。有二。初标成佛现利群生。后显异名成佛处所。此初也。
经。其二沙弥(至)二名师子相。
赞曰。此显异名成佛处所。阿閦者无动义。故相用烦恼等一切不动故。閦音初六反。若齐作珿直貌作矗。廉谨状作龊。不知閦字所出。须弥顶极尊高故。师子音示无畏故。师子相示降魔怨故。
经。南方二佛(至)二名梵相。
赞曰。常证法性名虚空住。恒寂生死名为常灭。得大自在名帝相。能生群圣名梵相。
经。西方二佛(至)二名须弥相。
赞曰。阿弥陀云无量寿慧命长故。度世苦恼。常起悲故。多摩罗跋栴檀香云性无垢贤香。众德庄严名须弥相。
经。北方二佛(至)三菩提。
赞曰。能施法雨名云自在。极广覆荫名云自在王。能破生死名怀怖畏。能寂三业生死嚣烦证寂默理名释迦牟尼。此云能寂故娑婆世界此云堪忍。此土众生不孝父母。不敬沙门。行十恶业道。日夜增长三涂八难无量辛楚。菩萨于中堪忍苦恼而行利益。名为堪忍。
经。诸比丘(至)三菩提。
赞曰。上会佛事。下会弟子事。有二。初正会弟子事。后我灭度后复有下释疑难。初文复二。初明昔化。后尔时所化下正结会之。初文复二。初明昔化。后是诸人等下明住小所以。此初也。本化大乘于今有住声闻地者。然于法华会前常为说般若等经。方便密化大乘。然彼不知我之所化事。
经。是诸人等(至)难信难解。
赞曰。此明住小所以。是人退性不定姓摄。宜以权化令渐入道。以佛智慧难信难解故非卒能学。故我化之初权后实。
经。尔时所化(至)弟子是也。
赞曰。正结会之。
经。我灭度后(至)当入涅槃。
赞曰。下释疑难。谓有难言。若诸声闻皆当作佛。其遇佛者蒙佛教化可当住佛。佛灭度后有求声闻不闻是经。不觉不知菩萨之行广大弘远。于自所证有为无为二功德中。作有余涅槃灭度想。求当入无余涅槃。是人云何当得作佛。故下释之文有其三。初牒所疑之人。次释彼亦作佛。后解所由。此牒所疑声闻也。
经。我于余国(至)得闻是经。
赞曰。此释彼亦作佛。我于余国作佛。更有异名者。菩萨处胎经说。从此灭度于十方面各三十二垓诸佛国土。而复成佛教化众生。下医师喻中具显是义。是人虽生灭度之想求入无余涅槃。于我有缘。我以神通接引于彼。遇我得闻是经。或是凡夫若是有学。求有无余涅槃。将此涅槃谓实灭度之想。求入证此二种涅槃。修二乘行。种姓所排慈悲所引生彼遇我求佛智慧。或我从此余国作佛。是人于我生灭度想谓我入无余。我引至彼令求佛智。此说于我有遇缘者。或虽于我无此因缘。亦蒙他佛及菩萨等接引教化闻是经典当得作佛。亦有潜化成就此人说法化导。令向大乘。今说显化于我有缘。故说于彼求佛智慧。或虽于余佛有缘往彼。平等意趣故亦说是我。
经。唯以佛乘(至)方便说法。
赞曰。此解所由。由一佛乘究竟灭度。无异二乘究竟体故。方便说教可有三乘。或唯一极果体方便说.有三因。因言长理。其涅槃经高贵德王品。云何涅槃。云何大涅槃。声闻.缘觉。八万劫.六万劫.四万劫.二万劫。一万劫所住名为涅槃。无上法王圣主住处名大涅槃。古人解云。二乘诸果经尔所时入彼无余涅槃。后起回心便引楞伽菩萨佛等化作文。经尔所时耽三昧酒醉然从彼起回向大乘。今解不然。彼二乘位经尔所时修行向大者。彼于先时未回心前。所应证得有余涅槃者名为涅槃。法王所得名大涅槃。非二乘者。诸有学位已经八万劫乃至四万已入涅槃。亦非无学入无余依身智并无。入涅槃已便起身智。经二万劫等修行大行。信解品云。我等长夜修习空法。乃至住最后身有余涅槃。则为已得报佛之恩。庄严论云。余人善根涅槃时尽。菩萨不尔。其二乘者。入无余涅槃善根若尽。同庄严论云何经一万劫等。修行始入十信。后经三无数劫方得菩提。本识既无无识持种。其身都尽。将何修行谁得菩提。入无余已若有善根非但违教亦违正理。身智既在云何名为无余涅槃。不同如来无漏依在名有余依。有漏依尽名无余依。胜鬘亦言二乘得涅槃者是佛方便。成唯识云。不得无住故名方便。或住有余回心向大不得无余。名得方便。涅槃经病行品云。须陀洹人天七返断结入于涅槃。是人未来过八万劫当得成阿耨菩提。斯陀含人一往来断结入于涅槃未来过六万劫得阿耨菩提。阿那含人不还。未来过四万劫当得菩提。阿罗汉人过二万劫当得菩提。辟支佛人过十千劫当得菩提。彼经又云过八万劫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非成正觉名得菩提。古师解云。阿罗汉曾经七生者。以须陀洹名说。曾经二生者以斯陀含名说。曾经上界生者以阿那含名说。不经生而藉教者以阿罗汉名说。不经生而得独觉以辟支佛名说。此前三人凡身得果圣身涅槃。后之二人凡身得果凡身涅槃。迳多生者钝。所以经寂时多。经生少者利。所以迳寂时小。所经八万劫引菩提留支解。仍以悲想八万劫为一日夜积此岁数成大劫。彼寿无量大劫。过此已后方始发心。验之释之未为典据。经释。须陀洹者七生断结得入涅槃。是须陀洹经八万劫始得大菩提心。十信初位。谁言八万劫住于涅槃。此阿罗汉名须陀洹。经八万劫始得发心。甚成可笑。又若入无余身依永尽。云何无因而后起耶。不尔无余说是何义。若如佛入无余涅槃。有漏永尽更得无漏。无漏既圆何不名佛。若断缚尽名入无余。身智不亡无余何在。有依身故无余.有余二种何别。种种推征义难符信。然涅槃经须陀洹人八万劫等义如前说。实是彼果非阿罗汉。以彼名说。亦非阿罗汉有经生者。若彼经意但总说阿罗汉人。实有学人发心向大复经几时。应涅槃经无有学中而回心者。由此应以涅槃等经同瑜伽等。最为善说。
法华经玄赞卷第七(末)
保安三年五月晦日书了法隆寺僧觉印之同年十二月十日移点已了以兴福寺圆如房之本法隆寺僧觉印为令法久住往生极乐为也 高名点本也 与□折本校([云云])。
妙法莲华经玄赞卷第八(本)
沙门基撰
经。诸比丘(至)深入禅定。
赞曰。上说宿因令念退大以就小。下显今果令知舍权以取实。文分为三。初法.次喻.后合说故。初文有二。初明今实。后释先权所由。比丘当知下。是初文又二。初知机熟后说一乘。此初也。机熟有五。一涅槃时到。众生机熟。恐佛涅槃闻即深信。二众又清净。烦恼轻微渐离染故。初说三乘出于浊世。众生垢重今久化之。渐令离垢故名清净。三信解坚固。证解.证信。二皆坚固。非可阻坏。四了达空法。空法有二。一生空。二法空。生空为所证法空为所知。已证生空后闻般若知法空故。五深入禅定。四禅九定能入出故此依退已还发大心。声闻等说。要此五具足。方会二权而归一实。异则不然。
经。便集诸菩萨(至)得灭度耳。
赞曰。此说一乘乘既说四而为了义。说一而为方便。解深密云。相.生.胜义无自性。如是我皆已显示。若不知佛此密意。失坏正道不能往故。于其中立一乘。非有情性无差别。胜鬘亦云。摄受正法善男子等。堪能荷负四种重任逾彼大地。谓无闻非法众生以人天善根而成熟之。即是此说三中小草。求声闻者授声闻乘。求缘觉者授缘觉乘。合是中草。求大乘者授以大乘。即是大草。又云若如来随彼意欲而方便说。唯有一乘无有余乘。故知据理说一为权说四为实。解深密云非有情性无差别故。今此经中为化退已还发大心。故说一实而二是权。待根机熟五缘具足。方说无有二乘而得灭度。唯一佛乘得灭度耳。涅槃经中说诸声闻皆得作佛。皆不作佛。世尊并言不解我意。故能如是了知经意。亦应善顺佛菩萨心。然今此会多皆退性。故说一实而二为权。
经。比丘当知(至)则便信受。
赞曰。此释先权所由。以方便智证入众生根性.胜解。由意乐小本著五欲。我且拔除生死苦故。授以小法令离五欲。五欲即是缘五境贪。故先说涅槃设化城以息苦。既得涅槃已。是人若闻今说一乘引至宝所。即便信受。
经。譬如五百(至)至珍宝处。
赞曰。下喻说。中有二。初喻昔权后喻今实。尔时导师知此人众下是。初文有四。第一初将离险喻。第二所将人众下中途方退喻。第三导师多诸方便下为设化城。喻第四是时疲极之众下众倦皆息喻。前信解品喻昔权有六。今此即彼。然无初二。以初退时犹未向小未设化城。所以今略唯同后四。或此第一初将离险。即摄彼第一.第三。此中第二即摄彼第二.第四。此后二喻即摄彼后二。开合有殊义亦无别。初喻有四。一欲过恶处。二将往宝方。三商主谙途。四方行引导。此初二也。五百由旬者。正法华云。五道生死名险难恶道。旷空也疏也久也远也。绝者迥也。生死之中本无圣智者如空疏久远。绝迥无人甚可惊惧。五怖畏等名怖畏处。今又解者。正法华中出险道体非释彼数。言五百者分段生死有惑.业苦为三百。变易生死有无明.苦为二百。十烦恼.十业道。所感十品类果皆互相资故。合言五百。下言过三百由旬设化城故。若以五道数即为五。过三恶道始入见谛未见化城。云何称入故应依后释。珍宝处者大般涅槃佛果位也。喻越生死险方至佛位故。
经。有一导师(至)欲过此难。
赞曰。此中有二。商主谙途方行引导也。导师谓佛。此具五德。一聪性利根故。二慧择是非故。三明鉴真俗故四达无不知故。五善知险道通塞之相。道谓诸趣。通谓断五住。塞谓起二障。惑.业有而为塞。苦因尽而为通。方行引导文意可知。
经。所将人众(至)今欲退还。
赞曰。此第二中途方退喻。修大乘因未过六十劫。倦修菩萨行名中路疲懈。大行难修艰辛备历。名为疲极。以倦时长名为疲极。惧圣行海怯有进修复名怖畏。由怖行大名为怖畏。不能进求大菩提果。经三大劫前路犹远。退大不学还住生死名今退还。此乃义说。非实二乘昔时白佛方退住小。
经。导师多诸方便(至)化作一城。
赞曰。此下第三为设化城喻有四。一假思念。二设化城。三劝住勿怖。四说入城益。此初二也。摄大乘云。如末尼天鼓无思成自事。虽无勉励思亦有任运思。虽无实思假称思故。诸佛常六返昼夜观众生。义如思故。过三百由旬者。若言五趣为五百者。此过分段生死出三界故。或令永出三恶趣为三百。如五下分结身见等三后时说故。实初已断。分段虽亦出于人天。变易犹为人天趣摄不名为出。若依正说。分段生死有惑.业.苦。离此三故名过三百由旬。涅槃在于无学位故。化作一城者。本论云诸禅三昧城过彼城已令入大涅槃城。故佛言施设。本无实体故言化作。彼证灭心相应禅定俱轻安乐能息粗重。佛教之得名为化作。灭理无二。对种智车。故名为一。又虽是假人各有殊。以假义同故名为一。又以机学二乘证殊故。下偈云息处故说二。以假对真真既不二。假宁不一。此喻有余涅槃。惑业断故当苦不生。实得无余。余身智在未与证名。后身智亡方名为证。如想受灭.无为据终满处说。
经。告众人言(至)亦可得去。
赞曰。此中有二劝住勿怖说入城益。若入是城下是。不须怖大而不肯修。且入此城随意所作。任力所修息真显意。密设权方入益有二。一得安稳乐而息众苦。二向佛位后渐可修。
经。是时疲极之众(至)生安隐想。
赞曰。此第四众倦皆息喻。有二。初在有学称心欢喜。言叹心欢规免险道。后成无学解脱道位前入化城。得有余灭生已度想越生死故离苦集故。变易生死实未离故。言生已度想生安隐想。得无学故证灭道故。未得大涅槃真安隐故言生安隐想。遂生四智。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胜鬘云。阿罗汉不成就一切无量等功德故。言得涅槃。又言四智究竟得苏息处者。是佛方便有余不了义说。故此化城是佛权设。正起生空智证生空理。后惑不生名为入城。当此之时无此二想。后入世俗定却观前位遂生此想。涅槃假灭二乘证故。言前入于化城。二车种智本来无。二子出宅车不上。车是不系出宅而索城。于路施故言前入此等妨难皆如前说。
经。尔时导师(至)为止息耳。
赞曰。下第二段喻今说实。有二。初标灭化。后正告真。灭化者引至大乘。说二乘涅槃是假择灭。故言灭化。非是实以神力灭彼化城。此中语言向者大城我所化作。指说化城即是灭故。去宝处近者即告真也。虽复无学迂回修大因行迟于顿悟。望有学回心乃极疾故言在近。
经。诸比丘(至)应去应度。
赞曰。下合说。中有二。初合昔权后若众生住于二地下方合今实。初文有三。初合初将离险。次若众生但闻下合中途方退。后佛知是心下合为说化城。不合第四众倦皆息。欲明权实二道。不欲正明苦息事故。此初也。去者向涅槃。度者越生死。
经。若众生(至)乃可得成。
赞曰。此合中途方退。若但赞佛乘。众生不能以是得度。久受勤苦故遂便退失。佛道长远倦时长故。久受勤苦怖行大故。
经。佛知是心(至)说二涅槃。
赞曰。此合为说化城。怯弱大乘下劣乐小。故于中道说二涅槃。二机所学二智所证名二涅槃。二涅槃体但是有余。非说有余无余为二。前言一城以假对真。化是一故以理对事理无异故今对根机修因证智名二涅槃。亦不相违。
经。若众生(至)分别说三。
赞曰。下合今实。有二。初法说灭化告真。后合说灭化告真。此初。分二。初说彼非真。后说二乘意汝等所作未办者。胜鬘云。阿罗汉辟支佛有余生法不尽故有生。有余梵行不成故不纯。事不究竟故当有所作。不度彼故当有所断。以不断。故去涅槃界远。所作未办即当有所作。道圣谛也。犹有法空道谛之智当所作故。举此摄余亦应所学。汝之梵行已立灭谛之智。证有余涅槃之地。近于佛慧所得非真。有余梵行不成故不纯。谓所知障未灭。无住涅槃犹未得。故当观察筹量苦集。二智亦复非真。故所得涅槃非真实也。况初说二乘。意云但是如来方便之力。
经。如彼导师(至)我化作耳。
赞曰。此合说灭化告真。
经。尔时世尊(至)更雨新好者。
赞曰。下四十九颂半分二。初三十颂半。颂前初说宿因。令念退大以就小。大通智胜如来事十九颂颂显今果令知舍权以取实化城喻事。初文复二。初二十八颂半颂昔因缘。后之二颂结诫勿怖初复分二。初二十七颂半颂会自身事。后一颂颂会弟子事。初文长行有二。初说佛灭久近后正明彼事。今唯颂后。初已颂讫。
彼事长行有四。今此亦然。初四颂明佛寿成道。第二次十三颂转正法轮。第三次九颂半子继传灯。第四后有一颂会成今佛。初中有二。初三颂法不现前。后一颂明佛成道不颂佛寿。初中复二。初一颂法不现前。后二颂华乐供养。此即二文不颂敷座。长行唯有梵天雨华。此加八部。
经。过十小劫已(至)心皆怀踊跃。
赞曰。明佛成道。
经。彼佛十六子(至)震动于一切。
赞曰。下第二段十三颂转正法轮。有二。初八颂请后五颂正转。请中有二。初三颂十六子请。无供养也。后五颂诸梵王请此初也。
经。东方诸世界(至)受请默然坐。
赞曰。下五颂梵王请。初三颂东方后二余方。此初也。文亦有四。准前可知。
经。三方及四维(至)转无上法轮。
赞曰。余方请也。
经。无量慧世尊(至)汝等应当知。
赞曰。下五颂正转。有二。初二颂许可正说。后三颂众生获益。此初也。无明至老死皆从生缘有者。此释长行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生缘老死义。此言生者不是生支。是能生生。此言有者不是有支。是有无有。谓如行支从无明支能生缘。故方有。其识支体从前行支能生缘故有。乃至老死从前生支能生之缘故有。不是无因不平等因之所生起。皆从缘生故。即显无明从老死能生之缘故有轮转无穷。故名缘起。
经。宣畅是法时(至)不能得其边。
赞曰。众生获益也。初颂第一会。次颂第二会。后颂第三第四会。垓音古哀反数也。风俗通十千曰万。十万曰亿。十亿曰兆。十兆曰京。十京曰垓。犹大数也即前长行六百万亿那由他。那由他垓也。
经。时十六王子(至)慧眼第一净。
赞曰。下第三段子继传灯。长行有五。此中有四。初二颂出家启请。次二颂半佛许正说。次有四颂诸子传灯后。有一颂所化常益。此初也。唯无第四佛起赞叹。营卫翊。从即臣佐也。
经。佛知童子心(至)如恒河沙偈。
赞曰。第二佛许正说。
经。彼佛说经已(至)恒河沙等众。
赞曰。第三诸子传灯。有三。初一颂佛入寂定。次二颂诸子传灯。后一颂所度多少。
经。彼佛灭度后(至)常与师俱生。
赞曰。第四所化常益。
经。是十六沙弥(至)各得成正觉。
赞曰。第四大段会成今佛。上来四段二十七颂半。合是第一会自身事。
经。尔时闻法者(至)渐教以佛道。
赞曰。此第二大段。一颂会弟子事。合二十八颂半。颂昔因缘退大就小。
经。我在十六数(至)慎勿怀惊惧。
赞曰。第二大段结成今说诫勿惊怖。上合三十颂半说宿因缘。令念退大以就小大通佛事。
经。譬如险恶道(至)在险济众难。
赞曰。下第二大段有十九颂。颂显今果令知舍权以取实化城喻事。分二。初十一颂半颂喻说。后七颂半颂合说不颂法说。初文复二。初九颂颂昔说权喻。后二颂半颂今说实喻。初文有四。初三颂初将离险喻。次一颂中途方退喻。次四颂为设化城喻。后一颂众倦皆息喻。此初有三。初一颂道险多难。次一颂欲过路遥。后一颂导师济难。多毒兽者烦恼恶业果也。无水者无佛法教。无草者无佛理义。佛大导师在生死险济众人难。
经。众人皆疲倦(至)于此欲退还。
赞曰。第二中途方退喻。
经。导师作是念(至)而失大珍宝。
赞曰。下第三有四颂为设化城喻。分三。初一颂起念。次二颂化作。后一颂劝入。此初也。
经。寻时思方便(至)男女皆充满。
赞曰。第二化作也。城郭者有余涅槃。城即是郭。其中众生毕竟空为舍宅。无垢称云。思空胜义舍。觉品华庄严。总持为园苑。大法为林树。九定为渠流。八解为浴池。三解脱门为重门。重门即高楼阁。高逾外道生死表故入空舍故。真实谛法为男生空真智是。慈悲心为女抚养群生故。依无垢称经以释此义。
经。即作是化已(至)各可随所乐。
赞曰。第三劝入也。
经。诸人既入城(至)自谓已得度。
赞曰。第四众倦皆息喻。
经。导师知息已(至)当共至宝所。
赞曰。此第二段颂今说实喻。初一颂标灭化后一颂半正告真。
经。我亦复如是(至)所作皆已办。
赞曰。下第二大段有七颂半。合说中分二。初二颂半颂合昔权。后有五颂颂合今说实。此初也。初半颂初将离险。次一颂中途方退。后一颂为设化城。
经。既知到涅槃(至)为说真实法。
赞曰。下有五颂颂合今说实。有三。初一颂标今说实。次三颂劝舍权就实。后一颂结之。此初也。
经。诸佛方便力(至)乃是真实灭。
赞曰。此劝舍权以就实。初一颂半劝舍权。后一颂半劝取实。
经。诸佛之导师(至)引入于佛慧。
赞曰。此结成前。
五百弟子受记品
三门分别一。来意。二释名。三解妨。来意有四。一者上根之徒一闻法而便记。中根之辈再闻法而与记。今下根之俦三周闻法既能悟解。所以与记。故此品来。二者论云为除七种具足烦恼性众生有七种增上慢中。第五无定人于下劣心。生虚妄解起增上慢。为此说系宝珠喻。谓彼散乱心实无有定。过去虽有大乘善根而不自觉知。彼不求大乘于下劣心。生虚妄解以为第一乘。对治此故说系宝珠喻。故论又云第五人者。显示过去善根令忆念教入三昧故。此是有学及凡夫未得定心。执二乘道以为究竟。不知过去大乘善根。今令入定忆念彼时大乘善根。如醉酒卧密系宝珠。故此品来。三者十无上中第四令解无上。说系珠喻。谓说往缘令生觉解知有大乘善根妙宝。故此品来是义残也。四者论解授记有六处示现。一别记。舍利弗及四大声闻是。二同记富楼那等五百及千二百。共同一号非众所知。俱时与记。故此品来。然满慈名法明余名普明。明义同故多同名故名为同记。
释名者。受音植酉反。玉篇容纳也领也得也。五百者数。弟子者人。受记者事。从三以得名。五百弟子受纳佛记记之受名受记。依主释也。
解妨者。问十无上中七喻之中皆言系宝珠。何故不以为名以受记为目。答根熟发心即为记别。后方说喻系于宝珠。从初为名故名受记。问上根等。领并在记前。何因五百领悟在受记后。谓系宝珠。是五百弟子之领悟也。答上.中不待受记闻说而便领解。下根禀性既迟。因记方生喜意。喜意既发方申领悟。故与前二领解不同。又下根满慈已前领悟。五百下品记讫更申明本意。领悟深重非时始领先已领故。问此品之中。满慈及一千二百同皆得记。何故唯记五百为名。答有四解。一云五百在会现前得记。千二百人有不在会。不现前故。二云五百佛自与记。千二百人佛于偈中令传为记。三云五百人佛与别记。谓转次授记等别说其相貌。千二百人佛但总记不别显相。四云其五百人能生领解说系宝珠喻。千二百人无别领悟。满慈一人少故不说。故但以五百为品名以全数故。不以千二百等为品号数不全故。
经。尔时富楼那(至)神通之力。
赞曰。此品大文分三。第三周说法有四。已上佛说故下有三。初满慈心念领解。次尔时佛告下世尊发言印述。后诸比丘富楼那亦于七佛下正为授记。一人为首余亦理同。略举一隅三隅返故。初文有二。初明领解.虔恭。后明心念领解。初文复二。初明所领后明虔恭。此初也。所领有四。一领说法。近领化城宝所。远领方便品下初权后实。二领授记。近领授记品末云我诸弟子威德具足。其数五百皆当授记。于未来世咸得作佛。远领鹙子已下授记。三领宿世因缘。近领十六王子近事。远领鹙子方便品云。世世已曾从佛受化譬喻品言。我昔教汝志愿佛道。四领神通。近领前品中设化城。是神境智作证通。中语能化设之。大通佛十劫坐于道场。震动十方放光远照十方。梵王观光来集等事。远领释迦初时召集动地雨华放光远照。乃至方便品云作此思惟时。梵音慰喻我善哉释迦文等。皆是诸佛之神通也。
经。得未曾有(至)目不暂舍。
赞曰。此明虔恭。有八。一得希法。二心净。三踊跃。四从坐起。五到佛前。六礼足。七却住。八瞻仰。
经。而作是念(至)深心本愿。
赞曰。此明心念领解。初赞佛上德。后申一心领解。领解之情谓知及欲。事既非一能深且广。言不能宣。佛知我心何假具述。
经。尔时佛告(至)弥多罗尼子不。
赞曰。下第三周。第三大段世尊发言印述。有三。初问众见不。次我常称其下叹其今德。后汝等勿谓下谈其往德。此初也。见是识义非是众人眼所不见。但意不识德行如何。又见者看义。现前立住汝等看不。又虽众见未必存心。今欲说其德行问众见不。欲令众生熟视瞻睹听察德行故言见不。
经。我常称其(至)种种功德。
赞曰。下叹今德。有二。初叹人后叹德。叹德有二。初总后别。此叹人及总叹德。
经。精勤护持(至)言论之辨。
赞曰。此别叹德。有五。一助宣正法。二能于四众示教利喜。三能释佛法。四利益同行。五言辨高峻。饶多也。丰厚也益也余也。
经。汝等勿谓(至)亦最第一。
赞曰。下谈往德。有十。此中有二。一护助宣法。为护法城受持正法摄受正法。二成胜人。
经。又于诸佛(至)无有疑惑。
赞曰。此有四德。一解二空。即空观有故。二得四辨。住善慧地故。三常审宣说顺所证故离所诠故。四无疑惑。理.事二疑并已尽故。
经。具足菩萨(至)百千众生。
赞曰。此有三德。一具神通。法云地中大事业故。二修梵行。常持菩萨三聚戒故。三隐行大利。以小乘法利益众生。
经。又化无量(至)教化众生。
赞曰。此中一德。故摄论云。化故说一乘。即佛菩萨化作声闻引接同类令发大心。亦即楞伽云经于多劫耽三昧酒。醉后从彼起方发大心。劝余声闻。我无量百返曾于声闻无余依涅槃而般涅槃。以彼非真灭我从彼起。故于今者还发大心。汝等云何今犹住小如是等义。如前一乘章。此德有二。一利他行化他令立无上菩提。二即由利他成自利行。为净佛土常作佛事。
经。诸比丘(至)亦复第一。
赞曰。下第三周。第四大段正为授记。有二。初授满慈记。后授五百记。初记又二。初记因后记果。记因有六。此初记成胜人。七佛者即过去七佛。前劫有三谓毗钵尸佛.尸弃佛.毗湿缚浮佛.贤劫有四。谓迦路迦村陀佛.迦路迦牟尼佛.迦叶波佛.释迦牟尼佛。辨贤劫等义并如弥勒上生疏说。此为总陈过去七佛。今于我者现在别陈。
经。而皆护持(至)三菩提。
赞曰。此有二记。一护助宣法。二化立菩提。
经。为净佛土(至)菩萨之道。
赞曰。此有三记。一常勤。二利生。三具菩萨道。
经。过无量(至)佛世尊。
赞曰。下果记。有六。此名号也。明解法义故名法明。
经。其佛以(至)充满其中。
赞曰。下第二土相。有二。初显后结。显中有六。此中有二。一宽狭二相状。相状有三。一宝地。二地平。陵者玉篇大阜也。又丘陵冢也。涧水名也。广深四尺即名为沟壑谷也深也坑也虚也窟室也。三台观。
经。诸天宫殿(至)无有淫欲。
赞曰。此中有一。有善无恶。有四。一天近。二相见。三无恶道女人。四无欲化生。
经。得大神通(至)而自庄严。
赞曰。此中亦一。人天之相。有七。一得通。二身光。三飞行。四志固。五精进。六智慧。七相好。
经。其国众生(至)禅悦食。
赞曰。此唯有一。谓食任持。此说二食。佛地经说二。广大法味喜.乐所持。无垢称云既餐不死法还饮解脱味。余经说四谓段触思识摄论说四。一不清净。二清净。三净不净。四示现依止住食。增壹阿含经说九食。四是世间食。五是出世间食。何等四种世间之食。谓段食.触食.思食.识食。广说其相。云何五种出世间食。一禅食.二愿食.三念食.四八解脱食.五喜食。常共专念除舍四种世间之食。求于五种出世间食。无漏之法破裂有漏非有漏食。有漏之法违害无漏非无漏食。实各名食。暂尔资持可假名食。究竟即非。此.及佛地.无垢称经唯说无漏非有漏食。余处说四唯有漏食非无漏食。阿含说九通二种食。摄论说四依人辨食非是法食。异佛地法味所生喜乐即此法喜。此依初得唯在意识。欲界缘教但言喜食。彼依后时亦通六识。通色界有故开喜乐。此合名喜适悦同故。彼但约外缘不说禅悦。禅悦即是轻安乐食。此通说内缘故兼说禅悦。此依初得唯在意识但喜名食。彼无垢称经假实有为无为二胜为食。解脱苦故名解脱食。真如理性名不死食。二永资益故偏说之。余经说四谓段等者。唯说有漏能长气力。能长喜乐能长希望。能摄诸根大种造色。并寿与暖相续不坏。又身.受.法.心此四如次长有漏身。观入念住。故但有四。阿含说九有漏。无漏二合说故。后五之中禅.喜二种即此二食能长法身。资益胜故。所以偏说。愿.念.解脱。虽亦实有资长之义彼名为食。以非殊胜通一切有。缘外.内生劣于法.禅故此等经略而不说。
经。有无量(至)及八解脱。
赞曰。此中唯一。谓三乘眷属。菩萨三德。声闻三德。
经。其佛国土(至)庄严成就。
赞曰。此结土相。
经。劫名宝明(至)遍满其国。
赞曰。此有四记。一劫。二国。三寿。四塔。
经。尔时世尊(至)化诸众生类。
赞曰。二十一颂半。分二初十二颂颂上佛印述。后九颂半颂正为记。初文又二。初七颂颂叹今德。后五颂颂叹往德不颂问众。理虽但颂今德文势似颂一切应化弟子。初文有三初二颂半标举。次三颂释成。后一颂半结略。此初也。
经。自说是声闻(至)又现邪见相。
赞曰。释成。有二。初一颂半示住声闻去佛道远。化诸众生。后一颂半示现处小实净佛土。
经。我弟子如是(至)心则怀疑惑。
赞曰。此结略也。
经。今此富楼那(至)多闻有智慧。
赞曰。下五颂颂往德。有十种。此中有三。一护法。二胜人。三多闻有智慧长行所无。
经。所说无所畏(至)而自净佛土。
赞曰。此中有七。一能说。二得通。三具无碍解。四识根。五说净法。六为大益。七净佛土。
经。未来亦供养(至)护持法宝藏。
赞曰。下九颂半颂授记中有二。常二颂半因记。后之七颂果记。此初。有六。一供佛。二宣法。三净佛土。四说法。五利生。六护法。
经。其后得成佛(至)亦无诸恶道。
赞曰。下果记。有二。初五颂半颂记。后一颂半结略。此初有四。一自体。二国名。三劫名。四土相。菩萨众甚多下皆土所摄。准前所说故。
经。富楼那比丘(至)我今但略说。
赞曰。结略也。观此文意授八地已上报佛土记。
经。尔时千二百(至)不亦快乎。
赞曰。下第二大段五百人记。有四。一心悕。二许可。三正记。四悔领。此初也。
经。佛知此等(至)三菩提记。
赞曰。二许可也。
经。于此众中(至)佛世尊。
赞曰。三正为记。有二。初现前记后颂中末。后一颂半不现前记。初文有二。初长行后偈颂。长行有二。初陈如后五百。此初也。
经。其五百(至)名曰普明。
赞曰。此记五百。有二解。一云即千二百中五百也。二云别也。前解为正。迦留陀夷此云黑光。优陀夷此云出现。周陀此云蛇。奴莎伽陀正云娑婆揭多。此云善来。余如前释。
经。尔时世尊(至)故号为普明。
赞曰。十一颂分二。初九颂半颂现前记。后一颂半颂不现前记。初九颂半颂前记。中六颂颂陈如记。后三颂半颂五百记。初中有五。此文有二。一颂时。一颂半自体。
经。其国土清净(至)法灭天人忧。
赞曰。此中有三。一句国土。二颂.一句眷属。后一颂住寿。
经。其五百比丘(至)皆如上所说。
赞曰。此五百记。有三。三句自体。一颂.一句传记。一颂半结类。
经。迦叶汝已知(至)汝当为宣说。
赞曰。此第二段不现前记。授千二百人中不在会者。
经。尔时五百(至)悔过自责。
赞曰。第四悔领。有二。初标欢喜悔责。后申言悔责。此初也。
经。世尊(至)小智为足。
赞曰。下申言悔责。有二。长行偈颂。长行有二。初自责。后领解。此初也。初标后释。
经。世尊(至)与之而去。
赞曰。领解。有二。初喻后合。喻中有二。初领昔权后领今实。于后亲友会遇见之下是。初文有三。一领初将离险。二其人醉卧下领中途方退。三起已游行下领为设化城。不领第四众倦皆息。此初也。即十六王子等所最初相逢。有人者自喻己身。亲友家者喻前王子真善友故。友同志也亲也。礼记云僚友称其俤。执友称其仁。郑玄僚友同官执友同志。前以佛法为国。大乘为城。中道大乘为舍。今此家者即是彼舍。从生死中往佛法故。时犹凡夫。烦恼未断无明所缠。惛醉迷心当寝生死。虽遇佛法犹名醉卧。是时王子此化缘息。余处行化名官事当行。亦如泛駃舟而东迈。瞩凝沼而西流。其实不行。自行背真遂谓佛去。华严经说有十种行。一闻法行。二说法行。三不随贪嗔痴行。四欲界行。五色无色界三昧行。六义法行。七一切趣行。八一切佛刹行。九菩萨行。十成满诸佛行。随应当释。此为十方法王佛法而往他化故。言官事当行。以无价宝珠谓。大菩提心。宝珠有三。一水清。二如意。三吐金。吐金有三。一下品吐一得千倍。二中品吐一得万倍。三上品吐一得无量倍。喻于一乘能出三乘。从小至大如次配之。水清总喻佛法清烦恼故。如意喻大菩提心。随求皆满故。今取此为喻。衣谓意识系谓熏习。教之发心已。他方行化名与而去。
经。其人醉卧都不觉知。
赞曰。第二领中途方退。当时犹为烦恼惛醉。虽卧大乘亲友之舍不自觉知有菩提心珠。唯识引经惛醉缠心曾无醒觉。彼以末那相应无明名为醉体。今以第六不共无明正为醉体。在异生位起游行故。
经。起已游行(至)便以为足。
赞曰。第三领为设化城。既退大心起规胜法名为游行。遂至二乘佛法之中名为他国。非曾生长故。昔在生死名自国故。处大乘中名亲友舍。若发心已佛法内人。以佛法为自国生死为他国。故前说言久住他国五十余年。未发心前佛法外人。以生死为自国佛法为他国。即此文是亦同涅槃经所说也。或以大乘为父舍小乘为他国。求正法味名为衣食。励己精勤以规正法。名勤力求甚大艰辛。此在二乘因位舍五欲乐.放逸具故。少有所得。二乘菩提更不进求便以为足。生已度想.安隐想故。
经。于后亲友(至)乃至如是。
赞曰。下第二段领今说实。有二。初领灭化。后领说实。此初也。何故为求无漏衣食。而枉至于二乘地耶。如是艰辛得小果利。此非实耳。
经。我昔欲令(至)甚为痴也。
赞曰。下领正说实。有三。初说创遇。次责住权。后令取实此初二也。五欲乐者即五安乐。一自性乐.二因乐.三受断乐.四苦对治乐.五无恼害乐。或佛果五法清净法界.及四智品。或是大乘无漏五蕴。谓戒身等。我昔为令汝得此乐故系无价珠菩提妙因。熏汝之心识衣里现在。责住权云而汝不知。虚自忧劳以求自利。法执不灭不求五乐。甚为痴也。
经。汝今可以(至)无所乏短。
赞曰。此令取实。贸音莫候反换易也交易物为贸字。从贝从卯。卯音酉。有作贸玉篇歌雅反人姓也。非此义今从莫侯反不知贸字所出以。贸易者用初心小宝珠亲近诸佛。闻熏正法更增善根。易取大乘上位福智。大如意珠贵珍宝也。一得已后常可如意无所乏短。众德满故。
经。佛亦如是(至)一切智心。
赞曰。下合。中有二。初合领昔权。后今者世尊下合领今实初文亦三此合初将离险。
经。而寻废忘不知不觉。
赞曰。二合领中途方退。
经。既得阿罗汉道(至)犹在不失。
赞曰。三合领为设化城。修行规觅圣法财宝之时。虚费功力名资生艰难。艰土难治也。释名艰根也。如物根耳。难惮也人所忌惮。得阿罗汉谓得道满少谓为足。昔因本愿今者犹在。今时熟故。
经。今者世导(至)实得灭度。
赞曰。下合领今说实。有二。初合领灭化。后合领说实。此初也。示二涅槃为佛之因。故言令汝种佛善根。示涅槃相。
经。世尊(至)得未曾有。
赞曰。此合领今说实。喜得未曾有。
经。尔时阿若憍陈如等(至)便自以为足。
赞曰。十二颂半分二。初二颂半颂悔责。后十颂领解。此初也。初一颂标礼。后一颂半自责。
经。譬如贫穷人(至)时卧不觉知。
赞曰。下颂领解。为二。初六颂颂喻领。后四颂颂合领。初复为二。初四颂颂领昔权喻。后二颂颂领今说实喻。领权为三。此文有二。初七句领初教发心喻。次一句领中途方退喻。从生死中至大乘舍故名为往。法财无量故名大富。以教法为膳。菩提心为珠。虽遇大乘犹无明醉故卧不觉。
经。是人既已起(至)有无价宝珠。
赞曰。三领为设化城喻。退大已后从生死起。往二乘国。
经。与珠之亲友(至)五欲而自恣。
赞曰。领今说实喻。初颂示往因灭化显真。后颂明生欢喜。虽现未富当富诸财。未得五欲如得无异。如见树居白鹭表水非无故。
经。我等亦如是(至)自足不求余。
赞曰。下四颂合领。有二。初二颂颂合领昔权。后二颂颂合领今说实。此初也。初一颂颂合领初将离险。次半颂颂合领中途方退。后半颂颂合领为设化城。
经。今佛觉悟我(至)身心遍欢喜。
赞曰。二颂合领今说实。为二。初一颂颂合领灭化显真。后一颂颂以生欢喜。
授学无学人记品
三门分别。一来意。二释名。三解妨。
来意有二。一者下根之徒略有二类。名高之辈前品与记。名非高辈此品与记。故此品来。二者佛与记中。上与同记此与后记。故此品来。
释名者。趣求进习名学。进习止满名无学。今佛与彼记。名授学无学人记品。
解妨者。问何故为中根。记合为一品。为下根记分二品耶。答高名之记一异二同。满慈.陈如二类别故。非高名辈一同二异。二千.阿难等两类别故。由此两类分成二品。中性不然。高名之中满慈为化。下名之辈阿难为化故也。
经。尔时阿难(至)不亦快乎。
赞曰。此品有二。初众自希望。后佛为记别。初文有二。初二人希请。后二千希请。初中复二。一心念。二申言。此初也。
经。即从座起(至)我等所归。
赞曰。下申言。有三。初陈已有分以归佛。次述二人合记所由。后正申请。此初也。
经。又我等(至)是佛之子。
赞曰。此述二人合记所由。
经。若佛见授(至)众望亦足。
赞曰。正申请记。
经。尔时学无学(至)住立一面。
赞曰。此二千希请。袒音徒旱反。裼也。肉袒脱膊也。
经。尔时佛告(至)世尊。
赞曰。下第二段佛为记别。有三。初记阿难次记罗睺。后记二千。初记有四。一佛记.二众疑.三佛知告之.四阿难证说佛记。初长行有八。一佛名.二因行.三利益.四国名.五土相.六劫名.七住寿.八赞叹。此初也。由持法藏。智如海深而叵测名如山高而难仰名山海慧。所得神通纵任专擅名自在。无所障碍故名通王。
经。当供养(至)三菩提。
赞曰。此记因行。
经。教化二十(至)妙音遍满。
赞曰。此有四记。一利益.二国名.三土相.四劫名。
经。其佛寿命(至)复倍正法。
赞曰。此记住寿。
经。阿难(至)称其功德。
赞曰。此记赞叹。
经。尔时世尊(至)然后成正觉。
赞曰。此一颂因记。后四颂果记。
经。号曰山海慧(至)种佛道因缘。
赞曰。果记有六。初半颂名。次一句土相。一句国名。半颂利益。半颂赞叹。二颂住寿。利益众生修佛因行。
经。尔时会中(至)得如是决。
赞曰。第二众疑。
经。尔时世尊(至)三菩提心。
赞曰。下第三佛知告之。有三。初说始因。次陈后行。后结得记。此初也。俱舍论说。释迦初逢释迦发心。如彼颂曰 于三无数劫 逆次逢胜观 燃灯.宝髻佛 初释迦牟尼 今说中途随一所逢之佛。非最初也。
经。阿难常乐(至)故获斯记。
赞曰。此陈后行及结得记。故华严云。譬如贫穷人昼夜数他宝自为半钱分。多闻亦如是等。故不唯多闻便能超越。要行助故。即彼经云。若欲求除灭无量诸过恶。应当一切时发勇猛大精进。亦不唯彼行即得菩提。要假多闻为导引故复如经云。多闻能引乐。多闻摄众善。多闻舍无义。多闻得涅槃。故知此文据一相论。四意趣中众生意乐意趣。于一善根或赞或毁化不定故。然诸佛因行。初地已往德力皆齐。成佛之相亦复如是。但以本愿有异宜见不同。故有差别。故此结言本愿如是。
经。阿难(至)亦识本愿。
赞曰。第四阿难证说。有二。初经家叙证。后彼自陈说。此初也。
经。尔时阿难(至)护持诸佛法。
赞曰。彼自陈说显自位高。示化为侍故言方便。
经。尔时佛告(至)犹如今也。
赞曰。下第二罗睺罗记长行有四。一名.二因.三例前.四继嗣。此初二记。
经。是蹈七宝华(至)三菩提。
赞曰。此后二记。蹈音徒倒反。玉篇践也履行也。释名云。蹈道也以足践之如道。
经。尔时世尊(至)一心求佛道。
赞曰。四颂为四。一常为我子。二为诸佛子。三陈密行。四说胜因。此初二也佛有三子此大云长。
经。罗睺罗密行(至)以来无上道。
赞曰。此后二也。尊者留身瞻部不入涅槃。即今西方时有见者。
经。尔时世尊(至)二千人不。
赞曰。第三为二千记。有四。一佛见问.二阿难答.三正记别.四二千喜领。此初也。柔软者调顺根熟。寂然者心澄妙理。清净者非惑所恼。一心者更不异思。
经。唯然已见。
赞曰。此阿难答。
经。阿难(至)护持法藏。
赞曰。下记。长行有二。一记因二记果。此初也。
经。末后同时(至)皆悉同等。
赞曰。下果记。有二。一名同二余同。
经。尔时世尊(至)后当成正觉。
赞曰。五颂为五。此有二。一颂标一颂因。
经。各于十方国(至)渐入于涅槃。
赞曰。此有三。一颂标名同。一颂名.土等同。一颂神用.名同。长行所无。
经。尔时学无学(至)如甘露见灌。
赞曰。第四二千喜领。
法华经玄赞第八(本)
保安三年十二月十六日以兴福寺圆如房本法隆寺僧觉印移点已了为令法久住往生极乐也。
本者皆点本也以朱付朱此者书本自体也为相违也。
妙法莲华经玄赞卷第八(末)
沙门基撰
法师品
三门分别。一来意。二释名。三解妨。
来意有三。一者上来最初一品序。述因由。次有八品名为正宗。前引信解品云。今此经中唯说一乘。此品又云开方便门显真实相。即以一乘正为经宗逗二乘者不定姓又并授记讫。后十九品名为流通。流通此经非正逗二乘退大心者。更无开权显实正说一乘之处。虽此品.及持品。渐有八部比丘尼等授记。因言总记。非更说一乘进令修学而与记故。皆是流通。流通之中分之为三。初之四品赞重流通。赞法赞人可尊可重令生喜仰。次之七品学行流通。学弘此经。正行.助行令无伤毁。后之八品付受流通。示相付嘱。禀命行故。亦即三周说流通也。问余经流通文少义略。今此经内因何广哉。答此品下云我所说经无量千亿。其中此经最难信解。诸佛秘要常自守护。从昔已来未曾显说。义旨深远生信者少。故此流通多于余经。又化大机易可成熟。化回心类稍难信解。故多流通种种劝励。初之四品赞重流通中初三品赞重。后持品流通。初三品中。法师一品显于此经。若人若法俱可尊重可轨可模。宝塔一品显法可重。说此经处塔涌闻法。天授一品虽亦明法意明能弘经人。其人可重为重法故。于其人所不吝躯命以身为床。其持一品既瞩此三。赞重义广。遂愿弘通。故此四品名赞重流通。余二流通至文当释。此乃最初品之来意。二者说十九品名为正宗。初十二品明一乘境。中分二。上来八品正明权实三根得记。次下四品叹人美法劝募持行。科判四品不异流通。故此品来。三者论中有七喻.三平等.十无上。第十示现胜妙力无上故。余残修多罗说。即是论云已下示二种力。一法力。二修行力。法力有五。一证.二信.三供养.四闻法.五读诵持说。初四俱弥勒品。即分别功德品及随喜功德品是。俱告弥勒故。后一常精进品。即法师功德品是。告常精进故。修行力有七。一持力.二说力.三行苦行力.四教化众生行苦行力.五护众生诸难力.六功德胜力.七护法力。持力有三品。法师安乐行持品。初法师品总明能持.所持人。之与法。次安乐行明持经者所修行法。后持品明能持者。故三皆名持力。上辨权实正逗二乘之机。未说能持所持可尊可重。今明此义故此品来。
释名者。可轨可持名之为法.可习可范目之为师。此教可轨此理可持双名为法。此法可习名为法师。故涅槃云。诸佛所师所谓法也。遗教经言。波罗提木叉是汝大师。此品之中赞经可重。法即是师故名法师。此法为法师。能学法者可为摸范训匠群物。有法之师名为法师。此人.法师此品广明名法师品。品下双说法.及学者并名法师。义通为胜。
释妨难者。问为佛前佛后弘持此者并名法师为但灭后。答俱名法师。此中多以灭后名为法师。其现在得弟子之称。然现得记此中亦说名法师故。又以现在受持者易略而不说。灭后持者甚为难故。所以独得法师之名。又现习学者名为弟子。其八部等亦名法师。问持品亦持此经又亦可轨。何故此品独名法师。答虽标总称即是别名。无别能故。余品更有别义可名。况于此中双叹人.法。俱可师故又持品现在说法名持。此说灭后劝叹胜能名法师品。问此品亦有授记。何故不名授记品。答以少略故从多为品。
经。尔时世尊(至)三菩提。
赞曰。此品之中大文分二。初一段长行及颂明人法师。后一段长行及颂明法法师。初文有二。初明对佛现前法师。后明不对佛前法师。此初也。以药王久持此经。燃身供养故呼药王。名因药王告八万者。意正告彼授彼记故。所记众中有八部四众三乘类别。辨中边论有十法行。于一一行皆有四行。一自作.二劝他.三赞叹.四庆慰。今随喜者即是赞叹。举一例余。由小善根得菩提者。只如日光初。胐即有去暗之功。智景创晖遂有断痴之势。亦如云霞始布有资万卉之能。慈悲肇兴带荫群生之气故也。随喜一句当得菩提。信学此经定证何惑。
经。佛告药王(至)三菩提记。
赞曰。下明不对佛前法师。有二。初明闻已傍随喜者。后明正行六种法师。此初也。正乐听闻功德无量。今但举一闻随喜者。例余自作.劝他.庆慰功德何穷。又上解初学法师。下解久学法师。大菩萨故。
经。若复有人(至)合掌恭敬。
赞曰。下明正行六种法师。有二。初明正行六种法师悲愿来此后我灭度后。能窃为一人说法华经下。明六种法师可尊可种。初中复二。初明于一句偈法行。后何况尽能受持下。明于多法行。初中复二。初标行六行者于诸佛所。成就悲愿生此人间。后若有人问何等众生下。显是胜因来世作佛。初中复二。初明六种法师。后明悲愿来生。此初也。六法师者。一受持.二读.三诵.四解说.五书写.六供养。此明初五法师于经一偈行后一法师行供养行于经一偈及于一卷皆行供养。种种下财供养也。始从敬视如佛乃至合掌恭敬。合有十三。其尊重敬视如佛意业。合掌恭敬身业。二种内财。前随喜语业。余是外财。十法行者。谓书写.供养.施他.听闻.披读.受持.正开演.讽诵.及思.修。此举易行。且说六种。其余四种施他.听闻.思惟.修习。应皆行之难故不说。于经卷云供养。余五于一偈者互影彰故。轻重异故易难别故。
经。药王当知(至)生此人间。
赞曰。此明悲愿来生。此间计位观因不应来故。
经。药王若有人问(至)必得作佛。
赞曰。下显是胜因来世作佛。有二。初标后释。此初也。
经。何以故(至)而供养之。
赞曰。下释。有二。初显人尊可为供养。后显位高悲愿生此。此初也。瞻视也。奉敬也。深契佛心妙达理故。由是胜因当得成佛利益大故。
经。当知此人(至)妙法华经。
赞曰。此显位高悲愿生此。能说此经是圣者故。不尔云何名大菩萨。或即凡夫久修学者简异二乘及初学者名大菩萨。菩萨名通二乘人。有及初学故。或成就发心菩提当得胜果。已成因故能说是经。
经。何况尽能(至)广演此经。
赞曰。此明于多法行。舍净业果净土.天上.及上二界而不往生生此处故。智度论云。不退菩萨深爱法故闻则深心身毛皆竖。念佛慈悲则恻怆泣泪若闻深法则大欢喜。譬如军败怖惧倒地。闷绝死者。亲族见之欲知活者。以杖鞭之则起隐轸。不起隐轸即知不活。菩萨亦尔。若闻说佛功德妙理。欢喜毛竖色异悲泣。当知此辈必得菩提。异此闻经都无异相。当知此辈无菩提分。般若论云。福不趣菩提二能趣菩提。何况于此尽能受持。非大菩萨无是哀愍。
经。若是善男子(至)广为人说。
赞曰。下明六种法师可尊。可重。文分为二。初明五可尊。后释所以。五可尊者。一说者为佛使。二毁者罪过佛。三读诵佛庄严。四在处应赞礼。五应四事供养。此初也。三业顺佛故成佛使等使者意业。遣者语业。事者身业。又传佛教名使。用佛语名遣。同佛行名事。世尊三业所为所作。皆以此法利众生故。窃说一句当同佛业。公然多说理惬佛行。
经。药王若有恶人(至)其罪甚重。
赞曰。二毁者罪过佛。恶世损多故。大集经云。毁骂犯戒比丘。过出万亿佛身血。大般若胜天王会云。若杀大千界微尘数佛得罪尚轻。毁谤此经罪过于彼。永入地狱无有出期。今毁读诵者亦复如是。若损害佛不损二利行。佛不生恼故。损读诵者损二利之行生烦恼故。又虽毁佛佛无爱憎。不废说经利益弥广。若毁读诵者为有怨亲废其修习。又骂佛甚为难。骂读诵者甚为易。诫其勿尔故作是说。又佛在时众生根胜。虽有骂佛不退善心。虽自损深损他浅故。佛无已后众生垢重。毁持经者。一切闻已多退道心。自他损重。故作是说。华手经云。若人坏乱菩提心者。乃为毁灭一切众生大法光明。罪过五无间。五无间逆不毁坏一切佛法故。毁菩提心者则为毁坏一切佛法。又佛灭后依法读诵甚为难有。能为恶世众生善友。故毁骂者罪过骂佛。呰音兹此反。毁作讹。玉篇口毁曰呰呵也。
经。药王(至)肩所荷担。
赞曰。三读诵佛庄严。具佛众德。故读诵此经当具相好等一切庄严。故华严经说。菩萨有十种庄严。一大慈庄严救护一切众生故。二大悲庄严堪忍一切故。三大愿庄严所可发愿悉究竟故。四回向庄严建立一切诸佛功德妙庄严故。五功德庄严饶益一切众生故。六波罗蜜庄严度脱一切众生故。七智慧庄严除灭一切众生烦恼愚痴闇故。八方便庄严出生善门诸善根故。九一切智心坚固不乱庄严不乐异乘故。十决定庄严于正法中灭疑惑故胜鬘经说。摄受正法善男子。荷负重任。不但持经者能担四生。亦为佛肩之所荷担。佛所重故称佛心故。为有二义。一作二被。上来被义。言作义者。即是自肩。亦担如来肩所荷担大菩提也。即为荷担阿耨菩提故。荷音胡歌反。玉篇又何可反。担也揭也。负也。
经。其所至方(至)应以奉献。
赞曰。四在处应赞礼人尊。处胜故。五应四事供养。真实福田故。堪受妙供故。馔饮食也。具食也。或为撰字。
经。所以者何(至)三菩提故。
赞曰。此释所以。由此法华最深密故不付阿难。唯付药王等极秘密故。譬如用毒为药大医所堪。小师不能。故付菩萨不付声闻化声闻故故说此时须臾得闻。当得究竟大菩提也。言契真故自得果故令他得故。
经。尔时世尊(至)并供养持者。
赞曰。下十六颂分三。初二颂总叙法师可尊应可供养之所由。次十三颂颂前法师之德。后一颂结成法胜故人可尊。此初。分二。初一颂得任运智即真智性二空真理。后一颂得真智相。一切种即后得智。及智慧即根本智。分为二故。劝自受持。并供持者。于自然智但劝供养。明自受持得之何惑。
经。若有能受持(至)广说无上法。
赞曰。下十三颂颂前法师之德。中分二。初三颂叹法师胜。后十颂颂可尊可重。此初为三。初颂佛使次颂舍净土。后颂随愿自在。
经。应以天华香(至)供养说法者。
赞曰。下十颂颂可尊可重。分二。初四颂正叹法师可尊可重。后六颂校量罪福劝生尊重。初四颂为二。一颂重说法。三颂重受持。此初也。以说法者自然必得胜妙果报。故略赞之。如契经说若有戒足虽羸劣。而能辨说利多人。如佛大师应供养。爱彼善说故相似。俱舍亦云父母.病法师.最后身菩萨.设非得圣者施果亦无量。
经。吾灭后恶世(至)行于如来事。
赞曰。此三颂重受持。一颂劝敬。一颂供养。一颂佛使。演说读诵等皆是受持。
经。经若于一劫中(至)其罪复过彼。
赞曰。下六颂挍量罪福劝生尊重。为二。初二颂挍量罪。后四颂挍量福。此初也。
经。有人求佛道(至)其福复过彼。
赞曰。下四颂分二。初二颂对佛挍量。后二颂闻法挍量供养。此初也。赞佛易故心轻利少。赞持者难故心重利多。自他有多少故。如前准解。
经。于八十亿劫(至)我今获大利。
赞曰。此以闻法挍量供养。财供.法供有优劣故。法供养者谓闻法故。
经。药王今告汝(至)法华最第一。
赞曰。第三大段显法胜故。人成可尊。
经。尔时佛复告(至)难信难解。
赞曰。下第二段明法法师。中初长行后偈颂。长行有三。初明法难信解勿妄宣传。次在在处处若说若读者下。明是法身舍利应可供养。后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来灭后欲为四众下。明说法仪则。初中复二。初明法法师深妙。后明由此人法师复成胜德。初中复二。初法难信解。后勿妄宣传。此初也。三世经中此难信解。令舍权以就实。无生而有生。故知难信。道理幽玄迂回而方证。故知难解。
经。药王此经(至)况灭度后。
赞曰。下勿忘宣传妄授与人已上。诫之勿传。诸佛已下释其所以。佛常自守未曾显说。今方说之。佛在自说。声闻之中犹有怨嫉增上慢者。尚起避席。况佛灭后诽谤不信。
经。药王当知(至)手摩其头。
赞曰。此明由法。其人法师复成胜德。有七胜德。一佛衣覆。柔和忍辱具惭愧故。为佛慈悲之所覆故。二佛护念。由此根熟佛善护念诸菩萨故。三有大信。四有志愿。以欲胜解而为自体。五有善根。六佛共宿。同住慈悲心思空胜义舍故。七佛手摩头。佛教被心。佛所记别佛摄受故。
经。药王在在处处(至)尊重赞叹。
赞曰。下明是法身舍利应可供养。有二。初明是法身舍利。后明用此人成法师亦为胜德。初中有二。初标后释。标中有五处。一说处.二读处.三诵处.四书处.五经卷住处。十法行中供养施他听闻受持思量修习。不离此四处故。所以者何。下释中有二。初显是全身舍利。后应为供养。明理.智二皆圆满。故。即是具足法身.报身。由此返照开示悟入佛之知见。通取菩提.涅槃理.事双尽矣。是以佛教造像书法身舍利安于像中云。诸法从因生。如来说是因。彼法从缘灭。大沙门所说。是为法身舍利。故无量义经云。亦名坚固舍利。准金光明经如如.如如.智名法身。故经有处即有全身。
经。若有人(至)三菩提。
赞曰。下明由此人成法身。亦为胜德。有四。一礼供此塔得近菩提。二见闻此经善行胜道。三见闻此经得近正觉。四闻经惊疑新学.具慢。此初也。趣向法身故。此近初发心菩提。
经。药王多有人(至)菩萨之道。
赞曰。二见闻此经善行胜道。是正因故已入劫数名行善行。文有七行。一见.二闻.三读.四诵.五书.六持.七供养。故知说思修等真为善行。
经。其有众生(至)三菩提。
赞曰。三见闻此经得近初地正觉。有三。一法.二喻.三合。此初也。若闻是闻慧。信解思慧。受持修慧。
经。药王譬如(至)知水必近。
赞曰。此喻也。有人喻学出要者。渴乏喻在生死无正法水。须水者。论云喻佛性水成大菩提故。即教所诠之理性。初地菩提。须规求也。于高原者广平曰原。喻佛正法覆四生罗万像。出过众道之先。难可登陟说为高原。即以生死外道之教名平川。平川之中有高原故。穿凿求之者。凿者錾也穿也。以妙慧为先。三业为作具。简择推寻求菩提故。犹见干土者。即昔日权二乘教迹。全无大乘之相名知水尚远。施功不已者二利不息故。转见湿土者谓逢般若空教大乘。有菩提之势与湿土名。遂渐至泥者喻闻此经教。知水必近者。论云受持此经得佛性水。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近于所诠佛智慧也。即显二乘教为远。大乘教为近。空教为疏中道教为亲。
经。菩萨亦复(至)三菩提。
赞曰。下合有二。初标后释。此标也。闻.解.习三如次三慧。十法行中初八闻慧。次一思慧。后一修慧。
经。所以者何(至)而为开示。
赞曰。此释所由。大菩提法有因有果。有近.正因。有远.傍因。教理行果智性.智相.五种智慧。并属此经。由经得故此经摄故。开方便门者即摄远.傍。昔说二乘教理行果显真实相者摄近.正因。今说一乘教理行果。一切皆尽故并属此经。又深固者深谓妙而难测。固谓不可破坏。佛所摄受佛所秘藏。如王齿印非余人物故。幽远者大劫修因。妙智证故。非佛不克。无人能到穷真本源。今化菩萨故谓开示。
经。药王若有(至)增上慢者。
赞曰。四闻经惊疑新学.具慢.初学菩萨.凡夫声闻故。初闻便惊.思起疑惑.修行怖畏。名为新学及增上慢。未入三位。
经。药王若有(至)云何应说。
赞曰。下第三大段明说法仪侧。有二。初教示仪轨。后若依我轨仪佛便随顺。初文有三。一问.二示.三结。此问也。
经。是善男子(至)广说斯经。
赞曰。下示。有二。初标后释。此初也。
经。如来室者(至)一切法空是。
赞曰。此释也。恒常安处寝息身心于慈悲。故名为室。维摩以空为舍。理究竟处自利舍故。此明于事。说法利他舍故。前第二卷渐次游行遂到父舍。以中道大乘为舍。以中.外相形名之为舍。彼是教舍此是行舍。亦不相违。心行调顺堪耐心劳苦。名柔和忍辱衣。外物不侵故。耐怨害.安受苦如次配之。崇贤.善拒恶法。三乘通行以惭.愧为上服。今说恶人.苦境不挠大乘别行。故说和忍为衣。亦不相违。又柔和之体即惭.愧故。安身心于空境。睹三事以漭然名空为座。维摩以四静虑为床。彼据智所生依以静虑定为床。今据智所缘依以法空为床。亦不相违。大慈悲有观也。衣.座二空观也。谓生空.法空如次。依十住毗婆沙。说法处师子座有四法。一先应恭敬礼拜大众然后升座。二众有女人应观不净。三威仪瞻视有大人相。颜色和悦人皆信受。不说外道经书心无怯畏。四于恶言问难当行忍辱。复有四法。一不轻自身。二不轻听者。三不轻所说。四不为利养。对法显扬瑜伽等中皆有问难说法等相。应广如彼。
经。安住是中(至)是法华经。
赞曰。三结也。
经。药王我于(至)听其说法。
赞曰。下若依我轨仪佛便随顺。有三。一令听.二得见.三令不忘念。此初。有三。一令化人集众。二化四众令听。三令八部往听。
经。我虽在异国(至)令得具足。
赞曰。此令得见及不忘念。逗音徒斗反逗留也又住也止也。作豆音。亦有作窦字。教能窦绎义故。逗音说文大句反又土豆反。今从徒斗反。有作[言*竇]不知所从。
经。尔时世尊(至)信受者亦难。
赞曰。下十八颂半分二。初十六颂半颂前所说。后二颂明能说.能受二俱益相。初文有三初一颂颂难信解勿妄宣传。次四颂颂法身舍利中人近菩提。后十一颂半颂说法仪轨。此初也。
经。如人渴须水(至)决定知近水。
赞曰。下四颂颂法为舍利中。人近菩提。有二。一颂半喻。二颂半合。此初也。燥音苏浩反。亦干也。
经。药王汝当知(至)近于佛智慧。
赞曰。此二颂半合也。
经。若人说此经(至)处此为说法。
赞曰。下十一颂半说法仪轨。中有二。初二颂半颂仪轨后九颂颂佛随顺此初。有二。一颂半标教。一颂释之。
经。若说此经时(至)集之令听法。
赞曰。下九颂颂佛随顺。分六。初一颂明行忍行。次三颂明我在余国。令化四众供养听法。一颂为作卫护。二颂现身令忆念。一颂具德方见佛。一颂令八部听法。此初二也。
经。若人欲加害(至)为作听法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