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道部 > 洞神部 >

九转青金灵砂丹

九转青金灵砂丹

九轉青金靈砂丹
  經名:九轉青金靈砂丹。未著撰人,似出唐代。一春。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眾街類。
  九轉青金靈砂丹
  水銀一斤 硫黃四兩
  右用陽日,以淨土磚十餘箇,砌爐一座,高二尺,上圓下方。爐中一尺五寸。下用鐵條七根,隔炭火。隔下留風門五寸,爐口闊一尺。爐中約盛炭五斤為準。候乾,用新鐵鍋一口,先用水洗淨,放於爐上烘乾,以生姜蘸醋搽鍋內。次用黃蠟少許搽潤,再用紙揩過。先下硫黃熔作汁,傾入水銀,用鉗住鍋,持鏟不住手炒攪,如有小火焰起,用米醋灑之,其火止再炒。醋灑至一碗,炒成青色為度。候玲取出,研細羅過,名青金頭。
  一轉伏火靈砂
  用鼎一付,擦洗淨,烘乾。候玲,將前青金頭末,以匙輕輕傾入火鼎中,不可滿。醋調赤石脂,塗子口,坐上水鼎,按實,用鐵線扎縛要緊,外再用六乙鹽泥,通身一固,以鐵搖條掛起。用炭五斤,成塊排砌在爐中,以堅硬炭放於底下。再用引火五兩,將藥鼎懸於爐中炭上水鼎內,先下滾湯八分,用扇去風門口煽起火,先文後武。水鼎中湯不要滾出,亦不可淺,常要抽添。如有固封處有透氣出,即以薄盥泥,竹匙挑塗固之,候爐寒為度。次日取出,開鼎,其靈砂於水鼎底懸起,取出轉丹藥,此砂可成寶。外爐訣存之。
  二轉重遊丹
  右將伏火靈砂入,研細。先用硫黃四兩入,硫候溶,次傾前砂末,同炒成紅紫色,交媾勻有些火起,以醋酒之。候玲,取出研細羅過,依前入鼎封固入爐,依前炭五斤,依前起火換水,候一伏時,寒爐取出,開鼎,其砂昇於水鼎下,取出轉丹藥。火鼎中有些灰,卻是前轉硫黃,以成真死硫灰,收起,能治痢疾玲病。用米飯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粒,棗湯服之,立效。
  三轉紫霞丹
  右將重遊丹入,研細,用硫黃三兩入鍋,熔成汁,傾入丹末,同炒成紫色,炒勻候玲,取出研細羅過,依前入鼎封固,入爐,依前用炭五斤,依前起火水鼎中湯,依前抽添一伏時。寒爐取開鼎,其砂仍前升於水鼎下,取出轉丹藥,灰依前收用。
  四轉
  右將紫霞丹入,研細,用硫黃三兩入鍋,熔成汁。次入丹末,同炒勻候。冷取出研細羅過,依前入鼎封固,入爐,依前用炭五斤,砌於爐中,依前起火水鼎內換湯,一伏時。寒爐取出,開鼎取出,再轉丹藥,其灰亦收之。
  五轉
  右將四轉丹入,研細,用硫黃二兩入鍋,候成汁,傾入丹末,同炒勻。候玲取出,再研細羅過,依前入鼎封固,入爐,依前用炭五斤,依前起火水鼎內,依前換湯,一伏時為度。寒爐取出,開鼎,將丹砂取出,再轉丹藥。
  六轉
  右將五轉丹入,研細,用硫黃二兩入鍋,候成汁,傾入丹未,同炒勻。候玲取出,研細羅過,依前入鼎封固,入爐,依前用炭五斤,依前起火水鼎中,換湯一伏時為度。寒爐取出,開鼎,將丹砂再入轉中燒煉。
  七轉還返丹
  右將六轉丹入,研細,用硫黃一兩五錢入鍋,候成汁,傾入丹末,炒成青色。候玲取出,研細羅過,依前入鼎封固入爐,依前用炭五斤,依前起火,水鼎中湯抽換,到此其丹藥不飛起,用蠹籥催火。其籥用紙做成,似銀匠家用的風袋一般,去爐風門口用之,藥鼎中作聲不要懼,一伏時,寒爐取出再轉。
  八轉
  右將還返丹入,研細,用硫黃一兩五錢入鍋,候熔作汁,傾入丹末,攪炒。候玲,取入研細羅過,依前入鼎封固入爐,依前用炭五斤,依前起火水鼎內換湯。其丹伏定不起,用崇籥催火,養之一伏時。寒爐,取出,再入轉中轉丹藥。
  九轉真陽丹
  右將八轉丹入,研細,用硫黃一兩入鍋,候作汁,傾入丹末,炒成粉白色,炒勻。候玲取出,研細羅過,依前入鼎封固入爐,依前用炭五斤,依前起火水鼎中換湯一伏時。寒爐,開鼎,其丹四起鼎中,如銀碗相似。鑿出打碎,入淨磁瓶內,用油絹封瓶口,線扎定,再用黃蠟熔汁,澆固彌密。用地穴三尺,將丹藥瓶放在底,用土埋之,七伏時出火毒。候日足取出,入乳缽中,乳細羅過,用烏驢乳汁,丸如小梧桐子大,候乾,藏於爐中。此丹已曾全煉成了。
  祭謝
  天地神明,如服時,用紅棗七箇泡湯,早晨吞三粒,無病。少壯人不可服之。
  鍊丹
  必擇淨基,燒煉為妙。忌婦女並有暗疾之人,雞貓犬亦不可見,如違不靈也。
  九轉青金靈砂丹竟
  

《九转青金灵砂丹》 相关内容:

查看目录 >> 《九转青金灵砂丹》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