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图集|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丛部 > 杂别 > 中国古代社会 >

(四)国与野的不同田制

(四)国与野的不同田制

  前面已经讲过,周代有国野之分。国中和近郊住的是周人,野里住的是被征服后以不平等关系结合在一起的各族人,主要是殷人。

  国和野的田制也是不同的。孟子说的“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也反映了国、野田制的不同。《左传》记载分伯禽殷民六族和分康叔殷民七族时,都是“启以商政”。启以商政,就是仍按商人的制度办。其中自然也很可能包括田制和税法。野,九一而助,助就是商人的税法。根据有关记载看,大约商人在野中行的是以井为单位的九夫制。周人在国郊行的是十夫制。田仍是分成方块,但是以十为单位的十夫制。《周礼》中有九【85】夫、十夫田制之别。如《周礼·地官》遂人条:“凡治野,夫间有遂,遂上有径;十夫有沟,沟上有畛;百夫有洫,洫上有涂;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以达于畿。”这是十夫制。小司徒条:“乃经土地而井牧其团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这是九夫制。

  无论九夫制还是十夫制,沟洫制度是相同的,《考工记》匠人条:“匠人为沟洫,耜广五寸,二耜为耦,一耦之伐广尺深尺谓之●,田首倍之,广二尺深二尺谓之遂;九夫为井,井间广四尺深四尺谓之沟;方十里为成,成间广八尺深八尺谓之洫;方百里为同,同间广二寻深二仞谓之浍,专达于川。”遂人条和匠人条所记,都是以纵横渠道划成的方块田,田间都是有遂、沟、洫、浍几种水道。不同的是以十为单位或以九为单位。

  九夫、十夫是不同的田制。朱熹已看出这种不同,他说:“沟洫以十为数,井田以九为数,决不可合。近世诸儒论田制,乃欲混井田、沟洫为一,则不可行。郑氏分注作两项,却是。”(《文献通考·田赋考》引《朱子语录》)。又说:“周时一夫授田百亩;乡遂用贡法,十夫有沟;都鄙用助法,八家同井。”(《孟子集注·滕文公上》)。马端临也持这种看法。《文献通考·田赋考》于引录遂人条及郑注后加按语说:“右郑注以为此乡遂用沟洫之法也,用之近郊乡遂。”于匠人条后加按语说:“右郑注以为此都鄙用井田之法也,用之野外县都”。《周礼》乡遂、都鄙、国野的关系是相当模糊的。学者间对此也有不同的看法。问题的解决,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有一点似乎是可以肯定的:国野或乡遂都鄙,各不同地区所行的田制是不同的。就暂用国与野来分,国中以十夫为单位,野以九夫一井为单位,这个结论,大概是无问题的。【86】

查看目录 >> 《中国古代社会》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 单词 趣味历史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