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图集|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子部 > 道释 > 老子校釋 >

十六章

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艹馬}。

  謙之案:「致」字,景福本、河上本作「至」。「篤」字,景龍本、景福本、趙孟頫本均作「{艹馬}」。字鑑曰:「篤,說文:『馬行頓遲,從馬,竹聲。』俗作{艹馬}。」又室町本「極」字「篤」字下有「也」字。

  謙之案:老子言「虛」共五見,惟五章「虛而不屈」,與此章「致虛極」,似有虛無之義。廣雅釋詁三;「虛,空也。」西京賦「有憑虛公子者」,注:「虛,無也。」虛有空竅之義,故訓為空為無。然而虛無之說,自是後人沿莊、列而誤,老子無此也。「虛而不屈,動而俞出」,此乃老子得易之變通屈伸者。邵雍曰「老子得易之體」,正謂此也。「致虛極」即秉要執本,清虛自守之說,亦即論語「修己以安百姓」。王通曰「清虛長而晉室亂,非老子之罪」,正謂此也。

  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

  嚴可均曰:王弼無「其」字。

  紀昀曰:案「觀」下河上注本及各本俱有「其」字。

  羅振玉曰:景龍、御注、景福、英倫諸本「觀」下均有「其」字。

  蔣錫昌曰:按淮南道應訓曰「吾以觀其復也」,文子道原篇作「吾以觀其復」,均有「其」字。王本脫去,當據補正。王注「以虛靜觀其反復」,可證也。

  夫物云云,各歸其根。

  謙之案:「云云」,河上、王弼本作「芸芸」,傅、范本作「凡物〈員云〉〈員云〉」。莊子在宥篇,文選江淹雜擬詩注引,與遂州碑本均作「云云」。案作「云云」是。「〈員云〉」、「芸」二字亦通。顧野王玉篇云部引老子:「凡物云云,復歸其根。」案「云」,不安靜之辭也。呂氏春秋「雲氣西行,云云然冬夏不輟」,漢書「談說者云云」,並是也。又「〈員云〉」,玉篇云:「音云,又音運,物數亂也。」說文:「物數紛〈員云〉亂也。」義亦可通。一說「云云」是「〈員云〉〈員云〉」之省,奕用正字。又「芸」,河上注老子:「芸芸者,華葉盛。」彭耜集注釋文曰:「『芸芸』,喻萬物也,以茂盛為動,以凋衰為靜。『云云』者,喻人事也,以逐欲為動,以息念為靜;義同。蓋經有『根』字,故作『芸芸』。」

  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

  謙之案:「靜曰復命」,御注、邢玄、慶陽、樓正、磻溪、王羲之、高翿、趙孟頫、傅、范各本與此石同。河上、王弼作「是謂復命」。

  奚侗曰:「靜曰」,各本作「是謂」,與上下文例不合。

  不知常,忘作,凶。

  嚴可均曰:「忘作,凶」,各本作「妄作,凶」。河上或作「萎」,誤也。

  謙之案:「忘」「妄」古通。韓非解老篇「前識者,無緣而忘意度也」,王先慎注:「『忘』與『妄』通。」左傳襄二十七年注「言公之多忘」,釋文:「『忘』,本又作『妄』。」莊子盜跖篇「故推正不忘耶」,釋文:「『忘』,或作『妄』。」此「忘」「妄」古通之證。「忘作凶」即「妄作凶」也。此云「復命曰常」,「不知常,妄作凶」,與易義相合。序卦傳:「復則不妄矣,故受之以無妄。」

  知常容,容能公,公能王,王能天,天能道,道能久,

  嚴可均曰:「容能公」,御注、河上、王弼「能」作「乃」,下四句皆然。又「公能王」四句,邢州本作「公能生,生能天」。

  武內義雄曰:「知常」下諸本無「曰」字,舊鈔河上本、廣明幢並有。……依注義,王本亦有「曰」字也。「公乃生」,諸王本「生」作「王」,今據敦煌無注本及道藏次解本改正。

  勞健曰:「知常容,容乃公」,以「容」、「公」二字為韻。「天乃道,道乃久」,以「道」、「久」二字為韻。獨「公乃王,王乃天」二句韻相遠。「王」字義本可疑,王弼注此二句云:「蕩然公平,則乃至於無所不周普也;無所不周普,則乃至於同乎天也。」「周普」顯非釋「王」字。道藏龍興碑本作「公能生,生能天」,「生」字更不可通。按莊子天地篇云:「執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聖人之道也。」此二句「王」字蓋即「全」字之訛。「公乃全,全乃天」,「全」、「天」二字為韻。王弼注云「周普」,是也。又呂覽本生篇「天子之動也,以全天為故者也」,高注「全猶順也」,可補王注未盡之義。今本「王」字、碑本「生」字,當並是「全」之壞字,「生」字尤形近於「全」,可為蛻變之驗也。

  沒身不殆。

  謙之案:御注本「沒」作「歿」,傅、范本亦作「歿」。勞健古本考從傅本作「沒」,實誤校。

  【音韻】此章江氏韻讀:篤、復韻(幽部),芸、根韻(文部),靜、命韻(耕部),常、明、常、凶、容、公、王韻(陽、東通韻,明音芒,凶協虛王反,容協音王,公協音光)。道、久、殆韻(之、幽通韻、道協徒以反,久音已,殆,徒以反)。

  謙之案:常、明、王,陽部,凶、容、公,東部,陽、東通韻。又殆,之部,道、久,之、幽二部兼入,之、幽通韻。姚文田以常、明為一韻(十六庚平聲),凶、容、公為一韻(一東平聲)。鄧廷楨同。

  顧炎武唐韻正卷五十二庚:「明,古音謨郎反,今以字母求之,似當作彌郎反。」引老子:「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知人者知,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是謂微明,柔勝剛,弱勝強。」「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習常。」「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

  又卷十四十四有:「久,古音几。」引老子:「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有國之母,可以長久。」又引楊慎曰:「孔子以前,久皆音几,至孔子傳易方有韭音。臨彖傳『大亨以正,天之道也,至於八月有凶,消不久也』;乾象傳『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大過象傳『枯楊生華,何可久也,老婦士夫,亦可醜也』;離象傳『履錯之敬,以辟咎也,黃離元吉,得中道也;日昃之離,何可久也』。」然既濟象傳以韻憊、疑、時、來,雜卦傳以韻止,則几、韭二音兩存之易傳矣。老子:「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按老子與夫子同時,老子書中「久」字三見,一韻殆,一韻母,一韻壽。

  右景龍碑本六十七字,敦煌本六十六字,河上本六十八字,王、傅、范本六十七字。河上本題「歸根第十六」,王本題「十六章」,范本題「致虛極章第十六」。

《老子校釋》 相关内容:

前一:十五章
后一:十七章

查看目录 >> 《老子校釋》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 单词 趣味历史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