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医部 > 其他医学 > 黄帝内经十二经脉秘与应用 >

二十六、中西医结合提高疗效的唯一途径

二十六、中西医结合提高疗效的唯一途径

  人体“十二经脉”的感应性非常敏感,如缓慢进展性的疾病,当病人本身还未感觉到有疾病症状时,“十二经脉”先已生病而产生了明、阳经脉不平,在病症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时,我们人体的感觉器官才感到自身有了病。
  按古人有“治未病之说”以具两种含义:一是在患者还未有感觉到有病之时,而医者在诊候中已发觉到患者有了阴阳经脉偏差而给予及时的调正。二是如肝木有病,知道易传脾土,在治疗上当注重实脾以防其传。故曰:“治未病”。

  笔者曾常见到有的病人到医院里通过各项医科仪器检察、化验、都察不出任何疾病的现象,但患者本身又确实感到有病。经我通过“两脉口及两人迎”的诊候,即能发现患者的阴、阳经脉不平衡,经过调治而到达阴、阳平衡之际,其患者即觉得自身的疾病消除。由此,才了解到,现代仪器检察疾病,只能诊断出有形有质肌体内外的器质病变,以及有化验数据的病变,但对一部分因“十二经脉”无形象之机理病变却难以诊断出来。因此,能证明十二经脉的正负机理、是诊疗疾病的“本中之本”,而肌体内、外形质的疾患变态乃是“本中之末”。如果遗弃祖国医学中“十二经脉”的本源基理,在辨证论治中就易于导致迷惑。

  据现代医学观察人体之内亦有两种相对立的结构,在运行生理形态及病理形态,而在生生化化衍变无息,却不知皆发源于这无形无象之“十二经脉”正负机理的潜能。

  我们祖国医学虽具备了这最本源最高深的中医体系理论,但在利用科学化的现代医疗条件上又远远不及西医。例如西医的输液、输血、输氧等,都是西医治疗最优良的疗法,利于急性病及垂危病的救治。但西医治疗慢性疾病在疗效上又远远比不上中医,如长期服用西药。甚至还有不良的药物反应。

  因为一些慢性疾病,皆由于脏腑阴阳“十二经脉”在长期偏差不平的运行中、所形成的疾病。按中医治疗,是辨别脏、腑、阴、阳经脉的虚、实之后,才立方用药调治,所施治的原则,是转化脏腑阴阳经脉的运动,使之走向正常,所以恰合纠正患者的病因及病症,故服药虽然长久却少有不良的药物反应。

  故认为西医如结合中医理论之阴阳“十二经脉”的正负运动机理,来配合药方而治疗,在疗效上应当更为理想。只有将中、值医理结合起来各取其长处、才是全面提高医学发展的方向。因此,“十二经脉”之阴、阳、正。负运动的机理,是导引融合贯通中、西医理的纲领。

  这“十二经脉”的正负机理,能联系中、西医理使之在理性上互不矛盾,所以中医之“十二经脉”的阴阳对立机理是促进中、西医理相互协调的理性之一,实能促使研究中、西医学理论而共同到达最高的医学治疗水平。

《黄帝内经十二经脉秘与应用》 相关内容:

前一:二十五、用药物治病的心得
后一:后记

查看目录 >> 《黄帝内经十二经脉秘与应用》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