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医部 > 其他医学 > 黄帝内经十二经脉秘与应用 >

十二、解释足三阴足三阳的根结矛盾

十二、解释足三阴足三阳的根结矛盾

  当足三阴经正运上升之时,其足三阴经气运行至于“结穴”;足三明经负运下降之时,其足三阴经气运行至于“根穴”。
  当足三阳经正运下降之时,其足三阳经气运行至于“根穴”;足三阳经负运上升之时,其足三阳经气运行至于“结穴”。所以足三阴及足三阳都是与它相表、里的阴阳经无间断的“根结”着,如阳经在“根”,而明经就在“结”如阴经在“根”,而阳经就在“结”。

  如果用针灸调治病疾,首先当诊察上、下、左、右、内外、阴、阳之正、负、根、结机能的盛衰,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去调和阴阳“十二经脉”。

  《灵枢·根结篇》说:“奇邪离经,不可胜数,不知根结,五脏六腑,折关败枢,开阖而走,阴阳大夫,不可复取。九针之玄,要在终始;故能知终始,一言而毕,不知终始,针道咸绝”。根据以上经言,就足以说明这根、结机能活动的始终机理,却能挽回五脏六腑,折关败枢,阴阳大失的危证救治。所以明白“十二经脉”的“根、结”机理。该是何等的关键!

  其调治根、结的实质,并非是指其固定的“根结”俞穴,而是指这左右上下阴阳神气的升、降、往、返活泼泼的机能。

  在人体的某一道阴阳经脉路线,好比火车道;其俞穴犹如火车站;其经气犹如“火车”,如果没有“火车”运行往来,其火车道和火车站也没有作用。故人死了而经路、俞穴仍在,却没有阴阳神气往来,如果用针刺亦没有感觉,所以也无作用。《灵枢·扎针十二原篇》曰:“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了也,非皮肉筋骨也。”由此,明确表达所注重的是体内这个出入游行的“灵动之神气”。因而根、结经气失调所造成的疾病,就如“火车”不能运行到终点站;或是由终点站不能回到起点站。要是“折关败枢、开阖而走、阴阳大失的危急重证,就如“火车”将要产生“越轨”而发生危险。故施针灸者当及时按照“十二经脉”的阴阳正、负机理而施法救治。病例如下:

  熊××。女。71岁。公安县人。1979年3月25日夜诊。患者夜间忽然发病昏倒不省人事。经二位医生治疗无效而请我医治。症状:双目紧闭、面色微红、口不能言、上气喘急,喉间痰鸣噜噜有声,手温足凉其两手能动而两足废不能动弹。诊侯左右两脉口及左右两人迎的动脉、阴、阳双方全显寸部脉大而尺部弱小,呈现二倍脉象,浮候有余而沉候下虚不足,脉显阴、阳双方浮越戴阳於上,主要原因为下焦真阴空虚而不能纳阳,故而导致阴阳双方浮越欲脱,其病源在肾。因足少阴肾经主下行,其经脉循行上挟舌本,故形成以上诸症。

  据患者的两手能动可排除中风之病。诊断为足少阴肾经的下元亏虚所导致阴不能纳阳而形成“类中风痱之证”法当固本培肾却无药物救急,情急之下唯有按十二经脉的根、结机理施治。随取玻璃瓶盛满温水置于患者的两足下涌泉穴处,用温热传感以导引足少阴肾经的经气归“根”,同时按压两足的“内庭穴与昆仑穴”以导阳经的经气下达。经过30分钟传热及按摩导引,其患者的两足转温、舌能言、喘平、痰下而安。所以“十二经脉”之阴、阳、根、结的运动机理,可作一切疾病辩证施治的指南。

《黄帝内经十二经脉秘与应用》 相关内容:

前一:十一、解释手太阴和手阳明的出井入合矛盾
后一:后记

查看目录 >> 《黄帝内经十二经脉秘与应用》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