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图集|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医部 > 各论类 > 诸病源候论 >

第47卷 牙齿病诸候

第47卷 牙齿病诸候

第四十七卷 牙齿病诸候

  一、牙齿痛候
  牙齿痛者,是牙齿相引痛。牙齿是骨之所终,髓之所养。手阳明之支脉,入于齿。若髓气不足,阳明脉虚,不能荣于牙齿,为风冷所伤,故疼痛也。又有虫食于牙齿,则齿根有孔,虫居其间,又传受余齿,亦绵疼痛。此则针灸不瘥,敷药虫死,乃痛止。

  二、牙痛候

  牙齿皆是骨之所终,髓气所养,而手阳明支脉入于齿。脉虚髓气不足,风冷伤之,故疼痛也。又虫食于齿,则根有孔,虫于其间,又传受余齿,亦痛掣难忍。若虫痛,非针灸可瘥,敷药虫死,乃痛止。

  三、齿痛候

  手阳明之支脉入于齿,齿是骨所终,髓之所养。若风冷客于经络,伤髓冷气入齿根,则齿痛。若虫食齿而痛者,齿根有孔,虫在其间,此则针灸不瘥,敷药虫死,痛乃止。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云∶常向本命日,栉发之始,叩齿九通,阴咒曰∶太帝散灵,五老反真;泥丸玄华,保精长存;左拘隐月,右引根;六合清练,百神受恩。咒毕,咽唾三过。常数行这,使齿不痛,发牢不白,头脑不痛。

  养生方·导引法云∶东向坐,不息四通,琢齿二七。治齿痛病。大张口,琢齿二七,一通二七。又解,四通中间,其二七大势,以意消息,瘥病而已,不复疼痛。解病,鲜白不梨,亦不疏离。久行不已,能破金刚。

  又云∶东向坐,不息四通,上下琢齿三十六下。治齿痛。

  四、风齿候

  手阳明之支脉入于齿。头面有风,阳明之脉虚,风乘虚随脉流入于齿者,则令齿有风,微肿而根浮也。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凡人常觉脊背皆崛强而闷,不问时节,缩咽膊内,仰面努膊井向上,头左右两向挪之,左右三七,一住,待血行气动定,然始更用。初缓后急,不得先急后缓。若无病患,常欲得旦起、午时、日没三辰,如用,辰别三七。除寒热病,脊、腰、头、颈、项痛,风痹。口内生疮,牙齿风,头眩,终尽除也。

  五、齿龈肿候

  手阳明之支脉入于齿。头面有风,风气流入阳明之脉,与齗间血气相搏,故成肿。

  养生方云∶水银不得近牙齿,发龈肿,善落齿。

  六、齿间血出候

  手阳明之支脉入于齿。头面有风,而阳明脉虚,风挟热乘虚入齿齗,搏于血,故血出也。

  七、牙齿虫候

  牙齿虫是虫食牙,又食于齿,亦令牙齿疼痛。皆牙齿根有孔,虫居其内,食牙齿尽,又度食余牙齿。

  八、牙虫候

  牙虫是虫食于牙,牙根有孔,虫在其间,亦令牙疼痛。食一牙尽,又度食余牙。

  九、齿虫候

  齿虫是虫食于齿,齿根有孔,虫在其间,亦令齿疼痛。食一齿尽,又度食余齿。

  养生方云∶鸡鸣时,常叩齿三十六下。长行之,齿不蠹虫,令人齿牢。

  又云∶朝未起,早漱口中唾,满口乃吞之,辄琢齿二七过。如此者三,乃止,名曰炼精。使人丁壮有颜色,去虫而牢齿。

  又云∶人能恒服玉泉,必可丁壮妍悦,去虫牢齿。玉泉谓口中唾也。

  十、齿龋注候

  手阳明之支脉入于齿,足阳明脉有入于颊,遍于齿者。其经虚,风气客之,结搏齿间,与血气相乘,则龈肿。热气加之,脓汁出而臭,侵食齿龈,谓之龋齿,亦曰风龋。

  养生方云∶朝夕琢齿,齿不龋。

  又云∶食毕,常漱口数过。不尔,使人病龋齿。

  十一、齿○1候

  齿○1者,是虫食齿至龈,脓烂汁臭,如蚀之状,故谓之齿○1。

  ○1:上‘匿’下‘虫’。

  十二、齿挺候

  手阳明之支脉入于齿。头面有风冷,传入其脉,令齿齗间津液化为脓汁,血气虚竭,不能荣于齿,故齿根露而挺出。

  十三、齿动摇候

  手阳明之支脉入于齿,足阳明之脉又遍于齿,齿为骨之所终,髓之所养。经脉虚,风邪乘之,血气不能荣润,故令动摇。

  十四、齿落不生候

  齿牙皆是骨之所终,髓之所养,手阳明、足阳明之脉,并入于齿。若血气充实,则骨髓强盛,其齿损落,犹能更生;若血气虚耗,风冷乘之,致令齿或龋或龈落者,不能复生。

  十五、齿音离候

  齿音离者,是风冷客于齿龈间,令齿齗落而脓出,其齿则疏,语则齿间有风过之声,世谓之齿音离也。

  十六、牙齿历蠹候

  牙齿皆是骨之所终,髓之所养也。手阳明、足阳明之脉,皆入于齿。风冷乘其经脉,则髓骨血损,不能荣润于牙齿,故令牙齿黯黑,谓之历蠹。

  十七、齿漏候

  手阳明之支脉入于齿。风邪客于经脉,流滞齿根,使齗肿脓汁出,愈而更发,谓之齿漏。

  十八、齿齭候

  齿者,骨之所终,髓之所养。髓弱骨虚,风气客之,则齿齭。

  十九、拔齿损候

  手阳明、足阳明之脉,并入于齿。拔齿而损脉者,则经血不止,脏虚而眩闷。

  二十、齘齿候

  齘齿者,是睡眠而相磨切也。此由血气虚,风邪客于牙车筋脉之间,故因睡、眠气息喘而邪动,引其筋脉,故上下齿相磨切有声,谓之齘齿。

  二十一、齿黄黑候

  齿者,骨之所终,髓之所养。手阳明、足阳明之脉,皆入于齿。风邪冷气,客于经脉,髓虚血弱,不能荣养于骨,枯燥无润,故令齿黄黑也。

查看目录 >> 《诸病源候论》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 单词 趣味历史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