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医部 > 各论类 > 玉机微义 >

卷四十八

卷四十八

  [卷四十八\痹证门] 内经叙痹

  经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以冬遇此为骨痹以夏遇此为筋痹以夏遇此为脉痹以至阴遇此为肌痹以秋遇此为皮痹按本论备五脏等痹甚详宜玩本文

  [卷四十八\痹证门] 脉法

  脉经曰脉涩而紧痹病

  [卷四十八\痹证门] 论痹证所因不同

  陈无择曰虽三气合痹其用不同三气袭人经络入于筋脉皮肉肌骨久而不已则入五脏烦满喘而呕者是痹客于肺烦心上气嗌干恐噫厥胀满者是痹客于心多饮数小便小腹痛如怀妊夜卧则惊者是痹客于肝善胀尻以代肿脊以代头者是痹客于肾四肢懈堕发咳呕沫上为大寒者是痹客于脾又有肠痹胞痹及六腑各有俞风寒湿所中治之随其腑俞以施针灸之法仍服逐三气发散等药则病自愈大抵痹之为病寒多则痛风多则行湿多则着在骨则重而不举在脉则血凝不流在筋则屈而不伸在肉则不仁在脾则寒逢寒则急逢热则纵又有血痹以类相从外有支饮作痹谨按痹之为证有筋挛不伸肌肉不仁者与风证绝相似故世俗多类于风痿痹证通治此千古之弊也徐先生已于卷首分出痿证一门大抵固当分其所因风则阳受之痹感风寒湿之气则阴受之为病多重痛沉着患者难易得去如钱仲阳为宋之一代明医自患周痹止能移于手足为之偏废不能尽去可见其为难治也况今世俗多类于风证通治宜乎不能得其病情也

  [卷四十八\痹证门] 论痹因虚所致

  严氏曰痹证因体虚腠理空疏受之而成逢寒则急蓬热则纵随所受邪气而生证也诊其脉大而涩为痹脉来急亦为痹脉涩而紧者亦为痹又有风血痹阴邪入于血经故也谨按人感三气为痹者正因形虚血虚尔但有在肌皮血脉浅深之异故入脏者死虽陈氏具经论颇详而其方未能以尽其变学人自宜充扩也

  [卷四十八\痹证治法] 温经胜湿之剂

  三因附子汤治风寒湿痹骨节疼痛皮肤不仁肌肉重着四肢缓纵附子(生)白芍桂心甘草白茯苓人参(各三分)白术(一两)上咀每服四钱水煎服按此太阳例药温中解表之剂

  [卷四十八\痹证治法] 疏风养血之剂

  三因黄五物汤治人骨弱肌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以微风遂作血痹脉当阴阳俱微尺中少紧身体如风痹状黄芍药桂心(等分)上咀每服四五钱入姜枣煎严氏蠲痹汤治身体烦疼项背拘急或痛或重举动艰难手足冷痹腰腿沉重筋脉无力当归芍药黄片子姜黄羌活(各一两半)甘草(炙半两)上咀每服四五钱入姜枣煎黄酒治风湿痹身体顽麻皮肤瘙痒筋脉挛急言语謇涩手足不遂时觉不仁黄防风桂天麻萆石斛虎骨(炙)白芍当归云母粉白术茵芋叶木香仙灵脾甘草川续断上锉如麻豆大以生绢袋盛好酒一斗浸之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每服一盏温服之不拘时防风汤治血痹皮肤不仁防风(二两)川独活川当归赤茯苓秦艽赤芍黄芩(各一两)桂心杏仁甘草(炙各半两)上咀每四五钱入姜煎独活寄生汤治肝肾虚弱感风湿致痹两胫缓纵痹弱不仁方见香港脚门谨按以上方多太阳例药也大抵痹证有兼风兼湿寒热独胜腑脏所受不同用者自宜扩充然此证因虚而感既着体不去须制对证药日夜饮之虽留连不愈能守病禁不令入脏庶可扶持也如钱仲阳取茯苓其大逾斗者以法啖之阅月乃尽由此虽偏废而气骨坚悍如无疾者寿八十二而终惜乎其方无传

  [卷四十八\痹证治法] 治痰饮之剂

  茯苓汤治支饮手足麻痹多唾眩冒半夏赤茯苓橘红(各一两)枳实桔梗甘草(各半两)上咀每服四五钱入姜七片水煎按此言支饮能为痹证即饮能为香港脚证是也大抵因虚而传注邪客日久荣卫壅郁多致湿热经缓不能自收持如逢热则纵也以上方未能尽其例用者自宜通变也

《玉机微义》 相关内容:

前一:卷四十七
后一:卷五十

查看目录 >> 《玉机微义》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