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域志
建置沿革星野疆域山川形勝海道潮汐風信氣候
古肇九州,畫野分疆,制為封域,以治其民。臺灣跨海而東,地在中華以外。自康熙初列入版圖,始為閩、浙之護衛,亦吳、粵之藩籬也。山川還遶,土田膏腴,視彼瓊州,殆有過焉。彰化原屬諸羅,廷議以地輿廣遠,遂南截虎尾、北抵大甲,分為彰化。深山大澤,磅礡鬱結,洵據東瀛之上游,為北路之奧區也。志封域。
建置沿革
星野
疆域
山川
形勝
海道
潮汐
風信
氣候
·建置沿革
彰化縣,故屬諸羅半線(諸羅即今嘉義縣,半線社名)。古荒裔地,不入版圖。
明宣德間,太監王三保(通志作鄭和)因風過台,則今之臺灣府治,未入諸羅也。
嘉靖四十二年,海寇林道乾導倭人掠近海地;都督俞大猷征之,追至澎湖。道乾走臺灣。
萬歷末年,荷蘭據臺灣,築城於一鯤身之上,曰臺灣城。臺灣之名昉諸此。天啟二年,荷蘭據澎湖,又城焉。
天啟五年,海寇顏思齊入臺灣,鄭芝龍附之。思齊引倭奴剽掠海上,以臺灣為巢穴。其所部屬多中土人。中土人之入臺灣,自顏思齊始也。於是思齊與荷蘭,共據臺灣之地。思齊死,眾立芝龍為長。鄭氏之有臺灣,蓋自此始。
崇禎元年,芝龍率所部屬,降於督師熊文燦,時猶遷延海上也。
國朝順治三年秋八月平閩,芝龍乃就撫。芝龍既降,而荷蘭遂盡得臺灣之地。
順治十八年辛丑,鄭成功(芝龍子)自江南敗歸,因甲螺何斌以取臺灣。比至鹿耳門,水驟漲,遂克臺灣;逐荷蘭歸國。成功改臺灣城為安平鎮,總號台地曰東都;置一府曰承天,分南北為二縣:南曰萬年,北曰天興,即今諸羅地。康熙二年夏五月,成功死,子經嗣。改東都為東寧,二縣為二州。設南北路澎湖安撫司。康熙二十年正月,鄭經死,子克塽嗣。
康熙二十二年夏六月,將軍施琅克澎湖。秋八月鄭克塽降。於是琅疏請留臺灣為外蔽。詔報可。二十三年,設諸羅縣,隸臺灣府。南自蔦松、新港,北至雞籠山後,皆屬焉。
雍正元年,乃分諸羅中間百餘里之地,南截虎尾,北抵大甲,設彰化縣治,而彰化之建置自此始。
·星野
周官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建封域,各有分野,以觀妖祥。其時揚州之域,南越、甌、閩,未通上國,無所謂臺灣也,況諸羅乎?「晉志」於吳、越州郡,各詳所入度,獨閩、粵闕焉。閩、粵與會稽同度。會稽入牛一度,則建安以南,其為牽牛、織女之分無疑也。諸羅僻在台北,古王會不載,星野分屬於何方而辨?白麓鄭氏亦鄒之說曰:諸羅系於臺灣,台系於閩,星野宜從閩。「禹貢」揚州之域,天文牛、女分野。牛、女於辰為丑,銀海之屬,星紀之次。明時,澎湖屬於泉,泉分野從閩為牛、女,則台從泉為牛、女無疑。台南鄰於粵,北對峙於閩安,而西逼近於漳。漳分野視閩,粵分野視台。台與漳接壤,分野從漳為牛、女無疑。唐開元僧一行有云:星紀當雲漢下流,百川歸焉。其分野下窮南紀之曲,東南負海為星紀。「爾雅」云:星紀,斗牽牛也。台郡宅東南,分野應屬牛、女無疑。則又有為之說者曰:星紀吳、越分也。銀海元武象也。劉向曰:吳、越屬斗、牛、女分。晉、隋、元志吳、越其辰在丑。台在泉之窮南,去閩省遠矣,不宜為銀海之屬。又在漳之極東,去吳、越更遠矣,不宜為星紀之次。窮南極東,星土亦稍異矣。台分野其在女虛之交乎。則為之辨曰:虛、元枵之次,在子之辰。齊、青州分野。分星所主在北,以台之稍迤而東,遽疑其越次越辰,是坐井觀天之見也。且從泉、近事也,從漳、紀地也。東南負海為星紀,僧一行之說也。台分野以牛、女為定,又何疑乎?石氏引陳元麟之說則不然。其說曰:臺灣海島之地,不在九州之限。按古四譯館,因外夷來貢,以外夷分方紀星。臺灣原屬島夷,其次為鶉尾,其宿為翼,其辰為已。天文宋志云:鶉、尾在翼、軫之交,居南方七宿之末,隨南極而半入海,呂宋、淡水、臺灣是也。利瑪竇云:鶉、尾之次,於建仲呂,岡山分野(台有大小岡山)。「爾雅」云:鶉尾、翼軫也。郭璞注云:翼、軫南方之傾,地勢之下,翼巳之間,火星所屬,故謂之鶉尾。至其分度,往往不同。唐開禧起翼二十度,宋元會元曆起翼二十度杪。明授時歷又起翼二十度。本朝欽天監所定時憲歷,則止十七度整。呂宋居於巽巳,入翼十度。日本在寅艮,入軫八度。臺灣背接呂宋,右連日本,其值翼九度無疑。俗以附漳、泉分野。不知漳、泉系丑地牛、女之分,與巳位無涉。故占驗之家,概以臺灣同島夷一體測驗,而以里差計之,臺灣為翼九度。諸羅在台北角木,遠照斜插隱見屬翼八度七分之三。鳳山在台南,亦同屬翼九度杪,牛、女星紀,約略之見,不可從也。
按海外聞見,如扶餘、日本、占城諸國,歷代所紀,皆略可考。諸羅由明以前,中國人跡所未及,象緯占候,班固以來無述焉。考步之家,言人人殊,裨鄰次舍,各有差謬。此以為軫,彼以為角。甲以為氐,乙以為房。南斗六星,即斗、牛之斗,而分野在北。北斗天樞同在張宿十度,而分野在南。蓋自昔已然。天道幽遠,其理固有不可究詰者,姑合諸說而並存之。以俟博雅知星者論定云(以上全錄「諸羅縣志」)。
鄭六亭、謝退谷二先生,續修「臺灣縣志」所引諸說,與上略同。而終謂臺灣之分野不可知,不敢鑿其說以實之。亦仍付之闕疑而已。蓋分野之說,始於周官,而不詳其所辨之法。則九州之內,其星野已無確據,況在九州之外乎?臺灣孤懸海外,從前人跡不到,非獨文獻無徵也;星野之說,尤多聚訟;而究亦不必深求也。彰化故屬諸羅,則亦仍依諸志之分野錄之,以備觀覽而已。
·疆域
彰化縣在福建布政使司東南大海中。計水、陸程共一千零六十里。在臺灣府北,陸程二百餘里。縣東負山,西面海,東西距九十餘里,南北延袤一百二十里。東至平林仔莊七十五里,西至大海二十五里,南至虎溪與嘉義縣北交界七十里,北至大甲溪與淡水廳南交界五十里。東不盡內山,西不盡大海。東北至東勢角莊六十餘里。東南至水沙連保六十餘里。西北至大甲溪海岸五十餘里,西南至舊虎尾溪北豐保海岸七十餘里。
·山川
邑治負山面海,拱神州而西向,叢於東而發軔於北,延袤於南。全郡綿亙千有餘里,而彰化適居其中。凡山之險阻,人跡不到者,統稱內山。其脈絡相聯,可指而名者,則發源於福寧府海島,東入於海關潼、白畎(二山名),護送大海中,乃渡重洋而結腦乎雞籠(雞籠嶼突起海中,上有荷蘭故城)。由雞籠嶼穿港而東,曰大雞籠山,巍然高峻,陡插雲霄,是全台郡邑之太祖山也。由大雞籠而西為金包里山(山背有旗干石對峙),作中流之砥柱。又西為小雞籠山(山之右有石,空如門,曰石門)。由小雞籠蜿蜓而南,矗起大山,屹立於淡水港之東北者,曰大遯山。其卻而仄立於東者曰磺山。自大遯以南,山勢漸趨入內,煙霏霧結,峰巒莫數,奔騰而南下者三百餘里。乃特起大山,獨立空際,如鶴立雞群一樣。以其高大而鬱然,名之曰大烏山。是邑治之祖山也。由大烏山分脈而西曰大員山(俗呼熬酒桶山)。轉水底寮,出大滿山、石岡仔,至千絲帳落脈,過葫蘆墩、岸里社,再起紅圳頭山,自北而南,至大肚山止,無邑治之護衛。自八卦山前觀之,儼若屏幛然。由大烏山分脈南下,則從福骨、萬霧二社、斗截等山,逶迤曲折至水里社,乃起高峰,旋轉而行,至集集大山,圓秀特立,則邑治之少祖山也。其巍峨莊重,面獨西向,狀若華蓋者,即名華蓋山。由華蓋盤曲而出,中開平洋,四山環遶,自成一局者:埔里社也。自埔里社過內魴,至水社,中有大潭,長十餘里,闊三、四里許。潭中有小山,曰珠仔山(狀若球,故名),圓浮水面(「諸志」所謂:水沙浮嶼是也),潭水兩邊,分為二色,故名日月潭。真海外別一洞天也(堪輿家以此潭為廕龍池)。自日月潭邊水社之南,逶迤而下,特起主山,曰集集。由集集大山出脈諸山,聯絡向西狂奔,在濁水溪之北,勢若萬馬奔馳,不可羈勒。至濁水莊後,穿洋過峽,約十里開平;遠望之則見降勢落脈,分明在目;近矚之但見一片平鋪,莫尋蹤跡,如草色,遙看近卻無。自過平至松柏坑、屈尺址,乃起峰巒,別抽一枝南下以塞水口(俗稱外觸口)。其大幹則由南逆北,旋起旋伏,上皆平坦,可墾為園;惟摺疊處則多曲折,高峰旋轉,視若平地。至牛港嶺,又起一山,橫亙其間。自山上平處望之,真若山上有山者。中幹向北而行,兩旁分支下垂,統大勢觀之,恍如蜈蚣一樣(或謂瓜藤龍)。自牛港嶺至同安寮,上俱開平。至米粉寮山,細束蜂腰而過,陡起二坪,轉落鶴膝,乃起大坪曰紅塗崎(俗呼跌死猿,奇險可畏)。即四方大土屏也。彰化諸山分脈,皆從此出,是邑治之父母山也。由紅塗崎山分支,向東北去者,為內、外快官山。其分支向西北行者至烏頭坑山,又分為二:其一自北逆折而南,過草子山,陡起四方大屏亞於紅塗崎者,曰龍頷山。由龍頷山紆迴盤曲,轉折頓起,自南而西,高峰接續,至■〈犭姜〉仔寮山,開屏列帳。復從東出西者,為九腦芙蓉帳,落脈中抽連起珠泡乃頓土屏。自是而出者為虎山、巖山、馬仔山、龜山、李仔山、水坑山、埤仔後山、邱厝宅山、赤塗崎山,至白沙坑溪南而止。由■〈犭姜〉仔寮山分支向南者,為蔦松坑山、內莊山、楓腳莊山、員仔內山,至三家春莊前山而止(此與邑治分支南下山也)。由烏頭坑山分支北行者,為猴獅頭山、為鹿寮山、坑仔內山、打銃山、番仔井山。又轉西而南者,為待人坑山、觀音山。此皆邑治之護衛也。而觀音山蔚然秀拔,以作學宮之朝拱。其由草子山向北而行,至十六份山,門屏束峽,自市仔尾轉北面南,至八卦亭山而止,則邑治之主山也(「諸志」云:高峰秀出者曰望寮山,其下有北路中軍之旗鼓,則半線之營壘也。即今八卦亭山,一名定軍山,距縣城東門不過數百武也)。
北有大甲之銀錠山,南有斗六之尖山。二山遙遙相對,則邑治之左右輔也。
內山峰巒參差,濃遮密陰,翠若列屏,則邑治之後幛,環列於東也。
東南九十九尖,匝筍瑤篸,排空無際,有萬笏朝天之象,即邑治之尖峰也(俗名火燄山,即燄峰朝霞之景)。與火燄山相映,中隔烏溪而起於平地者,曰茭荖山。山後一窩平地,為內木柵莊。茭荖山關攔於外,若水口之鎖鑰焉。東北為貓霧拺諸山,中開平洋,良田萬頃,為邑治一大聚落也。
東北葫蘆墩山,落脈出西。由橫山而過,再起峰巒曰蓬山。蓬山之南曰鰲頭山,以山之形若鰲頭故也。又南為沙轆山,又曰龍目井山。樹木參差,山峰特秀,為北方諸山之冠。又轉而南曰大肚山。在西望之,儼似月眉一樣。在貓霧拺以為案山,實邑治之北障也。
東南三峰並峙,高插雲霄,若隱若現,奇幻不測,即邑治之案外尖峰也(俗呼香爐燭檯山,狀似筆架,在諸羅八同關地界)。
山
大烏山:在貓霧拺上保東勢角內極東。於萬山之巔,獨見高大。為邑治諸山之祖(距縣治百餘里)。
大半天山:在水沙連內濁水溪南。山勢幽深,危險莫比。前林逆曾遁於此,恃險自固,為我軍奮勇攻克。
小半天山:與大半天相連,高插雲霄(距縣七十里)。
大平頂山:與大、小半天山相接,上頗平坦;可以屯札。昔大將軍福公,嘗由此攻克大半天。
溪洲仔山:在沙連濁水東南畔護衛縣龍轉身處。
阿拔泉山:在沙連界阿里山發祖。山麓之水流與故虎尾溪會,舊有阿拔泉渡。
雪山:在水沙連內。山經年積雪,瑩澈光明,晴霽望之,輝如白玉。即「諸志」所謂:「玉山」也。高插天外,常隱不見,奇幻莫測。
集集山:在水沙連內,高峰聳拔,峻秀無雙;為邑治少祖。山上有兩池,分居左右,周圍八、九丈。雖遇大旱,水終不涸(堪輿家名為廕龍池,為邑治聚秀之應)。昔大將軍福公,嘗破林逆於山麓。險阻可恃,為八埔水二社之要路。今山下有集集街(距縣七十里)。
水沙連內山:在縣治東南一百里。內有大圍,四周皆山。共番二十四社,負山隔湖而居。路極險絕,駕籐為橋,內分南北兩港:其南港有吷山、木扣山、卓咯山、丹山、頭圍山、二圍山、木武郡山;北港有貓里眉山、致霧山。因人跡罕到,莫能詳考。
內觸口山:在縣治東南六十餘里,清、濁二水經此會合西出。北連集集山、八紀仙山、風爐山。南連清水溝山、牛穩格山、豬母朥山。
八娘坑山:在縣治東南六十餘里,山麓稍平。
虎仔坑山:在縣治東南五十餘里。左連八娘坑外觸口山。
牛相觸山:在縣治東南五十餘里。南北兩峰,如牛奮其角而將觸。中隔一溪,南連斗六門,北接大武郡。欲入水沙連內山,以此為總路要區。
牛牯嶺山:在縣治南三十餘里。山上平坦,可耕、可居,橫亙十數里。
大武郡山:在縣治南三十餘里。由牛相觸山分支,右出橫亙二、三十里,下有清水巖。
南投山:在縣治東南四十里,山麓為縣丞署。
施厝平頂山:在縣治南四十里。上頗平坦,居民數村;其東面有碧山巖。
貓羅山:在縣治南二十餘里。東面山下,有寶藏寺。
同安嶺:在縣治南二十餘里,與貓羅相接。山形似蜈蚣,下山兩旁分支。
紅塗崎山:在縣治東南十餘里。上平而方,高出眾峰之上,為邑治父母山。左分支為燕霧山;右分支為快官山;中峰疊翠,層巒聳拔。
白沙坑山:在縣治南六里。峰巒特秀,奇麗莫匹。內有龜山、馬仔山、埤仔后山、虎山、巖山、樹木陰翳,松竹交加,頗饒遊觀之勝;故以「虎巖聽竹」為邑治八景之一。邑之書院名曰:「白沙」,蓋取白沙山川之秀,為邑治遙拱,主人材蔚起之象。
觀音山:在城南三里。尖峰秀拔,為邑治之朝山。
望寮山:一名定軍山,一名八卦山,在邑治東門外。其內為坑仔內山、鹿寮山、番仔井山。以望寮山為邑治主山,上建鎮番亭。「郡志」謂:「鎮亭晴雲」,即其處也。嘉慶十七年,邑治建城,乃就鎮亭故址,改建磚寨,為邑治八景之一,曰:「定寨望洋」是也。
北投山:在縣治東南,與施厝平相接。山麓有碧山巖寺,頗覺幽靜。每當清晨,遙望九十九峰,蒼翠在目,殊有佳致。為邑治八景之一:「碧山曙色」是也。
許厝寮山:即大武郡山之曲處。清水巖寺在其麓。邱壑林泉,頗饒幽趣,春日尤佳。為邑治八景之一,曰:「清水春光」是也。
華蓋山:在縣治東百里有奇。台郡諸山大幹皆自北而南,故自淡水以下,山勢南趨;惟此山面獨西向,秀挺超拔。南北兩溪會合於下。烏溪之源出焉。其南為埔里,北為眉宗,俱開局面,洵邑治第一山也。
火燄山:在縣治東五十里。夾貓羅、貓霧二山為之左右,峰尖莫數,秀插雲霄,狀若火燄。樹林茂密,上多松、柏。其下為烏溪之流所經。山半有蝙蝠洞,其蝙蝠多且大。山上有池,周圍數丈,雖大旱水終不涸。相傳池中有文龜,天欲風雨,文龜見於水面。其峰尖銳若削,曙色初開,霞光燦爛。「郡志」謂:「燄峰朝霞」,即邑治舊八景之一。「諸志」所云:九十九尖,亦指此山也。
茭荖山:在北投之東。平地突起,中有高峰。方言云:茭荖,竹器也。其山員頂,象形以名。父老相傳:林爽文謀逆時,聚眾此山,以磁碗作筶,各唱名擲下,以筶不破者為盟主。
內木柵山:在北投之東。地頗平曠,北近火燄山,東接三層崎。雖草萊新闢,而居民數莊。
萬丹山:在縣治東五十餘里。其內山彎轉屈曲,有八紀仙、撻仔灣、龍眼林、番仔吧等山環兩旁,中通一溪。
大哮山、萬斗六山、軍工寮山、登台山與大姑婆、車籠埔等山:綿亙數十里。山麓平坦,可墾田園。距縣治東南三十餘里。
黃竹坑山:在縣治東三十里。山上皆竹,嘗結實;道光辛卯年春,居民取竹實蒸為■〈飠臭〉餌,其味甚佳。
阿里史山:在縣治東北四十餘里,其山頂欹面側,落脈斜飛至大里杙降勢而止。林逆滋擾時,以大里杙為巢穴,大將軍福公攻克之。
大員山:在縣治東北七十餘里。山頂員形,似熬酒桶,故俗呼酒桶山。與水底寮、大湳山、罩蘭山、大茅埔山:俱在東勢角左右。
樸仔籬山:在縣治東北五十里,下連岸里社諸山。
紅圳頭山:在縣治北四十里,與橫山接壤。一片平鋪,自東而西,山麓平坦,亙十餘里。
鰲頭山:在縣治西三十里。山形似鰲頭,因以為名。北接蓬山,南連沙轆山,多平坦,可墾為園。
龍目井山:在縣治北二十餘里。山下有二石,狀若龍目。石旁清泉湧起數尺,雅有可觀。為邑治八景之一:「寵井觀泉」是也。
大肚山:在縣治北十里。遠望之樣似峨眉,與望寮山對峙。山後秀淨,為貓霧拺一帶案山。山麓樹木陰翳,樵採者行歌互答。「郡志」:「肚嶺樵歌」是也。今則萌孽無存,已見濯濯矣。
貓霧拺山:在縣治東北二十餘里。沃野平原,良田萬頃,邑之米粟,多產其地。
川
凡水皆東流,邑治之水獨歸西。以台之東皆倚山,西抗皆海也。水源自山彙流揚波,謂之溪。溪漸於海,潮汐應焉,謂之港;海■〈氵义〉無源,潮流而瀦,隨其所到以為遠近,亦謂之港。邑治之背為東洋,前距西海二十餘里。以海為帶。南北之水,皆環抱注海,會於鹿港為朝宗。今略計之,以溪名者十有五,以港名者十,港與溪合者八,海汊自為港者三,潭池、陂圳之屬不與焉。
溪
阿拔泉溪:發源於阿里山。西北過竹腳寮山,為阿拔泉渡,西合於虎尾。
虎尾溪:發源於水沙連內山。南出刺嘴(社名,以番女皆刺嘴吻也),過水沙連社,合貓丹(社名)、蠻蠻(社名)之濁流,西過牛相觸(山名),北分於東螺。又南彙阿拔泉之流為西螺,過黃地崙(莊名)、布嶼稟(社名),出白沙墩之北,至於番仔挖(港名,港口原有浮嶼,內可泊小船),入於海。
東螺溪:分自虎尾之牛相觸(水色皆黑。土人云:虎尾東螺水清則時事有變),北折而西,過打馬辰、樹仔腳、貓兒干(上三莊名,皆有渡),彙於海豐港(港口舊有商船到此載米粟),入於海(海水入至北路汛防前而止)。遵海而北,為三林港(海■〈氵义〉港口有商船到此載米粟。港水入至二林社止)。
西螺溪:源出濁水溪,至崁頭厝(莊名),與三條圳合,入於海。
三條圳溪:源分濁水,在東、西螺交界之中。西至崁頭厝,與西螺溪合,入於海。
大武郡溪:發源於大武郡山,西出馬芝遴(社名),又西至鹿仔港(港口今設正口,配運官粟,大小商船皆泊於此),入於海。
濁水溪:發源於內山,莫知所自出。相傳水源本清流,至一潭,方變為濁。至福骨、卓扣合南港丹蠻郡(三社名)之水,過集集(山名),逕外觸口,分為虎尾、西螺、東螺三條圳;西折崁頭厝、三條圳,一又與西螺合,至番仔挖,入於海。
大肚溪:源出南北投(莊名)。南合貓羅(莊名),北收貓霧拺諸水,會於雙溪口。又西至掃帚尾(莊名),入於海。
清水溪:發源於水沙連內山,至內觸口、杉木嶺,又西折至外觸口,入於濁水。
萬丹溪:源出自內山。西彙為葫蘆肚,逕城頭坑,會貓羅,入於大肚溪。
萬斗六溪:發源於內山,逕火燄(山名),合大肚,入於海。
貓霧拺溪:發源於內山。由岸里(社名)逕北莊(社名),南至學田(莊名),出新莊仔(莊名),合大肚,入於海。
大甲溪:發源於沙里興(社名)。由大茅埔(莊名)、東熱角(莊名)、樸仔籬山腳,過岸里社後,西折紅圳頭(莊名),南分為寓鰲頭圳,西南至高密(莊名),入於海。
蛤蒲溪:源分大甲,西至高密莊北,入於海。
港
番仔挖港:在縣治西南四十餘里。北之大肚、鹿港溪,南之大突、二林溪諸水,俱匯此入海。
五義港:海■〈氵义〉,在沙轆莊北。
水裡港:海■〈氵义〉,在大肚溪北。
草港:海■〈氵义〉,在鹿仔港北。
塗墼窟港:海■〈氵义〉,在大肚溪尾。
海豐港:海■〈氵义〉。
井
古月井:在東門外八卦山麓。前系居民李氏園中,忽湧甘泉,人爭汲焉。邑令胡公捐俸購之為井(古月即胡字也。有碑記及詩,刻城隍廟壁)。
番仔井:在東門外里許。泉清而甘。以在番仔井山下故名(或曰山因井而得名,非井以山名也)。
紅毛井:在東門外半里許。泉有數穴,味亦清甘,但吝於出。汲者每環井以俟其出。故老相傳:以為紅夷故井云。
龍目井:在邑治北十七里。其泉湧起數尺,如噴玉花。山下田數百畝,皆資此泉灌溉。色清味甘,里人多汲焉。旁有兩石,狀若龍目,故名。
國姓井:在邑治東北六七里柴坑仔莊後。其水清澄,視之深僅尺許,白沙明淨。里人以繩縛石墜之,則深靡所底,繩盡少頃,石自湧出。以足探之沒脛,則似有從中挽下者。故老相傳:昔有兩牛相觸,一牛誤陷井中,俄頃沉沒,終無浮出。
柴頭井:在縣治南二十四里。泉清而潔,可造紅曲。近莊曲窯十餘,皆資此泉製造(枋橋頭街天后宮內有碑紀其事)。
潭
水里社潭:一名日月潭,在水沙連內。潭中水色,兩邊不同;中突一嶼,曰珠仔山。潭長八、九里,闊三、四里,深二十餘丈。潭底有大茄苳樹一株,水清可見。故老相傳:雍正間,巡道吳冒祚討生番骨宗,屢圍莫獲,吳乃相地勢,砍茄苳,骨宗始就擒。或曰:骨宗即茄苳樹精。「諸志」稱此潭為海外別一洞天,有:「沙連浮嶼」說及詩,見藝文。
月眉潭:在縣北十里和美線莊畔,形似月眉。水色澄鮮,印以皎月,上下天光,一碧萬頃,秋景尤佳,故為邑治八景之一:「眉潭秋月」是也。今潭水久涸,已填為埔矣。
水漣潭:方廣三丈餘,形若井,崇山環列。天將風雨,則水漲發聲如潮,番民以占陰晴。
鬼面潭:在半線社東山內,水泉停瀦為潭。夏、秋則溢,春、冬則涸(或云鬼面即
水漣,音相近而誤也)。
大窟潭:在火燄山半壁。水只微出,大旱不涸,潭底龜魚甚多,相傳內有文龜。
石螺潭:源從烏溪流入,形如石螺,故名。
馬鳴潭:在貓霧拺內,詳見水利。
泉
半壁泉:在內木柵莊畔。峭壁削立幾十丈,其泉從半壁飛下,恍如瀑布一樣。泉清味甘,里人多汲焉。餘泉灌田數千畝。
寓鰲頭泉:在寓鰲頭山下。泉從石隙流出,清甘絕倫,里人多汲焉。山下田數千畝,皆藉灌溉,大旱不涸。
出水莊泉:在大武郡保出水莊後坑內流出,清潔可愛,里人多汲焉。餘泉灌田數千畝。每泉大湧,則時事有變。泉若驟枯,則榖價高昂,歷驗不爽。
·形勝
邑治居全台之中,山川秀麗,廣袤蜿蜓,內控十三保半之民番,外扼一百餘里之要領。揖鯨海而枕獅山,東西壯其流峙;左鰲頭而右虎尾,南北扃乎戶庭。山以珠而著,潭以寶而傳。水沙浮嶼,闢異境而擬瀛洲;蒲裡開洋,墾平疇而分繡壤。足徵氣象之崢嶸,標土田之沃衍已。乃若煙火萬家,鹿水為財帛之聚;飛泉半壁,烏溪擅邱壑之奇。碧山曙色,恍圖畫之天開;清水春光,疑淨羅之入夢。洵為海外雄圖矣。
邑中八景:豐亭坐月、定寨望洋、虎巖聽竹、龍井觀泉、碧山曙色、清水春光、珠潭浮嶼、鹿港飛帆。
豐亭,縣署後豐樂亭也。前嘉慶三年,邑令胡應魁,以邑之主山名八卦山,乃於署後建太極亭,取太極生兩儀、四象生八卦之義。亭為重樓,上有護欄,複道相通,可以眺遠;戶牖軒豁,具有雅致。十六年,邑令楊桂森重修,改太極亭為豐樂亭。是年三月,榖價高騰,四月,早禾大熟,乃改是亭以志喜。即年豐民樂之意也。
定寨,定軍山上磚寨也。定軍山即八卦山,雍正間,巡道倪象愷平大甲西社番林武力等之亂,乃建亭山上,名山曰定軍,名亭曰鎮番,紀武功也。乾隆六十年三月,陳周全滋擾,亭毀於火,遺址無存。嘉慶十六年,邑令楊桂森倡建縣城。又於定軍山上造磚寨,曰定寨。門樓高敞,登臨一望,遠矚全邑之形勝,近瞰一城之人煙,甚壯觀也。而大海茫茫,飛帆在目,則又得一勝概矣。故以「豐亭坐月」、「定寨望洋」,冠乎八景之上,所以尊縣治也。
虎巖曰沙坑內虎山巖也。乾隆十二年,里人賴光高募建。巖左右依山環抱,茂林修竹,翠巘丹崖,遊覽之勝,與碧山巖等。每當春、夏之交,禽聲上下,竹影參差,清風徐來,綠陰滿地,置身其間,彷彿神仙境界。
龍井,蛇仔崙莊北龍目井也。其泉清而味甘,湧起尺許,如噴玉花。井旁有二石,狀似龍目,故名。里人環井而居,竹籬茅舍,亦饒幽致。
碧山巖,在北投莊西山上。乾隆十七年住僧募建。巖有樹木、溪流環其前,林泉幽寂,頗饒遊觀之趣。清晨四望,崇山峻嶺,羅列寺前。燄峰九十九尖,狀似玉筍排空,參差無際,洵屬奇觀。
清水巖,在許厝寮山麓,乾隆初寺僧募建。嘉慶二十四年重修。巖左右青嶂環遶,樹木陰翳,曲逕通幽,邱壑之勝,恍似畫圖。春和景明,野花濃發,士女到巖遊覽,儼入香國中矣。
珠潭,沙連日月潭也。四周大山,山外溪流包絡。自山口入潭,廣八、九里,屈曲如環。水深多魚,中浮一嶼,曰珠仔山。番欲詣嶼,划蟒甲以渡。嶼員淨開爽,青嶂白波,雲水飛動,海外別一洞天也。
鹿仔港,煙火萬家,舟車輻輳,為北路一大市鎮。西望重洋,風帆爭飛,萬幅在目,波瀾壯闊,接天無際,真巨觀也。
·海道
環台皆海也,自邑治計之,南至郡城,旱程二百里;又至鳳山之沙馬磯頭,旱程四百九十六里。水程視風信為遠近,風利則船捷,易到而近;不利,則船緩,難到而遠,故不能定程也。北至淡水廳,旱程一百四十里;又至雞籠鼻頭,旱程四百三十里。水程亦以風信為遲速。西至鹿仔港,旱程二十里。由鹿港至泉之蚶江水程九更,泉之獺窟八更。以東北、東南風為順,西風為逆。由鹿港至廈門十二更,以東北風為順。
彰邑與泉州府遙對。鹿港為泉、廈二郊商船貿易要地。內地來鹿者,廈門以南風為順,磁頭深滬次之。崇武以北風為順,獺窟次之。故北風時,廈船來鹿,必至崇武、獺窟方放洋。南風時,蚶江、獺窟船來鹿,必至磁頭、深滬方放洋。
澎湖與笨港相對,故澎船往返,洋中可雙見山。其來鹿港,以西南風為順;回以東北風為順。若冬天北風盛發,則不便來鹿。
凡北船來鹿,至四、五月便回。南船來鹿,至七、八月便回。順風故也。
凡船自內地來台者,皆橫流而渡,故曰橫洋。
黑水溝有二:大溝闊而淺,小溝狹而深,故又曰重洋。
舟人捩舵揚帆出海曰放洋。舵工定針路而視所向用字也。
凡舟行務依上風。夏令多南風,放洋必從南。冬令多北風,放洋必從北。若誤居下風,則針路便失,故舟人爭上風,猶作文之力爭上流也。
自鹿港出洋,水色皆白;間有赤塗色水者,則溪流所注也。回顧台山,羅列如畫,蒼翠在目;已而漸遠,水色青藍;遠山一角,猶隱約波間。旋見青變為黑,則小洋之黑水溝也。過溝,水色稍淡,未幾深黑如墨,橫流迅駛,即大洋之黑水溝也。險急既過,依然清水,轉瞬而泉郡之山影在水面,若一抹痕。俄而水漸碧色,碧轉為白,則泉之大隊山在目前矣。
黑水小溝仍屬臺灣。黑水大溝則臺灣與內地分界處也。闊約七、八十里,視之水黑如墨。以桶伋起,汲清水也。小溝深險絕倫,船難寄椗。大溝水亦如墨,深約四、五十丈。南流急時,風靜波恬,猶堪寄椗。其流湍急,冠絕諸海。船利乘風疾行,亂流而渡;遲則波濤衝擊,恐失針路。大溝既過,再行二更,則令亞班登桅遙望,以認內地山影,方知船之高低。在上風曰高,在下風曰低。上風則入澳較速,下風則入澳較遲。船已見山,如日色過晚,料難入澳者,夜間便須寄椗,不敢迫山。待至黎明,方好駕駛入澳。近澳處每有漁人布網,恐船礙網杙,或牽網索,便費力也。
泛海不見飛鳥,則漸至大洋。蓋水禽陸栖也。若近島嶼,先見白鳥飛翔(本「府志」)。
海波夜動,燄如流火。天黑瀰漫,船在洋中,可擊水以視物。一擊而水光飛濺,如明珠十斛,傾撤水面,晶光瑩然,良久始滅(本「府志」)。
鹿港向無北郊,船戶販糖者,僅到寧波、上海;其到天津尚少。道光五年,天津歲歉,督撫令臺灣船戶運米北上。是時鹿港、泉、廈郊商船,赴天津甚夥,叨蒙皇上天恩,賞賚有差。近年四、五月時,船之北上天津及錦蓋諸州者漸多。
鹿港、泉、廈郊船戶欲上北者,雖由鹿港聚載,必仍回內地各本澳,然後沿海而上。由崇武至莆田,湄洲至平海,可泊百船。其北即南日小澳,僅容數船,是福清、莆田交界處。從內港行經門扇,后草嶼,至海壇宮仔前,有鹽嶼,即福清港內。過古嶼門,為長樂縣界。復沿海行,經東西洛滋澳,再過為白畝關潼,可泊數百船,乃福省半港處;入內即五虎門。由關潼一潮水至定海可泊數百船。復經大埕、黃岐至北交,為連江縣界;再過羅湖、大金,抵三沙烽火門。由三沙沿山戧駛一潮水過東壁大小目、火燄山、馬嶼進松山港即福寧府。由烽火門過大小崙山■〈山上秦下〉嶼水澳,至南鎮沙埕,直抵南、北二關,閩、浙交界。由北關北上至金香大澳,東有南紀嶼,可泊千艘。其北為鳳凰澳,系瑞安縣港口。又北為梅花嶼,即溫州港口。過巃內三盤,偽鄭嘗屯札於此。再過王大澳、玉盤山坎門、大鹿山,至石塘,內為雙門衛。復經鱟殼澳、深門花澳、馬蹄澳、雙頭通至川礁,為黃巖港口。從牛頭門、柴盤,抵石浦門,由龍門港崎頭,至丁厝澳,澳東大山疊出,為舟山地。赴寧波、上海,在此分■〈舟宗〉。從西由定海關進港數里即寧波。從北過岑港、黃埔至沈加門,東出即普陀山。北上為盡山、花鳥嶼。盡山西南有板椒山,屬蘇州府界。又有羊山,龍神甚靈。凡船到此,須稍寂而過。放大洋抵吳淞,進港數里即上海。再由舟山、丁厝澳西北放小洋,四更至乍埔。海邊俱石岸,北風可泊於洋山嶼。向北過崇明外五條沙,轉西三十四更,入膠州口。過崇明外五條沙對北三十二更至成山頭,向東北放洋,十一更至旅順口。由山邊至童子溝島,向東沿山,七更至蓋州,向北放洋,七更至錦州府(本「台邑志」)。
鹿港,泉、廈商船向止運載米、糖、■〈米凡〉油、雜子,到蚶江、廈門而已。近有深滬、獺窟小船來鹿者,即就鹿港販買米、麥、牛骨等物,載往廣東、澳門、蔗林等處。回時采買廣東雜貨、鰱、草魚苗來鹿者,名曰南船。
彰化港口,以鹿港為正口,然沙汕時常淤塞,深則大船可入,淺惟小船得到。如王宮番仔挖,遷徙無常。近日草港、大肚尾、五■〈氵义〉港等澳小船,遇風亦嘗寄泊;惟配運大船,則不能入耳。滄桑之變,類如斯夫。
·潮汐
畫曰潮,夜曰汐。或謂汐為夜潮,故言潮可統汐也。凡潮,月自初一至十五日為一周,後半月與前半月適相同焉。臺灣一日起巳亥初四刻潮滿,二日巳亥正三刻潮滿,三日午子初三刻潮滿,四日子午正一刻潮滿,五日午子正四刻潮滿,六日未丑初三刻潮滿,七日未丑正三刻潮滿,八日寅申初二刻潮滿,九日申寅初四刻潮滿,十日申寅正三刻潮滿,十一日酉卯正一刻潮滿,十二日酉卯正四刻潮滿,十三日戌辰初三刻潮滿,十四日戌辰正二刻潮滿,十五日戌辰正四刻潮滿,是為一周。十六日與初一日同,蓋週而復始矣。凡陽時管三日,陰時管二日。凡潮自始長至滿歷三時,自滿至涸亦歷三時。故語其滿,而前後可推也(圖見後)。
邵子曰:海潮所以應月者,從其類也。余襄公安道云:陽燧取火於日,陰鑑取水於月,各從其類。潮有漲退,海非增減,月之所臨,水往從之。故月臨卯酉,則水漲於東西。月臨子午,則潮平南北。彼竭此盈,往來不絕,皆系於月。晝夜之運,日東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有奇,故太陰西沒,常緩於日三刻有奇。潮之日緩,其期率亦如是。自朔至望,常緩一夜潮。自望至晦,復緩一夜潮。春夏晝潮常大,秋冬夜潮常大。春為陽中,秋為陰中。歲有春秋,猶日有朔望也。潮之極漲,常在春秋之仲。濤之極大,常在朔望之後。又云:海之極遠者,得氣尤專,潮亦因之。東海、南海,其候各有遠近之殊。「舊志」云:以水從月,最為確論。臺灣地處東南,月常早上,初二、十七日夜初昏即臨卯酉,故潮亦因之。又「舊志」臺灣潮信與內地「惠安志」所載略同。視同安、晉江各差一時。如初一、十六日臺灣潮水漲滿在巳亥時,同安則在子午,晉江則在辰戌也。晉、同潮水入溪,差至兩時,以道路迥遠之故,無足異者。台處海中,潮信宜可為準,乃南北二路,復自不同。鹿耳門至南路打鼓港較同安金廈潮平四刻,水長五、六尺,打狗港至瑯嶠竟平一時,水止三、四尺。北路三林港至淡水復與金、廈同時,水長丈許。又自彰化以下,潮流過北,汐流過南。澎湖亦然。彰化以上,則潮流過南,汐流過北。一郡似此懸殊,何況東海、西海、南海、北海,相去不可量數者乎!
右圖十二辰指掌定位也。推潮長法:以初一初二加於卯位,左旋順數至寅而止。推潮滿法:以初一初二加於巳位,左旋順數至辰而止。陽時管三日,陰時管二日,而一月之大概定焉。初一初二長在卯,則長半在辰,滿在巳。初退在午,退半在未,涸在申。再長在酉,長半在戌,滿在亥,初退在子,退半在丑,涸在寅。自長至滿歷三時,至涸亦歷三時,而潮信可知也。
·風信
舟人呼大風曰颶,更大曰颱。「臺灣府志」云:颶之甚者曰颱。颶倏發倏止,颱常連日夜。
颶驟而禍輕,颱緩而禍久。「臺灣縣志」謂:颶字當作暴。引詩:「終風且暴」為證。又云:颶與颶亦異。颶乃海中災風,其至叵測。暴則每月有期,所傳名稱,雖涉怪誕,而驗之多應。凡暴期將至,舟必泊澳以待。俟颶發後,輒尾之而行,最便利,不為災。又云:六書無「颱」字。所云颱者,乃土人見颶風挾雨四面環至,空中旋舞如篩,因曰風篩。謂颶篩雨,未嘗曰颱風也。台音篩同台,加風作颱。諸書承誤,今刪之。按「韻會」:「海中大風曰颶」。「投荒雜錄」云:嶺南諸郡皆有颶風,以四面風俱至也。颶字補妹切,海之災風也。颶字音懼。颶字音貝。字典引楊升菴說,颶作颶,或颶作颶,本各有其義。而正字通云:颶即颶字之訛。則颶可不作暴也。颱、颶二字,類見閩書,則二字之承傳已久,不必改易也。
逐月颶風日期
正月:初四(諸神下降)、初九(玉皇誕,是日有風,則一歲之颶期多驗,否則無準)、初十、十三(關帝誕)、十五日、二十四(小妾颶)、二十九(龍神會,此颶最準,或前一日。俗呼洗吹籠,或本風連後三日,俗呼烏狗報白鬚)。
二月:初二(土地公誕)、初七(春期)、初八(張大帝誕)、十九(觀音誕)、二十九(龍神朝天)。
三月:初三(真武)、初七(閻王)、十五(吳真人)、十八(諸神會)、十九(后土)、二十三(媽祖,俗云真人多風,媽祖多雨)、二十八(東嶽)、二十九(諸神升天)。
四月:初一(白龍)、初八(太子)、十四(純陽仙師)、二十三(太保)。
五月:初一(南極星君下降)、初五(競渡風,洋船最忌)、初七(朱太尉)、十三(關帝降神)、十六(天地合日,防惡風)、二十一(龍母)、二十九(威顯)。
六月:初六(大禹王,前後七日宜謹防,六月防初、七月防半)、十二(彭祖)、十八(彭婆)、十九(觀音)、二十三(小夷)、二十四(雷公,最準,亦最狠)、二十六(二郎神)、二十八(大夷)、二十九(文丞相)。
七月:初七(井女會)、十五(鬼子,最宜防)、十八(神煞交會)、二十七(天地合日,防惡風)。
八月:初一(灶君朝天)、初三(防惡風)、初五(九皇)、十四(伽藍)、十五(龍神大會)。
九月:初九(落帽風)、十一、十五(百神俱起)、十六(張良)、十七(金龍)、十九(觀音)、二十七(冷風)。
十月:初五(小春風信)、初六(天曹下降)、初十(水仙)、十七(水府朝上帝)、二十(東岳朝天)、二十六(翁爹)。
十一月:十四(水仙)、二十七日(普庵)二十九(西岳朝天)。
十二月:二十四(百神升天,俗呼掃塵,自本日至二十九日年送年風)、二十九(大盆)。
·氣候(占驗附)
氣候非天為也。地偏則所得於天者如是。臺灣本瘴毒地,雨暘燠寒,皆非氣之正。建置而後,居民廣集,人類孳生,瘴氛屏銷,霧露風雨,無所挾而為癘。固知陰陽和、寒暑時,古今來有力持之者,豈非人事哉。
台處閩東南隅,地勢最下,四面環海,遙隔重洋。其氣候與內郡懸殊,大約暑多於寒。花卉不時常開,木葉歷年未落,瓜蒲蔬茹之類,雖窮寒亦華秀:此寒暑之氣候不同也。春頻旱,秋頻潦,東南雲蒸則滂沱,西北密雲鮮潤澤,所以雲行雨施,必在南風盛發之時:此雨暘之氣候不同也。四時之風,南颶居多,七、八月間,因風擊浪,摧檣傾楫;其濤浪之聲,遠聞百里外;風之所自,曉東暮西,與中土頓殊:此風颷之氣候不同也。即一郡之中,而窮南極北,氣候迥不相侔。自邑治北至淡水漸北漸寒,南至郡治,漸南漸暖:此南北之氣候不同也(參「台邑志」)。
邑治居臺灣之中,寒暖適均,與淡水之極北而多寒霜雪頻降者異矣。人居稠密,煙火萬家,零露既稀,瘴氣不入,與鳳山之極南,甫晡而露降、日出而霧消者又異矣。狂風雖作,一、二日即休,與雞籠之北風盛發,累日不止者異矣。三月以後風多南,八月以後風多北,與東港、瑯嶠等處,永年不聞朔風者又異矣。故夏暑而冬寒,秋暖而春和,此其氣候亦適中也。
海氣山嵐,交釀為露,值夜霏霏如霰,村舍山林,咫尺莫辨,茅簷日高,尚溜餘滴。故冬春無雨,二麥瓜菜不以為病。又有紅日三竿,天氣清朗,忽陰翳溟濛,更為濃露,變幻俄頃,殊不可測。
內山終歲不離雲,或冪於頂,或橫於腰,惝怳飄渺,莫窮其際。偶於侵晨片晌,翠黛筍簇,望之如洗,須臾即雲合矣。若日中雲收,峰巒可數,必不日而雨。海內之山,未有以清朗為雨候者。
夏秋紅日當空,片雲乍起,傾盆立至。一日之內,陰晴屢變,或連月不開。冬春二時,或昧旦霜飛,日中雨注,方在搖扇,旋苦寒風。客斯土者,寧過暖而無受寒,則邪氣不得而中之矣(俱「諸羅志」)。
三月輒著輕紗,至十月不更。每朔風驟凜,忽易薄裘。曦光一射,乃被縠衫。一日之間,暄涼數變。故讌集之頃,袷毳兼攜,以備不時脫換。砌蟲夜響,竟歲皆然。春初已綻夏萼,膽缾長插,石榴與山茶掩映,不足怪也。更有狂颷怒號,轉覺灼體;風過後木葉焦萎如爇。俗謂麟麒颶云。風中有火,殊可記異(「海東禮記」)。
舊傳野不苦旱,以土沙含潤,又山氣露重也。予嘗秋郊早行,辨明時草露已晞,「志」所謂入夜霏霏如霰,茅簷日高尚溜餘滴者:無有也。或因近年人煙漸稠,故露氣減於昔云(同上)。
海上天無時無云。雖濃雲靉靉,但有雲腳可見,必不雨。雲腳者,如畫家繪水口石,其下橫染一筆,為水石之界者是也。無腳之雲,如畫遠山,但見山頭,不見所止(「稗海記遊」,下並同)。
日色被體如灼,三日內必雨。
日出時,有雲蔽之,辰刻雲漸散,必大晴。日初出即開朗,是日必不晴。暑月久晴則不拘。
日落時,西方有雲氣橫亙天上,或作十數縷各不相屬,日從雲隙中度過,是謂日穿經緯;來日大晴。或雲色一片相連,其中但有一二點空竇得現紅色,是謂金烏點晴,亦主晴。
日落時,西方雲色黯淡,一片如墨,全無罅竇,又不見雲腳者,主來日雨。若雲色濃厚,當夜必雨。
日落時,西北方雲起,如層巒疊嶂,矗起數十層,主大風雨,山崩水溢之徵也。居山陬水涯者,宜防之。
晨起,霧遮山腳,主晴。雲罩山頭,主雨。
初雨如霧,雖沈晦,至午必晴。
久雨後,近暮遍天紅色,來日必晴。諺云:「火燒薄暮天」。久雨後暫輟,猶見細雨如露,縱令開朗,旋即雨至。諺曰:「雨前濛濛終不雨,雨後濛濛終不晴」。
斷虹兩頭不連者,俗呼破篷。雖見東方,來日不免風雨。惟虹霓申酉見東方,主晴。
諸山煙靄蒼茫,若山光透露,便為風雨之徵。
春日晚看西,冬日晚看東,有黑雲起,主雨。諺曰:「冬山頭,春海口」(「赤嵌筆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