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图集|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汉字:和

和汉字
拼音:hé,hè,huó,huò,hú
部首:口 四角码:26900 仓颉:HDR
86五笔:tkg 98五笔:tkg 郑码:MFJ
Unicode:548C 总笔画数:8 笔顺:31234251

汉字:「和」在《正字通》中的解释


戶羅切 音禾 順也 溫也 諧也 易乾保合大和書恊和萬邦又神人以和周官庶政惟和多方白作不和爾惟和哉宋韓琦曰內剛不可屈而外能處之以在者所濟多矣 本作龢 左傳如樂之龢大玄竈首味龢之饗宰輔事也 並與和同 又和鸞鈴也 諸侯車馬之飾也 詩·小雅和鸞雝雝 註和金口木舌鸞金口金舌鸞在和上近于馬和在軾上升車則馬動馬動則鸞鳴鸞鳴則和應自有節奏舒則不鳴疾則失音別作鉌義同 又羲和官名 堯典乃命羲和 註言羲氏和氏主曆象授時之官 山海經羲和之國天地始生主日月者是生十日言生十子各以日名名之自甲至癸也 又羲和者帝俊之妻是生十
又姓 漢和武宋和哯明和暲又諡法不剛不柔曰和又軍門曰和 周禮大司馬為左右和之門 註今之壘門也 又孫子兵法兩軍相對曰交和史 楚世家註昭陽移和攻齊 又爾雅小笙謂之和郭註十三簧者鄉射禮三笙一和而成聲 註三人吹笙一人吹和也 又養和今之靠背也 程大昌載李泌采異木蟠校以隱背號曰養和又松陵集皮日休以五物送魏不琢有烏龍養和桐廬養和又棺前曰和 水經注見胡公棺前和呂覽季歷葬渦水之尾欒水衝齧其墓見棺之前和
又箇韻音貨 應和也 爾雅從吹謂之和 又調也 漢蓺文志百藥齊和 又舊註音桓 引禮記祭義日出于東月生于西隂陽長短終始相廵以致天下之和西音先廵音沿楊慎轉注古音寒韻和音桓與 舊註同 按本文非盡如四詩之諧聲卽如祭義日出于東上文有祭日于壇祭月于坎以別幽明以制上下祭日于東祭月于西以別外內以端其位凡八句皆非叶韻何獨下五句先沿桓三韻強叶況陳澔集說云終始相廵止是終始往來周回不息之義不必讀為沿 又云廵如字和之不音桓甚明舊註失考正楊愼以此叶為古音亦誤蓋和自有桓音泥之以叶祭義西廵則迂繆不可從也 說文作咊 篆作和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 单词 趣味历史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