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中医中药 >

羊肚

输入关键字:

羊肚

《中药大辞典》:羊肚

药材名称羊肚

拼音Yánɡ Dǔ

别名羊胃(张文仲),羊膍胵(《纲目》)。

出处《千金·食治》

来源为牛科动物山羊绵羊

原形态动物形态详"羊肉"条。

化学成分每100克约含水分84克,蛋白质7.1克,脂肪7.2克,碳水化物1.2克,灰分0.5克,钙34毫克,磷93毫克,铁1.4毫克,硫胺素0.03毫克,核黄素0.21毫克,尼克酸1.8毫克。

性味甘,温。

①《本草图经》:"温,平。"

②《纲目》:"甘,温,无毒。"

功能主治补虚,健脾胃。治虚劳羸瘦,不能饮食,消渴,盗汗,尿频。

①《千金·食治》:"主胃反。治虚羸,小便数,止虚汗。"

②《本草蒙筌》:"补虚怯,健脾。"

用法用量内服:煮食或煎汤。

复方①治久病虚羸,不生肌肉,水气在胁下,不能饮食,四肢烦热:羊胃一枚,白术一升。切,水二斗,煮九升,分九服,日三。(张文仲)

②治胃虚消渴:羊肚烂煮,空腹食之。(《古今录验方》)

③治项下瘰疬:羊膍胵,烧灰,香油调敷。(《纲目》)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羊肚

药材名称羊肚

拼音Yánɡ Dǔ

英文名Goat or Sheep Stomach

别名羊胃、羊膍眰

出处出自《千金·食治》

来源药材基源:为牛科动物山羊或绵羊的胃。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Capra hircus Linnaeus2.Ovis aries Linnaeus

采收和储藏:宰羊时剖腹取胃,洗净鲜用或冷藏。

原形态1.山羊,体长1-1.2cm,体重10-35kg。头长,颈短,耳大,吻狭长。雌雄额部均有角1对,雄性者角大;角基部略呈三角形,尖端略向后弯,角质中空,表面有环纹或前面呈瘤状。雄者颌下有总状长须。四肢细,尾短,不甚不垂。全体被粗直短毛,毛色有白、黑、灰和黑白相杂等多种。

2.绵羊,绵羊为人们较早驯养的家畜。基体重随品种而不同,最小不过20kg,最大可达150-200kg。外形特征亦有多样。有的雌、雄均有角;有的二者皆无角;有的仅雄性有角。角形与羊尾也因种而有差异其被毛接近原始品种者,具有两层:外层为粗毛可蔽雨水,内层为纤细的绒毛,藉以保温。但改良品种仅存内层的绒毛。前后肢两趾间具有一腺体,开口于前部。具有泪腺。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1.为饲养家畜之一,口种颇多。

2.为饲养家畜之一,品种多达300余种。群居动物,以草类粉良。怕热不怕冷。

资源分布:1.分布于全国各地。

2.分布几遍全国,以北部和西北地区为多。

化学成分山羊或绵羊的胃每100g约含水分84g,蛋白质7.1g,脂肪7.2g,碳水化物1.2g,灰分0.5g,钙34mg,磷98mg,铁1.4mg,硫胺素(thiamin)0.03mg,核黄素(riboflavine)0.21mg,烟酸(nicotinic acid)1.8mg,此外,尚含胃蛋白酶、凝乳酶等多种酶类。

药理作用从离乳前仔羊(绵羊)第四胃粘膜制取的消食素(gastropylore),内含有胃蛋白酶、凝乳酶、胃粘膜素等。本品有蛋白水解作用,凝乳作用,对制止乳幼儿吐奶和促进食欲有明显作用,并能改善胃泌功能低下所致的维生素B12缺乏。羊胃尚可用于制取胃泌素(gastrin)和胃蛋白酶(pepsin),其药理作用见“猪肚”条。

性味味甘;性温

归经脾;胃经

功能主治健脾胃;补虚损。主脾胃虚弱;虚劳赢瘦;纳呆;反胃;自汗盗汗消渴; 尿频

用法用量内服:煮食或煎汤,1个。外用:适量,烧灰调敷。

各家论述1.《千金·食治》:主胃反。治虚羸,小便数,止虚汗。

2.《本草蒙筌》:补虚怯,健脾。

摘录《中华本草》



【检索羊肚 ==>】 古籍全文检索:羊肚     全站站内检索:羊肚
热入心包
热入血分
热入血室
热无犯热
热气霍乱
热化少阴
热可制寒
热在皮肤
热在骨髓
热邪传里
热邪阻肺
热因热用
热因寒用
热则气泄
热则疾之
热伏冲任
热伤肺络
热伤神明
热伤筋脉
热极生风
热极生寒
热灼肾阴
热者寒之
热迫大肠
热实结胸
热毒下血
热毒疮疡
热毒疮疥
热毒瘰疬
热甚发痉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