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中医中药 >

荔枝核

输入关键字:

荔枝核

《中国药典》:荔枝核

药材名称荔枝核

拼音Lì Zhī Hé

英文名SEMEN LITCHI

来源本品为无患子科植物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 的干燥成熟种子。夏季采摘成熟果实,除去果皮及肉质假种皮,洗净,晒干。

性状本品呈长圆形或卵圆形,略扁,长1.5~2.2cm,直径1~1.5cm。表面棕红色或紫棕色,平滑,有光泽,略有凹陷及细波纹。一端有类圆形黄棕色的种脐,直径约7mm。质硬,子叶2,棕黄色。气微,味微甘、苦、涩。

鉴别本品粉末棕黄色,镶嵌层细胞黄棕色,呈长条形,由数个细胞为一组,作不规则方向嵌列。星状细胞淡棕色呈不规则星状分枝,分枝先端平截或稍钝圆,细胞间隙大,壁薄。石细胞成群或单个散在,呈类圆形、类方形、类多角形、长方形或长圆形,多有突起或分枝。子叶细胞呈类圆形或类圆多角形,充满淀粉粒,并可见棕色油细胞。

炮制荔枝核: 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用时捣碎。

盐荔枝核: 取净荔枝核,捣碎后照盐水炙法(附录Ⅱ D)炒干。

性味甘、微苦,温。

归经归肝、肾经。

功能主治行气散结,祛寒止痛。用于寒疝腹痛,睾丸肿痛。

用法用量4.5~9g。

贮藏置干燥处,防蛀。

摘录《中国药典》

《中药大辞典》:荔枝核

药材名称荔枝核

拼音Lì Zhī Hé

别名荔仁(《广西中药志》),枝核(《四川中药志》),大荔核(《药材学》)。

出处本草衍义

来源无患子科植物荔枝种子。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净皮肉,取种子,洗净晒干。

生境分部主产广东、广西。此外台湾、福建、四川亦产。

性状干燥种子呈长椭圆形,略扁,长2~2.5厘米;直径1~1.7厘米。表面棕红色或紫棕色,有光泽,一端有黄白色的种脐。质坚硬;剖开后有2片肥厚的子叶,灰黄色,质亦坚实。气微,味淡而涩。以干燥,粒大,饱满者为佳。

化学成分种子含皂甙1.12%,鞣质3.43%。又含α-(亚甲环丙基)甘氨酸。如将此物给饥饿22小时的小鼠皮下注射(60~400毫克/公斤),可使血糖下降,肝糖元含量亦显着降低。

性味甘涩,温。

①《纲目》:"甘,温,涩,无毒。"

②《医林纂要》:"甘涩,温,微咸。"

③《广西中药志》:"味甘微苦涩,性平,无毒。"

归经入肝、肾经。

①《纲目》:"入厥阴。"

②《本草经疏》:"入肝、肾。"

③《本草撮要》:"入足太阴、厥阴经。"

功能主治温中,理气,止痛。治胃脘痛,疝气痛,妇女血气刺痛。

①《纲目》:"行散滞气。治颓疝气痛,妇人血气刺痛。"

②《本草备要》:"辟寒邪,治胃脘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钱;或入丸、散。

注意本草从新》:"无寒湿滞气者勿服。"

复方①治心腹胃脘久痛,屡触屡发者:荔枝核一钱,木香八分。为末。每服一钱,清汤调服。(《景岳全书》荔香散)

②治心痛及小肠气:荔枝核一枚。煅存性,酒调服。(《本草衍义》)

③治肾大如斗:舶上茴香青皮(全者)、荔枝核等分。锉散,炒,出火毒,为末。酒下二钱,日三服。(《世医得效方》荔核散)

④治疝气颓肿:荔枝核四十九个,陈皮(连白)九钱,硫黄四钱。为末,盐水打面糊丸绿豆大。遇痛时,空心酒服九丸,良久再服,亦治诸气痛。(《坦仙皆效方》玉环来复丹)

⑤治血气刺痛:荔枝核(烧存性)半两,香附子一两。上为末。每服二钱,盐酒送下。(《妇人良方》蠲痛散)

⑥治肋间神经痛:荔枝核烧炭存性捣碎,取6克,加广木香6克,水煎服。

⑦治疝气疼痛:㈠荔枝核15克,焙干研末,空腹时用开水送服。㈡炒荔枝核、大茴香各60克,研末,每日早晨用黄酒送服10克,亦治疝气疼痛。

⑧治癣:荔枝核研末,调醋搽患处。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荔枝核

药材名称荔枝核

拼音Lì Zhī Hé

英文名Lychee Seed

别名荔仁、枝核、荔核、大荔核。

出处出自《本草衍义

来源药材基源:为无患子科植物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的种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itchi chinenesis Sonn.

采收和储藏:6-7月果实成熟时采摘,食荔枝肉(假种皮)后收集种子,洗净,晒干。

原形态荔枝 常绿乔木,高10-15m。偶数羽状复叶,互生,叶连柄长10-25cm,或过之;小叶2或3对,少4对,小叶柄长7-8mm,叶片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6-15cm,宽2-4cm,先端骤尖或尾状短渐尖,全缘,无毛,薄革质或革质。圆锥花序顶生,阔大,多分枝;花草性,雌雄同株;萼浅杯状,深5裂,被金黄色短绒毛;花瓣5,基部内侧有阔而生厚毛的鳞片;雄蕊6-7,有时8,花丝长约4mm;子房密被小瘤体和硬毛。果卵圆形至近球形,长2-35cm,成熟时通常暗红色至鲜红色。种子全部被肉质假种皮包裹。花期春季,果期夏季。

生境分部分布于华南和西南等地,尤以广东和福建南部、台湾、栽培最盛。

性状性状鉴别 种子长圆形或长卵形,稍扁,长1.5-2.5cm。直径0.5-1.5cm。表面棕色至棕红色,稍具光泽,有不规则凹隙和细皱纹;一端平截,有近圆形黄棕色的种脐,直径5-7mm,另一端圆钝。质坚硬,剖开后种皮薄革质而脆;有2片肥厚子叶,橙黄色或棕黄色。气微,味微甘、苦、涩。以粒大、饱满者为佳。

显微鉴另 粉末特征:淡棕色。①种皮外表皮细胞黄棕色或红棕色。侧面观细胞1列,栅状,长34-59μm,宽10-17μm,壁增厚,非木化,外被角质层;表面观多角形,垂周壁不均匀增厚。②石细胞类圆形、类多角形,多数有突起或分枝,分枝先端平截,细胞直径17-34μm,壁厚3-10μm,纹孔及孔沟较稀疏,层纹不甚明显。③星状细胞为种皮通气组织,呈不规则星状分枝,细胞间隙大,壁薄,无孔沟。④镶嵌层细胞徽黄绿色或淡黄色。呈长条形,长17-46μm,直径3-8μm,壁薄,微木化,由数个细胞为一组,以其长轴作不规则方向嵌列。⑤子叶细胞类圆形或类圆状多角形,直径22-51μm,充满淀粉粒,淀粉粒溶化后留有类圆形痕迹。有的细胞含黄绿色或黄棕色油状物。⑥淀粉粒单粒类球形、卵圆形,少数一端尖或两端尖,直径3.5-18μm,长至23μm,脐点点状、三叉状或裂缝状,层纹不明显;复粒较少,2-4分粒组成;半复粒少,脐点2-3个。

化学成分种子含皂甙(1.12%),鞣质(3.43%)和a-亚甲基环丙基甘氨酸[a-(methylenecycyclopropyl)glycine]。并分离出微量的挥发油,其中含3-羟基丁酮(3-acetoin),2,3-丁二醇(2,3-butanediol),咕(王巴)烯(copaene),顺-丁香烯(cis-caryophyllene),别香橙烯(allo-aromadendrene),葎草烯(humulene),δ-毕澄茄烯(δ-cadinene),a-姜黄烯(a-curcumene),菖蒲烯(calamenene),喇叭茶醇(ledol),愈创木薁(guaiazulene),黄根醇(xanthorrhizol)和棕榈酸(palmitic acid)等。

药理作用将此物给饥饿22小时的小鼠皮下注射(60-400mg/kg),可使血糖下降,肝糖元含量亦显着降低。降血糖:荔枝核干浸膏1.3、2.6mg/kg给四氧嘧啶糖尿病大鼠灌胃,连续30天,每10天测血糖一次,均表明用蕴含组血糖低于对照组。所含-次甲基环丙基甘氨酸给小鼠皮下注射230-400mg/kg,可使血糖从正常的71-103mg/100ml降至35-57mg/100ml。 A-亚甲环丙基甘氨酸给小鼠 皮下注射230-400mg/kg,可使血糖从正常的71-103mg/100ml降至57-35mg/100ml。还能对抗鼠伤寒沙门氏菌的诱变作用。

毒性荔枝核急性毒性甚低,以20g/kg的剂量给小鼠灌胃,服药后3天内无一死亡。

鉴别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粉末0.5g,加水4ml,微热,滤过,取滤液1ml,加三氯化铁试液1滴,呈蓝绿色反应。(检查鞣质)(2)取本品粉末进行泡沫试验及溶血试验,均呈阴性。

性味甘;微苦;性温

归经肝;肾;脾经

功能主治理气止痛;祛寒散滞。主疝气痛;睾丸肿痛;胃脘痛;痛经及产后腹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0g;研末,1.5-3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注意本草从新》:无寒湿滞气者勿服。

复方①治心腹胃脘久痛,屡触屡发者:荔枝核一钱,木香八分。为末。每服一钱,清汤调服。(《景岳全书》荔香散)②治心痛及小肠气:荔枝核一枚。煅存性,酒调服,(《本草衍义》)③治肾大如斗:舶上茴香青皮(全者)、荔枝核等分。锉散,炒,出火毒,为末。酒下二钱,日三服。(《世医得效方》荔核散)④治疝气TUI肿:荔枝核四十九个,陈皮(连白)九钱,硫黄四钱,为末,盐水打面湖丸绿豆大。遇痛时,空心酒服九丸,良久再服,亦治诸气痛。(《坦仙皆效方》玉环来复丹)⑤治血气刺痛:荔枝核(烧存性)半两,香附子一两。上为末。每服二钱,盐酒送下。(《妇人良方》蠲痛散)

各家论述1.《纲目》:行散滞气。治TUI疝气痛,妇人血气刺痛。

2.《本草备要》:辟寒邪,治胃脘痛。

摘录《中华本草》



【检索荔枝核 ==>】 古籍全文检索:荔枝核     全站站内检索:荔枝核
王损庵
王继先
王理和
王惟一
王惟德
王清任
王清源
王海藏
王敬义
王朝弼
王琢崖
王惠源
王瑞伯
王槐云
王献廷
王畸叟
王锡錱
王裕庆
王僧弥
王德肤
王德森
王泰林
王载韩
王翰臣
王燕昌
王镜泽
王鞠坪
王馥原
王氏医存
王氏医案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