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中医中药 >

辣椒

输入关键字:

辣椒

《全国中草药汇编》:辣椒

药材名称辣椒

拼音Là Jiāo

别名辣子、辣角、牛角椒、红海椒、海椒、番椒、大椒、辣虎

来源茄科辣椒属植物辣椒Capsicum frutescens L.[C. annuum L.],以果实、根茎枝入药。6~7月果红时采收,晒干。

性味果:辛、热。

功能主治果:温中散寒,健胃消食。用于胃寒疼痛,胃肠胀气,消化不良;外用治冻疮,风湿痛,腰肌痛。

根:活血消肿。外用治冻疮。

用法用量果1~3钱;根外用适量,煎水洗患处。

注意对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胃炎,肺结核以及痔疮或眼部疾病患者忌用。

备注(1)辣椒变种很多,同供药用者尚有:指天椒(长柄椒)Capsicum frutescens L. var. conoides (Mill.)Bailey;簇生椒(朝天椒)Capsicum frutescens L. var. fasciculatum (Sturt.)Bailey;小指椒象牙辣椒、细长辣椒)Capsicum frutescens L. var. acuminatum Fingh.;长辣椒Capsicum frutescens L. var. longum Bailey。总之,凡果实尖长而辣者可用,形圆而不辣者如灯笼椒柿子椒)则不入药,青辣椒也不药用。

(2)辣椒有刺激性,若有疮疖、牙痛、痔疮或眼部疾病,不宜食用。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辣椒

药材名称辣椒

拼音Là Jiāo

别名番椒、秦椒(《群芳谱》),辣茄(《花镜》),辣虎(《药性考》),腊茄(《药检》),海椒、辣角(《遵义府志》),鸡嘴椒(《广州植物志》)。

出处《植物名实图考》

来源为茄科植物辣椒果实。7~10月间果实成熟时采收。

原形态一年生草本,茎高45~75厘米。单叶互生;叶片卵状披针形,长5~9.5厘米,宽1.5~2厘米,全缘,先端尖,基部渐狭,延入叶柄;叶柄长。花1~3朵,腋生,白色;萼广钟形,先端5齿;轮状花冠,径长9~15厘米,5裂,裂片长椭圆形,镊合状排列,较冠筒长;雄蕊5,有时6~7枚,插生于花冠近基部处,花药长圆形,纵裂;雌蕊1,子房2室,少数3室,花柱线状。浆果成熟后变为红色或橙黄色,形状与大小;经栽培后,变异很大,有长圆锥形、灯笼形或球形等;果梗长可至3.5厘米,直立或下垂,先端膨大,萼宿存。种子多数,扁圆形,淡黄色。花期6~7月。果期7~10月。

生境分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

性状干燥成熟的果实,带有宿萼及果柄。果皮带革质,干缩而薄,外表鲜红色或红棕色,有光泽。内部空,由中隔分隔成2~3室,中轴胎座,每室有多数黄色的种子;种子扁平,呈肾形或圆形,直径达5毫米。气特殊,具催嚏性,味辛辣如灼。

化学成分果实所含辛辣成分为辣椒碱、二氢辣椒碱、降二氢辣椒碱、高辣椒碱、高二氢辣椒碱;壬酰香荚兰胺、辛酰香荚兰胺;色素为隐黄素、辣椒红素、微量辣椒玉红素、胡萝卜素;尚含维生素C、柠檬酸、酒石酸、苹果酸等。

种子含龙葵碱、龙葵胺,极可能尚含澳洲茄边碱、澳洲茄胺、澳洲茄碱等生物碱。

药理作用①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辣椒酊或辣椒碱,内服可作健胃剂,有促进食欲、改善消化的作用。动物试验(巴索夫胃痿狗)证明,辣椒水的刺激口腔黏膜,反射性地加强胃的运动。用各种辣椒制成的调味品,人口服后,可增加唾液分泌及淀粉酶活性。大剂量口服可产生胃炎、肠炎、腹泻、呕吐等。曾有报告辣椒对离体动物肠管有抑制及解痉作用。

②抗菌及杀虫作用

辣椒碱对蜡样芽胞杆菌及枯草杆菌有显着抑制作用,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大肠杆菌无效。其枝、叶并无抗菌作用,仅对结核杆菌有很轻微的抑制。10~20%辣椒煎荆有杀灭臭虫的功效。

③发赤作用

外用作为涂擦剂对皮肤有发苏作用,使皮肤局部血管起反射性扩张,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的旺盛。酊剂可用于冻疮;但也有人认为,辣椒仅强烈刺激感觉神经末梢,引起温暖感,对血管则很少影响,高浓度也不发泡,故不能视为发赤剂。

④对循环系统的作用

辛辣物质(生姜胡椒,特别是辣椒)可刺激人舌的味觉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血压上升(特别是舒张压),对脉搏无明显影响。辣椒碱或辣椒制剂对麻醉猫、犬静脉注射可引起短暂血压下降、心跳变慢及呼吸困难,此乃刺激肺及冠脉区的化学感受器或伸张感受器所引起。对离体豚鼠心房则有直接的兴奋作用,对大鼠后肢血管也有收缩作用。

⑤其他作用

国外曾报道,食用红辣椒作调味品(品种不明)的食物3周后,可使血浆中游离的氢化可的松显著增加,尿中的排泄量也增加;还能降低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地上部分的水煎剂对离体大鼠子宫有兴奋作用。

性味辛,热。

①《群芳谱》:"味甚辣。"

②姚可成《食物本草》:"味辛,温,无毒。"

③《食物宜忌》:"辛苦,大热。"

归经《纲目拾遗》:"入心、脾二经。"

功能主治温中,散寒,开胃,消食。治寒滞腹痛,呕吐,泻痢,冻疮,疥癣。

①姚可成《食物本草》:"消宿食,解结气,开胃口,辟邪恶,杀腥气诸毒。"

②《百草镜》:"洗冻瘃,浴冷疥,泻大肠经寒澼。"

③《药性考》:"温中散寒,除风发汗,去冷癖,行痰逐湿。"

④《食物宜忌》:"温中下气,散寒除湿,开郁去痰,消食,杀虫解毒。治呕逆,疗噎膈,止泻痢,祛脚气。"

⑤《药检》:"能祛风行血,散寒解郁,导滞,止澼泻,擦癣。"

用法用量内服:入丸、散,3~8分。外用:煎水熏洗或捣敷。

注意阴虚火旺及患咳嗽、目疾者忌服。

《药性考》:"多食眩旋,动火故也。久食发痔,令人齿痛咽肿。"

复方①治痢积水泻:辣茄一个。为丸,清晨热豆腐皮裹,吞下。(《医宗汇编》)

②治疟疾:辣椒子,每岁一粒,二十粒为限,一日三次,开水送服,连服三至五天。(吴县《单方验方选编》)

③治冻瘃:剥辣茄皮,贴上。(《纲目拾遗》)

④治毒蛇伤:辣茄生嚼十一、二枚,即消肿定痛,伤处起小泡,出黄水而愈。食此味反甘而不辣。或嚼烂敷伤口,亦消肿定痛。(《百草镜》)

各家论述《纲目拾遗》:"辣茄性热而散,亦能祛水湿。有小仆暑月食冷水,卧阴地,至秋疟发,百药罔效,延至初冬,偶食辣酱,颇适口,每食需此,又用以煎粥食,未几,疟自愈。良由胸膈积水,变为冷痰,得辛以散之,故如汤沃雪耳。"

临床应用①治疗腰腿痛

取辣椒末、凡士林(按1:1)或辣椒末、凡士林、白面(按2:3:1)加适量黄酒调成糊状。用时涂于油纸上贴于患部,外加胶布固定。治疗65例,有效者25例,明显见效者23例,症状消失者1例,无效16例。多数在用药后15~30分钟内局部发热,1小时后局部有烧灼感;部分病人有触电感。发热烧灼感常持续2~24小时,最长可持续48小时,并有全身热感和出汗,普遍在敷药后觉关节活动灵活柔软,有轻快感。检查可见局部充血、发热,少数病人发生皮疹和水泡。

②治疗一般外科炎症

取老红辣椒焙焦研末,撒于患处,每日1次;或用油调成糊剂局部外敷,每日1~2次。临床治疗腮腺炎、蜂窝织炎、多发性疖肿等共557例,用药2~10天不等,均有效果。

③治疗冻疮、冻伤

取辣椒1两切碎,经冻麦苗2两,加水2000~3000毫升,煮沸3~5分钟,去渣。趁热浸洗患处,每日1次。已破溃者用敷料包裹,保持温暖。治疗200例,治愈188例,有效8例,无效4例。治愈者最少用药1次,最多者11次,绝大多数在5次以内。有溃疡形成者疗效较差,且洗时有痛感;发生在面部者因不便浸洗,疗效不及发生在手足者满意。有用辣椒30克连籽切碎,加入熔化的凡士林250克中,继续熬至翻滚后10~15分钟,滤去辣椒,再加入樟脑15克混匀。于冻伤初起时涂擦患部(巳破者不能用),至局部有热感为止,每日2~3次。

④治疗外伤瘀肿

用红辣椒晒干研成极细粉末,按1:5加入熔化的凡士林中均匀搅拌,待嗅到辣味时,冷却凝固即成油膏。适用于扭伤、击伤,碰伤后引起的皮下瘀肿及关节肿痛等症,敷于局部,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治疗12例,7例痊愈,3例症状减轻,2例效果不显。有效病例一般敷药4~9次。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辣椒

药材名称辣椒

拼音Là Jiāo

英文名Hot Pepper, Caynne Pepper, Chilli

别名番椒、辣茄、辣虎、腊茄、海椒、辣角、鸡嘴椒、红海椒、辣子、牛角椒、大椒、七姐妹、班椒

出处出自《植物名实图考》;1.《药检》:辣茄,种种不一,入药惟取细长如象牙,又如人指者。作食料皆可用。

2.《遵义府志》:番椒,其形状有数种。长细似角者,名牛角海椒,细小如笔头,丛结尖仰者,名篡椒,二种尤辣。一种扁圆形,色或红或黄,味不甚辣,名柿椒。

来源药材基源:为茄科植物辣椒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psicum annuum L.

采收和储藏:青椒一般以果实充分肥大,皮色转浓,果皮坚产而有光泽时采收;干椒可待果实成熟一次采收。可加工成腌辣椒、清酱辣椒、虾油辣椒。干椒可加工成干制品。

原形态一年生或有根多年生草本,高40-80cm。单叶互生,枝顶端节不伸长而成双生或簇生状;叶片长圆状卵形、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4-13cm,宽1.5-4cm,全缘,先端尖,基部渐狭。花单生,俯垂;花萼杯状,不显着5齿;花冠白色,裂片卵形;雄蕊5;雌蕊1,子房上位,2室,少数3室,花柱线状。浆果长指状,先端渐尖且常弯曲,未成熟时绿色,成熟后呈红色,橙色或紫红色,味辣。种子多数,扁肾形,淡黄色。花、果期5-11月。

生境分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

栽培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害怕寒冷,龙怕霜冻,又忌高温和曝晒,喜潮湿又怕水涝,比较耐肥。宜在土层深厚肥沃,富含有机质和透水性好的砂壤土和两合土上种植。不宜与茄科植物连作。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有直播和育苗移栽两种方式。直播法:冬季翻耕休亲,惊蛰雪融后,每1hm2施土杂厩肥75000kg,并铺撒翻耕均匀,按0.7-1.0m开沟作垄,灌水保墒。清明前后,在垄上开浅沟,条行直播,稀撒种子(种子撒播并需用温水浸种),盖土1cm厚,以不见种子为度。真叶在2-3片时,间苗一方。7-8片叶时,按株距15-16cm定苗。育苗移栽法:北方在3月中下旬,南方约在1月中上旬,把用温水消毒的种子,按每10m2160-220g撒播于浇过底水的苗床上,当有1-2片真叶时分苗;并把健壮的菌移入营养钵,分苗温床温度应在20℃以上,当有8-10片真叶展开,约60d左右可移栽。

田间管理 定植缓苗后,要连锄几遍,以促根系生长。雨季要注意及时排水;热雨后应进行“涝浇园”,在定植后10-15d,进行第1次追肥,促茎叶生长,每1hm2可施硫铵225-300kg。开沟施入。在开始座果后进行第2次追肥。每1hm2可施硫铵150-225kg,草木灰1500-2250kg,施后立即浇水。应注意及时防治棉铃虫,可在虫蛀果前及时喷药。

性状性状鉴别 果产形状、大小因品种耐异。一般为长圆锥形而稍有弯曲,基部微圆,常有绿棕色,具5裂齿的宿萼及稍粗壮而或细直的果柄。表面光滑或有沟纹,橙红色、红色或深红色,具沟泽,果肉较厚。质较脆,横切面可见中轴胎座,有菲薄的隔膜将果实分实2-3室,内含多数黄白色,扁平圆形或倒卵形种子。干品果皮皱缩,暗红色,果肉干薄。气特异,催鄙性,味辛辣如灼。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暗橙色或红橙色,味极辣。①外果皮细胞方形、多角形或不规则形,壁颇厚,略具壁孔。②中果皮薄壁细胞含众多油滴(新鲜粉末)及红色或黄色杂色体,也有含草酸钙砂晶的。③石细胞有2种;内果皮石细胞壁较薄,波状,半透明,有念珠状壁孔;种皮石细胞较大,壁厚,波状,有较大的壁孔,其横断面呈“U”字形(外壁较薄)。④内胚乳细胞多角形,充满糊粉粒。

化学成分辣椒果实含辣椒碱类成分,主要有辣椒碱(capsaicin),二氢辣椒碱(dihydrocapsaicin),去甲双氢辣椒碱(nordihydrocapsaicin)[1],高辣椒碱(homocapsaicin),高二氢辣椒碱(homodihydrocapsaicin),壬酰香草胺(nonoyl vanillylamide),辛酰香草酰胺(decoyl vanillylamide)[2]。还含多种低沸点和高沸点挥发性羧,如异丁酸(isobutyric acid),异戊酸(isovaleric aicd),正-戊酸(n-valeric acid),巴豆油酸(crotonic acid),顺式-2-甲基丁烯酸(tiglic acid),庚酸(enanthic acid),癸酸(capric acid),异癸酸(isodecanoic acid),丙酮酸(pyruvic acid),辛酸(caprylic acud)和月桂酸(lauric acid)等[3,4]。此外还含β-胡萝卜素(β-carotene),陷黄质(cryptoxanthin),玉米黄质(zeaxanthin),辣椒红素(capsan-thin),辣椒玉红素(capsorubin),堇黄质(violaxanthin)[4],茄碱(solanine),茄啶(solanidine)[5]及柠檬酸(citric acid),酒石酸(tau-taric acid),苹果酸(malic acid)等[2]。

种子中含茄碱,茄啶[2],4α-甲基-5α-胆甾-8(14)-烯-3β-醇[4α-methyl-5α-cholest-8(14)-en-3β-ol][6],环木菠萝烷醇(cycloar-tanol),环木菠萝烯醇(cycloartenol),24-亚甲基环木菠萝烷醇(24-methylenecycloartanol)及羽扇豆醇(lupeol)等。

同属植物米辣果实含辣椒碱[8]。

药理作用1.对消化系统的作用:辣椒酊或辣椒碱,内服可作健胃剂,有促进食欲、改善消化的作用。动物试验(巴索夫胃瘘狗)证明,辣椒水能刺激口腔粘膜,反射性地加强胃的运动。用各种辣椒制成的调味品,人口服后,可增加唾液分泌及淀粉酶活性。大剂最口服可产生胃炎、肠炎、腹泻、呕吐等。曾有报告辣椒对离体动物肠管有抑制及解痉作用。

2.抗菌及杀虫作用:辣椒碱对蜡样芽脑杆菌及枯草杆菌有显着抑制作用,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大肠杆菌无效。其枝、叶并无抗菌作用,仅对结核杆菌有很轻微的抑制。10-20%辣椒煎剂有杀灭臭虫的功效。3.发赤作用:外用作为涂擦剂对皮肤有发赤作用,使皮肤局部血管起反射性扩张,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的旺盛。酊剂可用于冻疮;但也有人认为,辣椒仅强烈刺激感觉神经末梢,引起温暖感,对血管则很少影响,高浓度也不发泡,故不能视为发赤剂。

4.对循环系统的作用:辛辣物质(生姜胡椒,特别是辣椒)可刺激人舌的味觉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血压上升(特别是舒张压),对脉搏无明显影响。辣椒碱或辣椒制剂对麻醉猫、犬静脉注射可引起短暂血压下降、心跳变慢及呼吸困难,此乃刺激肺及冠脉区的化学感受器或伸张感受器所引起。对离体豚鼠心房则有直接的兴奋作用,对大鼠后肢血管也有收缩作用。

5.其他作用:国外曾报道,食用红辣椒作调味品(品种不明)的食物3周后,可使血浆中游离的氢化可的松显着增加,尿中的排泄量也增加;还能降低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地上部分的水煎剂对离体大鼠子宫有兴奋作用。

性味味辛;性热

归经归脾;胃经

功能主治温中散寒;下气消食。主胃寒气滞;脘腹胀痛;呕吐;泻痢;风湿痛;冻疮

用法用量内服:入丸、散,1-3g。外用:适量,煎水熏洗或捣敷。

注意阴虚火旺及患咳嗽、目疾者忌服。《药性考》:多食眩旋,动火故也。久食发痔,令人齿痛咽肿。

复方①治痢积水泻:辣茄一个。为丸,清晨热豆腐皮裹,吞下。(《医宗汇编》)②治疟疾:辣椒子,每岁一粒,二十粒为限,一日三次,开水送服,连服三至五天。(吴县《单方验方选编》)③治冻疮:剥辣茄皮,贴上。(《纲目拾遗》)④治毒蛇伤:辣茄生嚼十一、二枚,即消肿定痛,伤处起小泡,出黄水而愈。食此味反甘而不辣。或嚼烂敷伤口,亦消肿定痛。(《百草镜》)

各家论述1.《纲目拾遗》:辣茄性热而散,亦能祛水湿。有小童暑月食冷水,卧阴地,至秋疟发,百药罔效,延至初冬,偶食辣酱,颇适口,每食需此,又用以煎粥食,未几,疟自愈。良由胸膈积水,变为冷痰,得辛以散之,故如汤沃雪耳。

2.姚可成《食物本草》:消宿食,解结气,开胃口,辟邪恶,杀腥气诸毒。

3.《百草镜》:洗冻疮,浴冷疥,泻大肠经寒癖。

4.《药性考》:温中散寒,除风发汗,去冷癖,行痰逐湿。

5.《食物宜忌》:温中下气,散寒除湿,开郁去痰,消食,杀虫解毒。治呕逆,疗噎膈,止泻痢,祛脚气。

6.《药检》:能祛风行血,散寒解郁,导滞,止泄泻,擦癣。

临床应用1.治疗腰腿痛:取辣椒末、凡士林(按1∶1)或辣椒末、凡士林、白面(按2∶3∶1)加适量黄酒调成糊状。用时涂于油纸上贴于患部,外加胶布固定。治疗65例,有效者25例,明显见效者23例,症状消失者 1例,无效16例。多数在用药后15-30分钟内局部发热,1小时后局部有烧灼感;部分病人有触电感。发热烧灼感常持续2-24小时,最长可持续48小时,并有全身热感和出汗。普遍在敷药后觉关节活动灵活柔软,有轻快感。检查可见局部充血、发热,少数病人发生皮疹和水泡。

2.治疗一般外科炎症:取老红辣椒焙焦研末,撒于患处,每日1次;或用油调成糊剂局部外敷,每日 1-2次。临床治疗腮腺炎、蜂窝织炎、多发性疖肿等共557例,用药2-10天不等,均有效果。

3.治疗冻疮、冻伤:取辣椒 1两切碎,经冻麦苗2两,加水2000-3000ml,煮沸3-5分钟,去渣。趁热浸洗患处,每日1次。已破溃者用数料包裹,保持温暖。治疗200例,治愈188例,有效8例,无效4例。治愈者最少用药1次,最多者 11次,绝大多数在5次以内。有溃疡形成者疗效较差,且洗时有痛感;发生在面部者因不便浸洗,疗效不及发生在手足者满意。有用辣椒30克连籽切碎,加入熔化的凡士林250g中,继续熬至翻滚后10-15分钟,滤去辣椒,再加入樟脑15g混匀。于冻伤初起时涂擦患部(已被者不能用),至局部有热感为止,每日2-3次。

4.治疗外伤瘀肿:用红辣椒晒干研成极细粉末,按1∶5加入熔化的凡士林中均匀搅拌,待嗅到辣味时,冷却凝固即成油膏。适用于扭伤、击伤、碰伤后引起的皮下瘀肿及关节肿痛等症,敷于局部,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治疗12例,7例痊愈,3例症状减轻,2例效果不显。有效病例一般敷药4-9次。

摘录《中华本草》



【检索辣椒 ==>】 古籍全文检索:辣椒     全站站内检索:辣椒
阿艾丸
阿艾五苓散
阿菜汤
阿芙蓉酒
阿伽陀药
阿魏搐鼻散
阿魏膏
阿魏膏药
阿魏化痞膏
阿魏化痞散
阿魏积块丸
阿魏雷丸散
阿魏理中丸
阿魏良姜丸
阿魏软坚散
阿魏散
阿魏麝香散
阿魏通经丸
阿魏丸
阿魏万灵膏
阿魏香槟丸
阿魏消瘤汤
阿魏消痞丸
阿魏雄黄丸
阿魏撞气丸
挨积丸
挨积圆
挨癖丸
艾柏饮
艾肠泥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