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中医中药 >

鳟鱼

输入关键字:

鳟鱼

《中药大辞典》:鳟鱼

药材名称鳟鱼

拼音Zūn Yú

别名鮅(《尔雅》),赤眼鱼(《说文》),红目鳟(《脊椎动物分类学》)。

出处《纲目》

来源为鲤科动物赤眼鳟

原形态体长,略呈圆筒状,后段稍侧扁,腹部圆。体长约30厘米。头呈圆锥形,吻钝。口端位,口裂突,呈弧形。唇厚,上颌两侧有2对不明显的短须。下咽齿3行,顶端钩状。眼大。鳞圆形,侧线鳞43~48。背鳍Ⅲ7~8,无硬刺,起点与腹鳍相对,臀鳍Ⅲ7~8。体背深黑色,腹部浅黄,体侧及背部鳞片基部各有一黑色的斑块,组成体侧的纵列条纹,眼上半部有一块红斑。背鳍深灰色,尾鳍后缘呈黑色,其他各鳍灰白。

生活于江河湖泊中,一般栖息于流速较慢的水中。

生境分部除西北、西南外,南北各江河湖泊中均有分布。

性味①《七卷食经》:"味酸,热。"

②《纲目》:"甘,温,无毒。"

功能主治《纲目》:"暖胃和中。"

注意①《七卷食经》:"多食发疮。"

②《纲目》:"多食动风热,发疥癣。"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鳟鱼

药材名称鳟鱼

拼音Zūn Yú

英文名Trout

别名鮅、赤眼鱼、红目鳟、红眼棒、红眼鱼、醉角眼、野草鱼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纲目》:鳟鱼,处处有之。状似鍕而小,赤脉贯瞳,身圆而长,鳞细于鲜,青质赤章。好食螺蚌,善于遁网。

来源药材基源:为鲤科动物赤眼鳟的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qualiobarbus curriculus (Richardson)

采收和储藏:常年均可捕捞,捕后,除去鳞片及骨脏,洗净鲜用。

原形态赤眼鳟,体长,略呈圆筒状,后段稍侧扁,腹部圆,外形似草鱼。头呈圆锥形,吻钝,口端位,口端位,呈弧形。上颌两侧有两对短小的须,下咽齿呈圆形,侧线鳞45(6-7)/(3-V)48。背鳍3,7-8,无硬刺。胸鳍1,14-15。臀鳍3,7-8。体背深灰色,腹部淡黄色。体侧及背部每一鳞片基部有黑色斑,组成体侧的纵列条纹。背鳍深灰色,尾鳍后缘黑色,其他各鳍灰白。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栖息于江河流速较缓的水域或湖泊。为杂食性鱼类。

资源分布:北起黑龙江,南至广东,西自四川,东到江浙一带的江河与湖泊,均有分布。

性味味甘;性温

归经胃经

功能主治暖胃和中;止泻。主反胃吐食;脾胃虚寒泄泻

用法用量内服:煮食,100-200g。

注意患疮疡疥癣者慎服。

摘录《中华本草》



【检索鳟鱼 ==>】 古籍全文检索:鳟鱼     全站站内检索:鳟鱼
豆腐疔
豆瓣柴
豆豉菜根
克蛇龟
克风泪出症
更衣
更年安
更年期综合征
束骨
束胎
束脉
束胎散
丽枝
辰砂
辰砂草
辰戌主水
辰砂妙香散
还丹
还食风
还精补脑
还阴救苦汤
否(pǐ 匹)
否格
否隔
豕椒
豕膏
来气
来禽
来蛇形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