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中医中药 >

冯氏锦囊秘录

> 杂症大小合参卷十 论伤寒可下不可下

论伤寒可下不可下

《经》曰∶中满者,泻之于内;又曰∶土郁夺之。谓下之令其疏泄也。然欲攻病邪之标,必先审正气之本。如伤寒寸脉弱而无力者,切忌发吐,尺脉弱而无力者,切忌汗下,俱宜小柴胡汤和之。若小便数而赤,大便结而脉沉实者,日数虽少,邪已传里,病宜下之,失下则聚热不散,无黄、发狂等症生焉。如脉浮大,小便清长,日数虽多,病未传里,未成热结,不可下也,下之则虚其阴,阴气弱于中,阳邪攻于内,所谓引贼破家也。并宿滞未熟,表邪未尽,亡血溃疡,动气恶心,六脉无力,睡卧安宁,虚结年高,病久产后,均忌大下。内伤元气不足,有食停滞,当补泻兼施,补中益气,加熟大黄润而行之。更有太阳、少阳并病,是半表半里之症,宜和之者也。若误下之,则太阳表邪入里,而为结胸,少阳里邪攻于肠、胃而为脏结,或开肠洞泄,便溺不禁而死,故身热恶寒,邪在表也,可汗不可下。发热恶热,热在里也,可下不可汗。邪在半表半里,汗下俱禁之人,皆曰汗多亡阳,不知下多亦亡阳,以亡阴中之阳,故曰亡阴耳。若不呕不渴,睡卧安宁,身无大热,惟心下觉痛,时欲进食,下痢频频,舌有白苔者,是寒在胸中,热聚丹田,此谓脏结,因邪结于中,气不得通于下,故心下觉痛也。至若白苔不退,是上焦寒盛,寒盛则其结愈固,伤寒以阳盛为顺,阴盛者,逆候也。如至五六日间,胸无结滞,但日中烦躁不眠,至夜微能安静者,是过下过汗而阴阳亡也。盖昼主阳,在昼则阳气欲复,因虚不胜邪,故烦躁不宁也。夜稍安静者,阳虚不能与之争,邪热遇阴,故少解也。如阴阳未脱者,至夜而阴复之,至日而阳复之,则数日阴阳渐复,邪气自当潜退矣。如逐日更甚者,此正气散乱于内,邪气纵横于中也,不治。然伤寒汗下之后,不可便用参 大补,宜用小柴胡汤加减和之。若即加大补,则邪气得补,而热复盛,所以谓伤寒无补法此也。惟挟虚类伤寒,脉见无力者,并劳力伤寒者,不在禁补之例,更宜须分阴阳二症,阴症者,身静重语无声,气难布息,口鼻气冷身凉,水浆不入,二便不禁,面上恶寒是也。阳症者,身动轻语有声,口鼻气热身烙是也。更当以脉之有力无力辨之。

返回目录 >> 《冯氏锦囊秘录》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