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中医中药 >

中医词典

> 拼音P 脾病

脾病

泛指脾脏各种病证。《内经》曾载述脾风、脾热、脾疟、脾咳、太阴呕吐、泄泻、脾胀、脾疸、脾痹、脾心痛、太阴腰痛、脾疝等多种病证,后世临床文献又有较多的补充。脾为后天之本,职司运化,统血,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受水谷之精气以充养五脏及人体各部,为生化之源。前人有饮食劳倦伤脾或外邪伤脾之说,病机以脾失健运、水湿不化,或脾阳虚衰,中气下陷,或脾失统摄等较为常见。临床上当分虚实寒热以决定治法。《素问·脏气法时论》:“脾病者,身重,善饥,肉痿,足不收,行善瘛,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难经·十六难》:“假令得脾脉,其外证面黄,善噫、善思、善味;其内证当齐(即“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胀满,食不消,体重节痛,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太平圣惠方·脾脏论》:“夫脾者,……若虚则生寒,寒则阴气盛,阴气盛则心腹胀满,水谷不消,喜噫吞酸,食则呕吐,气逆,霍乱,腹痛肠鸣,时自泄利,四肢沉重,常多思虑,不欲闻人声,多见饮食不足,诊其脉沉细软弱者,是脾虚之候也。”又云:“夫脾实则生热,热则阳气盛,阳气盛则心胸烦闷,唇焦口干,身热颊疼,体重不能转侧,语声沉而心急,咽喉痛而不利,舌本肿强,口内生疮,腹胁胀满,不得安卧,梦多见歌乐,四肢怠惰,诊其脉紧实者,是脾实之候也。”李时珍将脾病分为本病和标病。他说:“脾藏智属土,为万物之母。……本病,诸湿肿胀,痞满,噫气,大小便闭,黄疸,痰饮,吐泻,霍乱,心腹痛,饮食不化;标病,身体胕肿重困,嗜卧,四肢不举,舌本强痛,足大趾不用,九窍不通,诸痉项强。”(《本草纲目·脏腑虚实标本用药》)沈金鳌提示脾病治法,“务使三焦之气流转和通,则土润而升,不忧其燥。而火气不得病之,土健而运,不忧其湿,而水气亦不得病之矣”(见《杂病源流犀烛·脾病源流》)。故脾病治法虽多,但以健脾利湿、补中益气、温阳运脾、升阳摄血较为常用。选方如四君子汤、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大建中汤、杨氏还少丸、五苓散、胃苓汤、实脾饮等。参见脾病各条。

返回目录 >> 《中医词典》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