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中医中药 >

中医词典

> 拼音F 肥疮

肥疮

病名。头部癣疮之一种,婴儿湿疹亦名肥疮。俗称秃疮。肥疮,《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凡热疮起,便生白脓黄烂,疮起即浅,但出黄汁,名肥疮。”多因脾胃湿热蕴蒸,上攻头面所致,或因传染所发,初起但见头皮发根有丘疹,渐成小脓泡,形若粟米,破流黄水,结痂色如硫磺,中央凹陷如碟形,发可贯痂中,黄痂剥脱,可见糜烂疮面,有特异气味,或如鼠尿之臭气,无痛但瘙痒明显。或因毛囊被破坏,愈后可留有无发疤痕。相当于头部黄癣。治宜先用葱汤或槐条煎汤洗去黄痂,再于疮面外搽风油膏,或雄黄油膏、苦楝膏等。此外,《圣济总录》卷一百一十七,有“治口肥疮方”。又“口吻疮……世名燕口,又名肥疮。此由脾胃有热,随气熏发,上攻于口唇,与津液相搏所致。”参见燕口疮条。可见有三种不同疾病均名曰肥疮,不可不辨。

返回目录 >> 《中医词典》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