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中医中药 >

知医必辨

> 论初诊用药

论初诊用药

初诊立方,宜小其制,不及可以补进,太过恐挽救为难也。如遇伤寒,似可以用麻黄汤,而姑用羌、防。江南无正伤寒,麻黄汤甚不合用。昔陶节庵制九味羌活汤,以代麻黄汤,煞有苦心。知人伤于寒则病热,于方中特少加生地、黄芩以预防之,真良法也。然予思初受寒邪,芩、地究虑其早,往往去芩、地,加当归赤芍,兼加二陈以和畅阳明,使痰不生而邪无所踞,寒颇易解,而热亦不甚,似亦刍荛之一得。遇阴虚不能化汗者,当归用至八钱,一汗而解。曾医李青原着有成效。此等运用,学人宜知。至于伤风,亦不必骤用桂枝。南方之风气柔弱,非比北方之风气刚劲,只须苏杏二陈加防风钱许可解。如果头痛、项强,伤及太阳,不见有汗,则羌、防亦可稍加。如果畏风兼畏寒,则桂枝亦可加用,但不宜多耳。 至于时邪症候,乃天地六淫之气,非尽寒邪,亦非尽热邪也。如受风寒,则按上法治之。如受暑,则多从口鼻而入,侵及心胞,三阳之药全不合用,宜清暑益气汤,六一散或生脉散,于医书暑门内参酌而用之。惟暑能伤气,不可妄用温散;暑能伤阴,不可妄用刚燥也。如受热,则所谓阳邪,不同暑乃阴邪也。故受暑必有汗,而受热必无汗;受暑则心中懊 ,受热则神情烦躁。人参白虎汤、天生白虎汤服之,一汗而解。有治之已迟,热入心胞者,则犀角地黄汤在所必用。诊此须分析明白,切不可暑、热混为一门也。若夫长夏伤于湿,有宜燥者,有宜利者。但长夏受湿,往往兼暑,暑伤气,暑伤阴,专于燥、利,又恐转伤阴气,湿更难化。昔人以补中益气汤调理脾胃,湿自不能困脾;以六味地黄汤治下焦湿热,而湿热因养阴而化。此皆治其本也。若先治其标,则五苓散、四苓散、平胃散、小厘清饮、渗湿汤,皆可相宜而用。要之,湿有未化热者宜燥;渐化热者宜湿热兼治,古方所以有二妙、三妙也; 湿有全化热者,则宜专治其热。今人总言曰湿热,而不分此三等治之,所以鲜效也。至于冬伤于寒,春伤于风,夏伤于暑,秋伤于湿,此《内经》之言也。而喻西昌增为长夏伤于湿,秋伤于燥,实有至理,足补《内经》之缺。常见秋分以前,或暑气未尽,即湿气亦未尽,秋分以后,暑湿俱退,金风拂拂,燥火侵人,肺不耐燥,故生咳嗽,喻氏清燥救肺汤实可获效。乃柯韵伯以为多事,此不过欲抹煞前人,自诩高明耳!即其伤寒注释之书,何能如喻氏之深入而显出?吾辈宜宗喻氏,即秋燥一层,毋庸疑议,庶可备六淫之气,而详审时邪之病也。 但用药之道,宜小其制,得效乃渐加增。李士材云∶将欲用凉,先之以清;将欲用热,先之以温。后人万不及前人,安得任意妄用乎?至于大寒、大热之药,尤宜谨慎。寒药如水,热药如火。譬如一卷书,错落水中,急急捞起,难免破烂矣;错落火中,急急救起,难免枯焦矣。病患之脏腑,岂堪破烂、枯焦乎?若夫用下,更宜慎之又慎。六淫之邪,如风寒便闭,腹痛拒按,热邪传里,神糊谵语,可以用下,然非瘟疫,亦下不可早。至暑湿亦可用下乎? 戴北山《瘟疫明辨》,较胜于吴又可《瘟疫论》。然其书止辨气一条,谓瘟疫必作尸气,不作腐气,可见时邪、瘟疫之分,而其余所论,则皆时邪也,何不云时邪明辨,而曰《瘟疫明辨》耶?其最误人者,谓下法至少用三剂,多则有一、二十次者。人之肠胃无血肉,不得已而用下,未尝不伤气血,下至一、二十次,岂不邪正俱亡耶?戴北山究治何人,具有成效,并无医案,而为此妄言,其害不更胜于吴氏耶?今之医者,轻率用下,往往以此为辞。现有乡医某姓,在城悬壶,好用下法,屡次误事,每以下迟下少为说。予亲见李氏子出麻,被其再下而死,而犹执戴氏之说以为辨,岂不深可痛恨哉!予此篇真可谓之明辨,我后人宜细玩之,切忌之,毋负老人苦心也。

返回目录 >> 《知医必辨》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