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中医中药 >

证治汇补

> 卷之五胸膈门 消渴

消渴

大意 二阳结.谓之消渴.(内经)二阳者.手阳明大肠.主津液.足阳明胃.主血气.津血不足.发为消渴.(入门) 内因 水之本在肾.末在肺.(内经)真水不竭.何渴之有.人惟酒色是耽.辛热太过.或以甘肥爆炙适其口.或以丹砂玉石济其私.于是火炎上熏.津液干枯而病生焉. 外候 上消者.心也.多饮少食.大便如常.溺多而频.中消者.脾也.善渴善饥.能食而瘦.溺赤便闭.下消者.肾也.精枯髓竭.引水自救.随即溺下.稠浊如膏.(医鉴) 三消移热 上消于心.移热于肺.中消于脾.移热于胃.下消于肾.移热于膀胱.传染既久.肠胃合消.五脏干燥.(辨疑)故上轻中重下危.(入门) 三消传变 凡消病火炎日久.气血凝滞.能食者.末传脑疽背痈.不能食者.末传噎膈鼓胀.皆不治之症也.(总录) 死症 上消心火亢极.肺金受囚.饮一溲二者死.中消胃阳独旺.脾阴困败.下利而厥.食已善饥者死.下消肾阴枯涸.邪火煎熬.精溺时泄.如油如脂者死. 脉法 胃脉浮数者消谷.肺脉滑数者消渴.大率数大者生.细微者死.沉小者生.牢实者死. 治法 治宜补肾水.泻心火.除肠胃燥热.济身中津液.使道路散而不结.津液生而不枯.气血利而不涩.则病自已矣.(玉机) 血分气分 气分渴者.因外感传里.或过食香燥.热耗津液.喜饮冷水.当与寒凉渗利以清其热.热去则阴生.而渴自止.血分渴者.因内伤劳役.精神耗散.胃气不升.或病后亡津.或余热在肺.口干作渴.喜饮热汤.当与甘温酸剂以滋其阴.阴生则燥除而渴自止.(入门) 治宜滋补 初起宜养肺清心.久病宜滋肾养脾.盖五脏之津液.皆本乎肾.故肾缓则气上升而肺润.肾冷则气不升而肺枯.故肾气丸为消渴良方也.又五脏之精华.悉运乎脾.脾旺则心肾相交.脾健而津液自化.故参苓白术散为收功神药也.(汇补) 治无太峻 如上消中消.治之太急.久成中满之症.所谓上热未除.中寒复起也. 用药 上消初起.人参竹叶汤.久则麦冬饮子.中消初起.加减甘露饮.久则钱氏白术散.下消初起.生地饮子.久则小八味丸.若心肾不交.水下火上.无以蒸气而消者.桂附八味丸.若脾胃虚衰.不能交媾水火.变化津液而渴者.参苓白术散.夏月伏暑心胞.患消渴者.香薷散主之.其他如缲丝汤、天花粉芦根汁、竹叶麦冬知母牛乳.皆消渴之神药也.不可不审. 消渴选方 人参竹叶汤 治上消属实者. 人参 竹叶甘草 麦门冬 栀子 黄连 黄芩麦冬饮子 治上消属虚者. 人参 麦门冬 五味子 茯神 生地 干葛 炙甘草 花粉 知母(各等分) 竹叶(十四片) 水煎服生津甘露饮(加减) 治中消属实. 石膏(二钱半) 甘草 升麻 人参(各一钱) 知母(二钱) 桔梗 山栀(各一钱) 兰叶 麦冬当归(各五分) 白豆白芷 连翘(各一钱) 黄连 木香 藿香(各三分) 柴胡(三分) 为末.浸饼捏作饼子.晒干.每服杵碎二钱末.随津咽下.此方制治之缓.不惟不成中满.亦不作痈疽下消矣. 钱氏白术散 治中消属虚者. 人参 白术 茯苓 藿香 甘草(各一两) 干葛(二两) 桔梗(五钱) 白蜜(十匙) 生地黄饮子 治下焦虚炎者. 人参 生地 熟地 麦冬 天冬 石斛 五味子 枇杷甘草 茯苓磁石荠 丸 治强中消渴.不交精泄者. 荠 大豆 茯苓 磁石 玄参 石斛 花粉 地骨皮 鹿茸(各一两) 沉香 人参(各五钱) 熟地(四两) 猪肾一具.煮烂.捣和蜜丸.空心盐汤下. 加味地黄丸即六味丸加麦冬、五味. 一方 水梨取汁.和蜜熬成.不时调服.或藕汁亦妙. 一方 消渴能食.防其将生痈疽.用忍冬不拘根茎花叶.酒浸火煨晒干.入甘草、花粉为末.蜜丸服.

返回目录 >> 《证治汇补》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