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中医中药 >

医学纲目

> 卷之三十三·伤寒部 韩氏和解因时法

韩氏和解因时法

伤寒病有可汗者,论中但统言其可汗症及可汗脉。或云脉浮而数,或云脉浮紧,或云脉浮无汗而喘,或云脉浮为在表,今略举数条,后人但凭其脉之大概,并不分脉浮有阴阳虚盛之理,又不知有可汗不可汗之症,误投发表药,则多变成阳毒之患矣。今举病患有汗恶风、无汗恶寒分二等,及据立春以后,立秋以前,气候轻重,各立方治之,庶学人易为开悟耳。 病患二三月以前,两手脉浮数或缓或紧,按之差软,寸关尺若力齐等,其力不甚大、不甚小者,亦未可便投解表药,此是见里证未见表脉也。宜候寸脉力小如关尺,即可投解表药。大抵治伤寒病,见证不见脉,未可投药;见脉未见证,虽少投药亦无害也。凡治杂病,以症为先,脉为后;治伤寒病,以脉为先,证为后。病患两手脉浮数而紧,名曰伤寒。若关前寸脉力小,关后尺脉力大,虽不恶风,不自汗出,此乃阴气已盛,先见于脉也。若不投药和之,后必恶风及自汗出。若立春以后,至清明以前,宜调脉汤主之。清明以后至芒种以前,宜葛根柴胡汤主之。芒种以后,至立秋以前,宜人参桔梗汤主之。 调脉汤 葛根(一两) 防风 前胡(去苗,三分) 甘草(炙,半两) 上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一块如小指大,劈破,煎至七分,去渣温服。如寸脉根据前力小,加枣三个同煎。 葛根柴胡葛根(一两半) 柴胡(去芦,一两) 芍药 桔梗 甘草(炙。各三分) 上 咀,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二片,煎至七分,去渣热服。如寸脉根据前力小,加葱白三寸,同煎服。 人参桔梗人参 桔梗(各三分) 麻黄(去节,一两) 石膏(三两) 甘草(炙,三分) 上每服二钱,水一盏,荆芥五穗,煎至七分,去渣热服。如寸脉根据前力小,加麻黄二分,去节,同煎服。 病患两手脉浮数而缓,名曰中风。若寸脉力小,尺脉力大,虽不恶风,不自汗,此乃阴气已盛,先见于脉,若不投药和之,后必恶风自汗出。若立春以后,清明以前,宜薄荷汤主之。清明以后,芒种以前,宜防风汤主之。芒种以后,至立秋以前,宜香芎汤主之。 薄荷薄荷(一两) 葛根(半两) 人参(二分) 甘草(炙,半两) 防风(去芦,一两) 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渣热服。如三五服寸脉力尚小,加薄荷二分同煎。 防风防风(去芦,一两) 桔梗(三钱) 甘草(半两,炙) 旋复花(半两) 浓朴(三分) 上 咀,每服三钱,水二盏,姜一块,同煎热服。如三五服寸脉力尚小,加荆芥五七穗同煎。 香芎汤 川芎(一分) 石膏(二两) 升麻(三两) 甘草(炙,半两) 浓朴(制,半两) 上 咀,每服二钱,水二盏,煎七分,温服。如三五服后,寸脉力尚小,加细辛二分同煎。 前二段文,将中风、伤寒各立法者何?盖谓病患始得病三日以前,或因中风脉缓,或因伤寒脉紧,然脉虽先见而症犹未见,尚可以药解之,故立方耳。 病患两手脉浮数,或紧缓,寸脉短,反力小于关尺脉者,此名阴盛阳虚也。若自汗出,恶风,是邪气在表,阴气有余也。《素问》云∶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即可投消阴助阳表剂以治之。若立春以后,清明以前,宜六物麻黄汤主之。清明以后,芒种以前,宜七物柴胡汤主之。芒种以后,立秋以前,宜发表汤主之。 六物麻黄麻黄(去节,一两) 葛根(七钱半) 人参(五钱) 甘草(炙,五钱) 苍术(七钱半) 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盏,枣二枚,煎七分,热服。如三五服后汗未止,恶风者,加荆芥三分。三五服后不恶风犹汗者,加丁香皮半两。(一方又加荆芥七钱。) 七物柴胡柴胡(二两) 苍术 荆芥 麻黄(各一两) 甘草(炙,七钱) 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一块,枣二枚,同煎七分,热服。如三五服后汗未止,恶风者,入葱白三寸。如三五服后汗未止者,加当归一两,同煎。 发表汤 麻黄(去节,一两) 苍术(二两) 人参 当归(各半两) 甘草(炙,三分) 丁香皮(三分) 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盏,入姜一块,枣三枚,同煎至七分,去渣热服。如三五服汗未止犹恶风者,加桂枝三分。如汗未止,更加细辛半两,以汗止为度。 病患脉浮数,或紧,或缓,其脉上出鱼际,寸脉大于关尺者,此名阳盛阴虚也。若发冒闷、口燥咽干者,乃是邪气在表,阳气独有余也。《素问》曰∶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是也。可投消阳助阴药以解表。若立春后,至清明以前,宜人参汤主之。清明以后,至芒种以前,宜前胡汤主之。芒种以后,至立秋以前,宜石膏汤主之。 人参人参(半两) 芍药(三分) 石膏(二两) 柴胡 甘草(炙,三分) 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一块,煎七分,热服。如三五服后热不解者,入豉三十粒,同煎服。 前胡汤方缺,宜寻祗和方补之。(《伤寒便览》有前胡汤方,用石膏一两,前胡半两,竹茹黄芩知母、山栀、大青各三两,姜、葱煎服,疑即是此。) 石膏石膏(三两) 芍药(一两) 升麻(三分) 黄芩(三分) 柴胡(一两) 甘草(炙,三分) 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盏半,豆一合,煎八分,热服。如三五服后热未解者,加知母一两;又未解,加大黄一两。 病患两手脉浮数或紧或缓,三部俱有力,无汗恶风者,此是阴阳气俱有余。《素问》曰∶阴阳有余,则无汗而寒是也。可用药平之。若立春以后,至清明以前,宜解肌汤主之。清明以后,至芒种以前,宜芍药汤主之。芒种以后,至立秋以前,宜知母汤主之。 解肌汤 石膏(二两) 麻黄(去节,三分) 甘草(炙) 升麻(各半两) 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盏,入豉半合,煎至八分,去渣热服。如三五服后犹恶风者,加麻黄半两,石膏一两。 芍药汤 甘草(炙,半两) 芍药(一两) 石膏(三两) 荆芥穗(一两) 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一块,煎至七分,去渣热服。如三五服后犹恶风者,每服加生姜一块,同煎服。 知母知母 石膏 麻黄 升麻(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 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盏,入生姜一块,同煎至七分,去渣温服。如三五服后犹恶风者,加麻黄半两,升麻半两。 前三段文,将中风、伤寒一法治者,因病患始得病,后脉症俱见,若投解剂,必不能愈,故立前方同法治之。 仲景云∶伤寒为病,脉缓者,名中风,脉紧者,名伤寒。今分此二端何也?始因冬,寒毒之气中人,其内伏之阳,沉潜于骨髓之内,每至春夏发时,或因外伤寒而引内邪出,或因外伤风而引内邪出,及乎内邪既出,而为病一也。古人云立此二端,恐后人疑其紧脉与缓脉治别也。若中风与伤寒脉异何故?仲景无别法治之,此乃后人不究仲景之心也。病患始得病,一二日至五六日,尚有表脉及表症,亦可根据脉症投药。凡投解表及发表药,每一日可饮三服,病症甚,可至五服外,不可顿服药也。如症未解,次日根据前再投。如症根据前未解,可作热粥投之,粥内加葱白亦可。如有汗出,勿浓衣盖覆,恐汗出太过,作亡阳症也。 海藏云∶韩氏《微旨·可汗》一篇,有和解因时法。言伤寒之脉,头小尾大,伤风之脉,头大尾小,李思训《保命新书》亦分尺寸,与仲景同之,非若前人总言尺寸脉俱浮而紧,尺寸脉俱浮而缓,紧则为伤寒无汗,缓则为伤风自汗。又有伤寒有汗者,伤风无汗者,脉亦互差,与症不同,前人已尽之矣。惟韩、李所言头小尾大即为伤寒,尾小头大即为伤风,人病间有脉症未显于尺寸者,故韩、李述为和解因时法也。又恐后人疑其不与前圣合,遂于本方内又立加减法数条,亦不越前人之意,何其当哉!盖二公者,当宋全盛之时,故又戒麻黄桂枝不可轻用,改用石膏升麻葛根柴胡之平剂,当时则可,非百代常行之道,时世迁移之法也。可汗一篇,若随汤液、随症应见,自有定规,虽明哲不可逾也。 又寸口脉小,饮冷与雾露所伤,同作中焦治。今韩、李云伤寒寸小者,勿认与饮冷雾露同伤一体也。饮冷雾露所伤,寸口举按全无,是阴气在胃不和,阳气不能升越也。伤寒寸口小者,只于关部下至膀胱本部见之,寸口虽小,只是举之微小,沉得之有也,非若饮冷举按全无也。若果寸口举按全无,即不可解表,只宜温中,不可不知。

返回目录 >> 《医学纲目》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