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中医中药 >

医述

> 卷十四·幼科集要 慢惊

慢惊

小儿慢惊,或因病后、或因吐泻、或因药饵,伤损脾胃,以致肢体逆冷,口鼻气微,手足螈 ,昏睡露睛。此脾虚生风,无阳之证也。亦有急惊日久,脾损阴消,致变慢惊者。娄全善所谓∶木虚则搐而无力,火虚则身寒气冷,土虚则吐泻露睛。若土虚不能生金,金虚不能平木,木来侮土而致者。宜异功散加归、芍、钩藤,以补土平木。若脾土虚寒者,宜六君汤加乌头、蝎尾;泄泻加炮姜木香;不应,急加附子以回阳气。此乃脏腑传变已极,总归于虚,无风可逐,无惊可疗。若不审其因,泛用祛风化痰之剂,反促其危。(薛立斋) 慢惊,证见眼睛昏定者重,窜视者重,四肢厥冷者重,汗出如流者亦重,口面忽作惨黯色者至重。眼目半开半合,乃阴盛传入脏间,阳气亏乏。脾为至阴,次第入脾,故称慢脾风候。 ○古云∶病家怕惊不怕泻,医家怕泻不怕惊。如泄泻不止,且先治泻。若更治风,则惊愈甚矣。(《仁斋直指》) 问∶慢惊言脾而不言胃者,何也?盖胃为腑属阳,脾为脏属阴。小儿纯阳之体,病传在腑,多自愈;在脏,多难治。故以在腑为顺,在脏为逆。古人所以言脾不言胃也。(《证治合参》) 凡治慢惊,若尚有阳证,未可骤行回阳,但与截风调胃,如蝉蝎散、醒脾散。若手足冰冷,即与回阳,用乌蝎散。其脑、麝、银、粉、巴、硝等药,一切禁断。(《医学入门》) 俗称慢惊风者,不知起于何代,遗祸婴孩,不啻万亿。就其所指之病而论,如吐泻兼作,气祛神倦,虚烦搐搦,痰喘不食,脉虚无力,睡则露睛等证,与病名毫不相关。究其所指之病,是或由外感未清,或由诸病误治,或由饮食失调,或由病后而成,以致吐则伤胃,泻则伤脾,土衰不能生金,中虚木必乘克,是皆内伤之病。 治宜急顾本原,扶土生金,安胃和肝,温养肾阳,犹虑弗及。若执慢惊风之名,概用镇坠之药,或散风清火,豁痰破气,其祸可胜言哉!盖是证始因中土已虚,风木已动,延久见出似惊之状,实非因惊而起。奈何竟以慢惊风名之,岂非指鹿为马乎?要之,慢字若以急、慢而论,则凡病之缓者,皆可称慢,惟惊乃属急证,不可以慢字加之,更当参东垣、立斋、景岳诸法,治无遗蕴矣。(《临证指南》) 世人动曰慢惊,予独曰慢证。慢字虽对急字而言,然所以成此证者,亦由父母怠慢之故。或有汗多不止者听之,吐泻不止者听之,以致汗多亡阳,吐久伤胃,泻久绝脾而成。此危殆之候,何惊之有?庸医见儿眼翻手搐,形状似惊,而作惊治,是犹儿已落井,而复下之以石也。(夏禹铸)

返回目录 >> 《医述》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