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中医中药 >

医述

> 卷十二·杂证汇参 附:诸内痈

附:诸内痈

黄帝问曰∶人病胃脘痈者,诊当何如?岐伯对曰∶诊此者,当候胃脉。其脉当沉细,沉细者气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则热。人迎者,胃脉也,逆而盛,则热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脘为痈也。(《素问》) 诸浮数脉,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若有痛处,当发其痈。师曰∶诸痈肿,欲知有脓无脓,以手掩肿上,热者为有脓,不热为无脓。 ○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 ○肿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腹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金匮》) 腹内之痈有数证。有肺痈、有肝痈、有胃脘痈、有小肠痈、有大肠痈、有膀胱痈。惟肺痈咳吐腥痰,人犹易辨。余者,或以为痞结,或以为瘀血,或以为寒痰,或以为食积,医药杂投,及至成脓,治已无及。今先辨明其状,凡痞结瘀血必有所因,且由渐而成。寒痰则痛止无定,又必另见痰证;食积则必有受伤之日,便通即散;惟内痈则痛有常所,而迁延益甚。 《金匮》云∶诸脉浮散,应当发热,而反淅淅恶寒,若有痛处,当发其痈。以手按其肿上,热者有脓,不热者无脓。此数句乃内痈之真谛也。又云∶肠痈之为病,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无热是也。 若肝痈则胁内隐痛,日久亦吐脓血。小肠痈与大肠痈相似,而部位略高。膀胱痈痛在少腹之下,近毛际,着皮即痛,小便亦艰而痛。胃脘痈有虚、实二种∶实者易消,若成脓,必大吐脓血而愈;惟虚证则多不治,先则胃中痛胀,久而心下渐高,其坚如石,或有寒热,饮食不进,按之尤痛,形体枯瘦,此乃思虑伤脾之证,不待脓成即死。故凡腹中有一定痛处,恶寒倦卧,不能食者,皆当番察,防成内痈。幸毋因循,以至久而脓溃,自伤其生也。(徐灵胎) 咳即胸中隐痛,心胸甲错,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吐脓如米粥者,肺痈也。少腹重,按之痛,便数似淋,汗出恶寒,身皮甲错,腹皮绷急如肿状,脉滑数者,肠痈也。胃脘隐痛,手不可近,胃脉沉细,人迎逆而盛者,胃脘痈也。(《证治准绳》)

返回目录 >> 《医述》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