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中医中药 >

医述

> 卷八·杂证汇参 疸

经义 溺黄赤,安卧者,曰黄胆。 ○已食如饥者,曰胃疸。 ○目黄者,曰黄胆。(《素问》) 肾所生病为黄胆。 ○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胆也。(《灵枢》) 哲言 黄胆之为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以十日上瘥,反剧为难治。 ○疸而渴者,其疸难治。疸而不渴者,其疸可治。发于阴部,其人必呕;阳部,其人振寒而发热也。(《金匮》) 古有五疸之辨∶曰黄汗,曰黄胆,曰谷疸,曰酒疸,曰女劳疸是也。汗出染衣如柏汁者,曰黄汗。身、面、眼目黄如金色,小便黄而无汗者,曰黄胆。因饮食伤脾而得者,曰谷疸。因酒后伤湿而得者,曰酒疸。因色欲伤阴而得者,曰女劳疸。虽其名目如此,然总不出阴、阳二证。大都阳证多实,阴证多虚,虚实弗失,得其要矣。(张景岳) 干黄热胜,色黄而明,大便燥结。湿黄寒胜,色黄而晦,大便润利。(《医学入门》) 疸病,有阴、有阳。阳黄之作,湿从火化,瘀热在里,胆热液泄,与胃之浊气共并,上不得越,下不得泄,熏蒸遏郁侵于肺,身目俱黄,流于膀胱,溺色变赤,黄如橘色。阳主明,治在胃。阴黄之作,湿从寒水,脾阳不能化热,胆液为湿所阻。渍于脾,浸淫肌肉,溢于皮肤,色如熏黄。阴主晦,治在脾。伤寒发黄,(《金匮》) 黄胆立名虽异,治法多同。有辨证三十五条,出治一十二方。审黄之发与不发,在小便之利不利。疸之易治难治,在口之渴与不渴。再察其瘀热入胃之因,或因外并,或因内发,或因食谷,或因酣酒,或因劳色,及随经蓄血,入水黄汗。又有表虚里虚,热除作哕,火劫致黄。病有不一之因,治有不紊之法。脉弦胁痛,少阳未罢,仍主以和。渴饮水浆,阳明化燥,急当泻热。湿在上,以辛散,以风胜。湿在下,以苦泄,以淡渗。如狂蓄血,势所必攻。汗后溺白,自宜投补。酒客多蕴热,先用清利,后必顾其脾阳。女劳有秽浊,始以解毒,继之滑窍,终当峻补肾阴。 表虚者实卫,里虚者建中。入水火劫,以及治逆变证,各立方论。若云寒湿在里之治,阳明篇中惟见一则,指人于寒湿中求之。今阴黄一证,外不因于六淫,内不伤于嗜欲,惟寒惟湿,譬以卑监之土,须暴风日之阳,纯阴之病,疗以辛热无疑矣。考诸家之说,丹溪云∶不必分五疸。总如 酱相似,为得治黄之扼要。殊不知是言也,以之治阳黄虽不中窍,不致增剧;以之治阴黄,下咽则毙,何异操刃!惟谦甫罗氏具有卓识,力辨阴阳,遵伤寒寒湿之旨,出茵陈四逆之治,继往开来,活人有术。喻氏谓阴黄,仲景方论亡失,无所遵从,不意其注《伤寒》、《金匮》数千言,独于关键明文,反为蒙昧,虽云智者一失,亦未免会心之不远也。(《临证指南》) 仲景茵陈栀子大黄汤,治湿热也。栀子柏皮汤,治燥热也。如苗涝则湿黄,苗旱则燥黄。湿则泻之,燥则润之。(王好古) 秦艽退黄极妙,以其性能退阳明经湿热邪气也。若无湿热则恐伤燥,又宜慎用。

返回目录 >> 《医述》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