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中医中药 >

伤寒寻源

> 下集 大青龙汤

大青龙汤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五十粒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石膏(如鸡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此即合麻桂二方.去芍药而加石膏也.按桂枝主风伤卫.麻黄主寒伤营.此则伤风见寒.伤寒见风.主大青龙.方中行喻嘉言皆以此分为三大纲.疏太阳上中下三篇.程郊倩谓本论太阳烦躁一条.系寒温杂邪.温得风而阳热化气.阴寒在表.郁住阳热之气在经.而生烦热.热则并扰其阴而作躁.故加石膏麻黄汤中.使辛热之气变为辛凉.则寒得麻黄汤之辛热而外解.热得石膏之辛凉而内解.又以伤寒脉浮缓一条.属小青龙汤.大字系坊本之讹.而柯韵伯又谓此属麻黄证之剧者.由风热相搏.故倍麻黄以发汗.加石膏以除烦.不宜以风寒两伤立说.愚按经文中风脉浮紧.伤寒脉浮缓.本自回环互说.若拦入温热一路.则温热未有内郁而不口渴者.何以本文并不言渴.而发热恶寒身疼痛.皆中风伤寒互见之证.虽烦躁似属热象.亦因不汗出.则风寒之邪无从解.邪无从解.则郁而成热.因致烦躁.故方中麻桂生姜辛热之药.用至十两有奇.而石膏仅如鸡子大一块.又得甘草大枣相辅.借其生津之妙用.以作汗而除烦止躁.谨将经文两条阐发于后. 经云.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按太阳中风.脉当浮缓.是桂枝汤证.今浮紧是见寒伤营脉.又发热恶寒身疼痛而不汗出.又与中风之汗自出者不同.不汗出则风邪之伤卫者.得寒凝而多束.寒邪之伤营者.得风拒而内郁.内烦外躁.正阳气壅遏不宣.将致化热入里之候.治法虽仍不离乎麻黄桂枝而证已见烦躁. 辛热之性.虑劫伤津液.故加入石膏.且得枣甘相辅.用以生津而保液.此正立方入微入细处.不可概执石膏为凉解之品也. 又经云.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按伤寒二字.便已括无汗而喘之证在内.伤寒脉当浮紧.是麻黄汤证.今浮缓是见风伤卫脉.伤寒体重.身疼腰痛骨节疼痛.今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则又非全属伤寒证.其为风寒错杂之邪显然.以无汗而喘之伤寒病.又得风之阳邪相合.非惟桂枝汤中之芍药不宜用以敛阴.即麻黄汤之纯行辛热.亦恐有碍风邪.则宜理肺金清肃之气.佐麻桂以驱风散寒.故不得不借资于石膏矣.此条徐灵胎疑有错简.程郊倩谓小青龙之误.总由忘却伤寒自有无汗而喘之本证在.至张令韶又谓此证太阳兼太阴.此方即越脾之义.尤凿. 按大青龙原为阳气壅实.汗不出者立法.若汗出恶风.便是中风之本证.只取和营卫以解肌.误服此汤.即致厥逆筋惕肉 种种亡阳之变.然风寒两伤之证.又必辨无少阴证相杂.盖少阴之脉微细.正恐与太阳浮缓浮弱之脉相混.喻嘉言谓无少阴证.仲景原文.但重乍有轻时六字.早已挈明.言但身重而无少阴之欲寐.其为寒因可审.况乍有轻时.不似少阴之昼夜俱重.又兼风因可审.此解颇为入细.至成注谓不久厥吐利.则尤辨证之显者矣.再按青龙取义.诸家皆神其说.以形自己一篇绚烂文本.余则谓其理甚庸.试观夏日地中之阴气未升.而天上之阳威已极.人在气交之中皆苦炎热.霎时间龙升云兴.滂沱遍野.人皆精神爽慧也.天地郁蒸.得雨则和.人身烦闷.得汗则解.其理本庸.惟其庸也.正其所以神乎.

返回目录 >> 《伤寒寻源》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