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实录 | 二十四史 | 四库全书 | 古今图书集成 | 历史人物 | 说文解字 | 成语词典 | 甲骨文合集 | 殷周金文集成 | 象形字典 | 十三经索引 | 字体转换器 | 篆书识别 | 近义反义词 | 对联大全 | 家谱族谱查询 | 哈佛古籍

首页|国学书库|影印古籍|诗词宝典|二十四史|汉语字典|汉语词典|部件查字|书法大师|甲骨文|历史人物|历史典故|年号|姓氏|民族|图书集成|印谱|丛书|中医中药|软件下载

译文|四库全书|全文检索|古籍书目|国学精选|成语词典|康熙字典|说文解字|字形演变|金 文|历史地名|历史事件|官职|知识|对联|石刻墓志|家谱|对联|历史地图|会员中心

首页 > 中医中药 >

伤寒六书

> 伤寒琐言卷之一 伤寒言证不言病

伤寒言证不言病

夫伤寒言证不言病者,厥有旨哉!证之一字,有明证、见证、对证之义存焉。如妇以证奸,赃以证盗,刃以证杀,不容辞而无所逃其情矣。且人之心、肝、脾、肺、肾在人身中,藏而不见者。 若夫口、鼻、舌、耳、目则露而共见者也,五脏受病,人焉能知之?盖有诸中,必形诸外。肝有病则目不能视,心有病则舌不能言,脾有病则口不知味,肺有病则鼻不闻香,肾有病则耳不听声,以此言之,则证亦亲切矣。况风寒之中人,受之必有经络部分,一或伤之,本经之证见矣。更能以脉参之,庶无差忒矣。吾故曰伤寒言证耳。如太阳伤寒,为表之表,其经行身之后,从头下至足,则头项痛,腰脊强之证见于项背也。恶寒证亦在表。盖伤寒恶寒,伤风恶风。太阳为寒水之经,凡见恶寒便为在表,最为的当。传至阳明之经,则不恶寒,便不宜发表。如有一毫头痛恶寒,尚在太阳,便是表证未罢,不可攻里。故戒曰∶发表不开,不可攻里。此事不明,杀人至速。又曰∶凡呕者,不可下。经曰∶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攻之为逆。心下硬者,不可下。切宜仔细。阳明经为表之里,其经行身之前,夹鼻络于目,故目痛,鼻干不眠。少阳经行身之侧,为半表半里,始于目锐 ,循胁络于耳,交于膻中两乳正中,故胸胁痛而耳聋。此三经病之易见,盖如此盒饭诊脉以参之。若太阳经则有二证,一为伤寒,一为伤风。脉浮紧,恶寒无汗,为伤寒。脉浮为在表,紧为有寒。表受寒邪而未入里,宜麻黄汤辛甘温之剂以发之。(冬用正药,三时用羌活汤。)此皆有恶寒头痛,为在太阳之表,尚未传入里,通宜发而散之。若在阳明则脉微洪而长,按之皮肤之下,肌肉之间,此非表非里而为在经。或渴,用葛根汤以解肌。少阳经则脉弦数,不浮不沉,在乎半表半里之间,宜小柴胡汤以和之。(有加减法。)此二经者,不从标本从乎中治也。中之下即肌肉之下,筋骨之间也。脉按之沉数有力,则为热入阳明之本,宜大柴胡汤、三承气汤,看燥结微甚而下之。前之所云恶寒头痛俱通治。脉不浮而沉实有力,此为表证罢而里证具,宜泄去其胃中实热而愈矣。若老弱产虚,或带表证必须下者,皆用大柴胡汤。脉若沉迟,微弱无力,则又为阴证也,宜温而不宜下也,谨之。

返回目录 >> 《伤寒六书》



关于本站 | 收藏本站 | 欢迎投稿 | 意见建议 | 国学迷 | 说文网
Copyright © 国学大师 古典图书集成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站非营利性站点,内容均为民国之前的公共版权领域古籍,以方便网友为主,仅供学习研究。
内容由热心网友提供和网上收集,不保留版权。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来信即刪。scp168@qq.com

ICP证:琼ICP备2022019473号-4